开题报告 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各国间交往的必然要求。
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文化是体现国家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的重要部分。
中美两国的家庭文化因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教育体系等多种因素差异明显。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文化符号,更是家庭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缩影。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二、电影《别告诉她》背景与主题《别告诉她》是一部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文化在面对家庭大事时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该电影以一个即将出嫁的华人女孩为中心,展现了中美家庭在婚姻、亲情、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鼓励家庭成员追求个人梦想和目标。
而中国家庭则更强调家族的团结和和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对家族的荣誉和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沟通方式的差异:美国文化倾向于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表达意见和情感较为直接。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强调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
在电影中,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误解和冲突。
3. 家庭大事的处理方式:美国家庭在面对家庭大事时,如子女的婚姻,更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和决定。
而中国家庭则更注重家族的利益和传统,可能会对子女的选择施加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在电影中,这种差异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电影《别告诉她》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家庭的交往,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时,需要理解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观念,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通过对电影《别告诉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其文化差异更是体现了不同国家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传播媒介,常常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中美家庭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究。
二、中美家庭文化的背景与特点1. 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中国家庭文化强调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尊卑有序和集体主义精神。
家庭成员之间注重孝道和相互扶持,家庭观念深厚,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在家庭中,长辈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决策常以家庭整体利益为重。
2. 美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美国家庭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家庭决策中,往往更加注重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跨文化家庭交际分析电影《别告诉她》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和处理方式。
影片中,一个中国家庭在得知主角患有重病的情况下,选择不告诉她本人而直接准备为她举办婚礼的情节,与美国式的开放、直接沟通的家庭交流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1.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的沟通方式更加含蓄、委婉,倾向于通过间接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和情感。
而美国家庭则更加直接、坦率,喜欢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和交流意见。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中美家庭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2. 决策过程的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和意愿,长辈的权威和经验在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家庭中,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更加重要,决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这种决策过程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同看法。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对个体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美军事影片跨文化对比STATEMENTS OF AUTHORSHIPExcept where reference is made in the text of the thesis, this thesis contains no material published elsewhere or extracted in whole or part from a thesis presented by me for another degree or diploma.No other perso n’s work has been used without due acknowledgement in the main text of the thesis.This thesis has not been submitted for the award of any other degree or diploma.Signed:Dated: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any people who have mad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possible.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supervisor Wang Zhixiong for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me throughout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for his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invaluable suggestions during the whole work with this thesis.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all the teachers who have given me great help during my four-year-study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Finally, my heart appreciation goes to my family who shared my worries, frustrations, and hopefully my ultimate happiness in eventually finishing this thesis.ABSTRACTFilm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Eastern and western films are produc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ese differences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cont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ilms. Therefore, on account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Sino-American military films this paper will talk about their intrinsic cultural factors from four parts: modes of thinking, the battle scenes, the depic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war dramatic.Key words: Sino-U.S.; Military film; Cultural difference; Human nature; War dramatic摘要东西方电影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电影属于时代发展的产物。
《中美商业电影创作特点及趋势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扩大,中美两国的商业电影作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已然成为了电影业的主流。
从不同的创作特点出发,中美两国的商业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中美商业电影的创作特点及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美商业电影创作特点(一)中国商业电影创作特点中国商业电影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的紧凑性。
在题材选择上,中国商业电影多以社会热点、民族情感、历史事件等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出深刻的社会寓意和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商业电影在视觉效果、音效、配乐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二)美国商业电影创作特点美国商业电影以娱乐性、商业性、大众性为主要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题材选择上,美国商业电影涵盖了科幻、动作、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通过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此外,美国商业电影在角色塑造、表演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选择。
三、中美商业电影趋势对比(一)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美商业电影在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共性。
两国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学习,使得商业电影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全球化趋势也使得中美商业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中美商业电影在技术创新和视觉效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电影在特效、音效、配乐等方面不断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而美国电影则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三)多元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中美商业电影在多元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重要。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在中美两国之间,家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情节和角色,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并提出如何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别告诉她》是一部由美国导演拍摄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国母亲帮助儿子追求美国女孩的故事。
电影中通过中美两国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呈现,揭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我们深入思考。
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中美两国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内涵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孝道和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倾向较强,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重要的是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家庭的价值则相对较低。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体现。
电影中的中国母亲通过电影中的英雄梦和一个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一起迎接了女主角,并且通过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然而,女主角来自一个独立自主的家庭,在她的价值观中,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冲突和笑点。
三、教养方式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父母通常对子女有更多的期望和制约,并使用更多的严厉和传统的教育方法。
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孩子的学业上施加较高的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孩子个人的发展和培养,偏向于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探索。
在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情况。
女主角来自美国,她的父母鼓励她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尊重她的选择,在她的人生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而男主角的中国母亲更关心他的前途和事业,给予了更多的社会压力。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家庭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在不同国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参考。
二、电影《刮痧》背景与场景电影《刮痧》以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中美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中涉及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文化差异等问题,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1. 教育目标: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中国家庭教育更侧重于孩子的学术成绩、品德修养和家庭荣誉。
在电影《刮痧》中,可以看到中国父亲对儿子学业的高度关注,以及美国社会对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
2. 亲子关系:美国家庭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而中国家庭则更强调家长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
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岳父岳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正是这两种亲子关系的体现。
3. 教育方式:美国家庭教育多采用鼓励、引导和参与的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更多采用严格管教、督促和指导的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和责任感。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美国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式教育。
四、电影《刮痧》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电影《刮痧》通过刮痧这一文化符号,展示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和交流。
在家庭教育中,两国文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本国文化。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最终接受了美国的文化和教育方式,而美国岳父岳母也了解并尊重了中国刮痧的文化内涵。
这种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结论通过对电影《刮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和共同点。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美剧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成为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
美剧在我国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观影选择,还反映出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美剧在我国传播的背景是复杂的。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逐渐开放,海外影视作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观看海外影视作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
美剧作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精良的制作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在我国观众中积累了大量人气。
研究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通过文献回顾,梳理美剧在华传播的历史和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播特点和影响因素。
我们进行了案例分析,选取了近年来在我国热播的美剧进行深入研究,以具体阐述美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效果。
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观众对美剧的接受程度、喜欢的类型以及观看方式等。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美剧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二是美剧在华传播主要以网络为主,观众通过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观看和讨论;三是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娱乐生活,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然而,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部分美剧的价值观和故事情节可能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美剧在我国传播过程中可能受到政策限制和审查,导致部分内容无法完全呈现。
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崛起和观众对国产剧质量的认可度提高,美剧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当然,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也存在不少优势。
美剧的制作精良,剧情创新,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美剧的主题多样,涵盖科幻、悬疑、喜剧等不同类型,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为美剧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其受众范围。
总结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我们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如何通过优化传播策略,提高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效果;二是如何加强中美两国影视产业的合作,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三是如何发挥新兴技术的作用,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美剧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YiShuPingJianXiJuYuYingShi·戏剧与影视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分析孙雯璟东安格利亚大学
摘要:电影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更加广泛,所涉及的文化领域更加多元。在新时期下电影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生机与活力。而对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策略,也充分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以及中国格局的开放性。电影不仅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项载体和文化产业受到各国人们的青睐,各国能够凭借跨文化的交流,相互传递本国的文化与思想,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前提下,传播本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文化。近年来,电影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对外宣扬我国电影艺术的同时,实施相应的美学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形成全球良性互动的美学策略,对于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论述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电影市场中的美学概念;第二部分论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第三部分论述大众美学以及普遍的价值。关键词:电影跨文化传播美学策略大众美学普世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161-04文献标识码:A
电影自身就是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具备跨文化能力,在新时代下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中国话语权的逐步提升,全球化语境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利背景,能够突破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打破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疆界,在了解自身文化本质和内涵的同时,也能够不知不觉的了解全世界的文化。将本国文化向全世界传递,并被全世界大众所了解是目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内容,旨在通过宣扬本国文化的优越性,展现自身的国家魅力,以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借助电影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形式,而依托于这种传播形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也成为提升文化产品多元性和自我属性的重要课题。一、电影市场中的美学概念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大众美学策略即包含多种多样的美学内容,包含自由个性美学、启蒙美学、伦理道德美学、叙事美学和情感美学等。这些美学的概念能够通过电影形成完美的配合与运用,从而使电影的立意、叙事、情感以及知识社会等形成良好的衔接和配合作用,以此能够被观众充分了解到,并自愿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小方面来说,各个角度需要共同发力以此促进电影的成功,充分展示电影的魅力,而从大方面来看,一部影片能够承担着传递自身文化的责任和角色,为其他国家输出自身所蕴含的本土文化,从而为国家文化产品的发展与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在自由个性美学中,涉及到美的本质精神以及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与人性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而如果事情都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进行,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碰撞出美的火花,人人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中,自然就没有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也不会有更多情感上的共鸣出现,这是世人需要接受的重要主题。启蒙美学主要在于对人的知、情、意进行调整与生化,也就是对人的知识、情感和思想进行重新塑造和整改,将重心放置在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之中,其与自由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篇一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电影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美两国的电影,作为各自文化的重要载体,都以英雄主义为主题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从英雄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美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电影在英雄形象塑造、情节设计、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电影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英雄形象塑造的比较1.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超凡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些英雄往往是拯救世界的战士,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如漫威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他们具有超人的力量和技能,为了保护世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此外,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还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观众。
2.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则更注重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这些英雄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战狼2》中的冷锋,《湄公河行动》中的公安干警等,他们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外,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还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地域特色。
三、情节设计的比较1. 美国电影的情节设计美国电影的情节设计通常以紧张刺激、高潮迭起的动作场面为主,通过精心的剧情安排和视觉效果呈现,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同时,美国电影在情节设计上注重创新和突破,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2. 中国电影的情节设计中国电影的情节设计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
在情节安排上,中国电影通常以真实事件或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
此外,中国电影在情节设计上还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弘扬。
四、主题表达的比较1. 美国电影的主题表达美国电影的主题表达通常以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平等、正义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电影作品传达这些价值观。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也在快速变化。
跨文化传播作为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热点话题。
美剧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文化输出之一,其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并解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美剧在我国的引入和普及美剧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由于技术限制和文化交流的不畅,美剧的传播范围有限,仅在大城市的一些国有电视台播出。
1980年代后期,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各种外国电视剧开始引入,其中美剧占据较大比例。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美剧在我国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美剧通过电视台、有线和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入我国家庭,并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美剧在我国的受众特点1. 年龄层次广泛:观看美剧的受众年龄层次覆盖范围广泛,从小学生到中老年人都有观看的需求。
这是因为美剧内容的多样性和各种题材的覆盖面广。
2. 教育程度较高:观众对美剧的痴迷程度与其教育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美剧的剧情和文化内涵。
3. 受众对原版剧集的需求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追求原汁原味的美剧,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美剧资源,并注重原音配音和字幕的品质。
三、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问题1. 文化差异的存在:美国和中国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美剧在我国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和克服这些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传播中,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美剧在我国的传播需要在本土文化和美国原创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观众的个人需求,也要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3. 价值观的冲突:美剧所展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冲突。
这就需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能够保持美剧的原汁原味,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中美电影跨文化的区别阐述一、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
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
中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
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
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
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
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
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
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
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
在2008年,好莱坞又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
《功夫熊猫》的制作用了5年的时间,制作成本达到了1.3亿美元,推广的成本达到了1.5亿美元,它的票房共计是6.3亿美元。
这些作品或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学来寻找题材,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是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虽然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却没能够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状况。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在不同国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参考。
二、电影《刮痧》与家庭教育的背景电影《刮痧》以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美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冲突与融合。
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两国家庭教育理念差异的窗口。
三、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1. 教育目标: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强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发展。
而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和家庭荣誉,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
2. 教育方式:美国家庭更倾向于采用开放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中国家庭则更注重权威性的教育方式,家长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决策权,对孩子的要求和约束较多。
3. 亲子关系:美国家庭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互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中国家庭则更注重亲子之间的亲情和义务,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和传统价值观。
四、电影《刮痧》中的家庭教育理念体现在电影《刮痧》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家庭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影片中的中国父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有着极高的期望,而美国岳父则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两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尊重传统和权威。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文化维度理论是由美国文化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主要指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体系的维度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两国文化差异的最好反映之一。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深入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维度理论将文化分为四个主要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性与柔性。
这些维度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交流方式。
而在此框架下,我们将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三、电影《别告诉她》与文化差异电影《别告诉她》以华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文化特点。
而在美国,个体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
这种差异在家庭关系、社交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权力距离中国社会中的权力距离较大,尊重长辈和权威是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权力距离相对较小,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的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3. 不确定性规避中国文化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倾向于接受和适应,而美国则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
在电影中,这种差异表现在人物对待生活变故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上。
四、具体分析——以电影情节为例在电影《别告诉她》中,主人公的家人得知她患了重病需要手术时,中国家庭选择了隐瞒真相,以保护家人的情感和面子。
而在美国,可能会更倾向于直接告知真相并寻求医疗帮助。
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处理问题时的方式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电影《别告诉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文化维度理论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家庭关系、社交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篇一一、引言家庭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文化背景深厚的中美两国,其家庭教育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刮痧》作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对比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窗口。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以电影《刮痧》为例,对中美家庭教育的理念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一)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孩子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而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注重家长的权威和指导作用。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家庭教育强调开放和互动,家长更愿意与孩子分享生活经验,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达成共识。
在电影《刮痧》中,美国丈夫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相对开放的,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往往采取更为直接和严格的教育方式。
(三)家庭角色的差异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承担着共同育儿的责任,注重平等和合作。
而在中国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相对明确,母亲往往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在电影《刮痧》中,中国背景的家长们展现了更为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
三、电影《刮痧》中的家庭教育体现电影《刮痧》通过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冲突。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美国丈夫更倾向于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中国妻子则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长的权威地位。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处理孩子问题时出现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然而,通过沟通和交流,双方逐渐理解和接受了彼此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启示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电影《刮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
《英雄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常常通过英雄主义主题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英雄主义主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而中美两国的电影在这一主题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英雄主义主题的视角出发,对中美电影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国电影在英雄形象塑造、叙事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
二、英雄形象塑造的差异1.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们通常是具有超凡能力或特殊技能的个体,如超级英雄、特工、战士等。
这些英雄形象通常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世界或捍卫正义。
2.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
这些英雄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标准的普通人,如军人、警察、医生、教师等。
他们通常在面对国家、民族或家庭的危机时,挺身而出,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英雄形象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塑造,强调英雄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三、叙事手法的对比1. 美国电影的叙事手法美国电影在叙事手法上通常采用快节奏、高悬念的叙事方式,注重情节的起伏和冲突的构建。
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往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绘来展现英雄的性格特点和技能水平。
此外,美国电影还善于运用特效和视觉效果来营造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2. 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法中国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通常通过情节的铺垫和细节的描绘来展现英雄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此外,中国电影还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来传递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使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文化内涵的差异1. 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通常体现在对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追求上。
通过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美国电影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第一、梳理在当今时娱乐化、商业化的背景下,中国和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电影在全球化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使读者对中美电影的市场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比较分析中美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案例和目前面临的困境,以从现实案例中寻求电影跨文化发展的启示。
第三、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吸收美国电影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真正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
第四、分析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电影发展经营策略,以求得华语电影的良性发展。
选题的意义: 第一、跨文化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新秩序下,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商业上与文化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借鉴,值得探讨研究。
第二、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增加国家收入,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国际塑造,都成为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出口时会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文化折扣(a cultural discount,即指的是“进口市场的观众通常难以认同进口电影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语言的不同也是文化折扣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配音、字幕、不同口音的理解难度等干扰了欣赏”。文化折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效益。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观众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所以,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考虑如何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采用更加“普适性”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跨文化传播。
第三、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中,审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寻找适合中国电影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业在跨文化传播的正确思想、路径与方法,树立正确的电影跨文化传播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媒介的文献 张智华的《影视文化传播》,该书以人文思潮作为影视文化传播的内核,并结合数字发展及影视文化体制改革来探讨影视文化传播,是近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潘源的《影视艺术传播学》利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影视艺术创造,强调影视艺术创造根本在于意义的美学建构和传播,以期实现影视艺术的整体价值
2.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电影的文献 影响比较大的有尹鸿的《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中国电影》,该文章勾画了中国电影在当今电影格局中的地位,并分析这一影响和这一定位产生的过程,动因及其对于中国电影的优势。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种批评性参照
戴元光、邱宝林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策略检讨》,针对当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严重“失语症”问题,试图站在国际化的视角,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检讨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策略上的失误和偏颇,探索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3.关于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中策略的研究 何晓燕的《全球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按照逻辑的结构方式,从理论温服、历史演进、内容形态、产业机制和政策助推五个方面来具体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
尹鸿、萧志伟的《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的发展》从好莱坞如何创造美国式“世界趣味”出发,探讨了中国电影和文化主权将面对的好莱坞挑战。
苏宏元、李騏的《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析好莱坞的“中国风”》回顾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总结了中国观众四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并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定型观念三个层面予以分析和阐述。
4.关于中国商业电影人和商业电影的个案研究的文献 张会军的《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是对张艺谋电影进行学术研究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田卉群的《黑泽明、陈凯歌的商、兰州大学宁昊业片策略》,厦门大学于鹏的《“谋略”中国商业电影的春天》然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以李安家庭三部曲为例》,这些都是对电影文本的研究点评
5.关于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的文献 厦门大学曹雪的《美国大众文化渗透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略研究》,论述了美国大众文化的渗透策略以及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孙文佳的《中美电影比较研究》,对中美两国的电影跨文化传播做了比较系统的对比分析。西北大学严峰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好莱坞为参照》,研究电影如何受社会文化环境、商业经济的影响,并对比好莱坞在电影传播中对本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符号化的不同体现,进而分析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该如何全面、健全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综上,目前综合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成果还处于一片蓝海,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以从宏观角度出发,给读者以全面的展示中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技巧。
3.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1.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传播与文化的相关性研究 1.4电影文化传播范式概述
2.跨文化传播与商业电影 2.1跨文化传播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2.2商业电影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3中美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现状
3.好莱坞电影的中国传播历程与传播情景 3.1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传播的传播历程 3.2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语境 3.2.1 全球化与后现代文化语境 3.2.2 若隐若现的文化“一体化”结构 3.3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政治经济语境 3.3.1 传播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3.3.2 新自由主义与电影资源的全球市场配置 3.3.3 文化帝国主义的媒介控制
4.从5W角度看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4.1 控制研究——电影制作的“梦工厂” 4.1.1专业化的制作团队 4.1.2数字电影的技术垄断 4.1.3 跨文化传播链条的建立 4.2 内容研究(意识形态分析)——好莱坞电影的普世价值传递 4.2.1以《功夫熊猫》为例的爱国情怀的传递 4.2.2从《窈窕淑女》到《窈窕绅士》——一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个案分析 4.2.3《魂断蓝桥》中的审美价值研究 4.3 渠道研究——跨文化传播产业链条的建立 4.3.1好莱坞电影的生产链条 4.3.2好莱坞电影的供应链条 4.3.2好莱坞电影的销售链条 4.4受众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全球观众 4.3.1消费心理的跟风性 4.3.2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4.3.3消费行为的模仿性 4.5效果研究——“美国信念”与“娱乐主义”的传播 4.5.1 关于“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 特征及传播 4.5.2 关于“娱乐主义”的特征及传播 5.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5.1中国电影参与跨文化传播: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5.1.1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 5.1.2中国电影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可能和契机 5.2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编码”策略: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 5.2.1以《红高粱》、《英雄》为例研究中国电影中的民俗文化 5.2.2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为例探讨中国电影的“共鸣”效果 5.2.3《巫山巫雨》中的国际化电影语言的借鉴 5.3跨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与“涵化分析”:让西方观众进入东方情境 5.3.1主体策略 5.3.2受众策略
6.困境与问题: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6.1 跨文化传播欲求强烈与类型单一的错位 6.2 获奖多与票房低的悖论 6.3合拍片:前途未卜的跨文化传播之路 6.4 基于好莱坞与他国经验的几点启示 6.4.1 中国民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必须超越民族主义框架 6.4.2 超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二元对立 6.4.3 积极寻找文化契合点,传播人类普适价值 6.4.4 全球视野与“世界制作” 6.4.5 差异化、民族文化主体性与本土化原则
7.结语 4.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中美商业电影文本的梳理,试图分析在跨文化传播方面,中美电影的积极借鉴面临的困境,并探索跨文化传播的对策。中国电影担负着在跨文化传播中输出民族文化、传递信息和情感、塑造国家形象的任务,希望此文的相关对策可以使中国电影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语言和符号表达,是中国的强语境文化更为世界了解。
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好莱坞商业电影跨文化传播成功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的论述,正视二者之间的差距,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寻求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5.阶段进度计划:
6.参考文献: [1]Chua,B.H.(2008)East Asian Pop Culture:Analyz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K.Langmia and E.Durham (2007)Bridging the Gap: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cation in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V.Tudini(2007),Negotiation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in Italian Native Speaker Chat Room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4]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6]刘燕南.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 [7]胡正荣.卫星电视的影响与控制——一种跨文化传播研究[J].国际新闻界,1996 [8]聂小华.文化差异与传播规范——如何把握引进电视节目跨文化交流的特性[J].中国电视,1999
[9]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10]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06 [11]刘阳.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2000-2008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J].国际新闻界,2009
[12]姜飞.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J].新闻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