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风带和气压带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93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考点12 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 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a 为信风带b 为西风带c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1月7月东亚季风A西北风(低温少雨)C东南风(高温多雨)南亚季风B东北风(凉爽干燥)D西南风(高温多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成因气压带、风带性质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炎热湿润终年高温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影响(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 形成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湿季)信风带 冬季高温少雨(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干燥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1.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大气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由于高、低压带的交替分布而形成的区域。
2.成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强度不同有关。
地球赤道处因受到直射日照,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在两极地区因受到斜射日照,因此气温较低,使大部分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特点:气压带的特点是交替分布,即从赤道开始,每个半球上交替分布着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1.概念:风带是指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地表特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在赤道、中纬度和极区分布的气流带。
2.成因:风带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的结果。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环流形成了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气流带。
3.特点:风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向和强度上的不同。
赤道附近主要是东风带,中纬度则是西风带,而极地地区形成了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气压带的形成是风带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分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赤道的低压带形成了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的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西风带等等。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干旱地区的形成,而赤道附近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生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季节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定位与规划也要考虑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象灾害:-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干旱、暴雨等,对人类活动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做好农业生产、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与风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以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①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②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③ 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①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影响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②三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状态。
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部分组成,所以称为三圈环流。
③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A、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下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北。
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完整版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不同纬度带状区域,在这些区域内的气压特征和风向变化相对稳定。
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自转和辐射能量的分布有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
1.高压带和低压带:高压带是指大气压强较大的区域,通常位于中纬度35°N和35°S附近的地带,例如副高带。
低压带是指大气压强较小的区域,通常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例如副低压带。
2.赤道低压带(赤道高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此地区受太阳直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形成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是全球季风的重要影响区域。
3.副高带:位于30°N和30°S之间的地带,此地区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形成高压带。
副高带是气温较高,降水较少的地区。
4.副低压带:位于60°N和60°S之间的地带,此地区受到突然性天气变化的影响,气压变化较大,形成低压带。
副低压带是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的地区。
5.极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的地带,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空气向外扩散,形成高压带。
6.风带:与气压带相对应的是风带,风带是指在不同纬度区域内气压不断变化而引起的风速和风向的变化。
7.赤道风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带,受到赤道低压带和副高带影响,形成持续的东风。
赤道风带是全球环流的动力源之一8.副热带风带:位于20°N和20°S之间的地带,受到副高带和副低压带影响,形成持续的西风。
9.极地风带:位于极地附近的地带,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空气向外扩散,形成持续的东风。
10.季风风带:位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季风风带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辐射能量的差异而形成的。
季风风带的风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冬季主要为北风,夏季主要为南风。
11.活动中心:气压带和风带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称为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分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高压中心通常是气压升高的地点,低压中心则是气压下降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