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独立董事:实质重于形式 (《公司治理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9
第五章独立董事:实质重于形式【案例5-1】“花瓶” 独立董事:状告监管机构“郑百文事件”作为中国股市的标志性事件曾给出了太多悬念—虚假上市、虚增利润、信达收购、三联过户。
其独立董事状告证监会也引发了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第一次全面思考。
郑百文弄虚作假事件披露后,2001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做出决定:对郑百文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分别处以30万元和20万元罚款;对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全部董事处以10万元罚款。
这在我国证券市场开了先河,使得我国独立董事的尴尬处境被凸显放大:一方面可能成为“摆设”,另一方面又因“摆设”而被市场“打板子”。
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该公司独立董事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了行政复议,要求免除罚款。
证监会却做出维持原处罚决定的行政复议决定,认为独立董事应当对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有关上市申报材料、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不能以不在公司任职、不参加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不领取工资报酬或津贴等理由主张减免处罚。
之后,该独立董事向北京市一中院起诉证监会被以“超过法定诉讼期限”为由驳回。
该独立董事不服,提出上诉。
法院却做出终审裁定维持原判。
在这起案件中,该独立董事不服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主要理由就是对于自己在郑百文公司“董事”身份的认定。
中国证监会认定其担任的是董事,应该对郑百文公司违规行为承担直接责任的董事。
该独立董事则一再宣称自己实际担任的是完全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不拿任何报酬的“独立董事”、“花瓶董事”。
【案例讨论题5】“伊利风波”与尴尬的独立董事伊利股份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主要业务为牛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2004年4月,“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俞伯伟与公司管理层发生了矛盾冲突。
伊利股份声称,俞伯伟于2002年6月22日股东大会被选举为公司独立董事。
以俞伯伟近亲为法人代表的上海承祥商务有限公司分别于2002年9月4日、2003年3月4日、2003年5月24日与公司签订合同金额分别为130万元、180万元和200万元的咨询项目合同。
第五章独立董事:实质重于形式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国内外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发展历程;2、区分一般独立性和特殊独立性、名义独立性和事实独立性两组概念的不同涵义;3、了解不同治理模式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差异;4、以当前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哪些主要因素制约独立董事发挥作用。
本章关键词独立董事 独立性 名义独立性 事实独立性本章围绕独立董事制度的两个基石—独立性和决策参与展开,从独立董事的引入、独立性的层次、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特征,以及强化董事会的制度设计等多个角度论述独立董事在整个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
缺乏独立性将导致独立董事难以有效监督执行董事和经理人员,保护股东利益。
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和沟通不足阻碍独立董事为董事会的重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建议,从而使独立董事成为摆设的“花瓶”,面临无所作为的尴尬境地。
对中国公司而言,股权集中导致的大股东对公司的过度控制,既是独立董事制度设计所针对的目标,又是妨碍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主要羁绊。
第一节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动因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一些推动英美国家公司聘请独立董事的基本因素,如平息投资者对经理人员高薪酬的抱怨、降低诉讼风险等,在中国公司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而保护流通股东的利益免受非流通股东的侵害,这一中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主要动因,在英美国家并不存在。
一、独立董事受到关注在英美国家,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衍生物。
在现代公司产生的初期,董事会基本上由非执行董事组成。
由于大部分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不能是公司的雇员,也不能从公司领取报酬,所以非执行董事主要从股东中挑选。
由股东担任董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持有公司的股份被认为提供了足够的激励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