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草隶书9行84字,纵23.7cm,横20.6cm 。
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彦先赢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乃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爱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
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
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
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
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
后为司马颖所杀。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
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
《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
介绍书法作品
以下是一篇关于书法作品的介绍:
《平复帖》是晋代书法家陆机的一幅书法作品,被誉为“法帖之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该作品采用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属于典型的章草风格,无名款,但被宋人定为陆机作品,并被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时期,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其内容主要涉及陆机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以及陆机自身的病情等。
该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流传有序,经过了多个历史时期,被众多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视。
《平复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古朴典雅的一面,又有灵动流畅的特点。
其笔法圆润自如,结构严谨简洁,章法自然流畅,表现出陆机卓越的书法艺术才华。
同时,该作品也是研究晋代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平复帖》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之一。
^w-学术|研究CHintstPAirriNG x calugraphy《平复帖》考释0寇克让编者按:在2019年第12期,我刊刊登了题为《陆机〈平复帖〉释文新说》的文章,对《平复帖》释文作了考订,订正并新释出部分文字。
该文一经刊出,即引发了学界的讨论,针对其中的部分观点,也有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订正、补充。
本期,我们选发寇克让先生的回应文章,他在文章中一方面继续深入探讨《平复帖》释文,同时,在厘清释文的基础上,一并考证了该帖的创作年代、收信人等相关问题。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唐末以来,递藏有序,北宋时曾入徽宗宣和内府,此前流传状况米芾《书史》有记录,帖后更有傅增湘一千三百字长跋,详述宣和以来流传次第。
《平复帖》距今逾一千七百年,字迹奇古,患漫难识,年代及所涉史事也难遽定。
但是这一切,宋人并未介怀,如米芾等于帖的始末及内容未置一字。
明人陈复在《平生壮观》中感叹"其字奇幻不可读”,张丑《真晋斋记》释读帖中"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十四字。
这是《平复帖》释读的第一阶段,所释之字一望而知,但毕竟有拓荒之功。
"丁丑(193~)岁暮”,当时《平复帖》主人溥心畲"適亲丧",“资用浩穰”,“此帖将待价而沽”,经傅增湘斡旋,张们驹"慨掷柜金易此宝翰”。
此事在古今收藏史上都堪称一段传奇。
张伯驹购得之后,傅氏因躬预蔵事,得"翌日赍来留案头者竟日,晴窗展玩”,并作约一千三百余字罕见长跋,于此帖之看重与倾情,可想而知。
展玩“竟日”,加以"晴窗”便利,当能能谛察穷究,而喟叹"字奇古不可尽识”,想必也是困难重重。
但是,"帖凡八十四字”,语气肯定,这应当是《平复帖》释读的重要前提。
必须注意,八十四字之说,不计空白,即第三、六、七行末,未满行。
启功先生《〈平复帖〉说并释文》是弾思竭虑之作,将《平复帖》研究提到相当水平。
平复帖-陆机
《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字为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
大约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实用书体。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历来评述甚多。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
《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
”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
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西晋陆机书《平复帖》。
章草。
纸本。
纵23.8厘米,横20.5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
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肀S謂雨■ 7:术|研究CHiNtStPAlN IINGSCM.UUHAPHY I陆机《平复帖》释文新说◊朱书全廖淑雯袁铭涓胡寒杨距今r〇()年的陆机《平复帖》是由章草向 今草演变的过渡书体,被认为出自陆机之手,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名家纸本墨迹,贵为国宝,但是文字辨识和文意一直困扰着相关学者。
《平复帖》,草或章草手卷,纸本,纵 23.7cm,横20.fcm, 9行80余字。
细观此帖,亦觉质 朴古拙,洗尽浮华,笔力浑厚,意态果敢从容。
只是关于《平复帖》的内容,句读不传,言辞之 意多舛误,尚未有完全不存疑的解释。
正如明 人顾复《平生壮观》中所言:“其字奇幻不可读。
”张丑《真晋斋记》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闲、荣、寇、乱”十四字。
«平复帖》被启功先生称为“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他穷其二十佘年作出《<平复帖>说并释文》。
其内容为:“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時,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a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口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 悉。
”1:在启功先生释读之后,郑春松 '谢光辉、徐学标‘等先生也对《平复帖》的内容作 出了不同的阐述。
启功先生的释文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对《平复帖》进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及阐释。
本文试对启功先生所释数字和句读进行了订正,得出以 下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 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耶。
复失,甚 忧耳。
犹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相(见)。
临 西复来,威仪详跨,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文)墨,足迈叔执,何恒有?宜称之。
闵 (凶),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现就与启功先生所作释文不同之处,从具 体文字、语句逻辑以及《平复帖》成文大致时间进行论述。
晋·陆机《平复帖》(高清单字带释文)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
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
其中之一为陆机章草书《平复帖》。
名词解释平复帖
平复帖是指把一些具体的词汇、术语或事件简单的介绍出来,具有客观性和综合性,具有解释及概括性,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进行解释介绍性质的文章。
以下是我对名词解释平复帖的详细介绍:
一、定义
名词解释平复帖是一种文章,它将一些具体的词汇、术语或事件简单的介绍出来,具有客观性和综合性,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
它的内容应当清晰,简洁明了,不应出现不客观和过于主观的词句,具有解释及概括性,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解释介绍性质的文章。
二、作用
名词解释平复帖的作用在于更快、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向读者提供更多有关词汇、术语或事件的细节介绍。
它既能够把各种有关事件作为整体进行讲解,也能够仔细研究具体的词汇、术语或事件的细节信息,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特点
1、复帖注重客观性和综合性。
- 1 -。
名词解释平复帖什么是平复帖?平复帖是一种形式上探究有关“争议”话题的长文章,通常涉及“平等权利”,“性别歧视”,“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等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解释,不仅涉及事实,而且还提供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通常,平复帖会涉及一个比较宽泛的议题,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议题的社会影响。
平复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是作为一种斗争权利,政治和社会公平的形式。
它开始于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文学形式,它受到了18世纪以前受社会压迫群体的影响。
这种文学形式仍然流行,在这种文学形式中,一个作者会反复使用一组主题和语句,以让记者不得不面对某些社会话题。
这种形式也叫做“平复帖子”,它表达了许多讽刺,以期发起讨论和激励行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文学形式发生了变化,现在它有一个特定的定义,它在线上可以更容易地找到。
一般来说,平复帖是一种涉及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的文学形式,它探究了许多议题,包括性别歧视,贫困,种族歧视,活动限制,社会和政治压迫等。
它的目的是把所有相关的事实都放在一起,以便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平复帖的结构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定义,分析,解决方案和结论。
第一步是定义话题,向读者提供一个确切的定义。
接下来,讨论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以及这个议题目前在社会中受到的影响。
最后,讨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就结果得出结论。
平复帖将帮助激发社会讨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有效地推动改变。
它是一种关于许多不同议题,例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活动限制,社会和政治压迫等的社会讨论的形式。
在今天的社会中,拥有这样一种形式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其他人的观点,这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平复帖是一种涉及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解释,不仅涉及事实,而且还提供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它可以激发社会讨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有效地推动改变。
《平复帖》释文考辨晋代陆机《平复帖》,距今已1700多年。
《平复帖》是由章草向今草演变的过渡书体,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名家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帖清代入藏清宫,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大观录》等虽有记录,但少见释文。
明代张丑曾释出“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14字。
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的释文,开启了当代研究《平复帖》的先河。
张伯驹、郑春松、缪关富等先后对其进行研究,把《平复帖》的研究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启功先生《平复贴》释文虽公认较接近原义,但还有待商榷。
启功先生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爱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
夏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大意:彦先患了很重的肺痨,身体非常虚弱。
要想恢复健康恐怕很难了。
以往初病时没有考虑到病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但是还没有危及到生命,这也算是一件庆幸的事了。
这个唯一能够继承家业的男子,兴许能够恢复健康,但谁也说不定。
前些时还忧虑着呢。
吴子杨初次来见,陆机怠慢了他,待陆机要到洛阳入仕的前几天,吴子杨第二次见陆机,陆机见他穿戴整齐,仪表堂堂,举止潇洒,浑似一个美男子,思索着此前的吴子杨而产生爱意。
按照原来执行的恒定规矩,吴子杨可以使用,他是个称职的人。
至于夏伯荣,在寇乱之中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平复帖》虽历经岁月,严重剥蚀,不易识读。
但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草法严谨,许多字还是有规律可循。
本人通过反复临习,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陆机书信内容,认为对《平复帖》中所涉及人物、时间的考证,是还原《平复帖》释文的关键所在。
一、《平复帖》中谈到的人物启功先生认为《平复帖》中提到了三个人物:贺循、杨往和夏伯荣。
但笔者认为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是贺循,二是顾荣。
启功先生所说的“杨往”,晋书并未记载其人,且无从考证其与陆机、贺循和顾荣之间关系;而且《平复帖》共八十四个字,是陆机写信告知好友贺循病情和顾荣近况的书信,绝不会用近一半的篇幅闲谈一个两次拜访自己,而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人。
陆机《平复帖》及释文《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意译:彦先先生身体虚弱,常年多病,恐怕一时半会难以康复。
我在他刚得病的时候看望过他,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好这么快,现在看身体已经恢复这种程度,已经是可喜可贺了。
现在又有一个如此悉心照料他的好儿子,实属难得。
病情好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吴子杨先生也专门登门看望过他,详细情况我就不再说了,反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次要出门西行了,再次看望老陆。
他所表现出来的风度翩翩,仪态万方,确实像个美男子的样子,这也是他一贯的表现,值得称颂。
夏柏荣先生因为赶上祸乱,暂时还没有消息。
vas。
晋陆机《平复帖》是章草吗?晋陆机《平复帖》是章草吗?无意间浏览本网【投票箱】之《章草,你主张练谁的?》帖子,见陆机《平复帖》也列其中,且得票数最高。
因不久前拜读了四川大学侯开嘉教授的文章《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认为该文观点之一“......以此两大特点来看待陆机草书《平复帖》,它应属于今草的范畴”论据充分,论述有力而详实,颇赞同此观点,因此建议版主将陆机《平复帖》在【投票箱】《章草,你主张练谁的?》这一帖中删除。
以下附四川大学侯开嘉教授《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侯开嘉摘要: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隶草、章草、今草的界线。
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
而章草之名,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对张怀瓘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
汉简中存在横势隶草和纵势隶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前者发展为章草,后者发展为今草。
章草逐渐衰落,今草日趋繁荣,故有新旧书体之说,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关键词:隶草;章草;今草;自发与自觉两汉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上草书系统分别有隶草(亦称草隶)、章草、令草三种形态。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有隶草,是隶书的变体,书写比隶书更简易。
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刘德shēng@②作行书(草书兼真书),字体有些改革,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
”[1]此说出自唐代张怀瓘①《书断》一书,上载:汉初而有草法,不知是谁。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
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史游即章草之祖。
张芝变为今草,伯英(张芝)即草书之祖。
并称章草即隶书之捷,(今)草亦章草之捷也。
此说明白地叙述了草书系统是由隶草变为章草,章草再变成今草这种直线发展的轨迹。
格古韵新——论陆机《平复帖》的笔墨形态及取法渊源摘要:诞生于一千七百年前的《平复贴》是一件存世最早的名家手书真迹,从书体上界定属于章草,然而从更加严格的范式解读上看属于章草过渡时期的典型书体。
从笔意和风格上看,与汉晋简牍草书一脉相承,从构型上看,接近今草系统。
其形制属于尺牍,以秃颖之笔写在麻纸上。
笔法古雅拙朴,点画内敛含蓄,线条浑圆苍劲,字势纵逸瘦长,字形灵动多变,章法疏淡萧散,墨象苍茫朦胧。
取章草之古法,开今草之新意,格古而韵新。
校以汉晋简牍若合符契,可证其非六朝以后人所能为。
[关键词]平复帖笔墨形态取法渊源汉简简牍诞生于一千七百年前的《平复帖》是一件存世最早的名家手书真迹,是陆机问讯好友的一封信札,纸本,墨书,纵27.3厘米,横20.6厘米,9行84字。
其形制属于尺牍。
“尺牍”流行于汉晋,刘涛指出:“汉晋时期的士流阶层已经盛行草书尺牍,用于显示风流与才艺,成为一种时髦风尚。
”[1]西汉时期,文人之间通报问讯均是尺牍。
如,居延新简中《致张椽执事书》(编号为EPT2.5AB)、《阳尉曹吏书》(编号为EPT5.76AB)两件尺牍,大意是对受书人给予的教诲和招待表示感谢,以隶草书写,书写娴熟,其中《致尉曹吏书》似由秃笔写就,凝炼简洁,高古典雅。
东汉士人多借草书尺牍传情达意,草书尺牍流行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平复帖》书写材料是麻纸[2],若以高倍放大镜观察,纸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有成股的麻绳头未及捣碎,吃墨性差,制作非常原始,与出土的汉纸相近。
书写工具是秃笔,《东图玄览编》卷一:“以秃笔作草稿,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
”杨守敬说:“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3]。
我们在出土的汉晋简牍中已经发现东汉日常书写时用秃笔的情况。
如,东汉东牌楼编号为101号简,正面内容的文字全是秃笔写就,其笔画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起笔、行笔和收笔少见提按动作,起笔处多为中锋圆头,线条中段饱满充实,收笔果断,笔画线条凝重圆浑,凸显了圆浑古朴的汉代隶草书体貌特质。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汴京故都的景色,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犹如一首韵律和谐的乐曲,真实地演绎着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
现在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平复帖》平复帖【《平复帖》描述】《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
3,《梅鹊图》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4,《青玉云龙纹炉》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5,《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
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
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
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
唯其铜胆和象耳为后配。
查看文章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2009-11-14 06:57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汴京故都的景色,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陆机平复帖介绍_陆机字士衡《平复帖》是陆机极为著名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一共9行84个字,其规格长20.6厘米,宽为23.7厘米,其书体是章草,至今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陆机平复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陆机平复帖《平复帖》是陆机极为著名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一共9行84个字,其规格长20.6厘米,宽为23.7厘米,其书体是章草,至今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此帖写于西晋,是历史上最早的名家发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传承下来的发帖墨迹,被后人称其为“发帖之祖”的称呼,并且此帖还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可见其价值重大。
作者使用的不是正规的毛笔,而是秃笔在麻纸上创作,写出来的字呈现出微绿色的字迹。
风格极为平淡,其字体是草隶书。
《平复帖》的书写手法和文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平复帖》可以说是章草的代表作,它跟居延汉简有着密切的关系,只不过在《平复帖》上面对点画有所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其连续性,例如口字,在汉字中需要写三笔,而在《平复帖》中仅仅需要二笔。
帖中还有很多字,都是连为一笔带过,显示出了作者在创作时用笔技巧的精湛。
笔画的连续性增强,这就意味着笔锋弯折的幅度也要有所加大,这就考验了创作者的基本功。
在西晋时期,草体笔法日益兴盛,但是其发展是在士大夫前面的,或许跟士大夫不屑于用这种笔法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也符合了书法创新和发展的规律。
而陆机创作《平复帖》就是基托于时代和社会基础,才能够创作出草体的巅峰代表作。
陆机字士衡“陆机字士衡”这句话出自于《陆机传》,讲述的陆机的一生,是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其中的一篇传记文。
陆机,字士衡,是吴郡县人士。
他的祖父是陆逊,是吴国著名的丞相,而他的父亲陆抗,也是吴国著名的大将军。
陆机生来高大,成年的时候就有七尺之高,其声音像洪钟一样深远且宏亮。
陆机在年轻时期,就已经有奇才,其文章当代无双,可见创作的水平之高。
天下第一帖《平复帖》赏析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4期文 / 胡秋萍李国勇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份问候友人的手札诞生在古朴的麻纸上,它就是被现代人誉为天下第一帖的《平复帖》。
没想到现存最早的墨迹竟是草书,为什么陆机要用草书这种浪漫诗性的书体来给朋友写信札呢?这说明陆机的朋友也会草书,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用草书进行感情交流,真是令人羡慕。
这说明了当时士族修养达到的高度。
《平复帖》这件不到一平尺的数行墨迹表面所弥漫的梦幻般气息,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奇思和遐想。
《大观录》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就是感觉这张远古残破的麻纸奇幻、高古、深远的意境,似乎无法逼近更难以琢磨神遇他的笔情墨意。
陆机这位西晋著名文学家的《平复帖》亦如他的诗歌、文赋一样,如“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其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乎”!更充满神奇而令人感叹的是《平复帖》的收藏,西晋以来,经过了多少达官贵人的手,每一位主人对它倾注的无限怜惜和珍重,否则,今天的我们也无缘目睹其真容了。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它最后一位收藏者张伯驹先生。
张先生是一个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物,其出身之高、家产之丰、收藏珍品之多之精,可以说近代史上无人能比。
张伯驹收藏钟爱古代书画,不惜倾家荡产,才把我们许多国宝的墨迹珍品保存了下来,使其不至于流失海外。
1956 年 1 月,张伯驹、潘素伉俪无私地将《平复帖》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文物一起捐献给了国家,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303 年),字士衡,吴郡吴人,出身东吴士族,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
三国吴大将陆逊之孙,父亲陆抗是吴国大司马。
二十岁时吴亡后居家,后入洛,曾任平原内史、著作郎、中书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因兵败被谗,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
被害时年仅 43 岁。
一颗璀璨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是晋武帝太康年间(280 - 289 年)西晋文学全盛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
手卷,纵23.7cm,横20.6cm ,是传世年代最早的西晋名家法帖。
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平复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
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一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微居得病,虑不衍计,计已为苍。
年既至男事复失,甚忧之。
屈子杨往得来主,吾云能惠。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祭观,自躯体之盖如思。
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
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二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
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
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最
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
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为恭亲王
奕 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
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4万大洋巨金购得。
1956年,张伯驹夫妇把这件流传1700年的无价之宝及自己所藏的古代字画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为他签发了褒扬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
表现出浓厚的隶草风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
之间。
细观此帖,书风古拙,刚劲质朴,字间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
《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
用笔
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
《平复帖》为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
乍看此帖,书法起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出锋;字体左高右低,既无蚕头凤尾,也无银钩虿尾之状,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笔划使转自如,带有隶书的波磔笔法;线条短小丰腴,笔划简练朴实,字与字之间不像今
草那样连绵不断,但也不完全独立,笔意紧紧相连,上下呼应贯通。
这幅作品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朴质雄厚、古雅自然的风格,大概是当时吴国一带的地域书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书法艺术修养。
历来评述甚多。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
《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
”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
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2]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
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
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3]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
后为司马颖所杀。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言论《文赋》的作者。
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该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
其中之一为陆机章草书《平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