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海南师范大学

题目: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班级: 07级地理科学

学号: 200711101144

姓名: 王妙书

指导老师:毕华

2010年6月

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摘要: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足,雨热同期.本文按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叙述了海南岛光、温、水气候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以说明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论述了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一些有关海南农业发展的途径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海南岛;气候;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前言

农业气候的研究可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靠天吃饭”,先民们必须努力了解那个“天”。从农业的观点看,气候是重要的资源之一,称之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肥力”。这些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降水、风、等,通常概括为热量、光照、水分三大资源。

[1]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不仅决定于光、热、水资源的数量,而且还决定于满足需要的可靠程度。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大岛,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长无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优越的光热条件。只有合理地分析海南岛的气候资源特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才能为海南农业的未来寻求更好地发展方向。

1海南岛气候的季节规律

1·1冷空气影响期(10月—3月)

海南岛10月至来年3月为冷空气影响期,按冷空气影响情况不同又分为秋季小幅降温及降水、冬季冷空气活动造成大冷和春季长期低温阴雨天气等3个阶段。秋季至初冬(即11月份前后)为第一个阶段,秋季和冬初北方冷空气势力比较弱,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变性升温,到达海南岛时势力已经大大减弱,表现为以降水为主,降温幅度较小。冬季(1月份及其前后)为冷空气影响的第二个阶段。该期冷空气势力最强,前部冷锋造成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尔后冷锋南压入海,海南岛转为冷高压所控制,冷高压控制的第一天凌晨,将进一步辐射降温,出现这次冷空气过程的最低温度,也常是该年的最低温度,大多数年份海南岛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就是这个道理。冬末和春初为冷空气影响的第个阶段,该期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热带系统加强。冷空气在华南和海南停滞,同时新的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造成长期低温阴雨天气。[2] 1·2春季温度快速回升期

4月份前后(包括3月后期和5月前期),海南岛西南气流控制下,温度高、湿度小的干热风,气温迅速回升,出现全年最高温度或接近全年最高温度。北部的昌江、儋州和澄迈一带受山后下沉气流焚风效应的影响,往往出现近40℃的高温天气,全岛极端最高温度也就是出现在这一地带。春季海南岛温度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常常发生大面积干旱。但是,在4月份仍有冷空气活动影响,故在个别年份的某一时段,也会出现低温天气,清明风即属于这种天气类型。[2]

1·3初夏前讯雨期、仲夏暂短伏旱期、夏秋季第二讯雨期

6月上旬前后为前讯雨期,是全年降水的次高峰期。7月上旬前后为高温、闷热的伏旱期。

8、9月份台风、低压天气发生频繁,形成全年降水高峰期。[2]

2光热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2.1热量资源

热量是农作物生育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只有当热量适宜时,农作物才能正常生育并取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品种的选择以及种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由热量条件来决定。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3—25℃之间。其中:中部山区最低(低于23℃),北部和东北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较高,南部和东南部最高(高于25℃)。

一月平均气温,中部、北部最低(低于17℃),东北部和西部较低,南部最高(高于21℃)。水稻的安全齐穗期指标是22℃,南部基本上全年可以生长水稻,为我国唯一的南繁育种基地。当温度小于15℃冬种瓜菜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海南岛北部瓜菜常发生。一般认为小于17℃时有利于荔枝花芽分化,中部、北部和东部、西部的部分地区能够满足这一温度条件要求。

七月份海南岛平均气温分布主要受下垫面因素决定,中部地区地势高,气温最低,西部地区降水少,地面干燥,气温最高,其余地区居中。

北部最高气温为39—40℃、南部最高气温为36℃左右,基本上由北至南递减。北部春季4、5月份受西南槽控制,盛吹干热风,另有地形焚风效应作用,极端最高气温为全岛之最。尽管海南岛纬度偏低,但是酷热日(40℃以上)罕见,热日(高于35度)也不算多。因此,海南岛具有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

表1海南各地年极端最高温度(℃,1985—2008)

中部山区和北部近山谷地最低气温最低(白沙县1963年1月曾出现-1·4℃的罕见低温),北部沿海地区较低(1—3℃),东部和西部地区较高(5℃左右),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沿海最高(高于5℃)。海南岛气候资源最可贵之处就是冬暖,但仍需要防御低温冷害的不利影响。

2.2水分资源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条件,降水则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降水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特点,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和作物需水的供应状况。[3] 2.2.1降水量大、分布不均。

海南岛为同纬度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中部最多,东部、东北部和北部较多,西南部较少,西部最少,因此,也可称为东干西湿(见图1)。

图1主要市县年降水量(1985—2008平均)

2.2.2干湿季分明,雨量差异悬殊,海南水涝和旱灾发生频繁

海南岛的雨季为5—10月份,多数地区的降水占全年总量的百分之80—90%,旱季为11—4月份,降水量只占10—20%。因此,海南水涝和旱灾发生频繁。

图2海口各月降水量三维饼图(1985—2008平均)

海南岛大多数市、县9月份降水最多,此时正值冬种瓜菜播种季节,因此,一定要注意防御涝危害。海南岛各地降水量1月份最少,而3、4月份蒸发量很大,1—4月份发生长期干旱的机率很大,要有防旱意识。

2.3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源泉,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过程就是通过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固定下来转化为化学能,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固定太阳辐射能的数量。

海南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

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海南岛日照时数分布(见图3)?以中部山区最少(少于1800小时),东北部、北部和东部偏少,南部和西部最多(可达2500小时)。有些作物的种植中,需要考虑日照情况,例如五指山野菜(又称树仔菜),确实是以五指山区种植最为适宜,应当规划基地性种植。五指山市有这个势头,但不是最适宜,因五指山市冬半年降水少、日照足,树仔菜生长慢,木质化程度高、品质下降。琼中县是海南岛树仔菜种植最为适宜的地区,该县几乎全年每个月均为海南岛降水最多、日照最少的一个地区,非常有利于树仔菜生长。

3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分析

根据农业适宜度进行海南岛农业气候区划,即从农业气候的资源植树、效能指数和效能利用率来进行分区,其结果是万宁、陵水、保亭、乐东一带为最佳农业气候区。从岛内相对来说,中部山区光资源不足,西、南部水资源不足,是农业气候欠适宜区。[4]海南岛面积虽不大,但因五指山登山地耸立于中部,地形复杂,导致中小尺度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在农业上有利于大搞多种经营,但生产上必须注意个气候区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分别采取适当的对策,做到地尽其利,建立一个完整的、有热带特色的农、林、热带作物、牧、渔、副齐全的大农业体系。必须重视农作物或林木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5]

山区的地形构成其立体气候,因而也形成了山区的立体农业模式。按地形环状结构特点,农业地域随之出现三环立体结构,内环山地位主要林业区;中环丘陵盆地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的农业区,胶、林(包括热带果类)、粮、牧、渔协调发展;外环低丘、台地、平原为主要种植农业区,即粮、油、糖作物主要生长基地,也是热带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山地的大农业建设不仅对全岛的经济繁荣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维护全岛的生态平衡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南岛光、热、水资源极为丰富,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尤为重要。不同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气候资源合理利用问题都是一个的基础性问题。下面,我在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上提供几点建议.

4.1以橡胶为重点,全面加速发展热带作物

热带作物种类较多,对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的适应能力有一定差异,可根据各地光、热、水条件的地区差异做出合理区划与部署、统筹安排。[4]大体来说,喜温湿、能抗风的椰子、槟榔等宜多种植在东部至南部沿海;对热量要求较高的腰果、油棕、咖啡、可可等宜在至南地区(腰果耐旱耐瘠,琼西可发展);胡椒全区可种植;剑(番)麻、乡(疯)茅和一些热带水果以及南药等可安排种植在较旱瘠的地方(如东、西、北部台地)。

海南重点发展橡胶也是正确的。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工业原料,天然橡胶不能完全被合成橡胶所取代,况且海南是最佳植胶区。当前,本岛的国营农场采取“真独、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除重点发展橡胶,亦是适当搞多种经营。民营橡胶需要大力扶持,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水平。

橡胶需要高温、多雨、沃土、静风的生态环境。胶林四化(林网化、梯田化、良种化、覆盖化)是海南植胶的成功经验,橡胶稳产高产需要克服台风、寒害、干旱三大主要障碍。北部光热资源较次,寒害相对较重;东部台风频繁,风害重。因此应以琼南丘陵地带为橡胶重点发展地区。

4.2发展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热带种植业——农林业

本岛发展农业将包括热带林业,热带特种经济林以及草木作物三大部分。要以热带木本作物和热带林木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

珍贵的热带土地资源为发展农林业提供了优惠的物质基础。

种植木本植物有许多好处,全年都可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壤中的养分水份;可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可大大扩展适宜发展的作物种类,提供十分广泛的产品;可提供工业用材和薪柴,缓和能源紧张的局面;可提供较高的产值,有利于积累资金,以促进粮食和其它食品的生产,也是广大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海南岛,大力恢复、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是大农业建设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发展水利与造林保林是海南岛农业气候条件改造的方向,可以扬光热丰富之长,补水份时空分布不均之短。

4.3改善农田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

海南岛东暖春早,南部早稻生育期可安排在12~5月,北部适当推迟,这段时间灾害较轻较少(旱季可能缺水,可以灌溉解决需水量问题),产量形成期正处于年中最优的光热条件阶段,结实率、干粒重都高。[6]近几十年来,高产纪录都出现在早稻,早稻总产已超过晚稻,成为海南岛水稻的黄金季节。发挥早稻气候优势,可争取高产稳产,改制是为了扬长避短,争取各稻平衡增产。海南岛的气候条件颇适宜搞一年多熟制,过去是早、晚双季稻加冬种为主,晚稻因台风危害大而不稳定,各种季节紧逼。现在认为:早稻、中稻与秋冬薯(或者秋种绿肥)是较理想的、最为成效的耕作制度。它符合本岛的农业气候规律,既可确保早稻高产稳产,争取中稻保产,又可给予秋冬作物有充裕的生长期,净增第三熟粮食或油料产量,增加全年总产。以此作为基本形式,还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予以变动,在农事季节、品种搭配、田管措施等方面作出切合当地实际的安排。

4.4充分发挥冬季天然温室作用,大力发展冬季农业

海南岛(尤其是南部)冬季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天然温室,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利用冬暖气候是发挥优势的具体表现。南繁育种主要是在南部四县市(陵水、保亭、乐东、三亚)的低平地区。

海南岛冬春温暖,热带南亚热带果类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各种瓜、豆、菜生长快,品质优,产品及价格颇高。它们较大陆地区提前上市,可输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增加收入。这是本地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加速商品性瓜菜生产基地的建设。4.5利用旱地和旱坡地,建立热带糖蔗基地

目前本岛北部甘蔗基地靠松涛水库灌溉,这些地方玄武岩坡地风化层较深,土质较肥沃,有水灌溉就有高收成;西部各县沿海阶地,土质多沙而干旱,雨量较少但光热足,主要靠长矛水库,石碌水库等灌溉。综合分析,本岛北部应适当压缩条件不适的橡胶地,用以扩大甘蔗面积,形成“南胶北蔗”的地理分工。

甘蔗的发展可带动制糖和轻工业的发展,对海南经济飞跃将其重要作用。

4.6利用草地和部分林地,发展热带牧业,建立牛羊生产基地

通过建立人工草场,引进适应干旱环境种植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既繁荣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中部山区,林牧结合也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7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增殖和开发利用内陆水面渔业资源

海南岛四周围广阔的热带海洋,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沿岸多属珊瑚礁带,大小港湾68个,渔场面积7.8万平方海里,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38.5万亩,内陆水域面积57.5万亩。经济鱼类6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40多种。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近些年来,水产品产量提高不快、鱼货质量下降,原因很多。以海水产品而言,渔业资源长期以来受破坏是重要原因。要加强对渔类自然资源保护,捕捞强度适当,促进增殖措施得力(例如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指标,开发利用新渔场,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建设

育苗养殖基地等),才能使得海洋渔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在加速开发中部山区;重视发展经济作物,尤其是加速发展热带水果与南药;调整农业结构,搞好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5.利用高效农业的优势,发展热带庄园农业,促进旅游农业的发展

旅游农业(tourism agriculture)又称绿色旅游业或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海南气候资源中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加上旱地、丘陵地多,可以因地制宜扩大农庄水果的种植面积,发展庄园农业. 庄园在水果品种的引进时,应注意引种热带和亚热带的名、优、特水果. 园内要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在建设基本生活设施时,应考虑海南气候的特征. 所开展的旅游活动,除游览风景外,还应增设田间作业、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这样不仅可激发游客的参与性,还可以让游客品赏收获的成果.[7]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海南热带休闲农业。

6 结论

光、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综上所述,海南岛光、热、水资源均十分丰富。温度、日照时数均为中部山区低,南部最高;年雨量中部山区最多,西部最少;热带气旋、季节性干旱、低温冷害等是海南都岛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应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制度,合理选择作物及作物品种,以利于各种作物高产、稳产;;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充分发挥资源气象优势。

分析和研究海南岛的农业气候资源,是为了能够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海南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永顺.应用气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50.

[2]高素华等编著〃海南岛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出

版,1988.

[6]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47-257.

[4]海南省农业厅·海南农业概况[OL]·http:

[5]江泽林.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1

[6]韩俊·海南的耕作制度·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2: 2

//www·hiagri·gov·cn/Sites/MainSite/Detail·aspx StructID=5343

[7]刘继韩. 海南省的旅游气候分析[ J ]. 热带地理,2000,11:2.

致谢: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海南师范大学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毕华老师和07级地理科学班的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

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喻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感谢孙淑颖、方芳等同学对我论文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及论文的修改,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热心的帮助。这几个月以来。毕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毕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

关于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论文

摘要:利用xx市1959~20xx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xx市的气候特点及优势,结合xx 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对xx市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利用 xx市位于xx高原东延xx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区域内绝大部分是山地,xx市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低山和二高山综合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形成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本市gdp的增长,在开发旅游资源进程中,摸清当地气候资源特点,对更好的打造xx特色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xx市气象局自1959年建站至20xx年的气象资料,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 1气候资源评价 xx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岭重叠、溪谷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局地气候差异大,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气候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潮湿亦盛、风速较小等特征。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二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气候温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日照高于二高山,对发展相适应的林、药、牧、特产等较为有利。 1.1丰富的光能资源根据xx市(海拔:1074.1米)地面观测站1959年自20xx年的气候整编资料(下同),本市低山年平均日照1224.8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83.400千卡/c㎡,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8%。年内日照主要集中在夏季,体现了本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各月日照分布见图1。 1.2 适宜的热量条件 xx境内大部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xx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2.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3849℃,能满足喜热作物生长需求。年内各月年平均气温分布见图2 。气温年较差大,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为35.4℃;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2年2月8日,为-15.4℃。年内气温较差最大在2、4月,最小在7、8月。无霜期高低山差异大,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无霜期缩短3-4天,反之,无霜期增加3-4天。 1.3 充足的水分条件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4.0毫米。可降雨量一半左右直接蒸发或渗入地下。据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人平占有径流5200立方米,比全国均值多93%。降水地域以红椿沟、花椒坪、齐岳山为多,年均在1700毫米以上。降水年际分布以1998年最多,城关为1615.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多年平均为200.5毫米。北部主要集中在7月,多年平均为189.6~225毫米,全市5~7月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46%。根据xx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截止20xx年7月,日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15次,基本为每3年一遇,为全州大暴雨最少区。 xx 年≥0.1毫米平均雨日178.3天,其中,20xx年最多,为196天,1988年最少,为157天。全年以5~7月降水最频繁,约占全年降水日数的30%。上述降水分布特点,同样体现了该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其多年雨日雨量分布见图3。 1.4 丰富的风能资源 xx属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然而地形对气流运行方面有所控制,城区一带地形东西开阔,南北有山体屏障,多东风和偏西风,南北风较少。据长期观察,晴天转东风,天气变坏;雨天转西风,天气变好。故有“久晴东风雨,久雨西风晴”的农谚。由于全市范围地形起伏较大,山脉纵横交错,森林繁荣,下垫面粗糙,风向紊乱,风力较小,风速一般为3~5米/秒。另外,地方风盛行,山风、谷风多,在长槽(山谷或河谷)出口处,在高山地区,风速特别大,日平均风速最大可达10~12米/秒以上。 2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2.1炎夏的清凉世界从人体舒适的角度考虑,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时,人们会感觉到热,不舒适。在我州低山地区的夏季,日最高气温达到30℃的日数一般为70天左右,特别是位于三峡库区长江河谷带的巴东,因背风河谷产生焚风效应及河谷地势低、风力弱等原因,夏季高温日多,高于30℃的高温日数达90~100天,气候炎热。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情况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2019.48平方公里(302.9万亩),耕地面积36.62万亩。江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的某些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较大。 江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5.5℃,多年平均气压1004.9hPa,多年平均水汽压17.4hPa;多年平均蒸发量1466.1mm,月平均蒸发量以7、8月份最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平均相对湿度以3~8月份最大(均在82%左右);多年平均风速为3.0m/s,最大风速达16.0m/s(1977年8月9日),相应风向为N,多年平均月最大风速为14.0m/s,最盛行风向为ENE,其相应的风速也在15.0m/s以上。 江山光照充足,但日照时空分布不均,河谷平坂地区,全年日照可达2063.3h。日照时数呈周期性变化,7-8月日照最长,在270h以上,平均每天9h,2月份日照最少,仅108.7h。常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cm2,太阳辐射量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并受地形与气候影响。5-9月,太阳辐射量在10.1千卡/cm2以上,10月至次年4月,太阳

辐射量在9.3千卡/cm2以下。常年大于0℃以上活动积温6264℃,持续361天;大于10℃活动积温5418℃,持续243天;10℃-20℃活动积温4296℃,持续181天。除东部边界一带和南部高于400m的中低山区外,其余地方大于10℃积温均在5000℃以上。 江山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813.7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2.3mm,多年平均径流深1174mm,属易洪易旱地区。降水与径流年际间变化极大、年内分配相对集中。降水量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自河谷平原向两侧、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加,总体趋势东南多于西北,上游山区多于丘陵、河谷平原区,最大为岭头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34.3mm,最小为双塔底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5mm。降水与径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段时期经常出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气候资源的教案

气候资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气候资源的概念。 2.知道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 3.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中国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图,分析理解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2.应用“我国大中小型风力机可能安装地区的分布”图,分析风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难点 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疑点 为什么我国太阳能、风能的地区分布不均? 4.解决办法 (1)在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采用读书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2)在讲“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时,可采用读书、读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两者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资源广泛利用的领域。 (2)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要点。 (3)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方式。 (4)知道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 (5)知道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和风能丰富区。 (6)理解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7)理解气候资源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读“南昌市风玫瑰图”,帮助学生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及与城市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布局方位的关系。 3.德育目标 通过对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化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得身心得以休闲的旅游度假成为一种趋势。而集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农艺于一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因迎合了这一趋势,所以在许多城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其中,没有按照营销学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运作是导致许多业主惨谈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分析存在的营销问题、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一、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日本各地的观光农业经营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会来统一宣传、指导观光农业的运作,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0级聂新位20100510813 摘要: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山,深、浅丘,河谷、平坝等不同的地形,形成各种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因此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气候资源、农业发展 农业气候资源是大自然为农业生产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基本物质和能量,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环境条件(1)。光、热、水是组成农业气候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多寡和相互配合如何,从宏观上看,是决定一个地区能种什么,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2)。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区面积大。据统计,丘陵和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对于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重庆地区农业气候光、热、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应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促进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 1、影响农业发展的气候因素 1.1 日照 日照时长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除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外,还通过植物的光周期效应,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 1.2温度 表征农业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一般包括年均温和〉=1O'C积温两项因子,从宏观地理条件来说,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温度分布最重要的因子,但在丘陵山地,微观地形复杂,温度分布还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关系密切渝西地区特别是长江河谷区域,年均气温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均在l7~l9℃之间;渝东地区相对较低,但在长江沿岸的涪陵、丰都、万县、奉节等区域也有着较高的年均温。从图3还可看出,重庆地区温度的分布与海拔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在海拔最高的城口地区年均温最低。 1.3降水量 降水是作物获取作物水分供应的主要来源,研究选取年降水量作为表征区域农业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由于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受到宏观地理要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针对重庆的气候资源特征合理发展农业 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10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人们已切身感受到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多方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2]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阐述了气候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和发展前景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生产与发展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方便的影响现状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能够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但气候资源又有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气候资源具有资源数量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只要使用开发得当,它将永无止境。而对其开发利用对象来说,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又是有限的,是有风险的。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充分认识气候资源的这些特殊性,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十分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过去的50年,我国气候经历了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虽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究竟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理解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很多学科还众说纷纭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4],但是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变暖的幅度、原因或区域分布,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5]。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农

我国观光农业现状与趋势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835-0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① 孙艺惠,杨存栋,陈 田,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摘 要: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文章在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要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指导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现状;动力;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农民自发开放自家果园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类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农业博览园等,我国观光农业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可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之迅猛。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1],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更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可以看出,我国的观光农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一方面须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以期继往开来;同时,还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以指导新时期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标志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进入1990年代,一些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相继建立,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等。这时期观光农业逐渐拓展了旅游观光、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农科普及等多种功能,活动内容更加丰富。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主题,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地得以较快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制定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标志着我国观光农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1.2 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近3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以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有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图1)。 就省、市、区分布来看,分布数量最多的依次是沿海的山东省55个,占15.32%,江苏省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其次是贵州省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其余均在10个以下。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观光农业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东中部地区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观光农业项目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东、中部大城市郊区,与我国的城市群发育相吻合,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几个观光农业分布密集区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02E A106003-2)资助。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6-28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青岛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月中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奥利弗评价体系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及人体舒适度指数,对青岛市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以此作为确定青岛最佳旅游季节的依据。结果认为,青岛市的最佳旅游月份为6、7、9、10月份。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评价;青岛市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ormation of the Qingdao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2009,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Oliver evaluation system 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wind chill index and human body comfort index, does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t climate resources in Qingdao city, and makes it the best tourist season determination ba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tourism month in Qingdao city is in June, July, September and October. Key words: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evaluation; Qingdao city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青岛市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旅游城市,旅游业作为国民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同时受到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青岛的最佳旅游季节受到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使到青旅游的高峰期往往出现在每年的夏季。 影响青岛旅游的主要气候因素有降水、风力、雾等。本文收集到了2009年青岛气象站所观测的每月地面气象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评价,希望为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青岛市气候基本特征 青岛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其管辖区域环抱胶州湾,东部为黄海。市区三面受到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以及来自洋面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因素与地理环境形成了青岛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资源。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南北跨近50多纬度, 东西占60多经度, 国土总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东半部有平原和低山丘陵, 西北部有高原和盆地, 西南部有平均海拔高4000m的青藏高原由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农业气候资源有以特点空间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组合类型多样,这些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向存在问题及其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从农业角度出发,对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评价如下: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的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或地形、地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可能出现多种熟制情况。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就下降0.15,>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山丘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我国的西南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区由低地区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里是云南成为“生物国王”的气候原因。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宋金平 师X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00875; 牟春辉 XX东营职业学院,东营,257091 摘要: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以及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征,并针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ONG Jin-ping1,MOU Chun-hui 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Dongy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Dongying 257091, China) Abstract:Agri- tourism is a kind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rcrossed industry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ined with modern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agri- tourism in China, and analyzes problems in agri-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 tour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1]。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比如日本、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以及我国的XX省等。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要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观光农业既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农业活动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瓜、果、花、药、木、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它可以给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功能。 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晴隆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3021814.html, 晴隆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作者:李顺会杨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晴隆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特征。晴隆县还有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北盘江、麻布河、西泌河。北盘江上有著名的峡谷“一线天”,沿江两岸有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形成的民族风情与峡谷自然风景相映成趣,具有较高的旅游景观开发价值。最佳旅游月为3月下旬到10月下旬。 一、晴隆县旅游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休闲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而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与气候资源密切相关,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晴隆县的地理气候 经对晴隆县旅游景区部分景点的考察和资料订正表明,该景区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21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 ℃。无霜期287天,年平均霜日78天。年日照平均为1453.5小时,其中春季日照平均为426.6小时,夏季平均为473.4小时,秋季日照平均为317.9小时,冬季日照平均为235.6小时,冬季日照偏少。平均相对湿度为82%,各月相对湿度≥78%,以12月的85%为月均最大值,以3—4月的75%为月均最小值。 (二)晴隆县的旅游资源状况 晴隆旅游资源划分为抗战公路、光照湖、三望坪3个片区,另外还有一些独立点。 1、抗战公路片区划分为24道拐、盘江铁桥、沙子、晴隆山4个景区和哈马关等独立景点。晴隆山、沙子是两个开放性景区,包含位于这些区域的田园、茶园、草场、村寨。 2、光照湖片区划分为飞水岩(含附近村寨)、光照湖(含光照大坝)2个景区和一些独 立景点。 3、三望坪片区由三望坪旅游区组成。三望坪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景区。 二、晴隆县旅游资源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