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0
航空地球物理在战略性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前景导读:航空地球物理是重要的高效找矿勘查方法,如大家熟知的航磁,在我国铁矿普查和地质构造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主研发了高灵敏度仪器和多种类型数据的无缝采集方法,开发了精细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新软件,等。
探测深度更大、应用领域更广的航空地球物理为地质找矿提供高效的勘查技术支撑。
随着航空地球物理方法的增多,资料处理解释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与地表地质调查等其他方法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以便直接解决地质找矿过程难题。
为了提找矿勘查效果,本文总结了航空地球物理找矿勘查中不同方法在不同找矿阶段的作用,以及探测不同矿种、不同矿产类型的有效性,提出了航空地球物理支撑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思路,指出航磁全参量、航空重力/重力梯度、航空电磁、航空放射性等新技术是重点发展方向。
文中还系统梳理了航空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和主要科技进展,并介绍了航空地球物理国内外矿产勘查应用概况。
本文研究成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航空地球物理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内容提纲------0 引言1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发展历程和主要科技进展1.1 发展历程1.2 主要科技进展2 航空地球物理矿产勘查应用成效2.1 应用概述2.1.1 国外找矿勘查2.1.2 国内找矿勘查2.2 各种航空地球物理方法的作用2.3 在找矿勘查各阶段中的作用2.3.1 区调、矿调阶段(快速找矿勘查选区)2.3.2 预查、普查阶段(快速缩小靶区)2.3.3 详查、勘探阶段(提高钻孔见矿率)2.3.4 小结3 航空地球物理在战略性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前景3.1 需求3.2 主要问题与差距3.3 难点3.4 支撑找矿勘查的思路3.5 应用前景4 讨论4.1 发展方向4.2 重点发展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4.2.1 航磁全参量勘查技术与装备4.2.2 航空重力/重力梯度勘查技术与装备4.2.3 多深度航空电磁勘查技术与装备4.2.4 航空放射性勘查技术4.2.5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4.2.6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与软件平台技术5 结语0 引言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战略性矿产找矿勘查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旨在通过加大国内矿产勘查力度,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地球系统的多圈层构造摘要: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将大地构造研究从地壳和岩石圈构造扩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构造。
(2)由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驱动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的多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系统中天体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驱动力。
(3)大陆-海洋转换理论:大陆和海洋是两个对立而统一的地质单元,可以相互转化;大陆和海洋都不会永远存在;不存在大陆增生或海洋消亡的单向发展;简单的单向大陆加积理论被认为是无效的。
(4)大陆地壳和地幔具有多层的特点,不同的层容易沿着它们之间的界面滑动,但需要证实大陆是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的,甚至是自由漂移的。
(5)循环进化理论:地球构造的发展不是一种匀速变化,而是一种螺旋式向前演化,其特征是非匀速、非线性、渐变和突变相结合;摘要不同的地球演化阶段(构造旋回)具有不同的全球构造格局和特征,不能将同一种构造模式应用于不同的构造旋回或演化阶段。
(6)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一种构造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世界不同地区。
(7)大陆地壳的多旋回演化:大陆地壳是由多环构造和岩浆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横向或垂直吸积。
(8)深大断裂的作用:深断裂带切割通常通过不同层的地壳和地幔构造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现在的大洋中脊断层、转换断层区和贝尼奥夫带概述全球构造格局。
不同的构造周期和地球的进化阶段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深层断层系统,控制全球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在不同构造周期和阶段。
以Jason(太平洋)和Tuzo (非洲)两个地幔超地幔柱为起点,研究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大变革、大重组过程中壳幔组成与结构的演化过程,是对地球系统多圈构造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论证。
关键词:深断裂、全球动力学、旋回演化理论、多圈层构造、陆海转换理论、地球系统科学1 引言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槽-地台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
地槽-地台理论提出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标志着地质学家对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理论研究的开始。
地质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的浩瀚无垠;当我们脚踏大地,感受大地的坚实厚重,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这个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星球,它的内部结构、演化历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地质学与地球系统科学,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学科。
地质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演化历史。
它就像是一本地球的“传记”,记录着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的点点滴滴。
从地球的内部结构来看,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千层蛋糕”。
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就像蛋糕的糖霜层。
地壳下面是地幔,这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就像蛋糕的主体部分。
而地球的核心——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金属,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它们就像蛋糕中的“神秘馅料”,对地球的磁场产生着重要影响。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岩石和矿物,这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不同类型的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都蕴含着地球演化的信息。
比如,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其中往往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当时的环境信息,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过去的气候、生态等方面的情况。
地球的地质活动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火山喷发、地震、板块运动等,这些看似可怕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物质循环的表现。
火山喷发会带来大量的岩浆和气体,不仅塑造了地形,还为周围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震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而板块运动,则是地球表面沧海桑田变化的主要原因,曾经连成一片的大陆,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漂移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地质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全面了解地球的需求,于是地球系统科学应运而生。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视为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地质勘查工作详细介绍地质勘查是指对地球上的各种地质情况进行仔细调查和研究的科学活动。
其目的是揭示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1.前期勘查:前期勘查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初步的调查和评估。
主要方法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勘查和野外地质考察等。
地球物理勘查利用地球物理仪器测量地壳中的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力场和地震波等,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从而寻找矿产资源的迹象。
遥感勘查则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航空摄影图像,通过对地表的特征进行解译和分析,寻找矿产资源的迹象。
野外地质考察是对地表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通过对岩石的化学分析、岩相研究和构造测量等,了解地质环境和岩石性质,为后期勘查提供基础数据和目标选择。
2.中期勘查:中期勘查是在前期勘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品质。
主要方法包括地质钻探、岩心分析和地球化学勘查等。
地质钻探是将钻探设备钻入地下,获取钻孔岩心样品,通过对岩心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构造和矿物组成等,为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
岩心分析是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石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包括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从而了解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品质。
地球化学勘查则是通过采集地面、水体和植被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测试,以查找与矿床相关的元素、化合物和矿化作用,寻找资源的迹象。
3.后期勘查:后期勘查是在中期勘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矿产资源的规模、分布和品质。
主要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和开展工程试验等。
地球物理勘查包括地电、重力、磁力、地震等勘查方法,通过进一步的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确认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和深度等。
地球化学勘查则是通过细致的采样和实验分析,在局部区域进行详细调查,获得更准确的矿产资源信息。
开展工程试验包括地质工程试验和冶金试验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进行实地和实验研究,了解其工程和冶金特性,为资源的开发规划和选矿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16幅图,详解地矿工作全流程地矿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它分为多个阶段,它需要学习多种学科,掌握多种理论方法,需要多种仪器设备和工程设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工作。
地矿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游山玩水,实则艰苦异常。
本期,《矿业界》梳理了地矿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图形的方式像大家展示地矿工作的基本流程。
由于能力所限,不足之处请海涵!原创文章,授权请联系我们文章底部可以加矿业界小编的个人微信目录一、地矿理论学习阶段二、区域地质调查阶段三、预查阶段四、普查阶段五、详查阶段六、勘探阶段七、开采阶段八、矿物加工阶段一、地矿理论学习阶段1这一阶段在学习地质理论基础的同时,对于矿床模型和矿产勘查模型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更科学的找矿模式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
马上就要出野外了,脑海中出现了我站在金矿山上的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然而,现实告诉我,你丫的理论知识学的够吗?从哪下手呢?普通地质学、古生物与地层学、煤矿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构造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矿石学、晶体光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概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山地质学、选矿概论……这么多呀?没办法,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矿工作者,这些你必须知道。
1. 学习地矿理论二、区域地质调查阶段2这一阶段的任务,我终于完成了,这里的区域地质调查指的是中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初步查明调查区域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基本特征,预测矿产远景,为较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打下基础。
走进一片戈壁滩,拿着一幅空白的地形图,“不,这不是地形图,这是一幅宝藏图。
”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片日产斗金的美丽画面。
我的任务就是在这空白区内把其中的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描述在图上,然后经过分析,验证,最后找到矿。
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可难不倒我,最高点和山坡的坡度我都看出来,我还会用“V”字行法则。
2. 看地形图哼着勘探队员之歌,手里那些“新五件”——掌上电脑、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手持GPS,想起了老一辈工作者的锤子、罗盘、放大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6月,第39卷第3期,Jun.,2009,Vol.39,No.3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9203205 基金项目:科技部“863”海洋技术领域基金资助项目(2009AA09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814011、40776038、40472098);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项目(NCET20620595) 作者简介:李三忠,男,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学及海洋地质学研究。
洋底动力学———从洋脊增生系统到俯冲消减系统李三忠1,张国伟1,2,刘保华3(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摘要:目的 建立洋底动力学。
方法 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 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
结论 洋底动力学以传统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侧重研究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和俯冲消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探索海底起源和演化、保障人类开发海底资源等各种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服务的学科。
关 键 词:深海大洋;大洋岩石圈;洋中脊;俯冲工厂;多圈层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9)0320434210 1968年前后,大陆漂移学说的再度兴起和诸多证据与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和强有力的证据的完美结合,直接导致了第一个真正称得上全球地学理论的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1],引起了一场影响深刻的第二次地学革命[2],它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个分支学科原有的发展轨迹。
成矿系统介绍CO A +++++++++++2Au Cu H 2O FP B何谓成矿系统?成矿系统就是控制各类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地质和地球动力学因素的总和。
研究成矿地质和地球动力学因素的总和研究成矿系统就是,通过究已知矿赋存地区的区域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控矿地层;控矿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控矿地层控构造;物理化学过程;流体、岩浆及其他热源的演化过程;氧化、风化、剥蚀、堆积过程。
些重要的概念一些重要的概念矿床:由同成矿系统形成,有足够的资源/储量•矿床:由同一成矿系统形成,有足够的资源和品位达到可以开采的水准的若干矿体组成的矿体群。
•矿点:有一定厚度和品位的单工程见矿点,但不足于达到储量计算的条件。
足于达到储量计算的条件•矿化点:存在矿化异常,但达不到工业利用品位的点。
的点•远景区:已经探查存在成矿可能的地区•废弃矿床:尽管存在一定得储量,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如:经济效益过低)而停止开采的矿床矿床的分类标准•根据围岩划分,例如:以沉积岩为围岩的;与矽卡岩为围岩的;•根据对矿床模型的理解和认知划分,例如:造根据对矿床模型的理解和认知划分例如造山型;PCD(斑岩型);VMS(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根据金属组合划分,例如:铜、铅、锌型;•根据与原始类型的对比划分,例如:卡林型。
•根据矿石类型分类,氧化矿、硫化矿。
当今最新成矿模式•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VMS)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Cu Pb、Zn、Au、•、Ag)•海底喷流沉积矿床(Sedex)(d•斑岩矿床•卡林型金矿床•矽卡岩矿床•高镁铁质岩铜、镍、矿床Vms矿床构造背景与火山岩有关硫化物的矿床(VMS)•一、此类矿床的赋存位置此类矿床的赋存位置矿床赋存在海底板块结带其两翼平•矿床赋存在海底板块结合带及其两翼的平行断裂带形成的火山弧和弧后盆地。
•矿床往往受平行板块边缘断裂和与板块边缘断裂走向大角度相交的断裂交切部位。
•此类矿床形成海的海水较深一般大于3000米米。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一个系统有诸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即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
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成矿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①成矿物质;②成矿流体;③成矿能量;④成矿流体的输运通道;⑤矿石堆积场地。
成矿物质是成矿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地幔、地壳和水圈是成矿物质的总仓库,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成矿物质。
按成矿物质来源可分为幔源、壳源、壳幔混源、海水源、大气降水源以及星外源等,其中地幔、地壳来源是最重要的。
成矿物质即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
对矿源层研究的大量文献表明,具备矿源层(岩)固然有利于成矿;不具备矿源层(岩)但成矿地质作用强烈、持续或反复多次,也能将一般岩石中某些成矿物质反复萃取和高度浓集而形成矿体。
矿质来源地壳称为矿源场,类似名词但更宏观的有金属省或地球化学省,它们作区域性分布,并能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贡献成矿物质。
一个成矿系统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矿源场,可是同一性质的,液可以是不同性质的。
矿床中的矿质可是单组成的,如单一的铜矿,液可以是多组成的,它们或来自同一个矿源场,或来自不同矿源场而在运动汇集过程中实行多组分耦合而形成多矿种矿体。
作为矿质直接来源的含矿岩石建造比较易于查明,而作为矿质间接来源的原生矿源地,因其反复变动或距矿产地很远而不易追溯。
现今已有较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等示踪方法,用以提供关于成矿物质来源地的线索。
成矿流体是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一些矿化剂也以多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聚集成矿物质,是沟通矿源场、运移场合储运场的纽带和媒介,因而是成矿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流体的稳定、充分供应是成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一、地质部地勘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探矿工程研究所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成矿系统研究的意义成矿系统研究的意义可概括为3个方面:(1)推动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万千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动力、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整体加以研究,这有利于全面认识成功动力学机制、矿床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推动矿床学研究进一步从现象到机理,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局部到整体,因而是提高矿床学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2)有利于发挥矿床学对整个地球科学的功能成矿系统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功能是成矿物质的高度浓集。
这种浓集显示了自然作用的神奇,高度成熟的有机质集中在人体大脑中是人类成了万物之灵,而金属、非金属元素的高度富集产生有用性质而变成了贵重的宝藏。
可以认为,成矿系统的发生、演变到终结是更大尺度、更高层次的地质系统(地球系统、岩石圈系统、地壳系统等)的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结果。
每一个成矿系统都发生在一定地质时代和特定的地质环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化石”“地质记录”的作用,可以将某类矿床或成矿系统的出现作为当时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事件性质的“指示剂”。
例如,南非古元古代含金-铀砾岩矿中碎屑状黄铁矿的出现可以作为当时大气圈中缺氧的证据。
但在过去,非常丰富的有关矿床和成矿作用的信息和观点多只限于应用在找矿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而忽视了将这些有用信息应用到地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中去,也即忽视了成矿系统与其他地质系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对于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相信由于矿床学家和其他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上述现象将有所改变。
而加强成矿系统研究有助于辩证认识成矿系统与其他地质系统的关系,有利于矿床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影响、渗透和促进。
(3)全面指导矿产的勘查和开发研究成矿系统的实用意义在于全面、有效的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提高成矿预测的精度。
建立了成矿系统的概率,认识了某一个成矿系统的全局,对于可能产生在这个系统中的有关矿床类型、矿床形成过程和控矿因素等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这对于找矿勘探工作可以起到举一反三、有此及彼、驾驭全局的作用。
地理系统的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世界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地理系统中常用的名词。
1. 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各个地球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系统包括了大气、水体、地表和生物圈等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2.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和。
在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水和大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系统。
3.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围绕在地表外围的一层气体包围层。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调节地球的气候和温度。
4.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体的循环系统。
它包括了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以及大气中的水蒸气形式。
水圈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等。
5. 地球板块地球板块是构成地球外壳的大型块状岩石,它们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运动。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6.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用于确定地球上某一位置的坐标系统。
经度是指从地球中心通过该位置的线到达地球表面的侧线,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基准,分为东经和西经。
纬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达该位置与地球赤道面成的夹角线,以赤道为0度,向北向南分别为正负。
7. 气候带气候带是根据一定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不同的气候带拥有不同的气温、降水量和季风特征,对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8. 土壤类型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表层地壳物质。
根据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如砂壤、壤土、黄壤和黑土等。
土壤类型的不同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9.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系统。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一直以来是基于科学的。
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地球系统,涵盖了生物、化学、地理、气象、地质、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的研究成果不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的地球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家园。
本文将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科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地球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但一直以来,人们的研究主要是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内,比如地质、气象、海洋等。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着手研究更为综合的地球问题,为此,地球系统科学应运而生。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前阶段是地球观测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主要是借助于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单一领域的观测手段,对地球系统的一些基本元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这个时期主要研究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几个子系统,为后来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中阶段是地球系统理论建立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问题逐渐突显,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全球自然界中几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一些关于地球系统模拟和分析的理论。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物理学家Lorenz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生态学家Odum提出的生态系统能量流理论等,这些成果为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3.后阶段是地球综合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遥感、卫星和数学模型等现代技术成为重要工具,以研究全球变化成为主要任务,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括知名的GLOBE计划、IGOS 计划、ESA计划等。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景地球系统科学是为解决全球性和全球化问题而兴起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门科学的发展前景充满着希望。
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的运用探摘要: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是矿产资源从发现到开发利用整个链条中至关重要的前置阶段,其对于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起着基石性的作用。
这一过程涵盖了对地球表层及深层地质结构、岩石矿物成分及其分布规律的系统研究和实地勘探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找矿;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应用探讨引言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是获取矿产资源的关键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地质理论和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岩石圈演化过程及其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矿物成分和地质现象等信息,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因此,在地质找矿中,地质学方法和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水文地质调查等都是常用的地质勘查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下的情况,从而确定可能的矿产资源位置。
2.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的基本原理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是基于深厚的地球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旨在系统性地探寻、识别和评估地壳中潜在的矿产资源。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地球内部岩石、矿物以及古生物遗迹等地质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也涵盖了对其分布状态、物质组成、形成演变规律等全方位的认知探索。
在地质找矿环节,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实地勘探、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一系列手段,研究地壳不同层次和区域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及其成矿物质富集现象。
他们运用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如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因学说等,解读地质历史变迁过程中各类矿产资源形成的条件和背景。
资源勘查则更进一步,它不仅要求确定矿产资源的存在,还必须量化评估其经济价值和技术可采性。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一、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矿产资源的一种规律性表现。
它是通过对矿产资源分布、矿床类型、矿化蚀变带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
成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规律的分类根据地质成因的不同,成矿规律可以分为热液成矿规律、沉积成矿规律、变质成矿规律和岩浆成矿规律等。
- 热液成矿规律:热液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热液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热液成矿规律有热液相分离规律、热液活动形成规律等。
- 沉积成矿规律:沉积成矿是指在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沉积成矿规律有河流沉积规律、海洋沉积规律等。
- 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成矿是指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石圈内部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变质成矿规律有接触变质规律、区域变质规律等。
- 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浆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岩浆成矿规律有火山喷发规律、岩浆侵入规律等。
2. 成矿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成矿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分析、物理勘探、矿床模拟实验等。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可以获取矿床的空间分布、岩相特征、矿石特性等信息,从而总结出成矿规律。
二、成矿机制成矿机制是指矿产资源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了解成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从而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地幔、地壳和外部输入三个方面。
地幔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岩浆和热液,地壳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沉积物和变质岩,外部输入的成矿物质主要是降水和大气等。
2. 成矿过程成矿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物理过程主要是岩浆侵入、岩浆喷发、热液活动等;化学过程主要是热液作用、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地质过程主要是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