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3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44.91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1.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

答: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1)社会化的实现

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2)个性化的实现

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的社

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经历和独特经验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2.你怎样理解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

答: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学龄中期儿童在前期发展水平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青少年所特有,同时又为社会所接纳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引导机制

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对单一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身处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人们,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儿童与青少年,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

(2)社会比较机制

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的飞速发展,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评价需要。只有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社会学习机制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青少年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4)亚社会认同机制

生长在不同城市的青少年在许多问题上的价值倾向和态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居住区也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

3.试分析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

答: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

(1)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

①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②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经验对于个人具有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获得相同经验的人们对于经验的解释可能很不同。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③决定人们的期望。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期望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2)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了解并利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班级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组织积极有效的班级互动,引导学生把优势表现出来,获得自信,强化积极的自评。同时积极有效的学生互动有助于使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客观、全面,从而提高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性,这会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

②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实践证明,个体在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因此,在组织他们广泛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教育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恰当的目标,保证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