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安全性
- 格式:pdf
- 大小:99.51 KB
- 文档页数:1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NSID选择性抑制不同COX类型,将产生不同疗效。
NSID药物可依据以上机制可将其分为四类。
1、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PG),而产生抗炎、解热、镇痛等治疗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对非甾体抗炎药(NSIDs)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发现COX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COX-1和COX-2。
COX-1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在生理状态下可刺激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素E2 (PGE2)和前列环素I2(PGI2),起到保护胃肠道、肾脏、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因此也称为结构酶。
COX-2则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的COX,在炎性刺激下生成,它介导花生四烯酸转化产生的PGE和PGI, 是原炎性前列腺素,具有很强的致炎、致痛作用。
COX-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表达,一旦受到致炎因子刺激后,可迅速大量表达,因此称诱导酶。
然而,随着对COX异构体理论的不断认识,人们逐渐发现初期的COX异构体理论存在偏差,COX-1也参与了炎症反应,而COX-2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根据临床对COX1和COX2的选择性不同,将NSID分为4类,( 1 ) 特异性抑制COX1的NSID:只针对COX1而对COX-2无作用,现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属此类;(2)非特异性抑制COX的NSID:传统NSID,非选择性抑制COX1和COX2,如奈普生、双氯芬酸、芬必得等。
他们既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也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3)选择性抑制COX 的NSID,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奈丁美酮和依托度酸,在治疗剂量时对COX 2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COX1,用人全血法测定这类药物对COX 2的选择性比对COX1大20倍以内。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当大剂量时,也会抑制COX1,并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特异性抑制COX 2的NSID,目前主要是指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
1: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
全世界大约每天有3000万人在使用。
随着NSAIDs使用的增多,这类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药师、患者、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特别是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NSAIDs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提出警示,这使NSAIDs的安全用药成为目前全球医药界的热点问题。
古代希腊、罗马的医生长期用柳树皮浸出液治疗炎症、疼痛等病症。
1838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1860年化学合成了水杨酸,1875年首次将水杨酸钠用于治疗,这便是最早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于1899年问世,很快被证明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较大剂量有抗炎作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阿司匹林始终是治疗风湿疾患的主要药物。
1949年保泰松作为抗炎药出现于市场,但由于它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已被淘汰。
消炎痛于1964年被开发,其抗炎作用不错,副作用虽明显轻于保泰松,但仍然会产生许多不愉快的后果。
NSAIDs临床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权衡消化道和心血管风险自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于临床作为常用止痛药之后,这种药物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就非常之高了,仅2013年的数据就已显示美国开具了一亿以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处方,而很多的非载体类抗炎药又属于非处方药物,相对来说使用较为自由。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止痛机理在于其应用之后,能够实现对于环氧化酶(COX)-1以及COX-2同工酶的抑制作用。
正常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COX-1,而COX-2只会在机体出现炎症时存在于身体当中。
最初选择性的应用COX-2抑制剂即昔布类药物,减少患者消化道溃疡以及COX-1抑制剂的相关出血问题,COX-2抑制剂所起的止痛效果与抗炎效果,从临床疗效来看,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非常相似。
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已应用了较久的时间,应用范围也较广,并且相关研究也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患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益处,但其他类的非载体类抗炎药对于心血管病情的安全影响仍然在临床上成为较强的争议点。
本篇文章围绕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于心血管患者的临床使用展开探讨,评估心血管风险。
1分析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21世纪之初,就有相关学者已然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罗非考昔与伐地考昔类COX-2抑制剂,有可能会对于患者的心血管方面产生一定副作用,进而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这项荟萃分析实验显示COX-2抑制剂与患者心梗与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有明显关联。
这项实验结论被公布之后,在2004年就有相关药企从市场上撤回罗非考昔,在同一年末FDA发表提示声明,应该要在临床上警惕伐地考昔药物的使用,并严厉禁止将这种药物应用于进行过冠状搭桥手术的患者群体。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给临床使用此种抑制剂拥有更好的参照,还发布了一项关于COX-2抑制剂使用的公众健康报告,强烈建议医生在临床使用伐地考昔和塞来昔布时为患者个体权衡其药物应用风险。
这一发布的声明当中,主要考虑的患者群体为消化道出血的高危患者、不耐受非选择性非载体抗炎药物的患者以及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且需要考虑是否需使用COX-2抑制剂接受治疗的患者。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药物包括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等。
而非甾体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炎、退热以及抗凝血等。
鉴于该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近年来,对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非常多,为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总结实际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及各位学者对该类药物的药学分析,进一步进行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药学分析;研究进展引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顾名思义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类药物。
目前已知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有:水杨酸类、吲哚类、灭酸类、乙酸类以及丙酸类的。
该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同时还可以起到镇痛与退热的作用。
其中,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吲哚类为吲哚美辛、灭酸类为甲灭酸、乙酸类为双氯芬酸、丙酸类为布洛芬等[1]。
以上药物多用于风湿免疫科骨关节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中,同时也会用于临床解热镇痛,因此对于非甾体抗炎药药物不良反应及其药学分析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
通过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相关药理学研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已知非甾体抗炎药药物药理学可见,该药物能够通过对环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从而减少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发挥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
但由于该类药物会使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
就目前的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现阶段非甾体抗炎药除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镇痛解热之外,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防治。
杨薏帆, 冯艺学者[3]指出,NSAIDs在癌痛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普遍性,主要是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癌痛,而且阿司匹林还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帮助减低结直肠癌恶化的风险,主要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PGs,同时还可起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1中枢神经症状:头痛,耳鸣头晕。
2心血管系统:水钠潴留性高血压,水肿,偶见充血性心力衰竭。
3胃肠道:上腹痛呕吐,厌食,恶心,偶见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4血液系统:偶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5肝损伤,肾损伤。
抗癌药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过敏反应,心脏毒性,肺毒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老年人常见低血钾心律失常的中毒症状是由哪种药引起什么是肠道内给药考来烯胺影响药物吸收原因: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与酸性药物牢固结合,而影响药物吸收。
硫喷妥钠在体内在哪分布:脂溶性高,迅速进入脑组织,从脑再分布到肌肉、脂肪等治疗药物监测的英文简写(TDM)治疗药物监测的取样点::①在有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数方程中,每一指数项取样不得少于3点,即每一相直线方程的确定至少得有3个或更多的点,此外,在药-时曲线中有关相转折点附近至少有两个点,以便较准确地判明转折点;②消除相取样时间尽量长,时间跨度至少超过两个半寿期。
老年人高血压的适用药物:氢氯噻嗪,阿替洛尔,美多洛尔,比索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
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
哌蹉嗪,特拉蹉嗪。
老年人分布容积增大的药物哪种维生素引起血栓静脉炎(维生素D)老人用药的剂量: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一般为成年人剂量的3/4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的英文简写(MIC MBC)抗生素的预防用药内科及儿科: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对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在某段时间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长期预防用药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患者原发病可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而原发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或少用。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药。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除非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者重要脏器和组织手术或者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才需预防给药。
FDA提高非甾体抗炎药安全警告级别
来源:生物谷2015-07-13 13:26
2015年7月13日/生物谷BIOON/--FDA曾发布过警告,认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心血管健康有所影响。
不过本周四,NSAIDs 处方药、非处方药警告再度升级。
FDA要求处方药、非处方药生产商在药物商标上更为详细地介绍NSAIDs增加心脏病、中风几率的相关信息。
据悉,辉瑞处方药西乐葆(Celebrex)、雅维(Advil),强生美林(Motrin)都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的可能性。
在服用NSAID前几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药品服用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FDA麻醉、疼痛类药品管理部副部长Judy Racoosin表示:“服用这类药物的任何一段时间都可能是危险的,那些不易患这类疾病的人也应该提高警惕。
”
NSAIDs可以说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其安全性数年来一直受到监控。
2005年,FDA向西乐葆(Celebrex)等药物发出警告,要求生产商警告医生和病人药物具有潜在风险和严重副作用及安全问题,此警告必须以黑框形式出现在药品的包装盒外或盒内明显的地方。
此外,
FDA还因心血管不良反应等要求辉瑞Bextra撤市。
去年,默沙东Vioxx 同样由于心血管问题停止销售。
2014年,FDA重审发出警告的几种药物,尤其关注了拜耳非处方药Aleve。
2014年二月,FDA委员会共同商议,认为拜耳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明药品安全,并最终决定维持对Aleve的警告。
(生物谷)。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以国内外资料为基础,随机筛选收集60例发生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存在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并存在过敏反应。
结论: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应严格把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056-021.前言非甾体抗炎药能够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作用,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退热止痛、抗炎降温、抗风湿、抗凝血等作用,因其缺乏激素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非甾体”。
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已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多种发热及疼痛症状,及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软组织及运动损伤、各种炎性疾病的治疗。
但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胃肠道、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统计表明,近1/3的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者发生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本次研究依据临床治疗实践,试对其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及引发因素做一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2.一般资料与分析方法随机筛选收集最少归因于使用1种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为19~68岁,平均年龄46.5岁。
根据其临床资料,对非甾体抗炎药品分布、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等项目进行分析总结。
3.结果3.1 不良反应入选病例中23例(38.33%)存在程度不同的恶心、腹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胃肠道损害者13例(21.67%),其中胃溃疡9例(15.0%),胃出血4例(6.67%);一过性肝损害9例(15.0%),胆汁淤积型肝炎3例(5.0%),肝坏死1例(1.67%);所有入选病例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肾功能损害,其中肾乳头坏死1例(1.67%);心悸7例(11.67%);再生性障碍贫血5例(8.33%);耳鸣并伴有轻度头晕头痛2例(3.33%),视力减退1例(1.67%);皮疹6例(10.0%),过敏性鼻炎2例(3.33%)。
布洛芬和氨基酚的安全性评估布洛芬和氨基酚是常见的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疼痛和退烧。
然而,像所有药物一样,它们也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评估。
本文将从药理作用、副作用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对布洛芬和氨基酚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一、布洛芬的安全性评估1. 药理作用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它还具有退烧作用,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
2. 副作用布洛芬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布洛芬还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出血等严重胃肠道问题。
此外,布洛芬还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和心血管系统问题。
3. 适应症和禁忌症布洛芬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和退烧,如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感冒引起的发热等。
然而,布洛芬在以下情况下禁用:对布洛芬过敏、存在胃溃疡或出血、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和孕妇等。
二、氨基酚的安全性评估1. 药理作用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的退烧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降低体温。
它也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症状。
2. 副作用氨基酚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和皮肤过敏等。
在罕见情况下,氨基酚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和肝功能损害。
长期或过量使用氨基酚还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问题。
3. 适应症和禁忌症氨基酚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症状,特别是退烧。
然而,氨基酚在以下情况下禁用:对氨基酚过敏、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酒精滥用、青少年饮酒史、儿童(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和孕妇等。
三、布洛芬和氨基酚的安全性比较1. 安全性布洛芬和氨基酚在正确使用下都是相对安全的药物。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的风险,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
2. 适应症布洛芬适用于疼痛和退烧,而氨基酚主要用于退烧。
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毒性研究进展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等症状。
然而,随着对布洛芬使用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安全性和毒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毒性的研究进展。
布洛芬是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是一种关键的酶,参与合成前列腺素和其他炎症介质。
布洛芬通过抑制COX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然而,COX的抑制不仅仅局限于炎症反应,它也参与调节血小板聚集和胃黏膜保护。
因此,布洛芬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首先,布洛芬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由于COX的抑制,布洛芬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长期或高剂量的使用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和穿孔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一些研究着眼于开发新的布洛芬制剂,以改善其胃肠道耐受性。
其次,布洛芬对肾脏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布洛芬通过抑制肾脏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可能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水钠潴留。
这些效应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需要注意对肾功能进行监测,并避免与其他可能对肾脏产生负担的药物同时使用。
此外,布洛芬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或高剂量的布洛芬使用与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布洛芬使用的担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且与布洛芬的使用剂量和持续时间有关。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此外,布洛芬还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风险。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同时使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与某些降压药(如利尿剂)同时使用可能降低其降压效果。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总结起来,布洛芬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非甾体抗炎药的特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又称解热镇痛抗炎药,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
不同NSAIDs对COX-1和COX-2的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不同。
所以根据对环氧化酶的选择性分为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和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
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有不同的特点,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面对那么多药品,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患者选择适合他的药品呢?一、NSAIDs的分类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贝诺酯、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萘普生。
选择性的COX-2酶抑制剂包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萘丁美酮。
吡罗昔康和美洛昔康等昔康类药物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对COX-1的作用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1]。
二、NSAIDs的典型不良反应NSAIDs除了具有自身的治疗作用,还有导致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的风险。
主要是一方面会抑制环氧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肠粘膜的保护作用,使黏膜易受损害;其次,其对胃粘膜有直接作用,会直接损伤胃粘膜,同时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和溃疡床血管形成;再者,其会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最后其还能抑制肝脏凝血酶原的形成。
因此NSAIDs 可能会出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出血、胃穿孔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的出血。
COX-2酶会抑制血管内皮的前列腺素生成,存在一定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罗非昔布心肌梗死风险最高,布洛芬脑卒中风险最高,双氯芬酸心血管性死亡风险最高。
在人体胃壁及血小板中主要是COX-1的存在,在肾脏中同时具有COX-1和COX-2,因此NSAIDs可能引起血压升高、下肢浮肿等不良反应。
昔布类可能有药物热、药疹、猩红热样疹、剥脱性皮炎等类磺胺类不良反应。
此外,该类药物可能还会出现肝坏死、肝衰竭、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三、NSAIDs的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若与其他NSAIDs合用时可能会降低其他NSAIDs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还可能会增加消化道溃疡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的风险。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警惕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安全性
社区用药指导·
循环
·专题讲座·
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
性胃炎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
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
其胃黏膜病变主要为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可伴有点状出血和轻度糜烂,本病发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等。
因感染而致病者常伴有急性肠炎而有腹泻、脐周疼痛,重者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本病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
其治病原则主要为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又名急性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乙酰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因酗酒、严重创伤、大手术、重要脏器(心、
肝、肾)功能衰竭引起。
突然起病,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其发生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轻者仅大便潜血阳性,而多数患者有呕血与黑便。
出血随病情反复而呈间歇性发作。
通常本病的病情较消化性溃疡出血严重,虽然经过大量输血,血红蛋白较难升高。
除出血外,大多数患者有上
腹不适、
腹痛、头晕、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体格检查除了脉
搏快、脉压差减小、贫血貌等出血征象外,一般没有其他明显异常体征。
急性腐蚀性胃炎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来苏尔等历史,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
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
伴吞咽疼痛,咽下困难,频繁恶心、呕吐。
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
血的黏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
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黏膜剥脱、溃疡或可见到黑色或白色痂。
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病变。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
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胃溃疡、胃息肉摘除以及胃手术为其诱因。
本病起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偶有脓性呕吐物。
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手术,并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腹腔左上方,与食管连接,可分为
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几个部分。
贲门是胃的入口处,即胃与食管的连接处,在胃与食管的交接处有条齿状线,起着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胃内容物向食
管反流。
幽门是胃的出口,即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幽门对胃
内容物的排空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慢性胃炎多发生在幽门或以此处为重,幽门螺旋杆菌也常寄生于此处。
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以上的隆起部分。
胃体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于贲门和幽门之间。
一般胃壁有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黏膜层,人的胃黏膜表面着一层厚度为0.25~0.5mm 的黏液层。
胃的表面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二者结合
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胃的生理功能接受功能
食物经口腔、食
管而进入胃内,如果胃的贲门功能
障碍,食物可能难以顺利进入胃。
储存功能胃是一个舒缩性很强的器官。
当我们进食的食物进入胃内,胃壁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就是胃的储存功能。
不仅如此,胃壁还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使胃内的压力与腹腔内的压力相等,当胃内容量增加到1500ml 时,胃腔内的压力和胃壁的张力才有轻度的增高,这时就感到基本“吃饱”了。
分泌功能胃液是由胃黏膜内不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膜表面黏液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的黏液细胞所分泌的黏液等。
消化功能在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运输及排空功能
食物一旦
作用消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
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
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占少数。
其他胃内异物或胃石、胃
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粒细胞浸润,出现水肿、黏膜血
管充血,偶有小的间质性出血,严
重者黏膜下层水肿、
充血。
急性胃炎的分类
《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Meta 分析表明,几乎各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NSAID 的心血管安全性。
该分析共纳入31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涉及116429例患者,所使用的NSAID 有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艾托昔布、罗非昔布以及氯美昔布等。
结果表明,这7种
NSAID 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心
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
和(或)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见表1),其中罗非昔布与氯美昔布增加心肌梗死风险最为显著,布洛芬和双氯芬酸可明显增加脑
卒中风险,艾托昔布和双氯芬酸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对来讲,萘普生的心血管安全性较好。
近年来,NSAID 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如此。
许多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缓解肌肉与关节疼痛而长期服用NSAID 。
而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此类患者长期服用
NSAID 时更易增加心血管不良
事件的危险性。
因此,应严格掌握NSAID 的适应证,努力避免过度使用甚至滥用NSAID 。
具有应用NSAID 适应证的患者也不宜长时间大剂量用药,对于心血管高危患者尤需注意。
客观地讲,NSAID 的主要临床作用在于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延缓或遏制病情的进展,因此,除非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否则不宜过于积极地选用此类药物。
由此项Meta 分析可见,在常用的各种NSAID 中,传统药物萘普生的心血管安全性最好,在选择药物时可优先考虑。
由于服用该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点评
▲050000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
表1
7种NSAID 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R R ,95%CI )NSAID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心血管死亡
萘普生0.82(0.37~1.67) 1.76(0.91~3.33)0.98(0.41~2.37)布洛芬 1.61(0.50~5.77) 3.36(1.00~11.60) 2.39(0.69~8.64)双氯芬酸0.82(0.29~2.20) 2.86(1.09~8.36) 3.98(1.48~12.70)塞来昔布 1.35(0.71~2.72) 1.12(0.60~2.06) 2.07(0.98~4.55)艾托昔布0.75(0.23~2.39) 2.67(0.82~8.72) 4.07(1.23~15.70)罗非昔布 2.12(1.26~3.56) 1.07(0.60~1.82) 1.58(0.88~2.84)氯美昔布
2.00(0.71~6.21)
2.81(1.05~7.48)
1.89(0.64~7.09
)
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