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几个问题.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7.5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含英文名)中国通史(古代部分)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开课学期:秋、春周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
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导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三中国历史的童年第一讲夏?商?西周(2学时)一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二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春秋?战国(2学时)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三经济的发展四诸子百家第三讲秦?西汉(2学时)一秦帝国的兴亡二西汉政治演变三西汉经济与文化第四讲东汉?三国(2学时)一王莽改制二东汉兴衰三三国鼎立第五讲两晋?十六国(2学时)一西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第六讲南北朝(2学时)一北朝一:北魏二南朝:宋齐梁陈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第七讲隋?唐前期(2学时)一隋朝的兴亡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三隋唐制度第八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一唐朝后期政治二五代十国三辽第九讲北宋(2学时)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二北宋的内政三宋代经济与社会第十讲南宋?金(2学时)一南宋二金三宋学与理学第十一讲元(2学时)一大蒙古国二元王朝第十二讲明(2学时)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二明朝中后期政治三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四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第十三讲清(2学时)一康乾盛世二盛世的危机三明清经济与文化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中国通史91集的观点论述各位朋友!今天咱得好好唠唠这中国通史91集。
这玩意儿啊,可真是个宝藏,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大箱子,每一集都能让你挖出点儿新鲜好玩的事儿。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好朋友聚在一块儿,打算一起看看这中国通史。
大家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有的拿着零食,有的端着饮料,那架势就像是要开一场超级有趣的派对。
当我们打开第一集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屏幕上出现了古老的画面,解说员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开始讲述着那些久远的故事。
这时候,小李突然来了一句:“没想到咱们老祖宗那会儿的事儿这么有意思啊!”大家都纷纷点头,嘴里还不停地塞着薯片。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比如说讲到秦朝的时候,那宏伟的万里长城啊,在画面里显得特别壮观。
小王就忍不住感叹道:“你说这古人也太厉害了吧,没有那些现代化的工具,就靠着一双手,居然能造出这么伟大的工程。
这要是让咱现在去修,估计都得累得够呛!”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又讲到了汉朝,那时候的丝绸之路可真是热闹非凡。
商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沿着那条长长的路,走向不同的国家。
小张兴奋地说:“哇,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我也去当个商人,说不定还能发一笔大财呢!”然后大家就开始想象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样子,有的说要卖丝绸,有的说要卖瓷器,七嘴八舌的,热闹得不行。
在看的过程中,我们还时不时地暂停一下,讨论讨论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大家会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次讲到一场战争的时候,小赵就认为其中一方的策略不太明智,而小孙却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两个人就争论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谁也不服谁。
最后还是我出来打圆场,说:“咱也不是历史专家,说不定当时的情况比咱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呢。
不过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讨论,咱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呀。
”大家这才停止了争论,继续看下去。
就这样,一集接着一集,我们沉浸在了中国通史的奇妙世界里。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中国古代史重要问答题1.在我国发现了哪些猿人遗址?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已发现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
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
距今约80万-65万年。
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
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
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2.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原始社会的亲族集团,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结成比较持久的、稳固的集团和进行集团间的联系的新的社会组织―氏族必然产生。
不同点:(1)文化遗存不同:母系氏族公社分为6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其次是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公社分为5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2)社会组织不同:母系氏族一个氏族是一个村落;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氏族公社里实行民族民主制,一切大事由氏族成员大会决定;子女的血统关系按母系计算世系,“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氏族公社中家庭成为氏族内重要单元;男子在社会生活居主导地位;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财产。
(3)婚姻制度不同:母系氏族流行对偶婚制度,父系氏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男子凭着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然要求按男系计算世系,按父系继承财产,从而打破了母权制的婚姻秩序改变了群婚形态下的对偶婚从妻居的传统,转变为从夫居,并且夫妻间建立起较为巩固和持久的结合,形成新的经济细胞。
论高校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可行性作者:余晓宏蔡若愚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9期[摘要]在高校各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同时也符合高校学生提高个人素质的愿望目标,有利于高校历史师资队伍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中国通史”[作者简介]余晓宏(1979- ),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
(安徽宿州 234000)蔡若愚(1974- ),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宿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
(安徽合肥 230039)[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高校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JYXM2003264)[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86-02高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的个人修养将对社会有更深远的影响,所以为了我国长久发展的大计,江泽民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倡导进行历史文化的学习。
这为各高校开设“中国通史”课程提供了基础。
同时各高校都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希望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高校开设“中国通史”课。
一、国家政治的需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龟甲与青铜器上留下了自己的遗迹;早在公元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春秋》《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
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几乎无一不学习并反思着历史,以之改造着自身的一言一行。
“科学使人智慧,人文使人成人。
”对这一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
江泽民同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试析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几个问题在高校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知识结构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完成后的贺信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
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
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
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的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我们目前了解情况看,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高等院校是不多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削弱了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价值。
导致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在中国通史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关于中国通史的教材问题高校的教材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一直是教育系统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大背景下,各种冠以“21世纪”、“新世纪”等标志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教材不断翻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学的教材出版显得冷寂,尤其是缺少适用性较强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中国通史教材。
当前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体裁单一。
1904年,夏曾佑第一次创制了以篇、章、节、目为结构方式、以事来命名篇目的章节体体裁的中国通史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这就是'近年来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章节体。
这种体裁便于阐述历史的发展,史学工作者乐于使用这种体裁。
但是,自从1904年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里,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的历史教材无一例外都采用这种体裁,而且记叙历史的手法也如出一澈,都是先从一个朝代(国家)的政治制度说起,然后逐一过渡到经济、军事、文化。
叙述完后,再以同样的力一式去记述另一个朝代或国家。
如果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不分对象,都清一色地采用这种体例并用同一种方法记述历史,这与八股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难怪有人说,读了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后,就不愿再读中国人写的第二部历史书,体例和写作方法的千篇一律应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
这是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目前,高校历史教材大多是几年、十几年以前的版本,内容明显陈旧落后。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之本,以如此陈旧落后的教材去教育学生,其教学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由于历史内容的客观和我们研究的有限性,历史教材几经改版,但都换汤不换药,史学研究成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历史教学上来,教材明显滞后于现实,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相比只是增厚了,却没有质的变化,难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历史教材是对社会科研、教学的总结,很难做到与现实同步,相对滞后在所难免,但它必须尽快地反映近几年的历史研究成果,这却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适应通识教育的教材数量少。
上个世纪中国通史教材可以分为“教材编写阶段、初步成熟时期、反省阶段、综合创新时期”[2]四个阶段,出版了《中国史叙论》、《国史大纲》、《中国通史简编》、《简明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新编》等近百部教材。
这些教材主要是针对历史学或史学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较强,不能适应非历史专业的多专业性。
进入21世纪,又有一些通史教材陆续出版,体现了史学界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努力。
但是,这些教材数量很少,而且多在一些重点髙校内部使用,没有及时普及和推广,影响较小。
如何编纂一本好的中国通史教材呢?张荫麟《中国史纲》自序里说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
这话对于从事中国通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是肺腑之言。
通史好编,也最难编,编撰一本好的中国通史教材,是高校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好的中国通史教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教师授课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用于课堂讲授的一个手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知识结构和个性处理教材。
在根据课程讲授的时数和学生的程度补充内容时,补充哪些内容,全由教师自己确定。
第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学习的任务已不再是仅仅掌握知识本身,单纯地把头脑当作存储知识的仓库,而是要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
第三,教材要便于因材施教,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成为传统教育的病疾。
教材要具有较大的弹性,既可使本科学生广泛博览、涉猎、探讨,也可使专科学生有选择的阅览、获取和探讨,满足那些对历史科学中不同内容有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第四,避免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
以往的大学历史教材总有中学历史教材加深加细的嫌疑。
早在1945年,顾颉刚在编著《当代中国史学》时,就认为中国通史的写作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只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
顾颉刚的这些评点,对今日大多数教材还基本适用。
好的中国通史教材要在体例上有创新,在内容组织上要有调整,不能是中学教材的解释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能体现髙校教学多样性、互补性、层次性特点的大学公选课教材。
第五,通而不繁。
许多中国通史的教材,由于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卷本太多,只能作为一本放在书房和图书馆供人查阅资料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让人随身携带方面阅读的中国通史教材。
有些教材尽管方面携带,但内容烦冗枯燥,没有思想,仅靠史料填充版面,全然丢掉“通史”的灵魂。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严耕望曾经说过,中国通史教材必须折衷于重点与全面之间,并能上下脉络连贯一气,与断代史不同,与专门史也区别。
通史教材的独特魅力就在“通”字上,编撰者需要有很高的见识和全局驾驭能力,最好是由一人贯通到底,使整个教材体例完整、逻辑清晰、思想统一,内容生气盎然。
2.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
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教材、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和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大纲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否则,在学期结束时的课程评价中,教学组织或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就可能难以得到积极的评价。
就中国通史而言,由于所涉及到的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也不同。
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其体系要符合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就成为一个难点。
笔者认为,在当前历史教育理论和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教学实践的思考空间正进一步拓宽,传统的、单一的中国通史教学大纲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改革也势在必行。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的改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着力删减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目标。
对一些中学就有的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应进行大刀阔斧地筛汰,增加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第二,要增加对学生能力层次的培养。
仅用所谓的“初步”、“进一步”、“加强”等空泛的修饰词来表述能力的层次是无法让授课者明白课程编纂者的意图的。
削弱教条的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不要对什么历史问题的分析都来一个“一分为二”或“三七开”,作着一些永远都正确但又无任何实质性内容的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使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思想者。
第三,强调多元文化的历史通识教育。
中国通史应该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
我们今天要提高民族自信心,提倡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既要重视近代100多年的历史发展,更要重视几千年来祖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通史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豪感。
第四,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
既要强化历史学科内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宗教间的整合,更要强化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间的整合,以历史的时间、地理的空间、政治的理论构成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的立体认识。
第五,实行弹性制。
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最好能实行“一材多纲”的做法,以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的方针,完善历史教学的形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通史作为选修课的开设在学校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中国通史教材中也确实缺乏一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存在着学科的偏差,避开造成这些偏差的外部条件来分析学习兴趣与教学大纲的关联程度并不科学。
因此,在教材体系相对固定和完善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学历史教师大都以研究高深的学问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为学问大了,教学自然会好。
毎个人对自己的教学当然还是很注意的,也有交流活动,不过总的说来没有像对科研那么在心。
无论教师、学生,都以谁学问大、著作高深作为衡量标准,认为“教学是支出,科研是收入”,所以长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近年来在大学的历史教学是有许多问题的,落后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很值得大家注意、展开讨论和研究,以求改进。
就中国通史而言,教学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中国通史课程体系形成,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够科学之处。
它既没有真正体现出“通”字的纵向特点,在划分时代及结构体系上也有理论等方面的明显缺陷。
根据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按照以社会性质划分历史时代的基本标准和原则,将中国通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
中国通史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块。
中国古代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时限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其体系及阶段划分基本沿袭传统不变。
中国近代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中国现代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中国现代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始,是因为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2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力度中国通史的“通”的特点除了纵向以外,也应体现在横向方面,即应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共同构成立体式的全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