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9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深刻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能力。
2.通过对氯化钠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的概念,简单电子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简单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已超过一亿种。
那么,元素的原子之间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新课讲授【板书】化学键【设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电子的转移)包括几种情况?(两种,一种是电子的得失,例如,生成NaCl;另一种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例如生成HCl)【思考与交流】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投影】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形成氯化钠的过程【讲解】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转化为Na+,氯原子得到钠原子失去的这个电子,转化为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
这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板书】化学键一、离子键:定义: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讲解】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例如:NaCl、CaCl2等。
一般来说,离子化合物通常包括两类:活泼金属化合物和铵盐。
【练习】下列关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B.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一定能形成离子化合物C.离子化合物一定能导电D.只有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答案B解析A项,离子键是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它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B项,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只能是离子化合物;C项,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D项,NH+4与酸根离子之间也能形成离子键。
专题4硫及环境保护1.1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 (1)1.2硫酸的工业制备浓硫酸的性质 (5)2.1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 (9)2.2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2)3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17)1.1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本节教材位于专题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知识,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由一定帮助。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且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继而引出二氧化硫的应用,体现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人文精神。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学生复习上节课已学的内容,回顾初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本节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引入】阅读课本,总结:哪些地方或哪些物质中含硫或硫的化合物?【学生活动】阅读并回答:火山附近【投影】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硫磺(S) 黄铁矿(FeS2) 石膏(CaSO4·2H2O) 芒硝(Na2SO4·10H2O) 硫化汞(HgS)的图片【讲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过渡】结合图片,总结硫的物理性质?【讲解】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设疑】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讲解】2、硫的化学性质 S+O2== SO2 现象:剧烈燃烧,蓝紫色火焰【投影】资料卡:央视记者暗访福建古田银耳变白内幕每到了进补的季节,白色的银耳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佳品。
但中央电视台《生活》节目组的记者在福建、桂林和北京的一些市场发现,一些看起来非常白而又鲜亮诱人的银耳竟是经过特殊工序处理的。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B.在周期表里,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原子半径也越大【答案】B【解析】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故A错误;B.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核电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故B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为原子或离子,如为原子,则为稀有气体元素,故C错误;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如为同主族,则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大,故D错误;答案选B。
2.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ⅡA族B.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Ⅶ族C.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D.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0族【答案】C【解析】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元素是12号,位于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C项正确;答案选C。
3.“玉兔”号月球车用作为热源材料。
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位素B.与互为同素异形体C.与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D.与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答案】C【解析】A.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位素,A 错误;B. 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元素,不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则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C正确;D. 与为同位素,具有物理性质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
答案为C。
4.长式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种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铁元素B.只有第二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2C.第9列中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D.第10、11列为ds区【答案】C【解析】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钴元素,铁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8列,A项错误;B.氦原子及一些过渡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也为ns2,B项错误;C.第9列属于Ⅷ族,都是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D.第10列属于Ⅷ族,为d区;第11列属于ⅠB族,为ds区,D项错误;答案选C。
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对点训练题组一原子结构1.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该粒子不显电性B.该粒子的质量数为4C.该粒子为4号元素D.该粒子的质量比氢原子大解析:“四中子”粒子中没有带电荷的微粒,所以该粒子不显电性,A正确;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是1,所以“四中子”的质量数为4,B正确;“四中子”粒子中没有质子,所以不能说是几号元素,C错误;质量数反映了微粒的相对质量大小,由于“四中子”质量数比氢原子大,所以该粒子的质量比氢原子大,D 正确。
2.9038Sr常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电池。
下列关于9038Sr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电子数为14 B.质子数为52C.中子数为38 D.质量数为90解析:9038Sr原子中质子数为38,质量数为90,中子数为90-38=52,核外电子数为38,故选D。
题组二核外电子排布3.A、B两种原子,A的M电子层比B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B的L 电子层电子数恰为A的L电子层电子数的2倍。
A和B分别是( D ) A.硅原子和钠原子B.硼原子和氦原子C.氯原子和碳原子D.碳原子和铝原子解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说明A、B为第二、第三周期元素;L层最多排8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说明B原子的L 层有8个电子,A原子的L层有4个电子,故A是碳原子;A原子的M层比B 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故B为铝原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某微粒核外电子排布为2、8、8结构,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B.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微粒只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C.F-、Na+、Mg2+、Al3+是与N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D.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解析:电子排布为2、8、8结构的微粒还可能为S2-、Cl-等,A项错误;O2-、F-、Cl-、Li+、Na+、Mg2+等微粒最外层电子数均达到了稳定结构,B 项错误;F-、Na+、Mg2+、Al3+核外电子排布均为2、8结构,与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C项正确;H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但He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D项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全册教学案目录专题1 第一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专题1 第一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量专题1 第一单元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专题1 第一单元第4课时物质的分散系专题1 第二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1 第二单元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专题1 第二单元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专题1 第二单元第4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专题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专题2 第一单元第1课时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性质专题2 第一单元第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溴、碘的提取专题2 第二单元第1课时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专题2 第二单元第2课时离子反应镁的提取及应用专题3 第一单元第1课时铝及铝合金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专题3 第一单元第2课时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专题3 第二单元第1课时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专题3 第二单元第2课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专题3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专题4 第一单元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专题4 第一单元第2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专题4 第一单元第3课时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专题4 第二单元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专题4 第二单元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专题4 第二单元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标要求]1.了解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
3.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1.化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分类。
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常见的两种转化关系: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②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4.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