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外壳防护分级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17
电动机的绝缘等级、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电动机的绝缘等级是指其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分A、E、B、F、H级。
允许温升是指电动机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升高的限度。
绝缘的温度等级 A级 E级 B级 F级 H级最高允许温度(℃) 105 120 130 155 180绕组温升限值(K) 60 75 80 100 125性能参考温度(℃) 80 95 100 120 145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绝缘材料尤其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并损坏。
不同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有区别,采用不同绝缘材料的电气设备其耐受高温的能力就有不同。
因此一般的电气设备都规定其工作的最高温度。
人们根据不同绝缘材料耐受高温的能力对其规定了7个允许的最高温度,按照温度大小排列分别为:Y、A、E、B、F、H和C。
它们的允许工作温度分别为:90、105、120、130、155、180和180℃以上。
因此,B级绝缘说明的是该发电机采用的绝缘耐热温度为130℃。
使用者在发电机工作时应该保证不使发电机绝缘材料超过该温度才能保证发电机正常工作。
绝缘等级为B级的绝缘材料,主要是由云母、石棉、玻璃丝经有机胶胶合或浸渍而成的。
常用的B级绝缘材料有PVC玻璃纤维套管(黄腊管), 6520复合纸, DMD绝缘纸等.防护等级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BS EN60529;1992)作为应用于易爆危险区的仪表,对其外壳的保护等级亦应作出规定,赋予一定的代码,即IP等级号。
IEC144规定的壳体保护等级由一个对应其抗外界物体冲击与穿刺能力及防水能力的代码表示。
例如:本安型仪表测量电路板不应从其壳体中取出,否则会违反IP40所提出的最低要求。
保护等级由两位数字组成,在其前加上IP字样。
第一位特征数字防止固定导体异物进入0 无防护1 固定异物直径大于50mm2 固定异物直径大于12mm3 固定异物直径大于2.5mm4 固定异物直径大于1.0mm5 防尘6 尘密第二位特征数字防止进水造成有害影响0 无防护1 垂直滴水2 倾角75-90°滴水3 淋水4 溅水5 喷水6 猛烈喷水7 短时间侵水8 连续侵水另注:IP1 2第一位数字第二位数字抗外界物体冲刺能力防水能力0无抗冲穿能力 0无防水穿能力1外界物体尺寸大于50mm(特大) 1水自落下滴2外界物体尺寸大于120mm(中) 2水滴入角度为-15° 3外界物体尺寸大于2.5mm(小) 3水以60°角度喷射4颗粒状外界物体,粒度大于1mm 4从各方面喷射5危险性尘埃 5 50升/分的水束6穿透性尘埃(仅适用于特殊壳体) 6 100升/分的水束7以1米/分的速度浸入水中8以预先商定的方式浸入水中。
电机、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GB1498—79)4.1.1防护型式电视、低压电器产品的外壳有以下两种防护型式的分级:第一种防护型式是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内部及防止人体触及内部的带电或运动部分的防护:第二种防护型式是防止水进入内部达到有害程度的防护。
4.1.2标志方法表明产品外壳防护等级的标志由字形字“IP”及两个数字组成。
第一位数表示上述第一种防护型式的等级.第二位数字表示第二种防护型式的等级。
如只需要单独标志一种防护型式的等级时,则被略去数字的位置应以“x”补充。
对电机产品,还可以采用下列附加字母R——管道通风式电机:W——气候防护式电机;S——在静止状态下进行第二种防护型式试验的电机;M——在运转状态下进行第二种防护型式试验的电机。
字母R和W应标于IP和两个数字之间。
字母S和M应标于两个数字之后,如不标志字母S和M,则表示电机是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都进行试验。
管道通风和气候防护两种型式电机的技术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应在其产品标准中规定。
防护等级的标志方法举例如下:IP 2 2第二位数字(见表4.1.3-2)第一位数字(见表4.1.3-1)外壳防护标志字母防护等级标志应在产品铭牌上或外壳明显位置上标明。
如整个产品各部分外壳不属于同一防护等级,则应按其中最低的防护等级标志或分别进行标志。
4.1.3分级和定义产品的外壳按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内部及防止人体触及内部的带电或运动部分的防护等级分为7级,各级定义按表4.1.3―1的规定。
表4.1.3―1防护等级简称定义0 无防护没有专门的防护1 防护大于50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50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能防止人体的某一大面积部分(如手〕偶然或意外的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部分,但不能防止有意识地接近这些部分2 防护大于12 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12 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能防止手指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部分3 防护大于2.5 mm 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2.5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能防止厚度(或直径)大于2.5mm的工具、金属线等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部分4 防护大于1mm 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1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能防止厚度(或直径)大于1mm的工具、金属线等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部分5 防尘能防止灰尘进入达到影响产品不正常运行的程度;完全防止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的部分6 尘密完全防止灰尘进入壳内;完全防止触及壳内带电体或运动部分产品的外壳按防止水进入内部达到的有害程度的防护等级分为9级,各级的定义按表4.1.3―2的规定。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自 1985-10-1 起执行本标准适用于旋转电机外壳的防护分级。
本标准规定了电机外壳对以下两种防护的各个等级的含义、标志方法和试验考核要求:第一种防护: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部分和触及壳内转动部件(光滑的旋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以及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
第二种防护:防止由于电机进水而引起的有害影响。
本标准仅考虑在各个方面均符合设计规定的外壳,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外壳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应能保证其性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仅为人身安全而设置在外壳周围的栏栅应不算作外壳的一部分。
本标准不规定电机防止机械损害或潮湿(由凝露所引起的)、腐蚀性气体、霉菌、虫害等条件下的防护等级;也不规定电机在爆炸气体环境中运行的防护等级。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EC 34—5,与国际标准IEC 34—5小的技术差异是删去“电机常用的防护等级”条款及其附录A,并对试验规定为型式试验增加了补充规定。
1代号表示防护等级的代号由表征字母“IP”及附加在后的两个表征数字组成。
第一位数字表示第一种防护的各个等级,第二位数字则表示第二种防护的各个等级。
数字的含义见表1和表2。
表1第一位表征数字表示的防护等级注:①本表中“简述”一栏不作为防护型式的规定。
②第一位表征数字为1至4的电机所能防止的固体异物,系包括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的物体,其3个相互垂直的尺寸均超过“定义”栏中的相应规定数值。
③第5级防尘是一般的防尘,当尘的颗烂大小,纤维状或烂状已作规定时,试验条件应由制造厂和用户协商确定。
表2 第二位表征数学表示的防护等级注:本表中“简述”一栏不作为防护型式的规定。
采用说明:将国际标准I E C 34-5(1981)《旋转电机外壳防护分级》(第二版)的“适用范围和目的”两条合并为“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和编号,并在条文叙述顺序上作了编辑性修改。
1.1 单个表征数字当只需用一个表征数字表示某一防护等级时,被省略的数字应以字母“X”代替,例如IPX5或IP2X。
电机防尘等级电机作为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其使用范围已经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从家用电器到高精密机械设备,都有电机的应用。
然而,由于电机工作时会产生灰尘、油渍、水汽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严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因此,电机的防尘等级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数。
本文将就电机防尘等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机防尘等级的定义电机防尘等级是指电机外壳对于固体物质的防护能力,通常用IP等级表示。
其中,“IP”是“Ingress Protection”的缩写,意为“防护等级”。
IP等级由两个数字组成,第一个数字表示电机外壳防护固体物质的等级,第二个数字表示电机外壳防护液体的等级。
数字越高,表示电机的防护能力越强。
二、电机防尘等级的分类根据国际标准IEC 60529规定,电机防尘等级分为0-6级,具体如下:1.0级:无防护,即电机外壳没有任何防护措施;2.1级:对50mm以上的物体有一定的防护能力;3.2级:对12.5mm以上的物体有一定的防护能力;4.3级:对2.5mm以上的物体有一定的防护能力;5.4级:对1mm以上的物体有一定的防护能力;6.5级:对0.1mm以上的物体有一定的防护能力;7.6级:对粉尘完全防护,不允许任何粉尘进入电机内部。
三、电机防尘等级的应用电机防尘等级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来确定。
例如,在一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如矿井、油田等,应选用防护等级较高的电机,以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转。
而在一些相对干净的环境中,如家居用电器等,防护等级相对较低即可。
四、如何提高电机的防尘等级为了提高电机的防尘等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电机外壳上安装密封圈,防止灰尘、水汽等进入电机内部;2.在电机外壳上喷涂防水、防尘涂料,增加外壳的防护能力;3.应选用防护等级高的电机,以提高防护能力。
电机防尘等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对于电机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电机时,应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防尘等级。
01电机防护等级(第一位数字)的分级和定义防护等级(第一位数字)简称定义020 无防护没有专门的防护031 防护大于50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50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能防止人体的某一大面积部分(如手)偶然或意外地触及壳内带电或运动部分,但不能防止有意识地接近这些部分042 防护大于12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12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能防止手指触及壳内带电或运动部分①053 防护大于2.5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2.5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能防止厚度或直径大于2.5mm的工具、金属线等触及壳内带电或运动部分①②064 防护大于1mm的固体能防止直径大于1mm的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能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1mm的导线或片条触及壳内带电或运转部分①②075 防尘能防止灰尘进入达到影响产品正常运行的程度,完全防止触及壳内带电或运动部分。
086 尘密能完全防止灰尘进入壳内,完全防止触及壳内带电或运动部分①?①对用同轴外风扇冷却的电机,风扇的防护应能防止其风叶或轮辐被手触及,在出风口,手插入时,其直径为50mm的护板不能通过。
②不包括泄水孔,泄水孔应不低于2级的规定。
09电机防护等级(第二位数字)的分级和定义防护等级(第二位数字) 简称定? ?? ???义100 无防护没有专门的防护111 防滴垂直的滴水应不能直接进入电机内部122 15o防滴与铅垂线成15o角范围内的滴水,应不能直接进入电机内部133 防淋水与铅垂线成60O角范围内的淋水,应不能直接进入电机内部144 防溅任何方向的溅水对电机应无有害的影响155 防喷水任何方向的喷水对电机应无有害的影响166 防海浪17或强加喷水猛烈的海浪或强力的喷水对电机应无有害影响187 浸水电机在规定的压力和时间下浸在水中,其进水量应无有害影响198 潜水电机在规定的压力下长时间浸在水中,其进水量应无有害影响?电机最常用的防护等级有IP11、IP21、IP22、IP23、IP44、IP54、IP55等。
1、电机防护等级的意义IP分类体系通过一个数字来表明外壳对抵抗冲击和粉尘及水侵入的保护。
第一位数防固体物侵入的级别0 无防护1 防护大于50mm的物体(如手)2 防护大于12mm的物体(手指)3 防护大于2.5mm的物体(工具或导线)4 防护大于1.0mm的物体(导线或细棍)5 防护足以造成危害的粉尘的侵入6 尘密第二位防水侵入的级别0 无防护1 防护滴水(如凝结液)2 防护滴水,下滴倾斜角度小于15°3 防护喷洒水,倾斜角度小于60°4 防护来自所有方向的溅水5 防护来自所有方向的水柱6 防护水塘或高压水柱7 浸于水中150mm-1m深防护水的侵入8 埋入水中,适合连续浸于水中。
电机的工作制的分类:电机的工作制的分类是对电机承受负载情况的说明,它包括启动、电制动、空载、断能停转以及这些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先后顺序,工作制分以下9类:S1 连续工作制:在恒定负载下的运行时间足以达到热稳定。
S2 短时工作制:在恒定负载下按给定的时间运行,该时间不足以达到热稳定,随之即断能停转足够时间,使电机再度冷却到与冷却介质温度之差在2K以内。
S3 断续周期工作制:按一系列相同的工作周期运行,每一周期包括一段恒定负载运行时间和一段断能停转时间。
这种工作制中的每一周期的起动电流不致对温升产生显著影响。
S4 包括起动的断续周期工作制:按一系列相同的工作周期运行,每一周期包括一段对温升有显著影响的起动时间、一段恒定负载运行时间和一段断能停转时间。
S5 包括电制动的断续周期工作制:按一系列相同的工作周期运行,每一周期包括一段起动时间、一段恒定负载运行时间、一段快速电制动时间和一段断能停转时间。
S6 连续周期工作制:按一系列相同的工作周期运行,每一周期包括一段恒定负载运行时间和一段空载运行时间,但无断能停转时间。
S7 包括电制动的连续周期工作制:按一系列相同的工作周期运行,每一周期包括一段起动时间、一段恒定负载运行时间和一段快速电制动时间,但无断能停转时间。
电机防护等级其中IP表示防护等级的标志符号A 第一位数字B 第二位数字其中:第一位及第二位数字构成异步电动机外壳防护等级特征,其分级规定见表1-1。
表1-1电机外壳的防护等级级别防止人体触及机壳内部带电或转动部分的防护和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内部的防护。
第一位数字1能防止大面积的人体(例如手),偶然或意外地触及壳内带电或转动部分。
能防止直径大于50㎜的大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2能防止手指触及壳内带电或转动部分。
能防止直径大于12㎜的小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3防止人体触及机壳内部带电或转动部分的防护和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内部的防护。
4能防止厚度大于1㎜的工具,金属线或类似的物体触及壳内带电或转动部分。
能防止直径大于1㎜的小固体异物进入壳内。
5完全防止触及壳内带电或转动部分。
能防止积尘达有害程度,虽不能完全防止灰尘进入,但灰尘进入的数量不足以妨碍电机良好地运行。
级别防止水进入电机达有害程度的防护。
第二位数字1垂直的滴水对电机无有害的影响。
2与垂线成15度角范围内的滴水对电机无有害的影响。
3与沿垂线成60度角或小于60度角的滴水对电机无有害的影响。
4任何方向的溅水对电机无有害的影响。
5任何方向的喷水对电机无有害的影响6经受猛烈的海浪后,无有害数量的海水进入电机内部。
7当电机在规定的压力和时间条件下浸入水中,电机的进水不达到有害的数量。
8当电机在规定的压力和浸水时间内不限地浸入水中,电机的进水不达到有害的数量。
电动机的防护等级与选择原则电动机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电动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选择适当的防护等级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动机防护等级的概念和分类,并提供选择电动机防护等级的原则。
一. 电动机防护等级的概念及分类电动机防护等级是指电动机外壳的密封程度和能够防止固体物体和液体侵入电动机内部的能力。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电动机防护等级分为IP等级和IK等级两类。
1. IP等级IP等级指电动机的防尘和防水能力。
IP等级由两个数字组成,第一个数字表示防尘能力,第二个数字表示防水能力。
其中,数字范围分别从0到6和从0到9。
- 防尘能力(第一个数字):0表示没有防尘能力,6表示完全防尘。
- 防水能力(第二个数字):0表示没有防水能力,9表示在持续水压下仍然保持完全防水。
2. IK等级IK等级指电动机外壳的抗冲击能力。
IK等级由数字0到10表示,数字越大代表电动机外壳越能抵抗冲击和碰撞。
二. 选择电动机防护等级的原则选择电动机的防护等级应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需求来确定。
以下是选择电动机防护等级的几个原则:1. 分析工作环境首先需要对电动机工作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
考虑到是否存在大量尘土、腐蚀性气体或液体、高温或低温等特殊条件。
2. 确定防尘要求根据工作环境中的尘土和颗粒物,选择适当的防尘等级。
例如,在有大量尘土的环境中,应选择具有较高防尘等级的电动机。
3. 确定防水要求根据工作环境中的液体和水的情况,确定防水等级。
例如,在潮湿或有水溅洒的环境中,应选择具有较高防水等级的电动机。
4. 考虑抗冲击等级根据工作环境中的抗冲击要求,选择适当的抗冲击等级。
例如,如果存在较大的机械冲击或碰撞风险,应选择具有较高抗冲击等级的电动机。
5. 考虑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选择适当的防护等级时,还需要考虑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
更高的防护等级通常意味着更长的使用寿命,但也可能增加维护和维修的成本。
一、电动机外壳防护等级防护等级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荐的IP××等级标准,不同的安装场所,等级是不一样的。
IP(INGRESS PROTECTION)防护等级系统是由IEC(INTERNA 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在等级标准中,“××”是两位数字,第一位表示对固体的防护等级,第二位表示对液体的防护等级。
固体防护等级有7个等级,用0-6分别表示;液体防护等级有9个等级,用0-8分别表示。
具体说明如下:IP等级:0:无防护/没有专门防护1:防>50mm的固体/人体大面积部分如手(对有意识接触无防护),直径>50mm的固体2:防>12mm的固体/手指或类似物,长度不超过80mm,直径超过12mm的固体3:防>2.5mm的固体/直径或厚度大于2.5mm 的工具、电线等,直径>2.5mm的固体4:防>1.0mm的固体/直径大于1mm的线或片状物,直径超过1mm的固体5:防尘/并不防止全部灰尘进入,但进入量不妨碍设备正常运转6:尘密/无灰尘进入IP等级:简要说明/定义0:无防护/没有专门防护1:防滴/垂直滴水应无有害影响2:15°防滴/设备与垂直线成15°角时,滴水应无有害影响3:防淋水/与垂直线成60°角范围的淋水应无有害影响4:防溅/任何方向溅水应无有害影响5:防冲水/任何方向冲水应无有害影响6:防猛烈海浪/猛烈海浪或强烈冲水时进入机壳水量应无有害影响7:防浸水/沉浸在规定压力的水中经规定时间后,进入水量应无有害影响8:防潜水/能长期潜水,完全密封,进水量不产生有害影响二、电动机绝缘等级电动机的绝缘等级是指其所用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分A、E、B、F、H级。
允许温升是指电动机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升高的限度。
绝缘的温度等级 A级 E级 B级 F级 H级最高允许温度(℃) 105 120 130 155 180绕组温升限值(K) 60 75 80 100 125性能参考温度(℃) 80 95 100 120 145 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
自 1985-10-1 起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旋转电机外壳的防护分级。
本标准规定了电机外壳对以下两种防护的各个等级的含义、标志方法和试验考核要求:
第一种防护: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壳内带电部分和触及壳内转动部件(光滑的旋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以及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电机。
第二种防护:防止由于电机进水而引起的有害影响。
本标准仅考虑在各个方面均符合设计规定的外壳,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外壳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应能保证其性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仅为人身安全而设置在外壳周围的栏栅应不算作外壳的一部分。
本标准不规定电机防止机械损害或潮湿(由凝露所引起的)、腐蚀性气体、霉菌、虫害等条件下的防护等级;也不规定电机在爆炸气体环境中运行的防护等级。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EC 34—5,与国际标准IEC 34—5小的技术差异是删去“电机常用的防护等级”条款及其附录A,并对试验规定为型式试验增加了补充规定。
1代号
表示防护等级的代号由表征字母“IP”及附加在后的两个表征数字组成。
第一位数字表示第一种防护的各个等级,第二位数字则表示第二种防护的各个等级。
数字的含义见表1和表2。
表1第一位表征数字表示的防护等级
注:
①本表中“简述”一栏不作为防护型式的规定。
②第一位表征数字为1至4的电机所能防止的固体异物,系包括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的物体,其3个相互垂直的尺寸均超过“定义”栏中的相应规定数值。
③第5级防尘是一般的防尘,当尘的颗烂大小,纤维状或烂状已作规定时,试验条件应由制造厂和用户协商确定。
表2 第二位表征数学表示的防护等级
注:本表中“简述”一栏不作为防护型式的规定。
采用说明:
将国际标准I E C 34-5(1981)《旋转电机外壳防护分级》(第二版)的“适用范围和目的”两条合并为“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和编号,并在条文叙述顺序上作了编辑性修改。
1.1 单个表征数字
当只需用一个表征数字表示某一防护等级时,被省略的数字应以字母“X”代替,例如IPX5或IP2X。
1.2 补充字母
当防护的内容有所增加,可用补充字母来表示。
1.2.1 数字后的字母
对具有特殊应用的电机(如安装在船舶甲板上的开路冷却电机,在停机
时进出风口都是关闭的),数字后可加一字母以表示为防止进水而引起有害影响的试验是在电机静止(用字母S)还是在运转(用字母M)的状态下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电机任一状态下的防护等级均应表明,例如用IP55S/IP20M 表示。
如无字母S和M,则表示所定的防护等级在所有的正常使用条件下都适用,并应在静止和运转状态下都进行试验。
采用说明:将国际标准ICE34-5表2第8防护等级定义栏中注的内容写入正文。
1.2.2 紧跟IP后的字母
采用附加防护措施或方法,使雨、雪及气载颗粒的进入减少至一定数量以适应在规定气候条件下使用的气候防护型电机,可用字母W(紧接在IP之后)来表示。
代号举例
2防护等级——第一位表征数字
第一位表征数字表示外壳对人和壳内部件的防护,共分为6个等级,如表1所示。
表1中“含义”一栏说明第一位表征数字所代表的防护等级所能“防止”进入壳内的物体的细节。
术语“防止”表示能防止部分人体、手持的工具或导线进入外壳,即使进入,亦能与带电或危险的转动部件(光滑的旋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之间保持足够的间隙。
在表1中,符合某一防护等级的外壳意味着亦符合所有低于该防护等级的各级,除有怀疑外,不必再作较低防护等级的试验。
采用说明:
删去国际标准IEC 34—5的3.4条款“电机常用的防护等级”及其附录A。
因我国常用的防护等级尚待确定。
删去国际标准IEC 34—5的4.1和4.2条款的编号,并用文字说明代替4.3条款所列表格。
2.1 外风扇的防护要求
为了防止触及外风扇的叶片和轮辐(光滑的旋转轴及类似部件除外),对防护等级为IP0X和IP1X的电机,其外风扇的防护应能符合50mm试球试验的要求;对防护等级为IP2X至IP5X的电机,则应能符合试指试验的要求。
试验时,可用手缓慢地转动转子。
对要求防止偶然或故意接触的使用场合(如农用或家用),可根据需要提高外风扇的防护要求。
2.2 泄水孔的防护要求
对防护等级为IP3X或IP4X的电机,其泄水孔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2X:对防护等级为IP5X的电机,则应不低于IP4X。
试验时,对预定安装地点开启或是封闭的泄水孔,应按原预定要求,保持开启或封闭。
3 防护等级——第二位表征数字
第二位表证数字表示由于外壳进水而引起有害影响的防护,共分为9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中“含义”一栏说明第二位表征数字所代表的每一防护等级外壳的防护型式细节。
如外壳符合某一防护等级时亦符合所有低于该防护等级的各级,除有怀疑外,不必再作较低防护等级的试验。
4 标志方法
表示防护等级的表征字母和数字应标在电机的铭牌上。
如有困难,可标在外壳上。
当电机各部分具有不同的防护等级时,首先应标明最低的防护等级。
如再须标明其他部分,则按该部分的防护等级分别标志。
当电机的安装方式对其防护等级有影响时,制造厂应在铭牌、安装说明书以及其他有关文件上说明预定的安装方式。
5 一般试验要求
本标准所规定的试验为型式试验,允许仅在新产品定型或结构改变而影响防护性能时进行。
除另有规定者外,每次试验的样机应是清洁的新制品,所有部件均应就位,并按制造厂规定的方式安装。
对于第一位表征数字为1和2,第二位表征数字为1、2、3和4的防护等级,如直观检查已能断定达到所要求的防护等级时,则不须再作试验,但
如有怀疑,由可按第6和第7章进行试验。
5.1 足够的间隙
在本标准下述试验条款中,术语“足够的间隙”的含义如下:
5.1.1 低压电机(额定电压为交流不超过1200V,直流不超过1500V)
除光滑旋转轴等非常危险部件以外,试验器具(试球、试指或导线等)应不能触及带电或转动部件。
5.1.2 高压电机(额定电压为交流超过1200V,直流超过1500V)
当试验器具置于最不利的各个位置上时,电机应能承受适用于该电机的耐电压试验。
耐电压试验可用测量试验器具与壳内带电部件之间的空气间隙尺寸来代替,该间隙尺寸应能保证电机在电场分布最不利的情况下,通过耐电压试验。
6 第一位表征数字试验
第一位表征数字的试验和认可条件按表3的规定。
表3第一位表征数字的试验和认可条件
采用说明:
在国际标准IEC 34—5第7条第一段之末增加:“允许仅在新产品……时进行”的规定,以与GB 755—81《电机基本技术要求》协调一致。
另根据
我国电压标准,交流高、低压电机改以1200V而不以1000V作分界。
7第二位表征数字的试验
7.1试验条件
第二位表征数字的试验条件按表4的规定。
试验应用清水进行。
在试验过程中,壳内的潮气可能部分凝结,应避免将冷凝的露水误认为进水。
在按电机表面积确定试验时间时,表面积计算的准确度应不低于90%。
在对电机通电情况下作试验时,应采取充分的安全措施。
图1 标准试指
图2 防尘实验设备
表4第二位表征数字的试验条件
7.2认可条件
按表4作试验后,应检查电机进水情况并作下述的耐电压试验。
7.2.1进水情况检查
电机的进水量应不足以影响电机的正常动行;不是预定在潮湿状态下运行的绕组和带电部件应不潮湿,且电机内的积水应不浸及这些部件。
电机内部的风扇叶片允许潮湿;同时,如有排水措施,亦允许水沿轴端漏入。
采用说明:
删去国际标准IEC 34-5表4的注1和注2,其内容分别写入表中。
将国际标准IEC 34-5的9.2.2a-c项号取消,改作两段条文。
7.2.2 耐电压试验
进行耐电压试验的试验电压应为新电机试验电压的50%,但应不低于额定电压的125%。
如电机是在静止状态下作试验,应在额定电压下空载运转15min后再作耐电压试验;如是在转动情况下作试验,则直接作耐电压试验。
图3 滴水实验设备
图4 淋水和溅水实验设备
在完成上述试验后,如电机仍能符合GB 755的要求而无损坏,则试验合格。
8气候防护型电机试验
对于W防护等级,试验及认可条件应由制造厂和用户协商确定。
Φ0.5的孔共121个,其中一个孔在中央
里面2圈各12个孔,间距30°外面4圈各24个孔,间距15°活动挡板——铝喷头——黄铜
图5 手提式淋水和溅水实验设备
图6 喷水式实验标准喷嘴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由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家麟。
本标准首次发布1979年的GB1498-79《电机、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在本标准发布实施后,将代替GB1498的机电部分。
本标准委托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