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一章第三节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第三节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
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的而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章第三节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个人理想: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2.社会理想: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3.社会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4.个人与社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5.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6.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建立在众人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融合。
3.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综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理想信念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仅要有个人理想,还要有社会理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以及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把握和创造理想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教学内容: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首小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生在世,谁不想成功?而时光如逝,青春有限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与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如同草木已秋,匆匆枯槁没有理想信念的青春犹如大海迷航的孤舟无望且随时都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许你们会认为你们已经上了大学,你们的理想已经实现了,还需要什么理想信念呢。
确实应该祝贺你们,时代的幸运儿。
但是当上大学已不再是你们的理想,而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个真实目标。
那么读完大学以后干什么?你们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上大学的这一天起,你们已经踏上了人生新的起点,未来就在你们不断的思索中,展开了腾飞的翅膀。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我国诗人流沙河这样写道。
的确,理想是人生不竭动力的源泉,而信念又给追求理想提供了认识和情感的基础。
理想和信念共同构成人的动力系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看看这些名人名言: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为之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
——李大钊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更高。
——居里夫人不要认为取胜就是一切,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念。
倘若你没有信念,那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美国政治家柯克兰那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要学的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ia”,意思是人生奋斗目标。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总的看法1.人的本质:社会属性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4.人生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5.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一、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务实、乐观、进取)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实现条件:1.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二、人生观(定义):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三特征:1超越性2实践性3时代性)二、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群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坚定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把美好理想化为现实。
二、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为何要确立理想信念问题。
2、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问题。
3、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解决的是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科学概念;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理想信念的确立、追求和实现。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树立最高理想,坚信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
五、教学设计1、课程导入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首诗的蕴义在于它强调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是人生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
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
”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
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
我们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就没有什么理想,整天处在一种浑浑噩噩、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的状态中。
那么,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理想和信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这当中来找到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
六、材料实例材料事例1:观点:“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吗?”材料事例2: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谁是英雄?材料事例3:故事: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材料事例4: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职业理想差异材料事例5:丛飞事迹(视频)。
思修第一章ppt课件•绪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目•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录绪论01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课程结构本课程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先介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分别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具体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学生应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0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指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思想道德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重要性法律基础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保障个人权利和利益法律基础的概念: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待法律的态度和信仰。
法律基础的概念及作用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保障和支撑,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是法律基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思修讲课稿-第一章七、授课内容及设计1、课程导入大家进入大学,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在心中衡量着这个新的环境,还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我们这学期所要上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是一门提我们思维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
(本课程简单介绍)同时考上大学,我想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位学子心中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少感慨。
面对着这个全新的环境,相信大家也希望大家会有所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我如何度过这三年的大学生生涯才是有意义的呢?(穿插提问、讨论、简单归纳)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2、内容讲解绪论珍惜大学生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作家柳青曾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从中学迈进大学,经过大学的洗礼,走向社会,则正是人生道路的“紧要之处”。
大学生活既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发展平台,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为人生发展设置了需要逾越的阶梯,是人生发展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危机的时期。
从中学到大学,实现了人生发展的大转变,大学生要勾勒自己美好的人生发展前景,首先应适应好大学生活。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开始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
在这个新阶段中,困难和矛盾将接踵而来。
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因此,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及所应完成的发展任务,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角色转变,认识大学新生可能碰到的主要矛盾和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大学生活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是知识的海洋(重点介绍图书馆的利用);二是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师级人物介绍);大学有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和成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