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魔化河南人”来谈新闻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拯救新闻微弱的生命力---------谈报道中的新闻真实真实性作为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一,堪比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之“魂”。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
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那么,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
因此,维护新闻真实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新闻是对事实的重现,事实是在持续发展的,新闻是在不断追寻发展的事实的一个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真实要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
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由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公众和社会各方的共同作用才能尽量达到无限接近事实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虚假报道现象时有发生。
新闻失实现象成“顽症”失实新闻是指新闻没有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面目。
部分失实、完全失实是对失实程度的一种描述,两者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表现。
事实呈现出来的现象往往有真相、有假象,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如果不能区分真相和假象,就会导致新闻失实。
更有甚者,出于种种原因凭空捏造“新闻”。
从诞生“新闻”这个概念开始,就一直伴随有“假新闻”,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新闻造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后来的电视媒体都不能杜绝“假新闻”的出现,而现今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及“微博”等所谓的“自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行为,更在无形中为新闻造假提供了一片肥沃的生存土壤。
2006年,《扬州晚报》记者程建平拍摄的系列组照《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类三等奖。
公示期间该奖被揭发是不存在的版面,舆论哗然。
《扬州晚报》当天实际刊出的是名为《24小时快拍“人居扬州”》的专版。
2009年高考第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高考新闻时,用了去年的画面,遭公众质疑后央视不得不写下致歉信向公众道歉。
从“名人被死亡”事件看新媒体新闻真实性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来获取新闻信息。
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快速和全面。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疑似假新闻或不真实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往往是由于信息来源错误或报道不严谨。
在2018年,曾有一篇新闻报道称美国的演员摩根·弗里曼去世了。
这条新闻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在不到一小时内就获得了数千个转发和赞。
然而,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这条新闻报道完全是假的,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虽然这条新闻报道的原始文章并非由主流媒体发布,但它却在短时间内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这样的假新闻事件并非个案。
2017年,有一篇报道称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因为车祸去世,然而这一消息也被证实是虚假的。
这一虚假消息传播之后,印度政府甚至不得不发布一条推特来证实阿米尔·汗仍然健在。
同样的虚假报道,也出现在许多其他名人的死亡事件中。
这些虚假新闻报道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广泛的混乱和恐慌,也让人们对新型媒体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当然,虚假新闻并不只是由新媒体所导致,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也会出现假新闻。
但是,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通常更快,更广泛,更无线。
同时,新媒体也给了个人更大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发布信息和假新闻。
因此,为了确保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更加注意报道的来源,以及对报道的再次确认。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的职责变得更加重要。
他们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获取真实的信息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此外,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和审核。
TSB出版社的业务主管Andy Franklin表示,在谷歌上搜索新闻时,应该优先考虑主流新闻机构的报道,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信息资讯和更便利的获取渠道,但我们也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报道来源的检查和再次确认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和新闻权益。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
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标签:新闻;真实性;失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当你对自己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产生怀疑时,当你动摇时,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曾经相信电视剧的剧情,以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可惜连我这个外行人都能看出那是虚构的;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海,原来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曾经不相信,现在却信了呢?有的,“性格决定命运”我信了;“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也信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更是毋庸置疑了。
可惜曾经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如今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那个真实的我。
现在明明不开心,却能露出笑脸;明明很生气,却看似无所谓;明明有很多不满,却不敢言。
而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蔬菜、水果是摸了农药的;奶粉是含二氯氰胺的;服装是含有甲醛的。
还有多少事是我们不知道的?我再一次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我们的报纸是真实的吗?社会是半真半假的,有时候连自己都信不过,那么报纸呢?真实对于报纸新闻而言就像是它的生命。
报纸新闻的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这就是报纸新闻传播主体对报纸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可是由于金钱因素,社会影响因素,政治因素,人情关系因素,特务因素等,很容易扰乱视线的。
新闻媒体生存在如此的法律环境中,这就要求一个新闻记者采写的相关新闻,不但要做到新闻真实,在某种意义上也要做到法律真实。
然而,失实这一阴影却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个阶段,是一个难以根除的顽症。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各种途径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消息。
假如有一天,人们发现某则新闻是假的,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就会对有关媒介的信誉产生怀疑,对它以后发布的新闻也不再信任了。
媒介报道真实与现实真实分析
媒介报道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实的真实性,即报道
所涉及的事件、情况、数据等是否真实存在;二是报道的客观性,
即报道是否遵循了客观、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
现实真实是指媒介报道所涉及的事件、情况、数据等是否反映
了实际的社会现实。
媒介报道不仅要具有真实性,还要反映社会的
真实现状,即媒介报道要具有现实性,即报道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社
会现实。
媒介报道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一方面,媒介报道的真实性是实现现实真实的前提条件。
如果报道不真实,
就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也就无法达到现实真实的要求。
另一方面,
媒介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并不完全重合。
媒介报道可能会选择特
定的角度、侧重点和表达方式,从而造成对社会现实的一定程度的
扭曲或误解,这就需要通过观察多种媒体报道来获取更全面、客观、准确的社会现实。
河南申论大作文真题《传承河南文化,共创美好未来》河南,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就像我上次去河南玩,到了开封。
一走进那古城区,就像走进了历史的画卷里。
我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瓦红砖的。
大街小巷里到处都透露着古老的气息。
街边有个老爷爷摆了个小摊在卖糖人儿。
那糖人儿可精致了,老爷爷手持小勺,糖稀就像是魔法一样,在他手下很快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我要了个小猴子模样的糖人儿,老爷爷一边做一边跟我说,“这糖人儿的手艺啊,在咱河南传了好久喽,当年这街上可不止我一个做糖人儿的呢。
”我就边吃边在街上游荡。
这小小的糖人儿背后其实承载的就是河南的文化。
就像河南的豫剧也是响当当的。
可是现在呢,这么棒的东西,感觉年轻人关注的越来越少了。
戏曲班子表演的时候,台下看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咱们得传承这些文化。
要是每一个河南人都能像那个做糖人儿的老爷爷,对自己手头上这些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并积极推广就好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回到家后,我就跟身边朋友说河南的各种好东西。
比如说河南的剪纸艺术,那些大叔大妈们拿着剪刀在红纸上那一顿操作,就变成了一幅幅有故事的图案。
我还特地在网上买了一些河南剪纸作品分给朋友们看。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河南文化肯定能在新时代里焕发新活力。
就像那古街虽然古老但也能迎来很多像我这样的游客变得热闹非凡。
咱河南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传承,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河南美食中的文化韵味》我这人,是个十足的吃货。
一提到河南,那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这不,上次有机会去河南办事。
我第一站就到了郑州,到饭店里,二话不说先来一碗烩面。
那烩面馆里人挺多,大家呼噜呼噜吃得可香了。
烩面的面条宽厚又劲道,汤里有羊肉、粉丝、木耳啥的。
我看着那碗烩面,就觉得它像个艺术品。
这时候,服务员笑着跟我说:“咱这烩面啊,讲究可多了。
这面条是师傅手工擀出来的,汤是用大骨头长时间熬的。
”我尝了一口汤,鲜得很,羊肉一点也不膻。
还有在洛阳吃到的水席。
山东省青岛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
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
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
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
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
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
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
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
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
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
后真相时代与新闻真实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关注愈发严重,在后真相时代下,真相的价值和新闻的真实性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媒的商业化,新闻真实性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后真相时代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后真相时代指的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新阶段,其中真相已经变得不可信,人们对事实真相产生怀疑。
这一现象源于多个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发布信息,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变得难以辨别。
传媒的商业化导致新闻机构更关注赚钱而非传递真相,他们追求点击量和广告收入,往往不经过严格的事实核实。
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干预也是扭曲真相的原因之一。
尽管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依然很高。
真相是新闻的基石,没有真相就没有可信的报道。
在这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真相的江湖依然存在,只不过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寻。
人们就像是一个个侦探,通过对事件的多角度观察和比对,通过查证证据和与不同的来源进行核实,才能力求接近真相。
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一方面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切实贯彻真相至上的原则。
他们应该严格核实消息来源、多方面求证、对信息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提供准确、客观的报道。
媒体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严厉惩处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的行为,倡导真相传播。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需要加强新闻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多阅读不同媒体的报道,关注专业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形成多角度对比的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盲从、不轻信。
在后真相时代,技术也可以被用来解决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新闻信息不被篡改,数据不被伪造,确保新闻的可信度。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文本分析,辅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快地找到信息中的可疑之处,并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后真相时代与新闻真实性息息相关。
尽管真相的价值变得更加稀缺和贵重,但人们仍然对其有着强烈的渴求。
河南文旅网暴作文素材《河南文旅网暴:反思与警醒》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网暴便是其中之一。
近期,河南文旅领域遭遇的网暴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省份,一直致力于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一些负面的评价和恶意的攻击却在网络上迅速蔓延,给河南文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部分网暴言论毫无事实依据,仅凭个人的主观臆断和偏见,对河南的文旅景点、服务进行全盘否定。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伤害了当地文旅从业者的热情和努力,也让那些真正热爱河南文化、渴望了解河南旅游的人们产生了误解和疑虑。
造成河南文旅网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信息传播迅速且难以控制,一些谣言和不实言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
部分网民缺乏理性思考和辨别能力,容易被煽动情绪,盲目跟风参与网暴。
也不排除存在个别竞争对手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抹黑河南文旅。
面对河南文旅网暴,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暴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让网暴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媒体也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传播真实、客观的信息,纠正错误的言论,为河南文旅正名。
作为网民,我们更要保持理性和文明。
在发表言论之前,应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努力。
不轻易被情绪左右,不随意参与网暴,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河南文旅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支持和努力。
让我们摒弃网暴的不良行为,用理性和善意去对待河南文旅,共同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河南的独特魅力。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新闻真实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真伪更加关注和警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假新闻、谣言的传播。
而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人们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也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战。
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一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首先要看消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权威性。
比如来自政府机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等的消息来源,比个人观点或社交媒体的消息更加可信。
新闻报道应该进行事实核实,而不是片面主观的报道,避免因为个人立场或偏见而歪曲事实,误导公众。
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新闻监督制度和编辑审核制度,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过程中,编辑和记者应该严格按照新闻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进行工作,杜绝虚假报道、歪曲事实的行为。
而媒体监督制度也应该健全起来,对于失实报道应该进行纠正和惩罚。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和规范,才能有效地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也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公众也需要提高媒体素养,培养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对于网上的消息,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公众要学会看清楚消息来源,辨别真伪,不盲目相信和传播。
加强对于网络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也是保障新闻真实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新闻产品的管理。
对于虚假报道和恶意歪曲事实的行为,应该严厉打击,形成对于不良行为的高压态势,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和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减少虚假报道和失实信息的传播。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众的切身利益,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媒体自身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各方面应该共同合作,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新闻环境,这样才能让公众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也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也是媒体的生命线。
从“妖魔化河南人”来谈新闻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
摘要:2010年9月24日,《今日说法》播出了一档名为《孩子落水之后》的节目,节目播出时正值中秋佳节,事件中孩子落水,几十人无动于衷的情景与当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必《今日说法》节目组有意将节目置于这样一个节日,在团聚的日子给国人以警示和反思,可当看到节目切换中出现“在北京送啤酒的河南汉子李守禄听到救人的呼声后,不会水的他飞奔着跳进河里,奋力把孩子托上岸”这样的报道时,观众应该还是很有感触的,其实人性的光辉闪耀在各个角落,而听到“河南汉子”这四个字,触动很大,同样是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幕的上演与河南小伙魏青刚05年《感动中国》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关键词:河南人;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
次日的《大河报》紧跟着就发了一篇《这一次,又是咱河南老乡——该出手时就出手!“旱鸭子”奋力托出落水童》的报道,以手机报新闻的形式再次回放了事件原貌:
手机号135xxxx0920发来短信:昨天,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了一件事,8月29日下午4时许,北京市朝阳区一位5岁儿童不慎落入水中,在北京送啤酒的河南汉子李守禄听到救人的呼声后,不会水的他飞奔着跳进河里,奋力把孩子托上岸。
我为河南人的壮举感到骄傲。
追访记者了解到,8月29日下午4时许,5岁的儿童成成(化名)到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9号楼南侧的一条污水河河边玩,不小心落入水中,当时河边有几十人看到了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下水去救,甚至没有一个人拨打120和110。
这时,刚送完啤酒回到宿舍的李守禄听到有人喊:“孩子落水了”的呼救声后,飞快地往河边跑,工装没脱,当天收的1000多元货款、6张收条以及一部手机也没顾上掏出来,就跳进河里,他用双手托起成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成成推到岸边。
李守禄说,把成成救出后,成成的父亲找到他,要给他一些报酬,被他回绝。
当时,他唯一担心的是那6张收条被污水打湿了,已经无法使用,收条上有好几千元货款。
不过幸运的是,后来,当他说出实情后,欠他货款的人都给他重新补了收条。
李守禄说,他是固始县往流镇王岭村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平时主要是给餐厅、小卖部送啤酒。
——《大河报》
2010年9月25日a14版
这篇报道,表达了河南人的心声,也说明了河南媒体在领会领导批示,承担社会责任上一直都在努力,为河南人正名,的确任重道远。
而造成“河南人妖魔化”的现象,忽略新闻真实的整体性,以偏概全,大众传媒在报道的过程中的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很长一段时间,“妖魔化河南人”似乎成了媒体的一种狂热追
逐,从青海西宁小商店挂出“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的条幅,到对河南尉氏“棉花掺假”案和河南省原阳大米“毒大米”事件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此后在各大媒体上面频繁爆出洛阳大火、输血感染艾滋病、贪官形象印入教科书、克扣民工工资、拐卖甚至走私妇女等河南丑闻,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任何丁点儿小事都可能变成新闻,继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河南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冠以“讨厌”、“贱”、“骗子”“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的代名词,百口难辩,甚至有了《河南人惹谁了》的应运而生。
河南人被众人理直气壮地历数种种“罪行”,被媒体虎视眈眈的挖掘着负面新闻,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故意将河南的形象刻板化,依附着受众的需要心理把揭丑、曝光演绎到极致,这既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是媒体自身没有处理好新闻的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症结。
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而客观事物的现象纷繁复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
这就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辨别,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掌握其全貌,抓住其本质,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断章取义”。
要防止片面性,真实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衡量。
我们知道,人的从众行为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显得尤为显著,这种从众行为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的压力,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信息的。
通常,人们宁可怀
疑自己的感知、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因为多数人正确的几率更多。
但是当信息是错误或者有失公正的时候,就会造成盲从。
在大量的有关“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或段子流行的时候,相信河南人很坏的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只会持高不下。
媒体“妖魔化河南人”在局部真实浓妆重彩,自然会出现偏颇,甚至片面,整体真实不到位,加上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河南人的形象就很难有正面的了,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曾经弥漫全国的“毒面粉”风波的“豫花”面粉事件,尽管事件的部分不实报道引发河南媒体奋起反击,但“毒面粉”的名字俨然已在受众心中生根,河南人的形象在一段时间里很难有所改变了。
要彻底改变或者说要缓解这种报道倾向,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河南人民的内在作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去;但相比之下,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更加关键了,毕竟,这场妖魔化风波媒体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媒体没有处理好新闻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自然会呈现给受众以片面的社会万象,加上记者“合理想象”的主观臆断,信息传送的终端——受众就很难与本质真实面对面了。
媒体开始从”局部”去对“整体”进行猜测,或者从“整体”去对“局部”进行编造,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其结果写出来的报道都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整体和局部都真实。
“片面客观”和“合理想象”都是有悖新闻真实性要求的。
我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全面、公正”的原则,把整
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统一起来,才能防止主观片面作出的判断,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