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03
《成本会计》教案目录第一章:总论一、成本涵义二、成本分类三、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四、成本会计对象和任务五、成本会计职能(环节、内容)六、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第二章:成本核算基础一、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二、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三、成本核算程序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汇集和分配(1) 材料费用的核算(2) 工资费用的核算(3) 折旧费用的核算(4) 其他费用的核算第四章:跨期摊配费用的核算第五章: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第六章:制造费用的核算第七章:损失性费用的核算第八章: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核算第九章:成本计算方法概述第十章:品种法第十一章:分批法第十二章:分步法第十三章:分类法第十四章:定额法第十五章:期间费用的核算第十六章:成本报表第十七章:成本分析第十八章:成本会计的新发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成本一、成本概念:(一)成本涵义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是成本。
成本的涵义有多种:1、美国会计学会(AAA——America Accounting Academy)1951年提出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给成本所下的定义:成本——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这个定义有三个含义:第一,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这种牺牲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消耗,不仅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物资消耗、劳动消耗或是从外部提供的劳务费消耗。
第二,这种价值牺牲是为了一定目的,通常是指由经营目的而衍生的目的。
第三,这种牺牲可以用货币测定,也可以说是可以用货币计量。
2、会计学成本的一般定义: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
具体包括:(1)成本必须发生于某一特定的会计主体,以符合会计主体假设。
(2)成本的发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如果成本的发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则只能是一种浪费。
成本会计作业课程名称:成本会计教学目标:掌握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电子教材:平台教材(成本会计学第七版主编:于富生黎来芳张敏)课程自学要求及作业:第一章总论本章学习重点:成本会计的职能和各项具体任务,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作业题:1、试述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2、试述成本会计的对象。
3、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本章自学重点:掌握费用按各种标准的分类,以及这些分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需要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用途和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口径、账页格式和登记方法。
作业题: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分哪些费用的界限,防止哪些错误的做法?2.简述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3简述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4.何为成本项目?为什么要设置成本项目?设置成本项目应遵循什么原则?5.简述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6.什么是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其作用如何?第三章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本章自学重点:掌握各项要素费用分配的方法以及账务处理过程。
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各种分配方法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具体应用,以及在不同方法下的账务处理过程。
掌握制造费用的特点以及制造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
掌握可修复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及账务处理过程;了解停工损失的会计核算过程。
作业题:1.长江公司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2018年11月甲、乙两种产品领用A材料,共计50 000元,本月投产甲产品200件,乙产品300件。
甲产品和乙产品的A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5千克、8千克,A材料的实际单价30元。
要求:按照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分配材料费用并编制会计分录。
材料费用分配表2、资料:兴达加工厂2018年11月份,基本生产车间在乙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可修复废品12件,按所耗定额费用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单件原材料费用定额为60元;已完成的定额工时共计140小时,每小时的费用定额为:燃料和动力1.5元,职工薪酬1.9元,制造费用1.10元。
成本会计教学⽅案成本会计讲稿⼀、课程简介成本会计是⼀门以成本对象的重要的会计专业课程,全⾯、详细、周到阐述了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深⼊、具体地讲述了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法。
⼆、培养⽬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理解关于成本计算的理论,重点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法。
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法。
在实践中能运⽤所学的知识,计算企业产品成本,编制成本报表,对成本进⾏考核和分析。
三、学前准备及学习⽅法“基础会计”中所讲述的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法是“成本会计”的各项理论和各种⽅法的基础。
“财务会计”中关于存货计价和各项资产耗费的核算,以及关于期间费⽤的核算都与成本计算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学习本课程应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为先修课程。
以外,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的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之⼀,正确理解“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恰当地把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也是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前提。
本课程的学习以⽼师课堂讲授为重平时有问题可以随时和⽼师交流,提出问题,⽼师每周解答⼀次。
每四周集中讲述⼀次,课后布置作业,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由于基本理论和⽅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涉及,所以本课程的重点是各种具体地成本计算⽅法的应⽤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
难点在于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主要参考书贺南平《成本会计学》中国财经出版社于福⽣《成本会计学》中国⼈民⼤学会计系列教材保政旦《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学会计教材罗飞 .成本会计[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04⽉万寿义任⽉君.成本会计[M].⼤连: 东北财经⼤学出版社,2007年01⽉于彩珍.成本会计[M] .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05年1⽉汤乐平.⾼丽萍.成本会计[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第⼀章成本会计基本理论【§1成本的含义】【§1-1成本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产品的价值(W)由三个部份组成,即⽣产中消耗的⽣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以及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其中,产品成本是由C+V构成。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南徐学院经管系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ost Accounting学时: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4学时学分:4.0学分面向对象:会计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等后续课程: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二.教学目的和任务《成本会计学》课程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自《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后的又一门专业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本会计学》课程与《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交叉情况。
三门课程中涉及的有关资金耗费的内容,分流到《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
《成本会计学》课程与《财务会计学》课程在内容上也有交叉情况。
其中,《成本会计学》课程在费用要素核算的基础上重在阐述成本的核算,而《财务会计学》重在阐述费用要素的核算,另外《成本会计学》课程不再讲述期间费用的核算,该部分内容在《财务会计学》课程中讲述。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重点论述成本核算的同时,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对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进行较深入的论述。
为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2学时,含讲授2学时)(一)教学内容1.成本的涵义2.成本的分类3.成本的作用,以及降低的意义和途径。
(二)基本要求1.了解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的途径。
2.了解成本的理论涵义,了解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等相关概念。
3.重点了解成本的开支范围。
4.重点了解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的相关概念及其组成内容。
第二章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和分类(2学时,含讲授2学时)(一)教学内容1.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2.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3.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4.成本会计的分类(二)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成本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2.了解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学》自学指导书沈晓红编写自学学时:64学时推荐教材:于富生:《成本会计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于富生:《成本会计学》学习指导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参考书目:1、王立彦等编著:《成本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乐艳芬主编,《成本会计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3、贺南轩:《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94、王俊生:《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罗飞:《成本会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笔试(闭卷)×70%第一章总论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成本的经济实质2、理解成本会计的作用3、掌握成本会计对象的概念和内容4、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明确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了解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成本会计制度所包括的内容二、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在于商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成本会计的组织。
难点在于商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1、成本的经济实质是( D )。
A、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货币表现B、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C、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D、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五、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成本的经济实质2、试述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的联系和区别3、试述成本会计的对象4、试述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5、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1、理解成本核算的要求2、掌握费用按各种标准的分类,以及这些分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费用的各种分类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的作用3、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需要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用途和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口径、账页格式和登记方法二、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在于划分费用界限、费用分类标准,成本核算所设科目的结构用途,成本明细账的设置,难点在于费用分类标准,成本明细账的设置.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学》教案及反思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成本会计学》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成本会计学》教案及反思(一)成本会计是企业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属于对内会计,不对外公开。
因而其核算内容、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只作了一些规范要求。
本教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20xx》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xx》及有关政策,围绕着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展开阐述,直至成本、费用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第一章成本会计的内容、任务和工作组织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已经学过了会计的专业课程,有了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但对于成本核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ppt图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回答问题。
但是要强调学生的定位是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要重视自身的定位,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一、成本会计的工作内涵?岗位分工?有何重要性?结合简单会计核算丁字账,说明购料、领料、用料以及产品完工对外销售环节的联系。
(成本核算一般程序图)会计岗位分工一个小公司会计部门可能只有两个人,出纳和会计。
课本中的重要理论知识:第一节成本会计的内容一、成本的经济实质1、成本的经济实质(重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注意:理论成本C+V,针对的是全部劳动耗费,是"全部成本"的概念。
)2、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的成本的差别(2方面)尤其注意(1)成本实际开支范围是由国家界定的(2)实际工作中的成本指的是产品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原材料、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等),不含期间费用。
《成本会计学》教案及反思(二)二、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一)全部成本法(1993年以前 )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将其全部对象化,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章总论教学时数: 2学时目的和要求:了解:(1)成本的概念和作用,了解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历程;(2)成本会计的对象含义;了解成本会计核算对象和管理对象;(3)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了解建立定额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及原始记录的意义。
掌握:(1)掌握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基本和内容框架;(2)成本会计的概念;(3)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成本的经济学含义;(2)成本会计概念和职能;(3)成本会计职能。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第一节成本会计的概念和职能作用( 1学时)一、成本会计的概念1。
成本的概念:详细阐述理论成本的概念,分析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C+V-构成制造成本1、概念:(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即生产资料的耗费和劳动力的耗费。
2、某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也作为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按时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如营业费、管理费、财务费不计入成本.所以:实际工作中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也称制造费用,并非制造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3、生产费用(形成、基础)产品成本;产品成本对象化生产费用。
2。
成本会计的概念:详细阐述成本会计的概念.狭义:进行成本核算的成本会计.广义:进行成本预测、决算、计划、控制、分析及考评的成本会计。
1-2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及任务(一):成本会计的对象:指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概括为: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期间费用。
简称成本、费用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 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简单介绍成本会计早期、近代、现代成本会计三个发展阶段特点.(一)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年)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入美国和其他国家(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利用成本报表管理公司)仅限于计算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被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分批或分步成本会计制度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建立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1885年,梅特卡夫所著《制造成本》被称为第一本成本会计著作美英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组织(二)近代成本会计(1921——1945年)20世纪初,美国开始推行泰罗制的科学管理制度,美国会计学家提出标准成本制度成本会计开始注重事先制定成本标准,注重成本控制和分析,形成了管理成本会计的雏形预算控制开始被引入成本会计体系,弹性预算是20世纪20年代成本会计的最大发现成本会计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成本会计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学科(三)现代成本会计(1945-—今)——成本会计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加强事前成本控制,实行最优化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目标管理理论,成本会计开始引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施责任成本核算,将成本目标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实行变动成本法,1936年由美国会计师哈里斯提出-—20世纪末,质量成本概念基本形成,开始推行质量成本核算(四)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成本会计带来的冲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M)的产生➢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给成本会计带来的影响适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战略管理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限制理论(TQC)成本企划(TC )二、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七项职能:①成本核算:基础②成本分析③成本预测④决策⑤计划⑥控制⑦考核(评)①-②狭义的成本会计③-⑦广义的成本会计详细阐述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的内容成本会计是一种管理会计技术,用于核算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信息。
下面是成本会计的一些基本内容:1. 成本概念: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分配给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材料成本。
2. 成本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层次,成本可以分为全面成本和可变成本。
全面成本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可变成本是根据产量或销售额的变动而变化的成本。
3. 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是指将发生的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甲乙丙法和直接费用法。
甲乙丙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构成的差异将间接成本分配给不同产品的方法。
直接费用法是将间接成本以某种适当的方式分配给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方法。
4.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制定预算、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和分析成本差异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成本,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法和差异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差异分析,识别和分析成本差异的方法。
差异成本法是通过分析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和突破口的方法。
5. 成本信息分析:成本信息分析是指通过对成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给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和评估的依据。
常用的成本信息分析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通过比较成本与预期收益,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盈利能力。
成本-效果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果,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经济效益。
以上是成本会计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成本会计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成本信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本报表分析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成本报表整体分析方法成本报表整体分析方法包括: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水平分析法是将反映企业报告期成本的信息(特别指成本报表信息资料)与反映企业前期或历史某一种成本状况的信息进行全面、综合对比,研究企业经营业绩或成本状况的发展变动情况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
垂直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成本报表中各项目占总体的比重或结构,反映报表中的项目与总体的关系及其变动情况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或几个时期的分析资料,运用指数或完成率的计算,确定分析期各有关项目的变动情况和趋势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
(二)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
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应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
可比的共同基础包括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和影响指标形成的客观条件等方面。
若指标不可比,应先按可比的口径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对比。
该方法有以下几种对比形式:(1)以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或定额指标对比,分析成本计划或定额的完成情况。
(2)以本期实际成本指标与前期(上期、上年同期或历史最好水平)的实际成本指标对比,观察企业成本指标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
(3)以本企业实际成本指标(或某项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指标对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找出差距,推动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来考察企业经济活动相对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率分析法主要有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动态比率分析法。
相关指标比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求出的比率。
如产值成本率、成本利润率等。
构成比率是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如各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率等。
动态比率是将不同时期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求出的比率,据以分析增减速度和变动趋势。
成本会计学的基本内容成本会计学是一门研究成本管理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实施合理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它研究如何记录、报告和管理企业的费用,以及企业可能购买什么材料以及按什么方式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这些信息可用于分析企业的成本,识别管理成本的最佳方式,并有助于评估企业在经济中的表现。
成本会计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成本会计涉及记录企业的费用的记帐处理。
因此,它包含一个企业如何记录和计算费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不同费用如何科目支出。
第二,成本会计涉及如何报告企业的费用,即报表处理。
这就涉及到如何把费用分解成不同的报表,以及报表如何归类和反映费用回报。
第三,成本会计涉及成本控制,这主要是指如何管理企业的费用,使之有效地投入。
这主要涉及如何控制现行成本,预计未来成本,以及评价成本增加或减少的影响。
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核算原则、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方法、计划分析和控制原则以及费用核算方法。
核算原则是指组织内部成本流转的有效管理原则,其中有:成本作为费用的计算依据;成本的类型、内容和储存;企业如何确定成本的准确率;以及企业如何确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控制原则涉及如何计算企业的成本,以及如何调整成本来实现企业的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涉及企业的计划和成本的记录、控制和核算。
计划分析和控制原则是指企业如何分析和控制它的成本,以便它可以达到其目标。
最后,费用核算方法是指如何确定企业的费用,并将其记入企业的账目中。
总之,成本会计涉及材料购买、生产过程控制、费用管理等活动,以便企业有效地调整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成本会计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收集、编制、分析、估算和报告企业的成本信息,以达成企业的财务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大纲(Cost Accounting)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代码:120207X03ECB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12学时课程学分:3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适用专业:审计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成本会计》,伍瑞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教材)2.《成本会计学》,于富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3.《成本会计》,苗俊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8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成本会计课程是审计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成本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2学时)1.理解成本、费用、成本会计的概念2.掌握支出、费用与成本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了解成本对象和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第二章成本核算概述(2学时)1.理解成本核算原则在成本核算中的重要性2.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3.掌握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4.掌握费用的分类第三章要素费用核算(4学时)1.理解直接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2.掌握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职工薪酬分配的方法及账务处理第四章辅助生产费用核算(6学时)1.了解辅助生产车间明细账的设置2.理解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的概念、特点、优点、缺点、适用范围3.掌握顺序分配法分配的原则4.掌握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的计算过程和账务处理【实践项目】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2学时)第五章制造费用核算(2学时)1.了解制造费用的归集、账户的设置2.理解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3.掌握制造费用分配的常用方法和账务处理第六章废品与停工损失费用核算(2学时)1.了解废品损失(包括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的相关概念、停工损失的概念2.掌握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归集和分配的计算和账务处理第七章生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4学时)1.了解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和在产品清查核算的基本内容2.理解在选择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方法时应考虑的具体条件3.掌握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况、优缺点以及具体的分配计算过程4.重点掌握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实践项目】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2学时)第八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2学时)1.了解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2.掌握生产按组织特点不同分类3.理解相应的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4.掌握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划分的意义和标准第九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4学时)1.了解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2.理解品种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3.掌握品种法的成本计算程序【实践项目】品种法的应用(2学时)第十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4学时)1.理解分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及其产品成本的计算程序2.掌握并运用分批法来准确核算企业的产品成本3.了解简化分批法的应用条件、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的作用以及在生产费用分配上的特点4.理解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区别第十一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6学时)1.了解分步法的含义、适用范围和分类,以及综合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2.理解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点3.掌握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广义在产品和狭义在产品的区别4.掌握逐步结转分步法中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的计算,综合结转分步法下成本还原的方法以及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实践项目】逐步结转分步法的应用(1学时)【实践项目】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应用(1学时)第十二章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6学时)1.了解分类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定额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2.理解定额法的作用3.理解分类法、定额法成本计算程序4.掌握类内总成本在同类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5.掌握系数法的应用【实践项目】分类法的应用(1学时)【实践项目】定额法的应用(1学时)第十三章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4学时)1.了解成本报表的概念、种类、作用2.掌握全部产品成本报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和各种费用报表的结构及编制方法3.理解成本分析的概念4.掌握因素分析法【综合实践项目】综合应用实践(2学时)(二)实践项目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学时实践基本要求实践类型1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2掌握5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核算原理、账务处理及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