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民间习俗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0
兰州当地的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兰州,在兰州当地的习俗有一种习俗叫“五黄”。
“五黄”指的是:黄梅、黄牛、黄鱼、黄鳝和黄鱼,因为黄梅鱼,黄牛肉和黄鳝都是在农历五月成熟的,所以把这四种东西叫做“五黄”。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家乡最隆重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又叫“五月节”。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吃粽子和菖蒲、艾叶、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据说吃了这些东西可以辟邪。
这天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赛龙舟。
这一天,人们都早早地吃过午饭,然后就到黄河岸边去看比赛。
随着一声“开始”的号令,人们立刻用船划开水面,龙舟在河上飞快地游着,每条船上都有三十多人,每个人都拿着一把桨。
船下有两个人划船拉着绳子。
在他们身后,还有许多人拼命地喊着:“加油!加油!”大家都为自己的队伍加油打气,有的说:“我们一定能赢”;有的说:“我就不信我们会输”。
我喜欢家乡的习俗。
—— 1 —1 —。
《兰州当地的风俗》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兰州这个地方有趣的风俗。
兰州啊,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花儿会”。
在花儿会上,人们会穿着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唱歌。
那歌声可好听啦,就像小鸟在欢快地叫。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比谁唱得更好。
有个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去花儿会,被那热闹的场面吸引住了,都不愿意回家啦。
兰州人还特别喜欢吃牛肉面。
每天早上,面馆里都挤满了人。
那牛肉面的汤香香的,面条长长的,牛肉也大大的。
小朋友们能吃得肚子饱饱的,开开心心去上学。
兰州的社火也很有意思。
到了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好多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扮成孙悟空,拿着金箍棒,跳来跳去;有的扮成大花脸,摇头晃脑的,可好玩啦。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还被邀请去跟着队伍一起走,高兴得不得了。
在兰州,人们很喜欢剪纸。
那些剪纸可漂亮啦,有小兔子、小花朵,还有红红的灯笼。
奶奶们的手可巧啦,一下子就能剪出好多好看的图案。
小朋友们会把剪纸贴在窗户上,让家里变得美美的。
兰州还有一种风俗叫“太平鼓”。
那鼓大大的,打鼓的人用力地敲着,声音又响又有节奏。
大家一边打鼓,一边跳舞,热闹极了。
曾经有个小朋友跟着队伍打鼓,虽然力气小,但也打得有模有样的。
兰州的婚礼也很特别。
新娘子会穿着红红的衣服,头上戴着漂亮的头饰。
迎亲的队伍吹着喇叭,打着锣鼓,一路上热热闹闹的。
小朋友们会跟在后面,抢着要喜糖吃。
兰州人很热情好客。
要是有客人来家里,一定会准备好多好吃的。
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说笑,特别开心。
小朋友们,兰州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呀?有机会咱们一起去兰州感受感受吧!。
兰州的传统节日风俗
“五月十三”,在兰州人的眼中,五月十三是个特殊的日子。
从农历五月初到五月底,这段时间里,黄河两岸的兰州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羊肉、牛肉面、酿皮等。
有的人家还把蒸好的包子和炒面、炒豆子等装进一个竹篮,放在屋前的空地上晾晒。
到了农历五月底,人们便把晒干的东西收起来。
这时,从外地来了一群耍社火的人。
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大街小巷里穿梭着。
他们踩着高跷、扛着小旗子,敲着锣鼓,唱着太平歌。
一些小孩也跟着凑热闹,在人群中跑来跑去。
他们是谁?这就是流传在兰州民间的“五月十三”社火。
“五月十三”这天,兰州人还讲究吃“五月十三”饭。
这顿饭要由全家人一起吃。
因为这顿饭是给孩子过满月用的。
“五月
十三”饭由“三鲜汤”、“三鲜烩豆腐”、“红烧肉”等组成,再加上一些炒黄豆、炒米等杂碎,其主要食材为羊肉和牛肉。
现在这个习俗已经被取消了,但是在兰州人的心中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到了农历五月三十这天晚上,兰州人还要吃“羊肉面”和“酿皮”。
—— 1 —1 —。
兰州独特的风俗社火的古诗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在兰州地区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兰州社火包含了很多形式,如高跷、铁芯子、太平鼓等,每一种都极具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而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有不少是描绘这类热闹的民俗场景的。
一、相关古诗介绍1. 上元竹枝词——符曾诗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赏析: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社火,但它描绘了上元节(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上元节是社火活动频繁的时期,诗中提到的卖元宵等活动,侧面反映了节日的欢快氛围。
符曾是清代的诗人,他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在节日里的生活画面。
2. 京都元夕——元好问诗句:“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京都元宵节时的热闹情景。
社火往往也是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进行的。
诗中“六街灯火闹儿童”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街道上灯火辉煌,孩子们欢快玩耍的场景,与社火活动中人们欢乐的情绪相呼应。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这首诗既有对节日欢乐场景的描绘,也有自身的一种感慨。
二、社火与古诗的联系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它所展现的欢乐、热闹、喜庆的氛围,是古诗中常常描绘的主题。
古诗通过文字的形式,将社火这类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记录下来。
例如,社火中的高跷表演,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在街道上行走,就像古诗中所描绘的那些身着华丽服饰的人们在节日里游玩的场景。
社火和古诗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映衬,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三、兰州社火的独特之处在古诗中的体现兰州社火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比如太平鼓的表演。
太平鼓声音洪亮,节奏强烈,在古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类似的对热烈、欢快场景的描写来与之呼应。
虽然可能没有专门针对兰州社火独特形式的古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描绘类似热闹民俗活动的古诗中去感受那种氛围。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兰州市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
以下是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
首先,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响马”。
响马是一种古老的马铃技艺,流传于甘肃省兰州市和周边地区。
响马技艺是源于民族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马铃架和编织的马缰,制造出悦耳的铃声,用以祛病辟邪、祈福求安。
响马技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目前,兰州市对响马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通过加强对响马技艺的研究和挖掘,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二是“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典型的甘肃特色小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兰州牛肉面的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面条和鲜美的牛肉汤为特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一种美食。
兰州市对兰州牛肉面的传统制作工艺和配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整理,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对兰州牛肉面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再次,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三是“兰州白酒酿造技艺”。
兰州白酒是兰州市的特产,历史悠久。
兰州白酒的酿造技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酒香和酒味。
兰州市通过对兰州白酒酿造技艺的挖掘和整理,建立了传统酿酒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加强了对兰州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到这一传统美酒。
最后,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四是“兰州刺绣技艺”。
兰州刺绣是兰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兰州市对兰州刺绣技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挖掘,建立了兰州市刺绣传承基地,不断加强对兰州刺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天涯望哭,百年前,兰州除夕之日,家庭主妇,为何必须要大哭一场【年俗之一】兰州:过年的“天涯望哭”民俗可以说是不同水土,养育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兰州是一个在黄河臂弯里的城市,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移民聚集之地。
独特的地理,天南海北不同的人群,在兰州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同,产生出的节日民俗风情也自然不同。
从明代开始,大量的江浙人,因屯垦戍边,因充军发配,因探亲访友,来到了兰州,给这座城市抹当初人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黄河岸边的兰州,在这里扎下了根。
大量的移民不仅将各地不同的风俗带到了兰州,而且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新民俗。
兰州大学的柯杨教授曾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俗。
这就是以前流传在兰州地区的大年三十的“天涯望哭”习俗。
依据《皋兰县志》卷八风俗记载,老兰州人有一种独特的民俗,“除夕男祭于木主,妇哭于大门之内,说者谓有明之初,兰州人自江南等省迁徙者十居七八,妇人除夕遥祭母家亲属,天涯望哭,遂成风俗。
”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人们,在过去兰州人过年有一种民俗“天涯望哭”。
柯杨先生曾说,他小时候,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风俗。
但是这个风俗在解放后,就渐渐地消失了。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丝毫影子了。
这是一个由移民而引发的春节习俗,从明朝开始,大量的移民从江南水乡,因各种原因搬迁到了兰州,由于当时路途遥远,有些人到兰州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江南水乡去看一看了。
尤其是,那些想回娘家的妇女,万般无奈之际,只好在大年三十下午,在男人祭祀家族祖先的时候,已婚妇女只好在院子哭泣一场,也算是对遥远亲人的祝福。
兰州风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兰州风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兰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从春节社火、庙会活动、灯谜晚会到秦腔表演,再到兰州市民节日、牛肉面节和黄河文化节,每一个活动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春节社火春节期间,兰州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社火作为一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在这个时候尤为盛行。
社火起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它以舞蹈、杂技等形式展示着人们的热情和喜悦。
在兰州,社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热烈的氛围吸引着无数市民的参与。
每年春节,各大社区都会组织社火表演,人们穿着盛装,手持彩旗,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二、庙会活动庙会,是古代祭祀神灵的一种宗教活动。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集宗教信仰、商业贸易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在兰州,各大寺庙都会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庙会。
人们在此烧香祈福,参观庙宇,品尝美食,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
与此同时,商贩们也会在庙会上摆设摊位,售卖各种特色商品和小吃,吸引着无数游客的光顾。
三、灯谜晚会元宵节期间,兰州的灯谜晚会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灯谜晚会起源于古代的灯会,它以猜灯谜、赏花灯等形式庆祝元宵佳节。
在晚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和有趣的灯谜题目。
大家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组成团队竞技,猜中者可以获得丰富的奖品。
这种集知识、娱乐和互动于一体的活动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秦腔表演秦腔,又称“秦腔”,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在兰州,秦腔表演非常流行。
各大戏曲院团和民间艺人纷纷登台献艺,传承和弘扬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的表演形式独特,声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等为主。
在兰州的各大剧院和社区舞台,人们可以欣赏到秦腔的精湛表演,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五、兰州市民节日兰州市民节日是兰州人民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富饶安宁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
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兰州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品尝美食等。
兰州儿童当地的风俗
嘿嘿,我是兰州的一个小孩儿!你知道吗?我们兰州有好多有趣儿的风俗,听我慢慢儿讲给你听。
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小朋友最喜欢啦!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啪嗒啪嗒的鞭炮声可是热闹极了!我和小伙伴们会一起去拜年,嘴儿甜甜地喊着“新年好!”大人们可高兴了,总会给我们压岁钱儿。
还有啊,我们兰州最特别的就是吃啦!过年要吃手抓羊肉,还有妈妈煮的甜甜的八宝茶,喝一口暖乎乎的,特别舒服。
哎,说到吃,夏天的时候,我们喜欢去黄河边儿吃牛肉面。
牛大哥拉面的动作可真神奇,一拉一甩,“嗖嗖”地面就飞出来了,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对了,兰州有个风俗叫“晒佛节”,你听过没?那天大家会在寺庙前面把巨大的佛像挂起来,五颜六色的布条真是漂亮!我和小伙伴跑来跑去,笑得咯咯响,还抢着用手机拍照呢!
嘿嘿,这就是我们兰州小孩儿的日子,好玩儿吧?你也来兰州看看吧!
—— 1。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兰州,有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兰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讨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1. 铁娘子艺术在兰州,铁娘子艺术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娘子是传统的西北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女性表演,她们通过打铁、乐器演奏、歌舞等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感。
铁娘子艺术融合了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出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黄河龙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黄河龙舟。
黄河龙舟赛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黄河龙舟赛中,参与者们齐心协力,在黄河上划龙舟,展现了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兰州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热爱的象征。
3. 甘肃民间音乐甘肃民间音乐也是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甘肃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山歌、器乐等形式,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兰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兰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铁娘子艺术、黄河龙舟和甘肃民间音乐等项目,展现了兰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底蕴。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兰州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