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五讲提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9
五种能力提升总结五种能力提升总结(精选10篇)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种能力提升总结(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五种能力提升总结1这一年即紧张有序又充实。
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领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无论是在敬业精神、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本人能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以勤勤恳恳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在财务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现将本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在日常会计业务中,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团结协作。
平时审核原始凭证、整理原始凭证,安排有关人员出记账凭证,并对所出凭证进行检查、复核,对不正确的记账凭证,指明原因,要求改正,对其他同事不懂的地方耐心讲解。
负责三级成本账,独立核算成本,出凭证、会计记账凭证的录入,成本、费用的结转到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登记各账本。
今年由于场所整体搬迁和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财务工作的力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
除了完成公司的账务,还同时兼顾银行往来工作及其他业务。
为了能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本人不计较个人利益,不讲报酬,经常加班加点进行工作。
在独立核算成本时,月末提前提醒有关人员做准备,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每次都把所以资料带回寝室去做,常常做到深夜,并且这些在考勤上是没有体现的。
在x月劳动局进行生育保险的检查,配合人事部更改凭证、账本等,一直加班到凌晨x点半以后才离开公司。
其他部门需要有关资料,及时提供。
在工作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待各项工作始终能够做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第五讲:和差错中求解一、 导入二、专题要点和差错中求解(1)加数出错,求正确的和:如果把加数看小了,就要用错误的和加上“少的”;如果把加数看大了,就要用错误的和减去“多的”;(2)被减数出错,求正确的差;如果被减数看小了,就要用错误的差加上“少的”;如果把被减数大了,就要用错误的差减去“多的”;(3)减数出错,求 正确的差; 如果减数看小了,就要用错误的差减去“少的”;如果把减数看大了,就要用错误的差加上“多的”;三、典型例题及变式练习加数出错1、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看作了2,十位上的5看作7,得到结果为345正确的和是多少?个位减少:6-2=4十位增加; (7-5)×10=20正确的和 345+4-20=329答:正确和是329.5+3=2怎么回事?哦!原来小马虎把加号当成了减号,你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类似的小错误啦?换个角度想一想 个位上的数字看错,和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十位上的数字看错,和增加或减少了多少?1、小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7看作了2,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9看作6,得到结果为235正确的和是多少?2、张鹏在做一道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错了,结果实际和减少了30,则张鹏把4看作了几?挑战思维3、两个数的和是94,有人计算时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的和是31.求这两个数.?被减数出错1、小丽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3错写成8,结果得到的差是620.正确的差是多少?十位增加(8-3)×10=50正确的差620-50=570 答:正确的差是570.换个角度想一想被减数看错,计算过程出错了吗?得到的结果与真正的结果相差多少?2、小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错写成5十位上的1错写成了7,这样算的结果是201,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3、小星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不小心把被减数98看成了88,结果得到的差是45,则正确的差是多少?挑战思维4、东东和豆豆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东东的结果是270,豆豆的结果是320,已知豆豆的结果是正确的,东东粗心将被减数看错了,那么东东将被减数看大了还是看小了?减数出错1、在减法算式了,错把减数的个位上的2写成了5,个位上的7写成了3,结果得到的差是520,正确的差是多少?个位增加 5-2=3十位减少 (7-3)×10=40正确的差 520+3-40=483答;正确的差是483.1、小徐在做减法题时,把减数86 看成了68,他计算的结果是270,则正确的差是多少?换个角度想一想 被减数看错和减数看错的区别是?结果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1、小丽在做一道减法题时,错把被减数十位上的1看作7,把减数个位上的5看作9,结果得到的差是389.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2、小李和小王同时计算两个数的和,小王算的结果是627,小李算的是420,现已知小王算的是对的,小李是错的,小李错的原因是其中一个加数末尾的0漏掉了。
能力及其提高教案第一章:能力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的定义与特点掌握能力的分类及各类能力的特点1.2 教学内容能力概述:定义、特点能力分类: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各类能力的特点及实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力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类能力的实例,加深理解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能力的思考讲解:详细讲解能力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案例分析:分析各类能力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力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能力的认识1.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些实例,分析它们属于哪种能力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能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二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2.1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形成的原理及过程掌握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2.2 教学内容能力形成原理:基因、环境、教育的作用能力提升方法:练习、反馈、观察、模仿能力提升技巧: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自我激励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力形成的原理及过程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讲解:详细讲解能力形成的原理及过程,以及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的认识2.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制定一个能力提升计划,并执行一段时间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三章:能力的测量与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与工具掌握能力评估的标准与技巧3.2 教学内容能力测量方法:笔试、口试、操作测验能力评估工具:标准分、百分位、标准差能力评估标准与技巧:公平、客观、全面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力测量的方法与工具,以及能力评估的标准与技巧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能力评估的方法与技巧3.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力测量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讲解:详细讲解能力测量的方法与工具,以及能力评估的标准与技巧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能力评估的方法与技巧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能力测量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的认识3.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对某个群体进行能力评估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能力测量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四章:能力的应用与发挥4.1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4.2 教学内容能力应用实例:学习、工作、社交能力发挥策略:定位、优势、灵活应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能力发挥的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能力应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4.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详细讲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能力发挥的策略案例分析:分析能力应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能力应用与发挥的认识4.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些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能力应用与发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五章: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对策5.1 教学目标了解能力提升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掌握应对困境的方法与对策5.2 教学能力及其提高教案第六章:常见能力提升困境及其应对策略6.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常见的困境掌握解决困境的应对策略和方法6.2 教学内容困境一:缺乏兴趣和动力困境二:学习方法不当困境三:时间管理能力差困境四:自我压力过大困境五:缺乏有效反馈和指导应对策略: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改进、时间管理技巧、心理调适、寻求帮助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提升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方法讲授法:讲解常见困境及其应对策略6.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提升能力过程中的经验和困境讲解:详细讲解常见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困境,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困境应对策略的认识6.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自己在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能力提升困境及其应对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七章:自我激励与持续进步了解自我激励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与技巧7.2 教学内容自我激励的重要性:激发内在动力、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学习效率自我激励的方法与技巧:设定目标、积极思考、自我奖励、培养习惯、寻找支持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我激励的方法和经验讲授法:讲解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7.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保持持续进步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讲解:详细讲解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我激励的认识和掌握程度7.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制定一个自我提升的计划,并执行一段时间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自我激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八章:团队协作与能力提升8.1 教学目标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掌握团队协作的方法与技巧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共享资源、互补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方法与技巧:明确分工、有效沟通、建立信任、积极反馈、共同目标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的经验和技巧讲授法: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8.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经验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识和掌握程度8.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团队协作的方法和技巧,参与一个小组项目,并总结体验和收获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九章: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9.1 教学目标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技巧9.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培养竞争力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技巧:拓展思维、敢于尝试、多角度思考、头脑风暴、借鉴经验9.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经验讲授法:讲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9.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创新思维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讲解:详细讲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识和掌握程度9.5 作业与评估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及其提高教案第十章:跨学科学习与能力提升10.1 教学目标了解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掌握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0.2 教学内容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选择跨学科课程、参与学术研讨会、进行交叉研究、建立学习小组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跨学科学习的经验和技巧讲授法:讲解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10.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和掌握程度10.5 作业与评估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十一章: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11.1 教学目标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1.2 教学内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适应社会变化、保持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终身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制定学习计划、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培训课程、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1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终身学习的经验和技巧讲授法:讲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11.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终身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终身学习的认识和掌握程度11.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制定一个个人学习计划,并执行一段时间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十二章: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12.1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与技巧12.2 教学内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明确职业目标、规划发展路径、提高职业竞争力职业规划的方法与技巧: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分析市场需求、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实施计划1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职业规划的经验和技巧讲授法: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12.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掌握程度12.5 作业与评估评估: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十三章:心理调适与能力提升13.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13.2 教学内容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增强抗压能力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积极思考、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时间、寻求支持、培养兴趣爱好1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调适的经验和技巧讲授法:讲解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13.4 教学步骤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心理调适方面的经验和感受讲解:详细讲解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方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心理调适的认识和掌握程度13.5 作业与评估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制定一个个人心理调适计划,并执行一段时间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能力及其提高”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能力的概念、分类、形成与培养、测量与评估、应用与发挥、提升困境与对策、自我激励与持续进步、团队协作与能力提升、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跨学科学习与能力提升、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心理调适与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
第五讲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专题(一)本讲知识归纳1.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称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如图,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基础回顾例1 如图,已知,DE⊥AC,BF⊥AC,垂足分别是E、F,DE=BF,AF=CE, 求证:AB∥DC.例2 如图,已知AB=CD,AB//CD,BE=DF,E、F是BD上两点,求证:∠DAE=∠BCF.练 习1.如图,已知:AC、BD相交于0,AE=FC,A0=OC,BO=0D.求证:∠1=∠2.2.如图,已知BE、CF分别是△ABC的AC、AB边上的高.在BE的延长线上取点P,使BP=AC,在CF的延长线上取点Q,使CQ=AB,求证:AQ⊥AP. 方法运用例3 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CD=AB,∠BDA=∠BAD,AE 是△ABD的中线.求证:AC=2AE.例4 如图,已知,AB=DE,BC=EF,CD=FA,∠A=∠D,求证:∠C=∠F.练 习3.如图,已知,AB=AE,BC=DE,∠B=∠E,M为CD的中点.求证:AM平分∠BAE.4.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BAC=90°,AD⊥BC于D,∠ACB的平分线交AD于F、交AB于E,FG//BC交AB于G,AE=3,AB=8,求EG的长.问题探究例5 如图,△ABC中,∠A=90°,AB=AC,D为AC中点,F为BC上一点,∠ADB=∠FDC.试判断AF与B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例6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试探求∠AFB与∠DFE的数量关系.练 习5.将一张透明的平行四边形胶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图①中的两张三角形胶片△ABC和△DEF.将这两张三角形胶片的顶点B与顶点E重合,把△DEF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AC与DF相交于点0.(1)当旋转至如图②位置,点B(E),C,D在同一直线上时,∠AFD与∠DCA的数量关系是 ;(2)当△DEF继续旋转至如图③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在图③中,连接B0、AD,探索B0与AD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6.已知:AC=BC,AC⊥BC(∠CAB=∠B=45°),AE为中线,CN⊥AE,交AE 于M,交AB于N.求证:CN+EN=AE.7.已知:如图,AB=AC,AB⊥AC,AD=AE,AD⊥AE,点M为CD的中点.求证:AM=BE.。
规范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
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
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
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
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
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
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
”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
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
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
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
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
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
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
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
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
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
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
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
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
乙埋终不悛。
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
能改之,吾善遇汝。
”遗之战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
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
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
会禼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解析:从文段内容看,“曰”应紧跟在刘安后,即“檄西路将刘安曰”;“以轻兵捣其腹心”是完整的一句,“心”后应断开。
第五讲大气环流与气候[考纲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命题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气候的影响等。
题型设置考查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时,以选择题为主;考查气候相关知识时,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设题,综合题考查频率很高。
考查形式常以热点地区、区域地图、相关地理数据为背景,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资料的判读,气候特征及成因,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4课时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填写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0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和□02地转偏向力有关。
(2)同一半球的极地东风和□03信风带风向相同;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04西南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05西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甲太阳直射点位于□01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位置偏□02北;图乙太阳直射点位于□03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位置偏□04南。
这说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是□05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考点十六气压带和风带读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示该气压带()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2)推测该气压带是()A.副极地低气压带B.赤道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3)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高温少雨B.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高温多雨D.有明显的干湿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该气压带在北半球可到达□0116°N,南半球只能到□025°S左右。
(2)该气压带主要在□03赤道两侧徘徊。
(1)在南半球移动范围较□04小,滞留在北半球大约□058个月,移动纬度范围□06大于20°,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
漫画释义三年级春季路程、速度与时间四年级暑假相遇问题四年级暑假追及问题四年级秋季环形跑道四年级秋季火车过桥简单追及问题;学会画线段图,相遇与追及转化知识站牌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2.学会画线段图解决行程问题3.掌握行程问题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追及问题的一般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2.同向运动问题,也就是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特征是:①甲、乙同时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由于一快一慢,在一定时间后,快的甲会把慢的乙拉开一段距离.②甲、乙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但后面的甲速度快,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会追上前方较慢的乙.③追及问题的解题要点:追及所需时间=路程差÷速度差.3.线段图是分析行程问题的重要工具.龟兔第一次赛跑以兔子失败告终,它倍感失望,为此作了深刻的总结.它很清楚,如果不是它太骄傲,自我感觉良好,乌龟不可能打败它.因此,它再次邀请乌龟来另一场比赛,而乌龟也同意.这次,兔子让乌龟先爬了990米才开始追它,已知兔子每秒跑10米,乌龟每秒爬1米.如果兔子在途中不睡觉,请问它跑多少秒能追上乌龟呢?模块一:基本的追及问题例1.例2.例3:简单追及问题模块二:追及问题拓展例4:不同情况下的追及问题模块三:追及变形例5:相遇转化成追及例题思路课堂引入经典精讲教学目标小明步行上学,每分钟行60米,离家10分钟后,妈妈发现小明的文具盒忘在家中,妈妈带着文具盒,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1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妈妈出发几分钟后追上小明?【分析】1060(21060)4⨯÷-=(分钟)【想想练练】桌子和板凳二人同地同方向出发,桌子每小时走7千米,板凳每小时走5千米.板凳先走2小时后,桌子才开始走,桌子追上板凳需要几小时?【分析】板凳每小时走5千米,先走了2小时,这时桌子和板凳之间的路程是5210⨯=(千米).桌子每小时可追上板凳752-=(千米),10千米里面包含着几个2千米,就需要几小时追上,追及时间是:1025÷=(小时).甲、乙两人从相距1000米的A 、B 两地同时同向出发,经过5分钟甲追上乙,已知甲骑自行车每分钟500米,乙跑步每分钟多少米?【分析】两人的路程差是1000米,两人的速度差是:10005200÷=(米/分).所以乙的速度=500-200=300(米/分).【想想练练】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同时一列快车从乙地出发,两车同向行驶,快车在慢车后面,经过8小时快车可以追上慢车,求快车的速度.【分析】两车的路程差是240米,两车的速度差是:240830÷=(千米/时),所以快车的速度=60+30=90(千米/时).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5小时后,一辆汽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甲地开往乙地.(1)当汽车追上摩托车时,他们正好同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在甲乙两地的中点处汽车追上摩托车,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 1.摩托车先行的路程是:405200⨯=(千米),汽车每小时追上摩托车的千米数是:904050-=(千米),追及的时间是:20050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904360⨯=(千米).2.汽车行至中点所行的路程是:90436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3602720⨯=(千米).A 、B 两地相距300千米,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同向而行.(1)两车从A 地同时出发,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2)两车从A 地同时出发,几小时后相距60千米?(3)两车从A 地出发,乙车先走2个小时,然后甲车出发追它,问:甲车多久追上乙车?(4)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甲车多久追上乙车?(5)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多久后两车相距100千米?(6)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多久后两车相距1000千米?【分析】1.3×(50-40)=30(千米)2.60÷(50-40)=6(时)3.40×2÷(50-40)=8(时)4.300÷(50-40)=30(时)5.两种情况:200÷(50-40)=20(时);400÷(50-40)=40(时)6.两种情况:(1000+300)÷(50-40)=130(时);(1000-300)÷(50-40)=70(时)艾迪和宫保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宫保每分钟行60米,艾迪每分钟行80米,两人在距两地中点50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分析】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如下:s 、v 、t 探源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 、v 、t 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那么,为什么分别用这三个字母对应这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表示时间的t ,这个字母t 代表英文单词time ,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意思.表示速度的字母v ,对应的单词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单词是velocity ,而不是我们常用来表示速度的speed .velocity 表示物理学上的速度.与路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来说应该是distance ,但这个单词并不是以字母s 开头的.关于为什么会用s 来代表路程,有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在行程问题的公式中,代表速度的v 和代表时间的t 在字母表中比较接近,所以就选取了跟这两个字母位置都比较接近的s 来表示路程.经过了今天的讲解,同学们以后可不要再把s 、v 、t 三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弄混了哦.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让学生先判断相遇点在中点哪一侧,为什么?),因为艾迪的速度比宫保快,所以相遇点一定在中点偏向宫保的这一边50米,由图可以得出:宫保所行路程=全程一半-50米,艾迪所行路程=全程一半+50米;所以两人相遇时,艾迪比宫保多走了502100⨯=(米),艾迪比宫保每分钟多走20米,所以两人从出发到相遇共走了5分钟,两地的距离:60805700+⨯=()(米).【想想练练】甲乙二人同时分别自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之地距A 、B 中点500米,已知甲每分钟行100米,乙每分钟行60米,求A 地至B 地的距离.【分析】相遇时甲比乙多行50021000⨯=(米),相遇时共用了()10001006025÷-=(分),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60254000+⨯=(米).甲、乙二人在笔直的公路上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钟可追上乙;若甲让乙先跑2秒钟,则甲跑4秒钟就能追上乙.问: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10米就是甲、乙二人的路程差,5秒就是追及时间,据此可求出他杯赛提高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小正方形边长为一米,大正方形的边长为一米半.大正方形的一个顶点正好在小正方形的中心,大正方形的边和小正方形的两条边相交,将它们分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两部分,求两个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积.答案:如图所示,阴影部分面积相等所以重复部分面积是小正方形的四分之一,为0.25平方米._50_米_宫保所行的路程_艾迪所行的路程们的速度差为1052÷=(米/秒);若甲让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可追上乙,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4秒,因此路程差就等于248⨯=(米),也即乙在2秒内跑了8米,所以可求出乙的速度为:824÷=(米/秒),甲的速度为:246+=(米/秒).1、追及问题的特征:同时、同向2、追及问题的一般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1.良马每天行120千米,劣马每天行75千米.劣马先行12天,良马几天可以追上劣马?【分析】7512(12075)9004520⨯÷-=÷=(天).2.甲、乙二人都要从北京去天津,甲行驶10千米后乙才开始出发,甲每小时行驶10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5千米,问:乙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甲?【分析】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1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15105-=(千米),即两人的速度的差(简称速度差),所以10千米里有几个5千米就是几小时能追上,10÷5=2(时)3.放学后,哥哥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12分钟后,弟弟骑自行车回家,他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经过几分钟弟弟可以追上哥哥?【分析】弟弟从出发到追上哥哥的这段时间里,弟弟要比哥哥多行8012960⨯=(米),又知弟弟每分钟比哥哥多行20080120-=(米),所以弟弟比哥哥多行960米需要的时间是:9601208÷=(分钟).4.张平以每分钟52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上学,4分钟后,妈妈以每分钟78米的速度追赶张平,妈妈几分钟可以追上张平?【分析】4分钟张平走524208⨯=(米),即张平和妈妈的路程差.根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就可以求出妈妈追上张平所需的时间.208(7852)8÷-=(分钟).5.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到公园春游,每分钟走72米,15分钟以后,学校有急事要通知学生,派李老师骑自行车从学校出发9分钟追上同学们,李老师每分钟要行多少米才可以准时追上同家庭作业知识点总结学们?【分析】同学们15分钟走72151080⨯=(米),即路程差.然后根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可以求出李老师和同学们的速度差,又知道同学们的速度是每分钟72米,就可以得出李老师的速度.即1080972192÷+=(米).6.长江和黄河从学校到电影院看电影,长江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向电影院走去,5分钟后黄河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向电影院走去,结果两人同时到达电影院.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是多少米?【分析】由于黄河晚出发5分钟,结果两人同时到达影院,说明黄河追上长江时正好到达电影院,所以可先求出追及的时间.追及的时间也就是长江从学校到影院所用的时间,再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就可以求出学校到影院的路程.即:长江先走的路程是:605300⨯=(米),黄河每分钟追上长江的路程是:806020-=(米),黄河追上长江所用的时间(也就是长江从学校到影院所用的时间)是:3002015÷=(分钟),学校到影院的路程(也就是黄河所走的路程)是:80151200⨯=(米).【A 版学案1】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300千米,乙机每小时行340千米,飞行4小时后它们相隔多少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2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多少千米?【分析】(1)4小时后相差多少千米:(340300)4160-⨯=(千米)(2)甲机提高速度后,乙机每小时飞行:1602340420÷+=(千米).【A 版学案2】小李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小王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小李出发2小时后,小王在小李的出发地点前面6千米处出发,小王几小时可以追上小李?【分析】小李2小时走:13226⨯=(千米),又知小王在小李的出发地点前面6千米处出发,则知道两人的路程差是26620-=(千米).每小时小王追上小李15132-=(千米),则20千米里面有几个2千米,则追及时间就是几小时,即:20210÷=(小时).【A 版学案3】小智和小慧从学校到森林公园去春游,小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他出发后4小时小慧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小慧追上小智时,正好到达森林公园,学校离森林公园有多少千米?【分析】小智4小时走了4520⨯=(千米),这刚好是两人的路程差.而每小时小慧比小智多走15510-=(千米),20千米里有几个10千米就有几小时,即追及时间是20102÷=(小时),学校离森林公园有:15230⨯=(千米).【A 版学案4】小张和小王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张每分钟行80米,小王每分钟行90米,两人在距两地中点100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分析】小张所行路程=全程一半-100米,小王所行路程=全程一半+100米;所以两人相遇时,A 版学案小王比小张多走了1002200⨯=(米),小王比小张每分钟多走10米,所以两人从出发到相遇共走了20分钟,两地的距离:090203400+⨯=(8)(米).。
中考数学专题辅导第五讲应用题(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专题)选讲此部分内容包括:函数的应用(主要是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则属于中档题。
真题再现:1.(2008年苏州•本题8分)如图,帆船A和帆船B在太湖湖面上训练,O为湖面上的一个定点,教练船静候于O点.训练时要求A、B两船始终关于O点对称.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轴、y 轴的正方向分别表示正东、正北方向.设A、B两船可近似看成在双曲线上运动,湖面风平浪静,双帆远影优美.训练中当教练船与A、B两船恰好在直线上时,三船同时发现湖面上有一遇险的C船,此时教练船测得C船在东南45°方向上,A船测得AC与AB的夹角为60°,B船也同时测得C船的位置(假设C船位置不再改变,A、B、C三船可分别用A、B、C三点表示).(1)发现C船时,A、B、C三船所在位置的坐标分别为A( ,)、B( ,)和C( ,);(2)发现C船,三船立即停止训练,并分别从A、O、B三点出发沿最短路线同时前往救援,设A、B两船的速度相等,教练船与A船的速度之比为3:4,问教练船是否最先赶到?请说明理由。
2.(2010年苏州•本题8分) 如图,四边形OABC是面积为4的正方形,函数(x>0)的图象经过点B.(1)求k的值;(2)将正方形OABC分别沿直线AB、BC翻折,得到正方形MABC′、MA′BC.设线段MC′、NA′分别与函数(x>0)的图象交于点E、F,求线段EF所在直线的解析式.3.(2014年•苏州•本题7分)如图,已知函数y=-x+b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函数y=x的图象交于点M,点M的横坐标为2.在x轴上有一点P (a,0)(其中a>2),过点P作x轴垂线,分别交函数y=-x+b和y=x的图象于点C,D.(1)求点A的坐标;(2)若OB=CD,求a的值.x4yx=y x=kyx=kyx=12124.(2014年•苏州• 8分)如图,已知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A ,B ,点A 的坐标为(1,2).过点A 作AC ∥y 轴,AC =1(点C 位于点A 的下方),过点C 作CD ∥x 轴,与函数的图象交于点D ,过点B 作BE ⊥CD ,垂足E 在线段CD 上,连接OC ,OD . (1)求△OCD 的面积; (2)当BE =AC 时,求CE 的长.5.(2015年苏州•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函数(x >0)的图像经过点A 、B ,点B 的坐标为(2,2).过点A 作AC ⊥x 轴,垂足为C ,过点B 作BD ⊥y 轴,垂足为D ,AC 与BD 交于点F .一次函数y=ax +b 的图像经过点A 、D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E .(1)若AC =OD ,求a 、b 的值; (2)若BC ∥AE ,求BC 的长.6.(2016年苏州•本题满分8分)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于点A ,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干点B (2,n).过点B 作轴于点P ,P 是该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一点,且∠PBC=∠ABC .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7.(2017年苏州•本题满分8分)如图,在中,,轴,垂足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交于点.已知,. kx12ky x=326y kx =+x (0)my x x=>BC x ⊥(34,1)n -C ∆AB C C A =B x AB ⊥A k y x =0x >C AB D 4AB =5C 2B =(1)若,求的值;(2)连接,若,求的长.8. (2017年南京市•本题满分3分)如图,已知点A 是一次函数y =x (x ≥0)图像上一点,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l ,B 是l 上一点(B 在A 上方),在AB 的右侧以AB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反比例函数(k )0)的图像过点B 、C ,若△OAB 的面积为6,求△ABC 的面积.9.(2017年南京市•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A ,与反比例函数y =(x <0)的图像交于点B (-2,n ),过点B 作BC ⊥x 轴于点C ,点D (3-3n ,1)是该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一点. (1)求m 的值;(2)若∠DBC =∠ABC ,求一次函数y =kx +b 的表达式.10.(2017年无锡市•本题满分12分)操作:“如图1,P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点(x 轴上的点除外),过点P 作PC ⊥x 轴于点C ,点C 绕点P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Q .”我们将此由点P 得到点Q 的操作称为点的T 变换.(1)点P (a ,b )经过T 变换后得到的点Q的坐标为 ;若点M 经过T 变换后得到点N (6,﹣),则点M 的坐标为 . (2)A 是函数y =x 图象上异于原点O 的任意一点,经过T 变换后得到点B .①求经过点O ,点B 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②如图2,直线AB 交y 轴于点D ,求△OAB 的面积与△OAD 的面积之比.11.(2017年泰州市•本题满分12分)阅读理解:如图①,图形l 外一点P 与图形l 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若线段PA 1最短,则线段PA 1的长度称为点P 到图形l 的距离.4OA =k C O D C B =B C O 12ky x=mx例如:图②中,线段P1A的长度是点P1到线段AB的距离;线段P2H的长度是点P2到线段AB的距离.解决问题:如图③,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8,4),(12,7),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运动了t秒.(1)当t=4时,求点P到线段AB的距离;(2)t为何值时,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为5?(3)t满足什么条件时,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不超过6?(直接写出此小题的结果)模拟训练:1.(2017年常熟市•本题满分8分)如图,点、分别在轴和轴上, (点和点在直线的两侧),点的坐标为(4,).过点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边于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求点的坐标.2.(2018年蔡老师预测•本题满分8分如图,正比例函数y=2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A 、B ,AB=2,(1)求k 的值;(2)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存在一点C ,则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3.( 2017年张家港•本题满分8分) 货车和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轿车出发3h 后休息,直至与货车相遇后,以原速度继续行驶.设货车出发h 后,货车、轿车分别到达离甲地km 和km 的地方,图中的线段、折线分别表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1)求点的坐标,并解释点的实际意义;(2)求线段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3)当货车出发 h 时,两车相距50km.4.(2017年苏州市区•本题满分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是常数)的图像经过,,其中.过点作轴垂线,垂足为,过点作轴垂线,垂足为,AC 与BD 交于点E ,连结,,.A B y x BC AB ⊥C O AB C n C (0)m y x x =>AC 1(,3)3D n +B x 1y 2y OA BCDE 1y 2y x D D DE ky x=0x >k (26)A ,(,)B m n 2m >A x C B y D AD DC CB(1)若的面积为3,求的值和直线的解析式;(2)求证:; (3)若∥ ,求点B 的坐标 .5.(2017年昆山市•吴江区••本题满分7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且,(1)求证:四边形是菱形;(2)如果,求出经过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6.(2017年高新区•本题满分8分) 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点A 的坐标为(2,6),点B 的坐标为(n ,1).(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点E 为y 轴上一个动点,若S △AEB =10,求点E 的坐标.7.(2017年吴中区•本题满分8分)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为常数,且)的图象交于,两点。
专题培训提升能力方案1. 简介专题培训是组织内部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一种培训活动,旨在提升员工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本文档将介绍专题培训提升能力方案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步骤,以帮助组织高效地进行专题培训。
2. 制定目标在开始制定专题培训提升能力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和目的。
根据组织的需求和员工的现状,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确保培训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和影响。
例如,培训目标可以包括提升员工在特定领域的技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等。
3. 分析需求在制定专题培训提升能力方案过程中,需要对组织和员工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与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面谈,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分析现有的培训记录和反馈,掌握员工的培训历程和效果•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员工对于特定培训主题的兴趣和意见通过充分的需求分析,能够更好地定位培训的方向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4. 设计课程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目标明确: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培训内容,确保与培训目标一致。
•结构合理:根据培训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和顺序。
•内容丰富:提供详细、全面的学习内容,确保学员能够获得充分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机会:设置实践环节,让学员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材料,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5.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讲座:由专业讲师进行系统的讲解,适合传授理论知识。
•实践训练: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员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小组讨论: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习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员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1.(2011·江苏高考)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化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STSE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不利于节能减排,田间焚烧秸杆会污染环境,故选B。 答案:B 2.(2010·全国卷Ⅱ)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
①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2 878 kJ/mol ②C4H10(g)+132O2(g)===4CO2(g)+5H2O(g) ΔH=-2 658 kJ/mol ③C4H10(g)+92O2(g)===4CO(g)+5H2O(l) ΔH=-1 746 kJ/mol ④C4H10(g)+92O2(g)===4CO(g)+5H2O(g) ΔH=-1 526 kJ/mol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ΔH是( ) A.-2 878 kJ/mol B.-2 658 kJ/mol C.-1 746 kJ/mol D.-1 526 kJ/mol 解析: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即C→CO2(g),H→H2O(l)。 答案:A 3.下列变化中一定为放热反应的是( ) A.N2(g)+O2(g)===2NO(g) ΔH=+182.6 kJ/mol B.H2O(g)===H2O(l)ΔH=-44.0 kJ/mol C.形成化学键过程中放出256.6 kJ能量的化学反应 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解析:ΔH为正值,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由水蒸气变为液态水,不属于化学反应,是物理变化,B项错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需吸收能量,题中仅知形成化学键过程中放出256.6 kJ能量,不一定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D项正确。 答案:D 4.(2011·上海高考)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I2(g)+H2(g) 2HI(g) ΔH=-9.48 kJ/mol (ⅱ)I2(s)+H2(g) 2HI(g) ΔH=+26.48 kJ/mo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 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 D.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解析: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利用盖斯定律可得出1 mol 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 kJ;同一种物质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能量一样多。同样利用盖斯定律可得出选项D正确。 答案:D 5.(2011·山东高考)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已知:2SO2(g)+O2(g) 2SO3(g) ΔH=-196.6 kJ·mol-1
2NO(g)+O2(g) 2NO2(g) ΔH=-113.0 kJ·mol-1
则反应NO2(g)+SO2(g) SO3(g)+NO(g)的ΔH=________kJ·mol-1。 解析:(前式-后式)×12可得反应NO2(g)+SO2(g) SO3(g)+NO(g)故反应的ΔH=[-196.6-(-113.0)]×12=-41.8 (kJ·mol-1)。 答案:-41.8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2011·上海高考)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分解水属于吸热反应,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 答案:B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B.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要看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化学键的断裂一定吸收能量, 化学键的形成一定释放能量 D.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除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不一定是热量的变化,A错。 答案:A 3.已知有下列反应:
①在101 kPa时,C(s)+12O2(g)===CO(g)ΔH1=-110.5 kJ·mol-1 ②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2=-57.3 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碳的燃烧热用ΔH3来表示,则ΔH3B.若碳的燃烧热用ΔH3来表示,则ΔH3>ΔH1 C.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解析:ΔH本身有正负之分,放热为负值,吸热为正值。A、B项,燃烧热是指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碳燃烧生成的稳定氧化物为CO2,因为CO燃烧生成CO2是放热反应,因此,ΔH3的中和热要小于-57.3 kJ·mol-1;D项,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过程要吸热,故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量要小于57.3 kJ。 答案:A 4.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 kJ热量 B.该反应热ΔH=+(a-b) 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放出a kJ能量 解析:观察题给图像可以得到,上述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其中反应热ΔH=+(a-b)kJ·mol-1。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为吸热过程,化学键形成为放热过程。 答案:B 5.已知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2A++3D,现将2 mol A气体与1 mol B气体充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温度和压强恒定的情况下,测得反应后气体体积为反应前的一半,且测得放出的热量为198 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可能正确的是( ) A.2A(g)+B(g) C(g)+3D(g)ΔH=-198 kJ·mol-1 B.C(g)+3D(l) 2A(g)+B(g)ΔH=+198 kJ·mol-1 C.2A(g)+B(g) C(g)+3D(l)ΔH=-198 kJ·mol-1 D.C(g)+3D(l) 2A(g)+B(g)ΔH=+264 kJ·mol-1 解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成正比。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反应前的一半,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D为非气态。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而A、B、C三选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消耗或生成2 mol A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均不正确。 答案:D 6.(2011·临沂二模)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它与N2O4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N2O4(g) ΔH=+8.7 kJ/mol,N2H4(g)+O2(g)===N2(g)+2H2O(g) ΔH=-534.0 kJ/mol, 下列表示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N2H4(g)+N2O4(g)===3N2(g) +4H2O(g) ΔH=-542.7 kJ/mol B.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59.3 kJ/mol C.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
D.N2H4(g) +12N2O4(g)===32N2(g)+2H2O(g) ΔH=-1076.7 kJ/mol 解析:N2(g)+2O2(g)===N2O4(g) ΔH=+8.7 kJ/mol①, N2H4(g)+O2(g)===N2(g)+2H2O(g) ΔH=-534.0 kJ/mol②, 将热化学方程式②×2-①就可以得到肼与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则ΔH=-534.0 kJ/mol×2-8.7 kJ/mol=-1076.7 kJ/mol,选项C正确。 答案:C 7.(2011·邯郸摸底)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 燃烧热/kJ·mol-1 化合物 燃烧热/kJ·mol-1 甲烷 890.3 正丁烷 2 878.0
乙烷 1 560.8 异丁烷 2 869.6
丙烷 2 221.5 2-甲基丁烷 3 531.3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g) ΔH=-1 560.8 kJ·mol-1 B.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 531.3 kJ·mol-1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解析:选项A,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中H2O为非稳定的气态,且ΔH值也与化学计量数不符,错误。选项B,等物质的量的正丁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大于异丁烷,说明正丁烷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异丁烷,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所以异丁烷的稳定性大于正丁烷。选项C,根据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异丁烷,推知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的燃烧热,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 531.3 kJ·mol-1。选项D,相同质量的烷烃,氢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15分)化学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是高压下形成的外观象冰的甲烷水合物固体。甲烷气体燃烧和水汽化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1,
H2O(l)===H2O(g) ΔH=+44 kJ·mol-1; 则356 g“可燃冰”(分子式为CH4·9H2O)释放的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 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当1 g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0 kJ。试写出丁烷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356 g“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为2 mol,根据题中的热化学方程式写出甲烷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燃烧方程式可计算出放出的热量。 (2)1 mol乙硼烷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水放出热量649.5 kJ0.3=2165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