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4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雷山民中地理组李成富一、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学会分析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及酸雨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案例分析等五、设计思路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
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
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材料:20世纪末,全球有100多万种生物被灭绝。
这并非危言耸听。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陷入绝境;到2050年,约有半数动植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知道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3.掌握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重点)一、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间接后果①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②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③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二、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的主要作用: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3.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2.酸雨(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3)危害⎩⎪⎨⎪⎧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4)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1)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 )(2)全球气候变暖,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4)我国的酸雨主要属于硝酸型酸雨。
( )(5)下面有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 .与人类向环境中过度排放废弃物有关B .与自然条件无关C .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D .治理需要全球合作提示:(1)× 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2)√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本节课课标旨在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必修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必修2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本章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地理必修1和地理必修2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做的一个总结,是综合其他三个学习主题,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概念 环境问题类 型按地理空间分 按生产类型分 按环境要素分 按 性 质 分环境人类 社会产 生同时也贯穿在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总体目标中最核心的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消费观和发展观。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用实例对每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
关于“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教材在阐述环境问题的概念的时,从人类影响环境系统功能的角度,特别指出:“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上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这就特别提出人类对环境问题影响的度的问题。
虽然虽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但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环境系统便不能发挥原有的功能,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关于环境问题的类型,教材将众多的环境问题归结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并以详实的数字资料和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
教材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对每个环境问题进行说明,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类型的理解,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两部分实质在说一个问题——揭示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激发了人地关系的矛人类活动是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关注资源、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素材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素材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素材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4。
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主梳理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4.影响(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尾气。
(2)危害:带来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2.酸雨(1)定义:pH小于5。
6的降水。
(2)成因: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后形成的。
(3)危害: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案例探究错误!毛乌素沙地,深居内陆,降水量较少,在400 mm左右。
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即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植被.【思路引领】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一、全球变暖_________原因:1.成因_________原因:温室效应原理:2.危害:3.防治措施:二、臭氧层破坏1.成因:2.危害:3.防治措施:三、大气污染和酸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①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酸雨的概念1.成因:2.危害:3.防治措施:世界主要三大酸雨分布区:我国长江以南的酸雨区包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2012~2013年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措施。
2.案例分析说明太阳紫外线增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措施。
3.根据新闻报道和图片,说明大气污染和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2012年美国东部地区的飓风“桑迪”和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干旱、菲律宾的台风“宝霞”,及2013年东欧及俄罗斯极度严寒天气等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些全球变暖下的极端天气是怎样产生的呢?导入新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80~8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82~8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83~8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并完成[思考交流]3。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对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4、5、6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题]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85图4-1-1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注意[方法技巧]的总结。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
3.影响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会增加?【提示】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矿物燃料燃烧使CO2排放量增加;二是森林破坏使CO2吸收量减少。
1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结合实例,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①0.3~0.6℃。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②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
思维活动 1.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⑧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 (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 (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⑩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⑪生长繁殖。 思维活动 2.南极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回事?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答案 “南极臭氧层空洞”指的是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最低值。它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0月)最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氟氯烃化合物是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2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⑫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烟尘、一氧化碳、⑬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⑭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⑮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3)危害 毁坏森林,使湖水⑯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⑰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⑱长江以南地区。 思维活动 3.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 答案 (1)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2)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4)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探究活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 3
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为什么?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发生? 答案 (1)呈上升趋势。 原因:一是随经济发展,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向大气中排放CO2的量增加;二是森林破坏,导致对CO2的消耗减少。 (2)呈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因为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全球气候变暖。 一方面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措施: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探究点二 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 探究活动 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该群岛属于乌斯怀亚市,在印第安语中,它的意思是“观赏落日的海湾”,它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 4
材料二 漫画——“雨”中垂钓 (1)材料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该环境问题带来哪些危害?有何应对措施? (2)材料二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治该环境问题? 答案 (1)臭氧层的破坏。 危害: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酸雨危害。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名胜古迹、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加大环保力度等。 反思归纳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酸雨 (1)酸雨的形成 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降落到地面即为酸雨。如下图所示:
(2)酸雨的危害 5
危害类型 表现 危害生态环境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它可以毁坏森林,还能使湖水酸化 损害基础设施 酸雨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危害农业生产 酸雨会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引起国际纠纷 由于酸雨可以借助风力远距离移动,因此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对点训练一 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②臭氧层被破坏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毁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6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上题可知,格陵兰冰川面积不断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致。其成因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毁林使得被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冰川融水增多,对全球水量没有影响,只是水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海洋面积增加,沿海低地被淹,海岸线长度减少;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会造成全球温度下降。 对点训练二 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系统却至关重要。据此回答3~4题。 3.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4.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第4题,近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 对点训练三 大气污染和酸雨 5.下表是“欧洲西部一些国家所降酸雨中含硫磺的差异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7
国家 硫磺量(100 t) 从别国传入的污染率(%) ① 475 82 ② 225 92 ③ 1 330 58 ④ 1 301 63 ⑤ 847 20 ⑥ 121 48 A.传入①、②两国家的污染率高的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B.③、④两国比⑤、⑥两国的酸雨污染严重 C.各国硫磺排放量的多少与能源消费构成无关 D.各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都与本国大量燃煤有关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可看出③④两国酸雨中硫磺的含量最高,而硫磺含量多少直接与酸雨严重程度有关。硫磺排放量与燃煤多少有关,但①②这些国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别国传入的污染气体造成的,并不是由本国大量燃煤造成的;同时别国污染气体能大量传入①②国家,主要是受西南风影响,而不是北大西洋暖流。故选B。 6.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缺”。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容易和碳酸钙反应,腐蚀大理石雕像。 综合提升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至4摄氏度。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