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器伤处置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现制订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伤后的处理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2。
1伤口紧急处理2。
1。
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2.1。
2 用流动水冲洗2.1.3 75%的酒精或0。
5%碘伏消毒伤口2。
2 报告2。
2.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2。
2。
2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2.2。
3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
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2.3随访2。
3。
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2.3.2追踪和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
3。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
3.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2。
4伤口评估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2。
4.1病人为HBsA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3个月,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2。
一、背景医疗工作中,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可能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等严重后果。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因使用锐器而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由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院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包括医疗救治、心理支持、信息报告等工作。
小组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组成。
3. 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物资、交通工具等后勤保障。
4. 信息报告组:负责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四、应急预案流程1. 事故发生:医务人员在使用锐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应立即停止操作,保持镇静,并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
2. 初步处理: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现场处理,包括:- 现场评估:评估伤情,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救治。
- 伤口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消毒伤口并包扎。
- 心理支持:为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
3. 医疗救治:根据伤情,将受伤者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4. 信息报告:信息报告组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情等。
5. 调查分析: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小组应组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预防措施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规范操作流程。
2. 完善防护设施: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
3. 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4.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认识,规范应急处置流程,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本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控制流程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
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现制订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一、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2.用流动水冲洗。
3.安尔碘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二、报告: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登记锐器伤表格,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感染管理科。
3.感染管理科与医务科、护理部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
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三、随访: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免费化验单、疫苗(乙肝疫苗)、药物(防艾药物由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AZT、拉米夫定、双汰芝、茚地那韦等等)。
2.追踪和随访: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防保科和感染管理科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
四、伤口评估: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1.病人为HBsA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2.病人为HCV抗原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3.病人为HIV抗体(+)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锐器伤处置流程(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现制订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2.1伤口紧急处理 2.1.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 2.1.2 用流动水冲洗 2.1.3 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 2.2 报告 2.2.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2.2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 2.2.3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2.3随访 2.3.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2.3.2追踪和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3.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3.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2.4伤口评估 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2.4.1病人为HBsAg (+)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3个月,6个月, 1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2.4.2病人为HCV抗原 (+) ☆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2.4.3病人为梅毒血清学(+) ☆暴露者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一次,连用3周,停药后1个月和3个月抽血监测梅素抗体,并随诊。 2.4.4病人为HIV抗体(+) ☆ 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2.4.4.1首先须进行暴露级别的评估,分为1、2、3级。
职业暴露针刺伤的处置措施及流程如何避免锐器伤?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如必须复帽只能用单手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锐器盒四分之三满及时收集。
5、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锐器伤包括针刺伤、玻璃割伤以及刀割伤等,是引起临床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是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
其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针刺伤的危害性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针刺伤的预防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2.规范操作行为。
3.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4.提供防护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5.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6.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1、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75%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书写事件发生经过,由科主任、护士长签名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作出相应处置。
针刺伤易发生环节: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
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
《医务人员锐器伤、针刺伤处理措施》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局部的血液。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视伤者的情况采取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或乙肝疫苗。
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 抗体检查,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周-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献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第二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池,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粘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医务人员锐器伤应急预案与流程
1.医务人员被患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锐器损伤,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严禁在伤口局部挤压。
2.活力碘消毒,包扎伤口。
3.报告科室负责人,于感染疾病科就诊,在感染科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暴露级别、有无感染HBV、HCV、HIV 等,按防治方案进行抽血化验、预防用药、观察随访。
4.上报职工保健科、护理部,酌情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干预。
5.记录锐器伤发生过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附:医务人员锐器伤应急流程
医务人员被患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锐器损伤
立即挤出损伤处血液
反复冲洗
消毒,包扎伤口
报告科室负责人
感染科就诊
风险评估
报告保健科、
护理部
预防用药
心理干预
咨询随访
记录发生过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
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现制订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伤后的处理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2.1伤口紧急处理2.1.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2.1.2 用流动水冲洗2.1.3 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2.2 报告2.2.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2.2.2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2.2.3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
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2.3随访2.3.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2.3.2追踪和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3.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3.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2.4伤口评估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2.4.1病人为HBsA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3个月,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2.4.2病人为HCV抗原(+)☆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2.4.3病人为梅毒血清学(+)☆暴露者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一次,连用3周,停药后1个月和3个月抽血监测梅素抗体,并随诊。
锐器伤处置流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
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
的医院新职工(医生与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现制订我院医务
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
: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2、1伤口紧急处理
2.1.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
2.1.2 用流动水冲洗
2、1、3 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
2、2 报告
2.2.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2.2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与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
2.2.3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
成评估与处置
2、3随访
2.3.1首先确定病人就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
查。
2.3.2追踪与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与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与服用
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3.3医院与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3.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
稳定情绪。
2、4伤口评估 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2.4.1病人为HBsAg (+)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3个月,6
个月, 1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2.4.2病人为HCV抗原 (+)
☆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2.4.3病人为梅毒血清学(+)
☆暴露者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一次,连用3周,停药后1个月与3个月抽血监测梅素抗体,并随诊。
2.4.4病人为HIV抗体(+)
☆ 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刺伤后1个月、2个月、
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锐器伤处置流程
2.4.4、1首先须进行暴露级别的评估,分为1、2、3级。
*PEP: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应包括急救、对暴露级别的评估、暴露源
严重程度的评估、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报告与保密。
2.4.4、2确定HIV暴露源头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重度与不明。
2.4.5病人无血源性传染病,则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仅密切观察
3.锐器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暴露源就是否就是传染性物质,如血液、体液、其它传染性物质或被其污染的器械
就是 否
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 血液或液体
暴 露 的 类 型
不需预防性治疗
HIV阴性 HIV阳性 暴露源的HIV情况 无需PEP* 暴露源不明
HIV暴露源级别
1(轻度)
暴露源的HIV滴度低(无症
状、CD4计数高)
暴露源的HIV滴度高(有症
状、CD4计数低)
HIV暴露源级
别2(重度)
HIV暴露源级
别不明
粘膜或可能有损伤的皮肤 暴露量 量小 暴露时间短 1 级暴露 量大 暴露时间长 2 级暴露 只沾染完整的皮肤 刺、割伤皮肤
不需PEP*
危险度
低危 如:表皮 擦伤、针刺等 高危 如:伤口较深、
2 级暴露
3 级暴露
锐器伤处置流程
预防性用药方案,4h内实施,不超过24 h
当天、4周、8周、12周及第6月随访与咨询
记录整个过程,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发生锐器伤
伤口紧急处理
报告部门负责人 报告院感办
针刺伤员工抽血并化验 院感办紧急评估其级别
锐器无污染乙肝、
丙肝、HIV病毒 抽血,密切观察随访 锐器污染或可能污染
乙肝、丙肝、HIV病毒
暴露源 HIV阳性 暴露源 HBsAg阳性 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 当天、第3月、6月随访暴露源
抗HCV阳性
当天、第4周、3
月、6月随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