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丽元素周期律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五、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由于第一节内容后连的比较多,所以这一节内容就是个概念形成和具体应用的一节,所以内容较少,结合上一节内容一起看才能体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含义1、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①电子层数的多少;②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的大小;③核外电子的多少。
(1)同周期、同主族原子半径的比较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如r(Na)>r(Mg)>r(Al)>r(Si)>r(P)>r(S)>r(Cl)。
②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如r(Li)<r(Na)<r(K)<r(Rb)<r(Cs)。
(2)任意简单粒子半径的比较①先看电子层数,层多径大,如r(Cl)>r(O)。
②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荷少径大,如r(F-)>r(Na+)。
③电子层数、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看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大,如r(Cl-)>r(Cl)、r(Fe2+)>r(Fe3+)。
1.下列各组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中,错误的是()A.K>Na>Li B.Mg2+>Na+>F﹣C.Na+>Mg2+>Al3+D.Cl﹣>F﹣>F【答案】B详解:A.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K>Na>Li,A正确;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F->Na+>Mg2+,B错误;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Na+>Mg2+>Al3+,C正确;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故半径Cl->F->F,D正确;2、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的确定(1)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族序数(O、F除外)。
(2)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H除外)。
2.某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如右图所示,它们可能位于周期表A.ⅠA族 B.ⅡA族C.第二周期 D.第三周期【答案】D【解析】A、若为ⅠA族,化合价均为+1价,选项A错误;B、若为ⅡA族,化合价均为+2价,选项B错误;C、若为第二周期,F元素没有正价,选项C错误;D、若为第三周期,符合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由硅的-4到Cl的-1,选项D正确。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 能以第三周期为例设计相关实验证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关系。
2. 能横向分析和总结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 能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纵向分析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同周期或同族元素的性质都有哪些递变规律呢?你知道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吗?【任务九】以第三周期为例,横向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任务十】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纵向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任务九】以第三周期为例,横向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相关性质的递变规律【活动设计】问题:第三周期元素有哪些?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何特点?请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实验探究:实验1:取等量的金属钠、镁、铝,分别与等量的冷水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取等量的金属钠、镁、铝,分别与等量的热水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取等量的金属钠、镁、铝,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实验现象: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实验4:氯、硫、磷、硅分别在不同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判断反应的难易程度。
实验5:设计实验,分别加热HCl、H2S、PH3、SiH4,比较其稳定性。
非金属递变规律:总结归纳:从11~17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结论:【设计意图】在完成任务7和任务8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宏观辨识同一周期元素之间性质的递变规律,并从结构上进行微观探析,了解其本质原因。
重点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水平。
【任务十】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纵向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 实验探究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活动设计】问题1:碱金属原子结构有何异同?问题2: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推测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实验探究:实验1:分别取一小块钠和一小块钾,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