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声(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9
12 《心声》教学设计(第二时)教学目标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学策略及手段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出示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要求: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
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1.引导学生质疑(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上朗读文的请求,在公开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文读完。
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
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
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出示多媒体,小结“心声”的内涵: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8.心声学习目标1.学会根据地点梳理小说的情节的方法。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3.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心声的含义。
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捻.()噗.()发窘.()琅琅..()蜷.()簪.()抽噎.()抽泣.()恍惚....()()..()()棱.角分明()窸窸窣窣3.词语积累恍惚:捻子:发窘:抽噎:窸窸窣窣: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地点,概括故事情节。
探究二:再读课文,本文主要采用了和的描写方法表现李京京渴望读书,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二课时探究一:精读品析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能不能读好课文?探究二:探心声1.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2.题目为“心声”,除了表达李京京的心声外,作者还要表达谁的心声?探究三:拓展迁移1.怎样看待程老师在公开课上的做法?2.公开课怎样才能做到真实、诚恳?我的收获1.通过写的心声,呼唤教育工作者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教育战线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2.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收获?8.心声自主学习2. niǎn pū jiǒng lángquán zān yē qìhuǎng hū léng xī sū3.恍惚:精神不集中捻子:用纸搓成的条状物。
心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清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2、学习主人公积极争取不放弃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借助于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明确: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
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
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
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湖北鸿鹄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导学案》word版 www.hhzwh.com 8 *心声 【课前寄语】 听歌曲《校园中的喜悦》。一片片草如茵,一阵阵花儿香,凉爽风吹过来,在大树下乘凉。一片片读书声,一阵阵嘻笑声,构成一部乐章,在校园中飘扬„„从歌声里,我们感受到校园里充满了快乐和欢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心声》同样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不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李京京遇到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他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呢?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有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难点)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向往温暖与关爱是人的天性,但有时候人们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小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黄蓓佳,当代作家,1955年生于江苏如皋县。《心声》写的是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遭到老师的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2.字词积累 棱.角(léng) 抽噎.(yē) 恍.惚(huǎng) 祷.告(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