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述略
- 格式:ppt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35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
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
”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
”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
”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
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1896年-1988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也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叶圣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以及对语文教育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浅谈。
叶圣陶生于湖南一个书香世家,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文学和教育思想的熏陶。
回国后,他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和教育理念。
叶圣陶提出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字的艺术表达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美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叶圣陶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
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的内涵。
他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还强调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中茁壮成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激情。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圣陶先生谈“语文”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界对语文
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经典诗词和古代文献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关怀。
叶圣陶先生强调思维的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要注重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他主张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在于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以及强调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元儒张起岩生平述略
张起岩(1890年-1967年),字霆骅,号未央,湖南常德人。
先祖曾任举人,祖父张
琦任贡生。
张起岩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年仅14岁便考取秀才。
后来投奔学者陈独秀,参加马列主义的研究和运动。
1919年,张起岩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讲师,十分敬业。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编写了一本重要的教材《小学语文》,确立了现代汉语文法教育的基础。
1924年,他被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领导禁毒和恢复教育事业。
随后,他出版了《汉语文法》等著作,全方位解释了汉语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成为现代汉语教育的标志
性成果。
1947年,张起岩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主任。
在此期间,他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其优点,应该结合起来作为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为此,他创办了新的哲学学科,推崇孔、老、庄三家伦理,规定书院制度,这些都是
中国教育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1950年,张起岩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他被任命为中华全国学术委员会学术部部长。
1967年,张起岩周游列国,访问学术界人士。
在日本时,听到了悲惨的消息——文化大革命使他的亲友们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他心情沉重,于同年4月13日在东京安格哈医院逝世。
对张起岩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高度肯定的。
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
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圳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界,并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国际
思潮的理解和批判,也说明他是个学问很深、洞察力很强、思考很深刻的哲学家。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被誉为“华夏第一教育家”。
他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自然发展教学法”等深受推崇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出发,展开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旨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学习能力。
他强调,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启发”的方式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自然发展教学法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然发展教学法”,旨在追求学生各种能力的自然、平衡、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教师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又能弥补与自身弱项有关的短板。
另外,他还强调教育导向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轴,以培养良好的人格为目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从“做学问”到“学做人”。
四、全面育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要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自信地表达、自信地创造。
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自然发展教学法为手段、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温儒敏语文教学温儒敏先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文教育领域中的泰斗,被誉为“语文教育的保卫者和卫道士”。
他凭借深厚的教育功底、卓越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语文教育的独特见解,在中国语文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介绍温儒敏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理念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完全围绕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展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最需要的是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的死记硬背。
因此,温儒敏强调: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进行培养和开发,让语文教育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
二、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温儒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能够自主运用语言的人。
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觉探究,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服务。
温儒敏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被誉为“启发式教学法”。
2.注重实践性温儒敏主张,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将学习活动融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掌握语文技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他认为,真正的语文运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深度开发和实现。
3.重视语境教学温儒敏提倡“语境教学”,认为语文教学需要结合语境,注重语句的意义、作用,启发学生从语言的意义、格调、文化内涵、修辞特征等方面去理解文本,从而真正理解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中,他尤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角度去开展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4.强调思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温儒敏强调思维教学。
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能够引领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
他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总结作为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中的泰斗,温儒敏先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性、结合语境教学、强调思维教学等方面的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本文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探讨其对中国教育的重要影响及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张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诵读、背诵、写作、朗诵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还强调要注重阅读,他认为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主张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差异,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这一思想在当今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培养。
三、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通过观察、实践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他主张师生要共同走出课堂,走进文学的创作实践,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增强自己的创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社会责任,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他强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叶圣陶还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知、有情感、有责任心的公民。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1895-1982),字耆卿,号蟾亭,福建长汀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被誉为“语文教育泰斗”,对中国语文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力”,即读力、写力、表达力和鉴赏力。
下面来简要谈一下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首先是读力。
叶圣陶强调读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他认为,读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叶圣陶提倡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阅读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是写力。
叶圣陶认为写力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重要作用。
叶圣陶提倡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他强调写作要真实、生动、有感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最后是鉴赏力。
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他主张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认为,通过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叶圣陶提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力、写力、表达力和鉴赏力。
他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力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浙江绍兴人,号孑民。
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
后因目击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人士“不先培养革新人士”而终遭失败的事实,立志兴教办学。
1898年辞官南下,在绍兴府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爱国女学等新式学堂任教,并于1902年和1907年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广泛接触和研究西方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
辛亥革命后,从德国归来,由中山先生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期间,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5项革新的教育宗旨为核心,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新教育制度。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术自由,兼收并容”方针指引北大走上革新之路。
1926年任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会长。
以后众多的政治的、文化的研究会或研究机构聘任他为主席或理事长。
他凭着满腔爱国热忱,不负众望,深得国人的崇敬和爱戴。
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发展历程看,蔡氏早年有关国文教育问题的言行,确实有开拓、指航的作用。
首先是他对我国旧式传统教育所作的深刻批判。
为建立20世纪初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开辟了道路。
在他任教于绍兴府中西学堂等新式学堂的时候,就力排旧顽的非议,提倡“自由读书”。
这种“自由读书”的新观念、新教法,竟然培养出了邵力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一大批学界的精英。
1918年,学者夏宇众编写出版了我国现代最早的一部全面论述中学语文教育的专著《中学国文教授之商榷》,书中讨论了中学国文科教授的标准、教材、教法以及当时规定的“文法要略”、“文字源流”、“中国文学史”等学科的内容等等。
蔡氏十分赞赏这部新著,欣然为之作序。
这篇著名序文的内容,被20世纪新语文教育的改革者奉为圭臬。
此外,蔡氏还针对旧式国文教育的流弊,提出了一系列卓越见解。
如“读书为应用”、国文与国语并重、学校国文科应以教授白话文为要务、教学“处处要使学生自动”、“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要把“美育”注入国文科的教学中去等等。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简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1. 引言1.1 引言叶圣陶(1897年-1981年),字青藤,号庐山,江苏常熟人。
20世纪中国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强调语文的表达功能和审美功能。
他主张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倡导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反对机械式的背诵与死记硬背。
叶圣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和体味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语文教育实践,他的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今天的语文教育依然可以从叶圣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创新,为培养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学生而努力。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2. 正文2.1 叶圣陶的生平叶圣陶(1897年-1988年),字敬直,号南谷,江苏吴县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被誉为“现代国文之先驱”。
叶圣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喜爱读书写字,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叶圣陶年少时曾在南京求学,后赴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师从胡适等知名学者。
他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叶圣陶曾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教职,包括上海市立大同中学、北平私立循化中学等,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从培养学生的人格、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在教育事业中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丰富教育经验和深刻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2.2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
他重视情感教育,认为学生要有爱心、责任感和正直品质,这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总结叶圣陶是近现代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于语文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贡献了重要的观点和方法。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对于文学教育、作文教育、阅读教育和修养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叶圣陶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美的本质。
他强调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创作,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叶圣陶注重作文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他认为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他提出了“看、记、串、玩、记”的作文教学方法,即通过观察、记忆、联想、模仿、运用等步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他强调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生注重表达的真实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的能力。
叶圣陶还非常重视阅读教育的力量。
他认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修养的最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开拓思维,获取人生智慧和人生阅历。
他强调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喜欢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
他提倡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并倡导学校和家庭共同创建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还重视修养教育和人格培养。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养。
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文学作品的启迪,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还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和利用语文,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实践性,他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注重作文教育和阅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关注修养教育和人格培养。
中国当代语⽂教育家1、于漪,⼥,1929年出⽣于江苏镇江,语⽂特级教师、我国著名的语⽂教育家。
著作有《语⽂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于漪语⽂教育论集》、《语⽂教学谈艺录》、《于漪⽂集(6卷)》。
2、魏书⽣,男,1950年出⽣在河北交河县。
语⽂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主要成果有《语⽂教学探索》、《班主任⼯作漫谈》、《家教漫谈》、《魏书⽣教育教学艺术》(1-5卷)等》。
3、李吉林,⼥,1938年5⽉⽣,语⽂特级教师,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改⾰,创⽴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出版了《⼩学语⽂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语⾔与发展智⼒》等⼤量著作。
4、钱梦龙,男,1931年⽣,上海市⼈。
语⽂特级教师, 1982年⾸创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导读法”,其核⼼理念“‘主体─主导’论”,20年来对语⽂教学乃⾄各科教学都产⽣了较⼤的影响。
主要著有《语⽂导读法探索》、《和青年教师谈语⽂教学》、《语⽂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基本课式》、《导读的艺术》等。
钱梦龙名⾔:“在‘创新’的⼝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配⼀切的时候,我致⼒于创新。
”5、李镇西,男,1958年⽣,语⽂特级教师,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他认为“从‘⼼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因为‘民主’本⾝就是对‘⼼灵’――实质上是对‘⼈性’的关怀”。
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100封信》、《爱⼼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记》、《从批判⾛向建设――语⽂教育⼿记》、《⾛进⼼灵――民主教育⼿记》、《教育是⼼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等。
5、程红兵,男,1961年⽣于厦门,语⽂特级教师,现为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学习》“青春书架”栏⽬;2000年1⽉——2000年12⽉,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世界》“创新篇章”栏⽬;2002年1⽉——今,作为特约编辑主持《语⽂教学通讯?⾼中版》“红兵茶馆”栏⽬;2003年1⽉起,作为特约编辑主持《中学语⽂教学参考》“语⽂研究性学习”栏⽬。
中国语文教育界人物
老一辈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先后辞世。
当代语文教育家朱绍禹、于漪、魏书生、李吉林、斯霞等等。
就我接触的语文教育名家具体介绍如下:
魏书生
2012年初来北师大敬文讲堂做讲座,很受教育。
顾振彪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京东宾馆举行。
见到了顾振彪老先生。
老先生已经很苍老了。
比我想象的要瘦小。
原来知道是因为高中语文教科书是他主编。
赵大鹏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京东宾馆举行。
见到了赵老师老先生。
赵老师做第一场讲座。
讲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很有启发。
又讲了教学过程,很受教育。
程红兵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京东宾馆举行。
见到了程老师老先生。
成很会讲演。
教师要有绝活。
王晨
2012年10月23日全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京东宾馆举行。
见到了王晨老师。
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关于叶圣陶的资料1. 简介叶圣陶(1894年-1988年),字维高,号素云,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化名人、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的专家。
他是中国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2. 教育理念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他主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教育应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目标,而非单纯的灌输。
叶圣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将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
3. 教育事业叶圣陶自1923年起进入教育事业,期间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同时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运动。
他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多项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
他主张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叶圣陶还坚持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他本人曾经致力于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 学术贡献叶圣陶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通过对古汉语和古文字的研究,系统性地总结和整理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汉字的演变过程。
他撰写的《古汉语说》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者和教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古代汉语之父”。
叶圣陶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曾获得多个学术奖项和荣誉,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
5. 影响与意义叶圣陶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他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