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学,电影]现代语文教学中的电影教学实践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3
影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探讨摘要:当前,影视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一项重要资源。
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给予高度重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意识。
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影视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教学质量当前,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学生看电视电影的热情要远远高于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影视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诱惑和新奇的大门,换句话说,影视资源已经成为了学生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
影视资源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能带来良好的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给学生们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心灵冲击。
一、合理运用影视情景,促进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被改编为了影视作品,这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影视资源巧合地引入语文教学当中,让其服务于语文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直观、形象、生动、光电声像相结合是影视资源的特点,其音响震撼人心、其情节曲折感人、其画面生动逼真、其对话含蓄精彩、其人物栩栩如生。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对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突显出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
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影视情境,构建起能够促进教学的教学情境。
二、借助影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影视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学生可以从影视的虚化技巧中,学习叙事的省略手法。
学生可以从影视的音像效果中,学到听觉的描写手法。
从影视的叙述方式当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倒叙、平叙、顺叙、插叙等手法的恰当运用。
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影片分析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教学工作中,影片分析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影片分析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影片
分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影片分析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
程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另外,影片分析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可
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在影片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影片中情节和人物的描述、分析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总的来说,影片分析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灵活地运用影片分析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体会。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阅读教学实践活动(1)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推荐优秀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开展阅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写作教学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开展写作指导课,教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举办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 口语表达教学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口语表达比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邀请嘉宾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4. 语文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演讲比赛等。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
(3)组织学生进行语文作业展示,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活动实施1.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 组织活动(1)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推荐优秀书籍,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
(2)写作教学:每周安排一节写作指导课,教授写作技巧,举办写作比赛。
(3)口语表达教学:每周安排一节口语表达训练课,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比赛。
(4)语文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效果1.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引言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
尤其在小学生阶段,培养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旨在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1. 精选经典文学为小学生挑选适合其认知水平和年龄段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字经》《飞鸟集》等,能够既满足他们的兴趣,又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美。
可以组织班级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词句,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2. 课后阅读与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优美的童话、诗歌,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可以定期举办“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韵律与节奏,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感知力。
二、开展语言艺术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选择不同风格的诗歌,将朗诵与表演结合。
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情感的投入,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朗读能力,还能在其中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或主题写作,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描绘生活中的美。
例如,可以设定“我的夏天”“我心中的花”等主题,让学生用语言记录下他们的观察与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结合美术与音乐1. 语文与美术结合在语文学习中,结合美术活动,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插画创作或手工制作。
通过视觉艺术的表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2. 音乐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欣赏环节,通过聆听古典音乐或现代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他们听到的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
四、利用现代科技1. 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制作生动的语文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或音乐,帮助学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领悟语言之美。
参考书目一、基本理论、原理1.《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钟启泉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5.《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6.《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钟启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尚风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教育信息理论》,孙绍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2.《情境教育学》,傅道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1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15.《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深思》,郭晓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课程知识论》,李绍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霍力岩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二、教学心理学1.《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美)morris.bigge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李洪玉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阅读发展心理学》,阎国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能力心理学》,李孝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情感教学心理》,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三、语文课程、教学1.《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现代语文教育论》,魏国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语文教育观研究》,李杏保、陈钟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6.《外语文教材评介》,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阅读教学论》,沈幍,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8.《日本生活作文研究》,方明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徐大兰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语文教师课堂行为论析》,区培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区培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4.《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5.《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李道容,文心出版社,200216.《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祈寿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网络与教学》,张家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阎寒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实践卷》郑桂华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四、教学经验、实验1.《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黄麟生、倪文锦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程红兵,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3.《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王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教育家成长丛书”第一辑》,教育部师范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大夏书系之“新教育·深度语文”非常语文课堂》,王开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大夏书系之“新教育·深度语文”语文课》,铁皮鼓,华东师范大学,20069.《课改新课型》,郑金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美)戴维·拉齐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五、教育教学评价1.《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19982.《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二、三分册,(美)B.S.布卢姆等,华东师范大学,19873.《教育评价》,(美)B.S.布卢姆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田玉敏,中国展望出版社,19935.《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章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语文考试论》,倪文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六、教育科研方法1.《透视课堂》,(美)T.L.G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荣静娴、钱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教师行为研究——教师发现之旅》,(美)J.M.A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教育研究法》,(美)尼斯比特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范良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教学实验论》,顾泠沅,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9.《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听课的变革》,林存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说课的变革》,郑金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怎样写案例》,胡兴宏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七、教师发展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邓友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课程与教师》,(日)佐藤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19996.《反思性教学》,熊川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美)S.D.B,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教师技术行为》,傅道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9.《教师专业成长》,欧用生,台北,诗苑书苑,199610.《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汪缚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索》,鞠玉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田慧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教学勇气》,(美)帕克·帕默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学会教学》,(美)理查德·I.阿兰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备课的变革》,吴亚萍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周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大语文”1.《中国文化语言学》,申小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3.《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4.《语文教育文化学》,曹明海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朱红文等,中央党校,19946.《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教育文化学》,刁培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社会语言学》,陈原,学林,19839.《教学篇章语言学》,刘辰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0.《汉字文化学简论》,刘志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11.《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吴格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语感与语言能力》,王培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读解学引论》,蒋成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言语交际学>学习指导》,赵毅等,上海三联书店,200416.《大众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区培民,中央广播电大,200117.《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8.《美育论》,杜卫,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知性德育及其超越》,高德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吴安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等,上海辞书,200324.《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邓志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是教师们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影片分析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影片分析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影片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专注地学习课程内容。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通过影片学习的方式更感兴趣,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展开思考。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了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影片,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的影片进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影片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最后,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布置,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引导学生们通过影片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是教师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教师们能够传
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而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则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影片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找出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在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对
自己的教学风格、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
通过观察自己的教学视频,教师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语言表达不清晰、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其次,在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借鉴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师们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技巧等,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在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视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视频,教师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影
片分析,教师们可以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希望广大教师们能够重视影片分析教学工作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范文8篇《语文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范文8篇》集结了多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研讨中的所思所感。
这些范文不仅记录了教师们在交流中的学习与成长,也展现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方法、策略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探索。
以下是这八篇心得体会,它们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灵感,通过分享真实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和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篇1春风催新绿,学习正当时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按照内容整合程度设置学习任务群,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六大学习任务群,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____县这次公开课既是及时雨又是福音。
两位老师都能以单元的视角关照单篇,以课程的思维统领课堂,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现了出类拔萃的教学风姿,让我收获满满,回味无穷。
一、聚焦场景细节、凸显语文要素潘诗梦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能聚焦场景细节,凸显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自由阅读、批注,初步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再聚焦环境的恶劣,引领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走进文字的深处和细处,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亲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
如此,体会场景、细节中的慈母情怀以及我内心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
二、层层深入,巧妙设计刘老师执教《聚焦叠词,悟运用之妙》,为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刘老师巧妙设计,以叠词导入,从展示课文中的叠词,课外积累的叠词,古诗中的叠词,到叠词的运用,步步递进,层层深入。
课堂活动——擂台赛,青蛙呱呱、黄鹂鸣叫等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评一体,落实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
两位老师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任务、活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
潘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设计小小朗读者的评价标准,李老师在迁移运用环节设计习作评价标准,都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返回本页页首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返回本页页首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探索报告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
一、创新实践的背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因此,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实践的目标我们的创新实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等。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三、创新实践的措施1、教学方法的创新(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项目式学习法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比如,让学生策划一场校园文化活动,从方案设计到活动实施,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
2、教学内容的创新(1)引入时事热点将当下的时事热点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关注社会、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2)拓展课外阅读推荐丰富多样的课外读物,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3)融入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如书法、戏曲、民间故事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很多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应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与改革,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若干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影视资源;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影视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教学的内涵。
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引进课堂,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把握到课文和影视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最终对学生情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获得极大的育人效应。
1 影视资源的内涵与特点影视资源是一种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摄影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资源,它将人物、情节、对白、艺术空间等在镜头中相融合,以运动的影像呈现出来,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不同镜头中的画面将情节拼接起来。
影视资源包含了多种式样,如新闻报道、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表演等,也包括如今正在快速兴起的网络短视频资源。
同时,影视资源又是对生活现实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化创造,创作者往往选取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要题材,从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和情境入手,选取细节上的切入点进行事件的建构和人物刻画。
观赏者可以从影视资源中观照到时下社会生活的样貌,认识到自身未曾拥有过的经历,从而完善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若将影视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之中,那么它便是一种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手段,一方面,只有借助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资源,教师才能将影视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的思想主题下完成教学,这便说明了影视资源播放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影视资源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其承载的内容便是对一定时期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风俗的反映,因此,教师也应当根据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时间选取符合时代特征的影视资源,使其课文文本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引导学生品德修养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起点,对建立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涵盖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从文字中汲取知识,感受美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教育还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育不仅传递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社会风貌和人生真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1 认知理论的应用认知理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2.2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一种自主参与和建构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答、故事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验语文教育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 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对于学习有重要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景创设、文学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让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中。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除了理论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的探索。
实践中的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作文写作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主要介绍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电影欣赏教学方案。
该教学方案以电影作为教学载体,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注重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设计上贯彻启发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一、教学目标:1、能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能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3、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感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课文选自五年级上册中的《草房子》。
该教学方案选择了电影《草房子》作为教学载体,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内涵。
2、电影和课文的联系和对比。
三、教学难点:通过电影欣赏的形式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内涵,以及如何教学设计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演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和灵活运用。
五、教学策略:1、教师需通过电影欣赏的形式来创造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电影与课文的对比阐述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来分享和解决困惑。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课文和电影进行阅读和欣赏,增强综合阅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影《草房子》的片段或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2、欣赏电影: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看完整版电影《草房子》,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不时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
3、课文再现:选择重要内容让学生小组相互朗读,逐一解释内容,并梳理出主要思想和情感。
4、电影与课文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电影和课文之间的关系。
5、课堂互动: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作用的实践探索作者:徐小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3期语文教学引进影视资源,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影视作为一种具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影响着广大中学生。
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使语文教学增添活力,是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意在通过实践论证利用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试图探索运用影视资源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使语文教学更省时省力。
一、利用影视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教育的艺术,重要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主动地去汲取其所需的知识,那样教育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影视作品以其直观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动人的声乐而魅力无穷。
利用影视资源激活语文课堂,让精彩的影视画面为语文课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大雁归来》,在导入时,我插入了一小段有关大雁飞行的影视: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一群大雁翩然飞行,越过高山,飞过原野,经过了千山万水。
在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背景音乐的感染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感受到了大雁的勇敢与执著,对大雁油然而生敬意和喜爱之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很快归纳出大雁的其他特性。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
又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朗读课文,翻译字词句之后,我播放了桐庐至富阳的风景影视片断,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说出课文中对应描写的句子。
面对眼前的“奇山异水”,学生诗兴大发,激情高涨,纷纷套用文中的句子来形容这些美景,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练和美妙。
二、利用影视资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可利用影视作品色彩鲜明、声乐优美等优势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从而自觉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
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本报记者对多位小学语文教研员、优秀教师进行了访谈,共同探讨语文教学新篇章。
二、访谈对象1. 张老师:某小学语文教研员,从事语文教研工作多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刻见解。
2. 李老师:某小学语文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3. 王老师:某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关注语文教学创新。
三、访谈内容1.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张老师:当前,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李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教研活动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
王老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研成为新的趋势。
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张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老师:创新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游戏等,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注重跨学科教学,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王老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张老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量不足、写作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李老师:针对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推荐优秀读物,组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电影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最明显的教学方式改革就是将电影融入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激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功能,并提出有效提高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现代语文教学;电影教学;实践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与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与改革。
影视作品逐渐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对于影视作品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语文教师应充分进行利用,发挥电影教学的独特魅力,使其更好的融入到语文学习资源中,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一、正确认识电影教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其德育教育的过程。
电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所以,对于优秀的影视作品应积极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弘扬爱国思想,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美育功能
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也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语文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对其审美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影视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其意义却高于生活。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存在现象的集中表现,所以其表现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
影视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优美的景色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智育功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而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终身学习”理念进行了落实。
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时应有目的的对其进行思维想象能力与观察记忆能力的锻炼。
由于影视作品自身视听功能的独特优势,所以在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电影作品自身的明显优势,使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语文教学的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使教师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影视作品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凭借其直观真实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忆深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语文教学有效利用电影教学的途径
(一)正确对待教师、学生、教材与电影的关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对课堂的整体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仅要认真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处理好电影片段与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学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语文教师应将电影作品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辅助教学工具,合理对其进行使用。
(二)注重寻找影视作品的动情点
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积极寻找影视片断的动情点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其产生心灵共鸣。
语文教学引入电影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艺术感染及熏陶,并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
以《祝福》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在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电影《祝福》中的片段进行语文教学。
祥林嫂的儿子惨遭山中饿狼的吞食,丈夫被逼而死,电影中将此情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祥林嫂失去儿子的惨痛,丈夫含恨而死的无奈,祥林嫂所经历的一切对于一个女人的人生而言都是一种极为悲惨的遭遇。
学生通过对电影片段的观赏,心灵受到极强的震撼,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情感,让学生对封建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现状深入理解并体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教学的动情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电影教学的思辨点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产生了教材内容中的思辨点。
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出现的思辨点予以一定的重视,通过对思辨点的讨论与研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雷雨》为例,针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也是《雷雨》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所以,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
观看过后,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并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进行讨论,将影片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之间出现思想的碰撞,但却促进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改善,对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影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新型方式。
文章通过对电影教学的教育功能及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出电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措施,积极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4]胡华德.浅谈电影欣赏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