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的慢综艺节目发展――以《向往的生活》为例摘要:在当下的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向往的生活》等代表的慢综艺节目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融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介的挑战探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将以《向往的生活》为例,探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巧妙地使用互联网思维,激发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探索媒介融合之路。
关键词:慢综艺,互联网思维,使用与满足理论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慢综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向往的生活》为例”一、互联网思维:慢综艺节目的新机遇随着科技水平与人们生活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传统媒体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与发展模式,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更加年轻化、网络化的观众,从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角度来说,过去施行的大规模流水线创作模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在新的大数据时代,需要构建全新的消费模式和传播模式。
同时,网络传播也给传统媒体带了新机遇、新的发展空间。
对于电视台的慢综艺节目来说也是如此。
互联网传播相对于以往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传播,更具开放性、灵活性,除了将产品传递给受众,还应利用互联网思维参与节目的策划、运营制作,切实将互联网时代的灵魂注入到节目当中。
《向往的生活》不仅在电视平台播送,还在视频网站同步放送。
从电视节目到网络节目的转型就意味着要把电视思维转化成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的思维注入传统电视媒体中。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是用户思维和迭代思维,是所有行业都要深思和深刻领悟的时代议题。
利用这四个核心观点及九大思维,能帮助媒介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单一的传统媒体时代里,电视节目单向输出针对观众,观众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电视观众被称为受众,可供观众选择的节目都是由电视媒体选择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媒体对节目具有主导的话语权。
观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链接的渠道,传授链中,没有受众的反馈链条,是以观众对节目的影响力较弱。
声屏世界2023/6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阴李赫翟良方摘要:在新主流电视节目浪潮下,极具文化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依托全新的技术手段和独具匠心的内容设计实现了多感官沉浸体验的叙事表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多维度叙事特点和非单一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模态。
在文化综艺节目中,多视角叙事不仅可以实现沉浸式的互动,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塑造得更加具象、立体,为今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综艺节目叙事特点叙事结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底气与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内容的输出与溯源、认同与归属彰显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的一大重要表现。
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导下,主流平台积极响应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诗词大会》到贯通古今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为当下艺术的创作构思与叙事模态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2021年2月,《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借助技术手段、艺术创造、时空营造等,以虚拟与现实营造的沉浸式声画共筑的叙事方式,将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展现在观众面前,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让文化典籍真正“活”了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多维度的叙事特点技术维度:数字技术实现古今对话。
技术叙事是行动者挪用异质要素建构技术杂交体的过程中,把要素参与和展开的时间性按次序组织起来的方式。
[1]技术原本没有叙事的功能,但随着数字技术在影视、综艺和晚会中的大量应用,数字技术在创造承载叙事空间与叙事表达的“容器”时,技术间接充当了叙事的隐形媒介,因此数字技术也开始具备叙事功能。
与传统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同,《典籍里的中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旨在打造综艺节目叙事的空间形态,更加逼真地还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原始面貌”。
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透视作者:陈静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更新,传媒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而引发的媒介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过度的娱乐传播影响到人们生活,造成媒体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偏移,公众对媒体所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可信度产生质疑。
从我国电视传播的娱乐化现象现状入手,分析了过度娱乐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娱乐化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我国电视传播中过度娱乐化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电视传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中图分类号:G222.2;G206.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14在中国传媒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严谨为基本特征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受到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电视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刻意迎合观众,从而导致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虽然该现象确实为各个电视媒体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娱乐传播会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使得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生偏移。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媚俗化、节目庸俗化,娱乐新闻中的偷拍、炒作现象层出不穷。
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中,传媒和娱乐以席卷全球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电视传播同样启动了娱乐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广电总局曾明确提出:“应该积极地推进除新闻类的节目外的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的分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作用。
”[1]“制播分离”能够加快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因此电视节目俨然成为各家电视台互相竞争的核心。
各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为争夺市场占有率逐渐开始走向市场化,导致电视的娱乐功能日渐加强。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
陈 寅∗
摘 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轨迹,鲜明地显现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联。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阶段特征的嬗变来看,先后经历传承性发展和模仿借鉴、实验性引进和本土改造、规模性引进和自主创新等三个阶段,并展现出共同美、个性美和典雅美三个审美特质。在不同阶段和形式的引进、对话中,世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主要形态都在中国出现并得到发展,促进了中国电视综艺制播理念、方式与技术的现代化;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独特发展路径及审美特质的形成,则彰显出中国电视综艺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貌。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电视综艺节目模式Abstract:TheintroductionandevolutionofChineseTVvarietyshow
formatclearlyshowsthecomplexandprofound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ization”and“local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evolutionof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ChineseTVvarietyshowformat,ithassucces⁃sivelyexperiencedthreestagesofinheritancedevelopmentandimitation/ref⁃erence,experimentalintroductionandlocaltransformation,large⁃scaleintro⁃
121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
∗陈寅,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艺术与文化、电视与网络视听文艺。ductionandindependentoriginality,andshowsth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commonperception”,“personalperception”and“elegantperception”Intheintroductionanddialogueofdifferentstagesandforms,themainformsoftheworldsTVvarietyshowformatshaveappearedanddevelopedinChina,whichhaspromotedthemodernizationofChineseTVvarietyshowproductionandbroadcastingconcepts,methodsandtechnologies;theuniquedevelop⁃mentpathofTVvarietyshowformatinChinaandtheformationofaestheticcharacteristicsdemonstratetheuniqueaestheticstyleofChineseTVvarietyshowsKeywords: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TVVarietyShowFormat
浅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市场营销与策划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起源于2000年央视二套推出的《生存者》,在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多引进国外成功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模式,引进之后再与中国市场相结合,大多获得了成功。
近几年多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相继推出,包括选秀类节目、相亲类节目和职场类节目。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节目同质化现象突出,后劲不足,缺乏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真人秀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市场营销与策划绪论2000年以来,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真人秀节目无论是类型还是数量,都证明了各大电视台对开发真人秀节目的重视,都想在这块蛋糕上分得一杯羹。
近几年,国内真人秀节目发展尤其迅速。
2013年《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掀起了收视狂潮,这种明星亲子户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让人们眼前一亮,使人们开始从选秀类、相亲类的真人秀节目中移开视线。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还是在社会上引发的话题讨论,都暗示着其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
自真人秀节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学术界就不乏对真人秀节目的研究。
如2003年,林莉在《当代传播》上发表的《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2006年,谢耘耕、陈虹在《新闻界》上发表的《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由尹鸿、冉儒学、陆虹编著的《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谢耘耕、陈虹编著的《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
本文主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讨论国内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
媒介市场化的背景下,节目如何取得成功与该节目的节目模式、营销策划有很大关系。
《爸爸去哪儿》是从韩国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模式,该节目在韩国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
《爸爸去哪儿》作为中国近两年少有的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还引发了许多话题讨论,这些现象与节目背后的市场营销与策划是分不开的。
综艺节目策划团队(最新5篇)电视节目策划方案篇一第一部分节目创意的最初构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到了极大地提高,随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播也顺应了这种趋势。
七年前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更是引爆了中国的选秀节目市场,随之各种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接踵而来。
问题也随之出现,各种疯狂的炒作,廉价的眼泪,无止境的煽情让观众们产生了厌恶感,而广电的一纸“限娱令”也敲响了电视娱乐业的警钟。
相反,最近几年上海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以及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逆势而上,摈弃低俗娱乐浪潮,实现节目设计的自我突破,倡导“正能量”。
而电视娱乐节目也正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小组进行讨论,设计了一类关于当代大学生的节目,也是当今社会关心的主要问题,更能以引观众。
节目的主要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走进校园,对如今中国各高校(也可以引进外国的知名大学)进行真实评比,进行特殊方面的排名(如学术氛围,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还原观众一个真实的大学生活。
2、从各大学选派代表队参加节目,进行比赛(知识竞赛,团队意识等),对于获胜方可以获得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
从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三观的指引以便他们在主流价值观、自身就业与社会现实进行正确的抉择。
有青春,有梦想,有未来。
3、对当代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进行讨论,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提出建议。
加入互动节目,帮助观众解决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
第二部分节目经过讨论后的推进修正计划。
本栏节目分为三个内容:1、选择两个大学,可以进行VCR的录制也可以选派外景记者进入校园,对该大学进行简介,真实反映大学生活,重点突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积极办活动,知识探讨,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相关问题(如沉溺于游戏,恋爱,荒废学业等),对各大学进行真实的写照。
2、联合相关企业,从两个大学中选派代表队,进行竞赛。
|RADIO &TV JOURNAL 2021.4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创作热点经历了从“娱乐”到“文化”的转向,这种转向得益于政策规制的牵引,也依靠市场力量的驱动。
“泛文化”成为对当下电视节目创作生态的全新概括。
一、娱乐泛化:选秀潮的兴起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播出,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分水岭。
一档地方卫视的娱乐节目,造就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在当时国内电视业界尚属首例。
《超级女声》决赛期间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春晚①。
“超女”的成功也直接引发了选秀浪潮。
省级卫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歌唱类选秀节目。
一位卫星频道总监曾一度断言:“选秀是二线卫视冲击一线卫视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更合适、更有利的捷径。
”②在“新闻立台”之后,“娱乐强台”成为电视媒体新的共识。
出于差异化竞争的需要,“选秀热”又先后带动了“闯关热”“K 歌热”“魔术热”“相亲热”和“达人热”。
娱乐节目升温对我国电视内容生产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综艺娱乐节目比重提升,新闻、文教、生活服务等类型节目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娱乐化向其他节目类型渗透,例如新闻节目的“软化”③,“说新闻”成为常态,猎奇、低俗题材频频出现,导致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公信力受损。
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引发学界业界的担忧。
2011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召开“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于10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等7类娱乐节目的播出套数、时长和时段等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为新闻和思想道德建设栏目“让路”;2013年10月又推出“加强版限域令”,即《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并对歌唱类选秀节目作进一步限制。
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虽然引发了低俗化、同质化、跟风抄袭等行业问题,但也昭示了电视媒体市场意识的觉醒。
内容摘要:本文从电视观念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综艺的发展历
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电视综艺经历了“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四个浪潮。同
时文章还对电视节目娱乐化、综艺节目借鉴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综艺;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
Abstract: Looking 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s in the 1990s,
China’s entertainment programs have gone through four phases from “show only”, “games”,
“intelligence” to “true-person show”.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describe the four pha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of television. The trend to be more entertaining of TV programs, innovations
of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re also under discussion in the thesis.
Key words: TV Entertainment, Show only, Games, Intelligence, Reality TV
90
1
19903144
2519885199111
1992719931
2
1997711
100
3
199811
52
52
2000
52
20007
52
2000716
2002
5500010515503333333
52
52
4
2003
1
2
3
30
4
1
15
2004
2
60
52
3040
2001
52
20035
2005
1
200451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