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性腺促熟及早期发育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9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发生与发育机理研究斑马鱼在生物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在胚胎发育方面的相似性和人类十分接近。
采用斑马鱼模型进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生物发育过程,加深人们对人类器官发生和发育机理的认识。
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器官发生特点是,器官的发生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器官的功能与定位在其后期形成。
这种发育方式被称为“后-前分化”。
这也是当今研究发育生物学关注的方向之一,因为这是生物发生和形态进化的本质。
此外,斑马鱼的整个发育过程非常短暂,仅有几天的时间,每天都会有可变化的痕迹留下等待科学家的研究。
斑马鱼的器官发生和发育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斑马鱼的核心发育体系之一,包括脑和脊髓,和人类神经系统相似度非常高。
先前的研究表明,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涉及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其中某些通过细胞外基质主导,而其他的则受DNA甲基化的影响。
这些信号在特定在位置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以此来实现斑马鱼神经系统的由简到复杂的发育过程。
2.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哺乳动物与鱼类之间器官结构上差异比较明显的部分之一。
然而,斑马鱼的心脏和心血管的结构与人类的也存在共性。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斑马鱼的心脏发生和发育是在胚胎2天时完成的。
单细胞体积大和固定的胚胎样本为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实验条件。
此外,我们也发现在心血管发育过程中,时钟信号摆动与锌离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研究不仅限于人类,因为其和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斑马鱼中,胚胎在发生和发育的过程中,泌尿系统是在神经系统乃至唾液腺得到充分发育后才开始发育的。
泌尿系统的发生除了被外界温度、水环境、膳食等因素影响外,如同其他系统的发生一样,也受到胚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4. 眼部发育斑马鱼的眼部发育过程非常独特,也是研究者在眼部发育上比较关注的一个方向。
我们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眼球的发生过程中受到复杂的信号通路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是母婴信号通路。
模式动物斑马鱼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及其关键期发育斑马鱼作为实验室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其相对简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研究胚胎发育的重要对象之一。
斑马鱼的生殖过程非常规律,整个胚胎发育周期为24小时左右,孵化出的幼鱼期只有3天时间,因此研究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关键期是极为重要的。
1.斑马鱼的繁殖周期按照斑马鱼的繁殖周期,胚胎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受精卵期、原肠胚期、中胚层期和胚胎期。
在受精卵期,由于胚胎的细胞数量较少,细胞分化还未开始,因此对于实验研究比较有利。
而原肠胚期则是胚胎细胞分化的关键时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开始出现,胚胎的体轴形成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中胚层期则是各个器官的形成时期,器官原基逐渐形成并开始发育。
胚胎期则是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阶段,各种器官开始具备其特定的功能。
2.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与研究方法在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两种经典的实验方法:一种是观察胚胎的形态,另一种则是分子遗传学方法。
观察胚胎形态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分析、各种染色法和微剖检查等。
分子遗传学方法则包括DNA微注射、利用Tol2系统进行基因转染、利用Morphant植入进行基因敲除和利用各种转录因子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等。
这些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斑马鱼发育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成熟的基础。
3.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关键期胚胎发育关键期即是指在这些时期,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关键分化事件,从而对胚胎发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在受精卵期,精卵和精子合并形成的原始受精卵很快分裂成数千个相同大小的细胞,进入囊胚阶段,随后囊胚开始对细胞进行分化。
在这个时期,实验研究可以利用形态和分子生物技术,来全面了解斑马鱼胚胎发育基本的细胞分化过程。
原肠胚期则是一个重要的发育关键期,这时各个器官开始发育,形成胃肠道和脊髓,并且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
中胚层期和胚胎期是一个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之间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分化程度和细胞命运已经初步确定,此时的特定基因已经被表达并进入各个器官的形态调控中。
48农家之友 2017. 7新技术 养殖葵宝 斑马鱼又名蓝条鱼、花条鱼、蓝斑马鱼、印度鱼、印度斑马鱼,鲤科属,原产印度。
因体色艳丽,深受水族爱好者喜爱。
斑马鱼的生活特征 斑马鱼的品种:斑马鱼体长为4~6厘米,最大体长可达8厘米。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
斑马鱼头稍尖身上有斑马样的条纹,故得名斑马鱼。
其背部为橄榄色,体侧从头至尾布满多条蓝色条纹,雄鱼为深蓝间柠檬色条纹,雌鱼为蓝色间银灰色条纹。
斑马鱼眼眶虹膜黄色,泛红光。
斑马鱼的臀鳍宽大。
与背鳍相对应,胸鳍较小。
斑马鱼的品种约有10多种,有长鳍斑马鱼、金丝斑马鱼、闪电斑马鱼、大斑马鱼等,品种区别主要在于条纹和色彩、鳍也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斑马鱼性情温和,活泼好动,适宜混养。
对水质要求不苛刻,喜在酸碱度中性的水中生活,喜新水,适宜水温22~30℃,极限低温为10℃。
斑马鱼在热带鱼中算是适温范围最广的鱼类之一,水温在15~40℃之间都可生存。
斑马鱼喜在上层水域活动觅食,对饵料不挑剔,各种鱼虫及人工饵料均可投喂。
斑马鱼色彩美丽,对饲养条件要求较低,因而是人们最喜欢养的热带鱼之一。
雌雄区别及繁殖习性:雄斑马鱼鱼体修长,鳍大,体色偏黄,臀鳍呈棕黄色,条纹明显;雌鱼鱼体较肥大,体色较淡,偏蓝,臀鳍呈淡黄色,怀卵期鱼腹膨大明显。
斑马鱼属卵生鱼类,4月龄进入性成熟期,一般用6月龄鱼繁殖较好。
斑马鱼的繁殖周期约10天左右,一年可连续繁殖许多次,而且产卵量较多,卵为无粘性的沉性卵。
斑马鱼养殖方法 水质要求不高:饲养水温20~23℃,在水温11~15℃时仍能生存,对水质的要求不高,斑马鱼的饲养水质呈中性即可,但喜偏软性水,若在繁殖下一代的期间,水质需要用软水,软水可以提高受精和孵化率。
鱼缸日常饲养:日常饲养之时,可以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鹅卵石,可以使水质比较清澈。
饲养鱼缸最好选用30米的水族箱。
因斑马鱼体型是体长3~4厘米,为比较小型的观赏鱼.但具体鱼缸大小视饲养量而定。
天然人工饵料:斑马鱼的食性相当的简单,不论是天然的饵料,还是人工配合饲料都可以满足它的生长需要,斑马鱼也都会摄食。
21世纪实验室新明星——斑马鱼斑马鱼基本简介斑马鱼(Zebrafish, Danio rerio),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
斑马鱼成鱼体长约4 ~ 5公分,体呈纺锤形,稍侧扁。
体侧从头至尾布满多条蓝色条纹,酷似斑马,故得名斑马鱼。
栖息在溪流、沟渠或静止的水中,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每2至3天可产卵一次,每次可产约200颗以上的卵,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体透明。
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近年来已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发育与人类遗传疾病的新兴模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共享了人类70%的蛋白编码基因,而且人类疾病相关基因中有84%可以在斑马鱼中找到对应基因。
这说明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对于人类疾病研究非常重要。
◆斑马鱼是脊椎动物,具有近似人类的各种器官系统,适合用于研究脊椎动物的胚胎及器官发育◆斑马鱼是体外受精的动物,且早期胚胎是透明的,利于观察发育过程中完整形态的变化◆斑马鱼养殖设备比老鼠简单,且花费也低◆斑马鱼成熟快,且繁殖力强,利于遗传学之研究◆斑马鱼可以很容易进行诱发突变及基因转植,利于研究基因功能斑马鱼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今年早前,英国桑格研究所完成了斑马鱼的参考基因组,并比较了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组的异同,进行了系统性的全基因组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共享了人类70%的蛋白编码基因,且人类疾病相关基因中有84%可以在斑马鱼中找到对应基因。
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可以用来进行大规模的饱和突变,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为人类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开辟新的道路。
近年应用于斑马鱼研究的热门基因组编辑技术(genome editing):■锌指核酸酶锌指核酸酶(ZFNs)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一种人工改造的核酸内切酶,由一个 DNA 识别域和一个非特异性核酸内切酶构成,其中DNA识别域赋予特异性,在DNA特定位点结合,而非特异性核酸内切酶赋剪切功能,两者结合就可在DNA特定位点进行定点断裂。
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常见的小型热带淡水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模型,因为它们易于繁殖和维护,具有透明胚胎,容易观察和操纵发育过程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学家使用斑马鱼进行发育生物学研究,探寻分子机制、细胞过程、组织发生、器官形成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 斑马鱼的发育过程斑马鱼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受精、分裂、胚胎发育和幼鱼期。
受精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随后通过有丝分裂发育成为多个细胞,其中包括前期胚胎、球胚和盘胚。
在这些早期阶段,斑马鱼的胚胎透明,发育过程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
在幼鱼期,斑马鱼游泳、摄食和生长,逐渐成为成年鱼。
2. 斑马鱼的发育成因对于斑马鱼的发育成因的研究可以通过突变体筛选、遗传分析、基因克隆等方法进行。
许多突变体显示了不同的发育缺陷,例如胃肠道畸形、神经系统缺陷、鳍/肢体畸形等。
通过对这些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科学家发现了很多与斑马鱼发育相关的基因,如sonic hedgehog、hox等。
另外,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改变斑马鱼基因组中的某些位点,以研究特定基因功能或疾病模型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加速了斑马鱼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
3. 斑马鱼的组织和器官形成斑马鱼的器官发生过程是发育生物学的热点研究之一。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骨骼、肌肉、心脏、肝脏、胰腺等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斑马鱼心脏的发育非常相似于人类的心脏发育过程。
斑马鱼心脏发育的详细解剖和功能特征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缺陷和心肌病等。
在肌肉结构和功能方面,斑马鱼是一种适应游泳的生物模型。
它们的鱼体非常透明,我们可以观察和操纵它们的鱼肌和鱼晶体肌的发育和生理功能。
研究斑马鱼肌肉发育和运动调节机制有助于解决人类运动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问题。
斑马鱼及其研究应用作者:杜颖指导老师:张源淑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模式动物之一,体外受精、胚胎透明,因此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发育过程及检测药物引起的内脏组织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斑马鱼体型小,适合高通量研究,还具有生长繁殖周期短及其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基因组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人类疾病模型的建立、新药研发和药物的筛选,此外,斑马鱼还被应用于毒理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的研究。
因为斑马鱼对污染物反应灵敏,现已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物及污水检测。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斑马鱼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字:斑马鱼模式动物科学研究发育感染药物Zebrafish and Its ApplicationAbstract:Zebrafish as an important model animal emerging, it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ansparent embryo, internal organs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rgan change caused by drugs under the microscope, has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s. zebrafish also has a live, high-throughput, growth and short reproduction cycles and highly similar to the human genome, etc., it is widely used in modeling human diseases, drug screening, and secondly, zebrafish also is applied in toxic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genetics, etc.. Because of its sensitivity, it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water testing.This paper mainly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zebrafish research progress has been collated and summarizedKey words:zebrafish Animal models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Infection Drug斑马鱼(Danio rerio)又名蓝条鱼、花条鱼、蓝斑马鱼、印度鱼、印度斑马鱼,产于孟加拉、印度东部、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等地,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淡水硬骨鱼。
斑马鱼人工繁殖、受精和胚胎发育一、实验目的了解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掌握斑马鱼人工繁殖技术,了解斑马鱼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和形态模式形成的特点。
二、斑马鱼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斑马鱼(Danio rerio)为热带鱼类,可在一年内多次产卵。
在合适的养殖条件下,4月龄的斑马鱼即性成熟;性成熟后每1-2周可以产卵一次,一条雌鱼一次可以产出数百颗卵子。
斑马鱼产卵受温度和光照长度的调节。
最适产卵水温为28.5℃,产卵的光调节周期为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
为防止自然产卵,性成熟的雌、雄斑马鱼必须分开养殖。
斑马鱼具有下列特点:1、繁殖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容易获得所需要的精子、卵子和胚胎材料。
2、小型鱼类,可在实验室高密度养殖,饲养成本低。
3、是脊椎动物,具有和人类相似的器官和组织。
4、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培养条件简单。
5、胚胎透明,可以在活体上直接观察器官的发育。
6、发育周期短,在28.5℃温度下培养,受精后24小时即可以形成个体的基本结构。
因此,斑马鱼现在选择作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斑马鱼养殖系统,大塑料盆(直径约58cm)两个,塑料筛框(直径约36cm)一个,中号塑料盆(直径约36cm)1个,加热棒,加气泵,12cm培养皿若干,9cm培养皿若干,数个胶头滴管。
曝气水10L。
性成熟雌、雄性斑马鱼。
四、实验内容和程序实验前一天的准备:1、在实验前一天的早上向2个大塑料盆中放大半盆干净的自来水,放入气泵和加热棒,将加热棒温度调整至28℃(每个加热棒都有差异,需要放入温度计,根据温度计指示的实际温度调节和校准温度计),以供斑马鱼催产繁殖时使用。
2、曝气水将干净的自来水烧开后冷却,将气泵放入其中进行曝气,以为培养胚胎之用。
3、斑马鱼的选取和催产雌雄鱼的鉴别:性成熟的雄鱼体型修长,腹部较小,而雌鱼腹部较大。
选鱼的时间在实验前一天的晚上,在选取斑马鱼之前需要喂食红虫,喂食后1小时才开始选鱼。
鱼类中基因调控前列腺發育在整个生物学界中,基因调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每个生命体的基因组中都拥有大量的基因,而这些基因的表达被调控着,决定了生命的发展和生长。
在这些基因中,有些被称为“前列腺基因”,它们在前列腺的发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鱼类中,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前列腺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独有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参与正常的生殖系统活动。
在鱼类中,虽然前列腺不像哺乳动物那样被广泛认可,但是针对某些特定种类,前列腺的功能至关重要。
例如在虹鳟鱼中,前列腺液被用于制造鱼卵收集器。
那么鱼类中前列腺的发育和功能受哪些基因的调控呢?针对我们所熟悉的斑马鱼种类,它们的前列腺中最重要的基因为sdf1a,它是一种趋化因子,在发育初期起到了调控迁移细胞的重要作用。
在成年斑马鱼中,sdf1a被发现表达到了卵巢沟、输精管和卵孔旁边的细胞中。
通过对其他鱼类的测试和对同源核酸序列的比较,研究人员认为在其他鱼类种中,这种基因也具有类似的发育和调控功能。
除了sdf1a,鱼类中还有其他基因对前列腺的发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针对人工控制、环境因素或其它细胞信息传递因素而增强前列腺发育的一种具有局部作用的抗促性腺激素素-IGF1。
这种基因可以增加前列腺结构中的许多细胞数量,如平滑肌细胞或前列腺上皮细胞。
而如果出现了对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将会对前列腺的发育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斑马鱼的测试中,通过CAS9基因敲除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制造了sdf1a基因的敲除模型。
这些敲除后的鱼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性别不受控制,生殖腺发育异常等情况。
对前列腺功能和性别识别的影响,使得sdf1a在鱼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功能。
综上所述,鱼类中前列腺的发育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在发育初期和成年时期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但当这些基因的表达异常时,将会影响到前列腺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通过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在未来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前列腺发育和生殖相关疾病的治疗模式,在这方面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斑马鱼,作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最佳脊椎动物模型,为人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讨论了斑马鱼幼体的软骨,特别是脊椎软骨的发育过程及其软骨的超微结构特点。
为转基因、基因突变鱼类的研究提供了对比依据。
本文主要讨论了斑马鱼脊椎软骨的发育进程,以及软骨细胞特别是脊索旁软骨的排列,形貌,大小及其显微结构特点和中胚层分化的显微形貌。
斑马鱼脊椎软骨在配卵后2~3天开始发育,围绕在脊索周围,并逐渐向神经管和血管方向延伸。
斑马鱼脊椎软骨沿体节发育,腹部以前的体节在6天已基本分化为软骨细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沿体节向尾部方向的生骨节逐步分化为软骨细胞,在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软骨组织的分化基本完成。
斑马鱼的软骨组织排列整齐,大多数细胞大小在5-20μm范围内。
斑马鱼的软骨组织为透明软骨,胶原纤维为II型胶原,没有典型的周期结构,含量很少。
在TEM的观察中发现,斑马鱼的肌肉组织分化较早,在3天已基本分化完成。
而体干部的脊索旁仍为中胚层的间叶细胞,为软骨细胞的原基,在分化成软骨细胞的过程中,首先是在形状和排列上趋于整齐和规则。
斑马鱼的骨化方式为软骨骨化。
软骨细胞的细胞质中富含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在细胞质中还有大量直径为100-400nm的囊泡,紧密排列在一起,起传输物质的作用。
此外,脊髓处的细胞,其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很少,有别于软骨细胞。
并且该处细胞有部分已死亡,被其它细胞所代替。
关键词:软骨细胞,发育,显微结构- 1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AbstractZebrafis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d foundation for the relative research as the best pattern of vertebrate in developing biology.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cartilage especially the parachordal cartilage in zebrafish larva are investigated . And that supply the contradistinctive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bout transgenic and gene mutation fishes.Here we investigat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arachordal cartilage and chondrocyte arrangements,shapes ,size,and ultrastrcture .In zebrafish parachordal cartilage begin to form at 2-3 days postfertilization ,and surround the notochord and extend gradually to spinal cord and dorsal aorta. Parachordal cartilage develop along somite and at 6 days postfertilization the somite before venter have differentiated and all accomplish differentation on the whole about at one and a half month postfertilization .The chontrocytes arrange regular .The size of chontrocytes is between 5-20μm mostly. In zebrafish the cartilage is hyaline cartilage and the collagen fibrils is predominantly II type fibrils. And that are relatively thin and do not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 67nm banding.We discovered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sculature is more earlier than cartilage by TEM and that accomplished basically at 3 days postfertilization.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artilage the shape and arrangement of mesenchymal cell in mesoblast go to orderliness and regular gradually at first. With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active cartilage cell is seen to contain numerous slick endoplasmic reticulum,mitochondria and vesicles which arrange together in order and the diameter of these vesicles is about 100-400nm, transmitting the substance. Furthermore, the nucleolus of spinal cord cells is more larger and we also can observe that some cells have dead.Keywords : cartilage ,development, ultrastrcture- 2 -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 前言由于软骨细胞所致的成骨活动发生较早,所以对斑马鱼软骨发育的研究在骨损伤修复过程中对骨力学功能恢复有较大意义。
模式生物斑马鱼斑马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鱼纲锦鲤科。
这种鱼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它的身体上有黑白相间的条纹,与斑马十分相似。
斑马鱼体长一般为3-5厘米,其体型小巧、色彩艳丽、繁殖能力强、习性适应性强,被广泛使用于医学、生物学、疾病与基因研究、毒性测试、新药筛选及生态学等领域。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斑马鱼的生态习性、繁殖生理、遗传学、药理学研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一、斑马鱼的生态习性1. 生境斑马鱼主要生活在非洲热带地区的浅水河流、河塘、池塘和栖息地。
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水草和树叶遮蔽的水域中,水温保持在20℃-28℃之间。
2. 食性斑马鱼是以肉食性为主,会捕食小型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水草等。
它们的食物摄取主要依赖于视觉感应和嗅觉触觉的反馈机制。
3. 繁殖斑马鱼是繁殖能力非常强的鱼类,它们的繁殖最活跃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
斑马鱼是半体内受精的鱼类,雄性会在交配时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的生殖道内,受精卵随后在雌性生殖道里产生。
一般而言,雌性斑马鱼一个月内可以产卵2-6次,每次产卵数量在50-300粒之间。
4. 社交行为斑马鱼是一种社交性动物,它们的群体行为能力很强,雄性斑马鱼会在交配时进行防御攻击,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和雌性。
二、斑马鱼的繁殖生理1. 生殖器官斑马鱼的生殖器官和人类的略有不同。
雄性斑马鱼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和精巢,雌性斑马鱼的生殖器官则包括卵巢和卵生管。
斑马鱼的生殖器官均位于身体内部。
2. 繁殖周期和产卵斑马鱼的卵巢会在繁殖周期的初期开始增大,同时雄性斑马鱼的精巢也会增大。
在交配时,雄性斑马鱼会将精子注入雌性的生殖道内,受精卵随后在雌性生殖道里产生。
产卵期一般为上午9点-下午5点之间,当温度为28-30度时最为适宜。
3. 胚胎发育斑马鱼的卵子在受精后大约48小时内就会孵化,孵化出来的仔鱼仍然栖息在卵黄囊中,3天后卵黄囊内储存的营养物质会用完。
仔鱼出生后会迅速成长,而且很健康,它们的发育过程可以被研究人员很好的观察到和记录下来。
斑马鱼性腺促熟和早期发育模式XXX,YYY,ZZZ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斑马鱼性腺促熟和产卵调控技术。
2、加深硬骨鱼早期形态发育模式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一)斑马鱼性腺促熟和产卵调控。
1、斑马鱼特性:斑马鱼一般4月龄性成熟,5月龄鱼繁殖较好;繁殖周期短,一般7天左右。
雌雄分辨:雌性(偏银灰色,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松软,仰腹可见有明显的卵巢轮廓,手摸富有弹性);雄性(偏柠檬色,腹部扁平,身材显得修长)。
【如图一、图二】图一:雄鱼图二:雌鱼精、卵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且速度快。
发育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25℃的培养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约需36h;在28℃的培养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约需24h,即胚胎发育成熟。
2、斑马鱼繁殖准备:将亲鱼雌、雄分开饲喂2~3天(要在饲养箱中加一玻璃隔板,将雌、雄分开,但同时相互之间又要能够看到),繁殖时将雌、雄按1:1或2∶1比例放入产卵池中进行产卵受精。
在此过程中一般采用10h光照,14h黑暗的光周期。
斑马鱼一般在混合的次日凌晨产卵,为防止亲鱼吞噬鱼卵,可用网孔2~3mm的网将亲鱼限制在产卵池的上半部活动,以防止亲鱼吞吃鱼卵。
每条雌鱼可产卵300~1000粒。
(二)斑马鱼早期发育观察: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主要有以下七个时期(附有相应的时间):(1)合子期Zygote Period(0-0.75h)(2)卵裂期Cleavage Period(0.75-2.2h)(3)囊胚期Blastula Period(2.25-5.25h)(4)原肠胚期Gastrula Period(5.3-10h)(5)体节期Segmentation Period(10-24h)(6)咽期Pharyngula Period(24-48h)(7)孵化期Hatching Period(48-72h)斑马鱼各时期的特征及图片如下:(1)合子期:特征:卵质由植物极向动物极一端流动,最后在卵的动物端形成一个充满卵质的“帽子”这标志着胚的形成。
【图三】斑马鱼胚胎发育合子期模式图和照片:实验中,由于我小组是晚上组,未能观察到合子期的斑马鱼胚胎,以上图片来源于实验课件。
按照以往经验,斑马鱼胚胎的合子期大约需0.75h。
(2)卵裂期:特征:在该发育期中,斑马鱼胚胎共需卵裂6次,大约每间隔15~20min分裂一次。
分裂发生在合子期形成的胚盘区域,斑马鱼的卵裂属于不完全卵裂中的盘状卵裂。
前四次为经裂,后几次既有经裂也有纬裂。
在整个卵裂过程中,卵裂球越分越小,胚胎整体的体积不增大。
到后来,分裂球的层数增加,将逐步发育形成囊胚。
【图四】斑马鱼胚胎发育卵裂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图片来源于实验课件。
按照经验,卵裂期约从0.75h-2.2h。
总共经历约1.5h。
(3)囊胚期:特征:斑马鱼的囊胚期分为高囊胚、中囊胚、低囊胚三个阶段,卵裂期胚质上流和卵裂细胞不断增多,胚盘逐渐增高,至中期囊胚(中囊胚),增殖速度减慢,且胚盘细胞沿卵黄四周下包,胚盘变矮成为低囊胚。
囊胚期始于128细胞期,再经2次分裂进入斑马鱼中期囊胚转换期,此期为母型调控向合子型调控过渡的时期,合子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变慢,细胞移动明显。
胚胎细胞分三类:与卵黄接触的卵黄多核层(YSL)细胞、位于胚盘最外层的表胚层(EVL)细胞和上述二者之间的深层细胞(deep cells)。
仅深层细胞发育为胚胎本体组织。
【图五】斑马鱼胚胎发育囊胚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图片来源于实验课件。
按照经验,囊胚期约从2.25h-5.25h。
共经历约3个小时,(4)原肠胚期:特征:斑马鱼的原肠胚分为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三个阶段。
原肠早期是胚盘下包到卵黄的一半时胚胎,此时胚环最大,背唇呈新月形,此时也是胚盾的开始(胚盾细胞参与脊索-中胚层-内胚层细胞的分化,但在原肠胚时期三部分未分开),原肠中期是胚盘下包到卵黄的约2/3时,由于细胞不断集中于胚环的一处,致使该处呈一盾状隆起,即胚盾。
此时胚盾明显拉长,构成下胚层。
原肠晚期是胚盘下包整个胚胎约3/4时,此时胚盾更为明显,胚体将在胚盾处建成。
【图六】斑马鱼胚胎发育原肠胚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模式图来源于实验课件,照片的原肠中期来源于课件,原肠早期和晚期是实验照片。
按照实验记录,原肠期约从13h-20h。
共经历约7个小时。
(5)体节期:特征:在斑马鱼体节期,胚体逐渐下包,之后依次经过胚孔封闭(1~2体节)、视泡出现(3~5体节)、听板出现(15~16体节)、嗅窝出现(17~19体节)、晶体形成(20~21体节)、心跳期(25体节)、视杯出现色素(26~27体节),之后将逐渐发育至咽期。
【图七】斑马鱼胚胎发育体节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模式图来源于实验课件,照片2~10体节来源于课件,其余的是实验照片。
按照实验记录,体节期约从20h-42h。
共经历约22个小时。
(6)咽期:特征:斑马鱼发育24h时已出现心跳.;48h时已形成功能化的心脏。
斑马鱼胚胎的体形更接近于成鱼。
【图八】斑马鱼胚胎发育咽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模式图来源于实验课件,照片是实验照片。
按照实验记录,咽期约从42h-80h。
共经历约38个小时。
(9)孵化期:特征:斑马鱼胚胎冲破卵膜成为可以自由游动的小鱼。
此时可见跳动的内有浅红色血液流动的有功能的心脏,整个鱼体形成了较完整的循环系统(如背部大动脉等),有的小鱼还有小鱼鳍。
【图九】斑马鱼胚胎发育孵化期模式图和照片:以上模式图来源于实验课件,照片是实验照片。
按照实验记录,孵化期约从80h-87h。
共经历约7个小时。
三、实验分析:1、斑马鱼胚胎发育速度[1]:【*由于实验允许时间不够,部分斑马鱼未能按时孵化出来,只记录到第87h。
】[1]实验中由于恒温培养箱的示数与实际温度很不相符,而后期(约80h)又提高温度,以促进发育速度,故整个实验过程的温度并不恒定,暂以25℃为准。
四、思考题:1、鱼类生殖调控的机制:发育时期:原肠期体节期咽期孵化期时间起止总计时时间起止总计时时间起止总计时时间起止总计时28℃经验值: 5.3h-10h 4.7h10h-24h14h24h-48h24h48h-72h24h 25℃实验值:13h-20h7h20h-42h22h42h-80h38h80h-87h*7h*答:鱼类生殖调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及产卵必须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其中以光照和温度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
此外,营养、水质等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
举例:如光照,光照的长短影响许多鱼类的性腺发育和成熟、产卵。
鱼类性腺的周期变化受环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这种季节变化中最主要的刺激因素是光照。
春夏产卵的鱼类,卵母细胞的营养物质形成与蓄积过程是处于日照逐渐加长,水温逐渐升高的时期;秋季产卵的鱼类卵母细胞的营养物质形成与蓄积过程则处于日照逐渐缩短,水温逐渐下降的时期,因而利用延长光照可以使春夏产卵的鱼类提前产卵,利用缩短光照可以使秋冬产卵的鱼类提前产卵。
又如温度:水温是影响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的重要因素,主要作用在于影响鱼类性腺成熟速度,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水温控制鱼类产卵期。
又如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既是鱼类生生长所必需的,又是其生殖所必需的。
有供能作用、有调节作用等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可以防止精子DNA氧化,从而提高受精率、孵化率等。
又如水质:水质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溶解氧、水流、盐度等。
盐度对某些鱼类(尤其是海洋鱼类)性腺发育起积极作用。
而水流刺激和充足氧是促进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产卵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他因素如亲鱼种群、雌雄性比、雌鱼的体型以及亲鱼的年龄等都会影响性腺发育和产卵。
总之:鱼类中枢系统将这些促进性腺发育和产卵的信号传到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脑垂体,由脑垂体分泌性腺激素直接作用于性腺,使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促进生殖过程。
2、鱼类常见性腺促熟和人工繁殖技术:答:鱼类常见的性腺促熟及人工繁殖技术如:1、亲鱼培养池的选用。
亲鱼培养池优先选用圆形,并依据不同的鱼种选择其大小和有效水深。
要有排污口、控温装置(如预热装置、热交换器等)、充氧装置等。
2、亲鱼的选择和放养。
亲鱼不论野生还是养殖的,都应选择体型标准、体色正常、健康无病、无伤的个体,亲鱼的鱼龄也要精心选择,亲鱼雌雄比例要精确控制。
3、投饵。
针对不同的鱼种选择适当的饵料、日投饵量和日投料次数等。
有时还需加入一定得卵磷脂以提高卵质,4、水温控制。
水温控制是调控鱼类产卵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通常要根据特定鱼种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水温,以保证产卵亲鱼性腺的发育和持续产卵。
5、水交换量。
因为要选择特定的水温,所以进水量、出水量及控温装置要组合搭配好,以使水温稳定的维持在某一温度环境下。
6、光照控制。
光控时间的安排既受生产条件与生产计划的影响又受鱼类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7、病害防治。
为防止亲鱼被寄生虫附着或感染疾病,影响性腺发育,一般在控温、控光前对水槽进行彻底消毒,必要时倒池,并对亲鱼进行药浴或淡水浴。
杜绝调控期间发生病害。
五、参考文献:[1]陈桑,李朝红等斑马鱼实验室繁育系统的建立1672-3554[2]陈宝增,李凤超等实验室斑马鱼的繁育与养殖技术071002[3]周玉,杨振国等神仙鱼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初步观察130062[4]谢恩义,何学福瓣结鱼的胚胎发育630715[5]丁海,李荣庆梭鲈胚胎发育及仔鱼前期发育的初步观察100075[6]任波,任幕莲等扁吻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形态学观察150070;830000;843000[7]王彦怀,陶秉春等金头鲷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300221;300384;300452[8]叶露,吴玲玲等PFOS/PFOA对斑马鱼胚胎致毒效应研究200092[9]江景田,李秋等磁化水对家鱼胚胎发育的影响118000[10]刘金兰,龚望宝等孵化水体pH值对异育银鲫胚胎发育的影响434025[11]谢仰杰,孙帼英等河川沙塘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361021;200062[12]易薇,梁姝等乐果对中华大蟾蜍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100875[13]端正花,张斌田等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毒性及生物蓄积300071[14]郑敏,朱琳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300071[15]戈志强,秦伟等重金属离子Pb2+、Cu2+、Cd2+对大银鱼胚胎发育与仔鱼存活的影响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