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图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做合一"思想论丽水学院马鹏陶先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出版了很多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如此,总感觉中国的教育几十年来是停止不前的,当代的应试教育可以这么说是退步的。
一味以分数论成败,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
”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当时教育的特点,也预示了当代教育的困境。
现在不仅是农村教育走错了路,全国教育都走错了路,钱学森先生之问便成了一个谜。
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便提出了要改革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云云。
我认为所谓的改革还是要发展陶行知教育的思想,口号喊了几十年,还是一样的口号。
这或许是陶行知先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出现这种局面,我认为站在一线上的老师应该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要多研读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把好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成为自己的教学手段。
陶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论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学做合一”为何教学要做合一呢?陶先生进一步说明了理由,我认为是以下几点。
第一,教与学要统一,要放得下自己的身子,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否则教和学就要分离,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
而“教学两者,实在不能分离,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第二,教与学的对象,先生责任在教学而不在交,教要和学联络起来,而不能一味的太过重教,要负有学习和指导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
”我认为教与学是辅,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陶先生有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
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我觉得不仅仅是从前,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依然流行,依然有市场,这应该属于老师自身的能力。
然而,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覃雪梅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著中多次阐发“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
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对后世众多教育学家、学者、师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在强调从真正的、实际的实践中求学问、寻教书育人之道,陶行知曾把它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
他说:“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中华故土,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他主张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教授法,但这一意见未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通过。
1919年,陶行知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编蒋梦麟之征,发表了《教学合一》一文,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陶行知先生坚持知行统一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他对教与学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见解。
时过境迁,我们重温陶先生这些针砭教育时弊的主张,仍然深受启发。
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并给予充实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改进教法。
陶行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
根据这一思想,目前,首先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授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分类号:学校代码:11460学号:00908126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校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以《高等代数》学科为例Tao'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the " higher algebra " course as an example所在院(系):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童蕾指导教师:晓波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至二○一三年五月二○一三年五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1.坚持以“、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2013年5月6日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
它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及实践,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与培养,和现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而《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以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著称。
对于这种课程,经常听到同学反映“上课听得懂,但课下就是不会做题。
”这种现象确实影响了《高等代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试图从“教学做合一”理论探讨这个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等代数;形成原因;解决对策Abstract"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 is the methodology of tao'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theory.It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and practice, the affirmation and training to the students of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and today the world’s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urse "higher algebr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hematics in university,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abstract and rigorous logical reasoning .For this course, we often hear students reflect "understand in class, but couldn’t do after class."This phenomenon does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subsequent course’s lear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from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teaching.Keywords: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higher algebra;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目录1.“教学做合一”理念 (3)1.1什么是“教学做合一”理念 (3)2.如何认识高等代数 (3)2.1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3)2.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2.3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3从“教学做合一”方面看学习高等代数学科困难的原因 (4)3.1从“教”的方面分析 (4)3.2 从“学”的方面分析 (5)4从“教学做合一”方面寻求解决学习《高等代数》困难的方法 (6)4.1从“教”的方面看 (6)4.2从“学”方面看 (7)4.3从“做”方面看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校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以《高等代数》学科为例作者:童蕾指导教师:晓波1.“教学做合一”理念1.1什么是“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
谈陶行知的教育演讲稿范文500字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无痕,教育有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
下面是我整理的谈陶行知的教育演讲稿,仅供参考。
谈陶行知的教育演讲稿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年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
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引言: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教育做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进步的方向和路径。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劳动教育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本文将以陶行知的“教育做合一”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的“教育做合一”思想概述陶行知的“教育做合一”思想是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同砚不仅在教室上得到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培育能力和品质。
他主张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教育做合一”,将劳动归入同砚的成长过程中,使其具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勤劳乐观的品质。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全面进步人的教育方式,同砚通过参与劳动活动,不仅能获得各种技能,还能培育劳动精神和责任感。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劳动教育是培育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高同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缺乏有效的实施和评判机制。
学校教育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忽了培育同砚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同砚缺乏实践阅历和创新思维。
三、陶行知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1.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的“教育做合一”思想提示人们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观。
通过劳动教育,同砚能够培育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品质,同时也能够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学校应该将劳动教育归入教育体系中,赐予其应有的重视和进步空间。
2. 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陶行知主张通过综合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教学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阅历来培育同砚的各种能力。
学校应该开设实践性的课程,如手工课、农耕课等,让同砚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 培育创新精神陶行知重视培育同砚的创新精神。
他认为,劳动是创新的源泉,同砚通过劳动能够培育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是探索与推动教育教学研究与发展的一生,他的一生又是充满谆谆教诲与爱之闪光的一生;他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主要教学思想与先进主张;从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學思想为出发点,结合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与体会,阐述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教学思想,进一步促进和提升目前的实际教育工作。
标签:陶行知;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发扬光大1.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1.1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理论,主要强调的就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强调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拓宽思路,鼓励学校实施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努力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向开阔的外界,到社会和生活中汲取知识、丰富自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孩子来讲,都是一项成长中的课程,所以作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积极健康、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学校也要充分运用家庭这一重要地域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1.2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1.3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学要贴近生活实践,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来学习,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要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必须融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1.2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恐语症”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呈现方式雷同等问题,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善和提升,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我院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早年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同时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论思想的集中反映。
学习、借鉴、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改革我院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提出的时代背景“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的。
在陶行知的时代,中国主要有两种教育:一种是中国道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二是在西方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中所进行的所谓洋教育。
陶行知分别称之为“老八股”和“洋八股”。
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弊端,一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重教太重”,而且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没有生气。
陶行知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里鬼混的是“死人”,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要想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必须对这种“死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教育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陶行知认为就是普遍地进行“教学做合一”。
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教学做合一”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对于我们所要做的这件事本身来说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做成了一件事,可以称之为“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就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别人,使别人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就是“教”。
“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三位一体,也可以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结论。
在“教学做”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与“教”是“做”固有的职能。
第二层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学生。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对现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陶先生留学回来之后,在继承其老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他主张以“行动”为首,肯付出行动,才能获得只是,有了知识才能谈创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提倡“教学做合一”。
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陶先生提出这一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联。
当时的正值帝国主义侵华,国家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广大的穷苦百姓都过着贫苦而惶恐的生活。
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陶行知看到这个被迫对外开放的班殖民社会时,十分渴望为爱国救国运动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贫苦、愚昧、落后、麻木地受着压迫与欺凌的生活后,他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拯救祖国。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都与爱国活动相伴而生的,留学归来后,他开始推崇科教救国,把爱国救国活动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把目光投在了乡村教育上,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创办学校。
然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不说创办学校的经费,单是要学生放弃家里的劳作一心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不劳动就意味着要饿肚子。
而学生们根本交不起学费,要老师们收那些本来家里就揭不开锅的老百姓的粮食老师们又下不了手,因而如果教书的老师只识教书,生活同样就没有了保障,同样也得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开展师范教育,也迫使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其他一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doc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篇一一、把心用上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谱写了“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论。
作为老师你得忍得住贫穷和寂寞。
所以我思考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践行着“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爬天马山栈道、走石锣鼓湿地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起了”。
老师,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争取做好,不图回报。
二、爱满课堂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落后生。
许多老师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平淡无奇的学生“一带而过”;对少数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对其“闪光点”也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
这样即便获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代价。
落后生在学校、在家里都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这时候谁注意到他的“闪光点”和进步之所在,那必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挖掘爱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
听闻有某大学生“轻生”的。
消息,拿出天马山上发现的倒下约20年古树的照片,说它竟然还活着!这就是植物,目标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身为高级动物的你呢?在《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素材。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仔有衍食喂母乌鸦的情义,为人子女能不孝顺父母?难道连羊羔和乌鸦都不如?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
生物学知识抽象,把它人性化处理后,就理解容易了。
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
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可?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
我在默默地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学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
尤其是对“落后生”,你必须进行“跟踪”,让他把“你对他的爱”从学校、从课堂带到社会,直到永远。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飘洋过海,影响全世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旧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
其实在当今教育中还存在着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象,如何把陶知的思想“教学做合一”应用到教学中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话题。
1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陶行知的第一个观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陶行知又提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
是呀,知识是无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因此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犹为重要,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学生在题海中埋头作战,在短期内决实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分数提高了。
但是这种机械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培养出来的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在科技时代,如果我们只懂得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世界的前列。
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真正落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手脚,放飞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有自己活动的空间。
而我们作为老师的更多的应该把时间放在备课上,除了备教法,还要注重备学法。
学生会了的不教,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
2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
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师的主导是什么是时候导,课堂上教师一人全堂唱,而学生只是当个配角,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应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懂得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尽管可能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
谈谈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谈谈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开创人。
他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贫穷艰苦的农村建立了晓庄学院。
为当时许许多多的下层人民带去了知识,带去了希望。
作为晓庄的一份子,我觉得无比自豪,更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要传承陶行知思想,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所以我想谈谈我对陶行知思想的一些看法。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也便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处处均应以“做”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
但不是只剩下一个“做”字,把“教学做合一”理解为只有实践是一种曲解,“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比如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
那么一定要在水里学,水里教。
否则,教自教,学自学,那么肯定教不会也学不成。
我们不得不承认陶行知思想的先进性,前瞻性。
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到现在还是中国教育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
纵观我们现今的教育,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校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有差距,理论与实践有距离。
很多大学生都感慨大学四年学的还不如工作一年获得的多。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把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一方面,老师按照书本教,可能他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遇到过实际中的问题,很难对学生传授实际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更是处在象牙塔中,很难实际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那个领域。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
他主张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实践指导者。
教师要与学生密切合作,通过实际操练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知识的真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成长和发展,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
1.2 探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的特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性强: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绘制图纸来理解和掌握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形状等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 抽象性强:机械制图是一门涉及多种图形、符号和规范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来理解和掌握各种图形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
3. 学科间的交叉性:机械制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机械设计、图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性强:机械制图教学注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通过绘图软件或绘图工具来完成各种机械零部件的绘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培养”是一体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应该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关系。
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要使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情感激情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学做合一”还要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思想、审美情感和交际技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知文学之美,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语文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优质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四维全面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体现“教学做合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和学习融为一体。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是他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作出的科学总结,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
陶行知把“做”作为教与学、知与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践与理论等等之间的中介而予以充分重视,尤其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学习者实践主体地位的尊重。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在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做合一”中“做”的中心性位置,不仅提供了学习者展现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各种机会和舞台,而且张扬了学习主体的实践精神,学习者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因此有了真正确立和实现的可能。
第二,“教学做合一”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特性。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的唯一来,是创造活动的基础,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
“教学做合一”主张现代教学应因地制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实地训练人才,这对脱离社会实践生活的传统知识教学是一个积极补正,因为学生只有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检验并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对学生而言,“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是一种以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做”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一种新价值的产生,即学生主体真实意义上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要更好地生活,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而人生有多长,教育也就应该多长,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类社会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终身性,人类生活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的全程性。
谈谈陶行知思想的教学
做合一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谈谈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开创人。
他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贫穷艰苦的农村建立了晓庄学院。
为当时许许多多的下层人民带去了知识,带去了希望。
作为晓庄的一份子,我觉得无比自豪,更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要传承陶行知思想,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所以我想谈谈我对陶行知思想的一些看法。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也便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处处均应以“做”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
但不是只剩下一个“做”字,把“教学做合一”理解为只有实践是一种曲解,“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比如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
那么一定要在水里学,水里教。
否则,教自教,学自学,那么肯定教不会也学不成。
我们不得不承认陶行知思想的先进性,前瞻性。
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到现在还是中国教育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
纵观我们现今的教育,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校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有差距,理论与实践有距离。
很多大学生都感慨大学四年学的还不如工作一年获得的多。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
的教育没有把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一方面,老师按照书本教,可能他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遇到过实际中的问题,很难对学生传授实际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更是处在象牙塔中,很难实际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那个领域。
只是在大四实习时得到锻炼的机会。
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能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的。
所以我觉得陶行知思想的精髓对我们来说是很受益的,我们要明白书也是人生工具的一种。
既然生活教育的“做”要使用多种工具达到改造生活的目的,书便是需要而又不唯一的一种工具。
我们一定要把书读活了,千万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我希望我们能秉承陶行知思想的精髓,真正做到:一、在做中教,教育方法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令人可喜的是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
就比如我们学校,专业是小学教育的我们每一年都有去小学见习的机会。
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向那些经验丰富的一线小学教师学习请教,与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一起相处,学着怎么教他们,管他们,怎样和他们交流沟通,做好朋友。
你会发现,原来书本上的那些理论都是与实际相关的。
很多小学生的行为都是有他的原因的。
就好像我遇到的低年级生,他们非常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总会来告诉我这个同学怎么了,那个同学怎么了。
在没学教育心理学时我对这个问题很困惑。
可是后来学到了这方面知识,我就懂了。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说6~8岁的小
孩处于权威阶段,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
他们单方面的遵守权威。
而老师在他们眼里就是权威,所以总会跟你“打小报告”,希望由你这个“权威”去评判。
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似乎也更加能懂得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真正内涵。
有人曾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书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所以我希望每个师范生都能研读一下他的作品。
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真的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也很感激很欣慰我们学校能为我们开设这一节课,有这么好的老师引导我们了解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