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近几年来,全球宏观经济纷纷扰扰,经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洗礼后,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在此情况下,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动向就成为资本市场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动向。本文主要挑选了美国、欧元区(德国、法国)、非欧元区(英国)以及中国这几大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这几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致的判断。

首先,对几个重要的经济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

1、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GDP的意义: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2、CPI:消费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4、PMI: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中文翻译为采购经理指数。PMI 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

美国

本文搜集了美国GDP,CPI,非农就业以及PMI这四项数据,对美国经济进行粗略总结和展望。下表(1)为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第四季度的美国GDP环比年率。通过表(1)可以发现,金融风暴之前,美国GDP均保持在3%左右水平,处于较为健康的增长率之中,之后全球金融风暴爆发,美国经济一度下跌至-6.8%的最低点,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已进入缓

慢复苏阶段,GDP于2011年出现上涨,目前重归 3.2%的稳定增长速率中。

表(1)

表(2)体现了近几年来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走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2011年美国CPI整体处于较高位置,甚至一度冲破国际上公认的CPI警戒线3%位置,目前来看美国CPI 已较之前有所回落,重归国际警戒线下方,政府对经济的刺激尚未结束,但美国政府亦采取措施严控通胀风险。因此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的过程之中,之前一直风风火火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即QE3)并不容易实现,其原因在于,量化宽松政策虽能对经济形成较强的刺激,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较大的通胀风险,美国经济不会在其自身正在稳步复苏的过程中去冒恶性通胀的风险。

表(2)

表(3)为美国非农业就业人口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的是,其非农就业人口正处于逐步回升过程中。此项数据也可从侧面表现出美国经济处于复苏之路之中,就业数据明显改善,表明美国实体经济正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

表(3)

表(4)所体现的是美国PMI数据走势。笔者在此需说明一点的是,50%为PMI数据的牛熊分界线,若PMI数据处于50%上方,则表明该国经济处于牛市之中,但若该数据处于50%之下,则表明该国经济处于衰退之中,观察表(4)可以明显发现,2010年开始,美国PMI指数一直位于50%以上的高位,美国经济的复苏已然不言自明。

表(4)

总结以上四点,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复苏过程之中,无论是GDP,非农就业还是PMI指数,都处于稳步上涨状态之中,此外CPI指数亦重归国际警戒线水平之下,华尔街金融风暴并未将美国击垮。美国,作为目前来说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或将在未来几年内重新振作,对其他各个经济体造成强大的压迫。

德国

德国,作为欧元区领头羊,其宏观经济现状及前景是投资者需要研究和掌握的重要方面。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德国能否一枝独秀、独善其身,本章节将对德国进行分析,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表(5)为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德国GDP 概况,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其GDP出现大幅度下行,甚至出现长时间的负增长,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回暖,但目前来看,德国受到欧债危机拖累,经济增长再次出现迟滞,2011第一季度再次出现滑落,且尚无抬头趋势。因此,德国在整个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困扰的前提下,其经济的复苏之路困境重重

表(5)

表(6)所呈现的是德国CPI概况,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截止2011年第四季度,德国CPI 仍处于正常水平,并未冲破国际警戒线,然而2012年1月开始再次出现抬头之势,但笔者个人认为,德国完全有能力将其CPI控制在国际警戒线之下。德国作为老牌欧洲强国,其自身经济应该说并不存在明显问题,拖累其经济的因素在于欧洲债务危机。然而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经提到,欧债危机非简单通过提供流动性就能解决,而是在于欧元区内部结构性问题,是其内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欧元区在成立时仅仅简单统一发行了欧元,其内部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欧债危机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德国受欧债危机拖累,其经济复苏不容乐观。

表(6)

表(7)所呈现的是德国2010年8月以来的失业率概况,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010年8月德国失业率处于历史性高位,但之后随着该国经济复苏,失业率出现下行,2012年3月,德国失业率降至6.7%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因此目前来看德国自身并无重大经济问题,去除欧债危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该国经济正处于逐步回暖之中。

表(7)

下图为德国2010年8月以来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概况,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德国走出经济危机影响,制造业开始复苏,并一度走上60以上,本为之前提到,50为PMI 指数的牛熊分界线,德国制造业于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之间走出强势反弹,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4月开始,该指数出现大幅度下挫,于当年9月跌至牛熊分界线,即50下方。之后虽有小幅反弹,但短暂重回牛势之后,再度回到50下方。因此,对于德国制造业来说,其前景不容我们乐观。

表(8)

总结来看,德国作为欧元区领头羊,若剔除欧债危机因素影响,其自身并无太大问题,然而正是因为受到欧债危机拖累德国经济复苏之路困境重重。

英国

英国虽为欧盟国家,但并非欧元区国家,其主要货币仍为本国货币即英镑,因此在其内部经济出现问题时可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补救。

表(9)

表(9)为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英国季度GDP概况,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席卷各国,英国未幸免于难,跌至负增长区域。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退去,英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但并未恢复至之前水平,可以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对全球各国的经济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其影响之深远,绝非短短几年或十几年内即可消化。

表(10)

再看表(10)英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走势,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英国CPI 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并始终处于国际警戒线3%上方,但于2011年9月开始回落,且回落速度较快。目前来看,该国CPI仍处于逐步下行之中,但速度开始放缓,英国作为独立发行货币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将其CPI抑制在低位,然而降低CPI意味着减少货币流通,对于正处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英国来说,减少其货币供给显然无法继续刺激其经济恢复。因此短期内英国CPI,或仍将处于3%以上的高位。

表(11)

表(11)为英国制造业PMI,经历华尔街金融风暴洗礼后的英国制造业显示出强劲态势,然而2010年12月达到60左右的高位后,出现疾速下滑,并一度于2011年9到12月份位于牛熊分界线下方,但目前来看该国制造业PMI指数重归50上方,并且再次出现抬头趋势。

表(12)

英国失业人数于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一直处于低位,但之后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其原因或在于受到欧债危机的扩散式影响,失业人数于2011年7月达到近几年来最高位,增长3.3万余人,之后又出现下滑。但目前来看,该国失业人数变化水平并未重新回归之前的低位,且再次出现向上趋势。

总结英国经济,作为唯一一个欧盟非欧元区国家,英国独立发行该国货币,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较小,但在全球经济相对疲软的状态下,该国难以独善其身。

法国

法国,与德国相同,为欧元区相对较为强大的国家,但其经济并不如德国稳定,法国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深重。2012年1月14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展望为负面,法国是第一个被降级的欧元区大国,表明欧债危机不再只是影响小国。

表(13)

上表为法国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GDP数据,经历全球金融风暴后,法国经济开始复苏,从2009年全年的负增长一路上行,但目前来看,其GDP增长速率虽为正值,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法国受到欧债危机影响深重,短期内难以实现大幅度的复苏。

表(14)

表(14)为法国通货膨胀年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该国CPI目前正处于相对高位,且短期内并无回落迹象。值得庆幸的是,该国CPI并未冲破国际警戒线,通胀相对温和。

表(15)

上表为法国工业产出月率,该项数据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意义相近,皆为体现该国制造业景气情况。2012年1月,该国工业产出增长率再次转为正值,但回顾之前两年,法国工业产出增长率波动较为剧烈,这也从侧面反映该国复苏之路面对重重压力,尤其以欧债危机最为严重。

总结来看,法国经济目前不容乐观,欧债危机将持续影响该国经济复苏。

中国

中国,作为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时仍保持经济相对快速增长的国家。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状况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十分重要,尤其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了解本国宏观经济形势是重中之重。

表(16)为中国2007年至2011年中国GDP季度数据。2007年,当全球经济遭遇金融风暴威胁时,中国经济亦未能幸免,GDP增长率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一路从10%上方跌至6%左右。中国GDP虽然出现大幅度下行,但仍处于正增长阶段,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反弹直至2010年第一季度反弹结束开始回落。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政府采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限制货币流通量,抑制物价。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也使中国GDP增长率出现回落。

表(16)

表(17)

上表为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作为中国投资者,应该对我国该项数据时刻关注。2011年6月至9月,CPI处于绝对高位,恶性通胀严重威胁中国经济。随后政府通过加

息等宏观政策,回收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打压物价。CPI于2011年10月开始回落,且回落速度极快,超过民众普遍预期,表明政府维持物价稳定的决心。但是中国国内高入云端的房价,犹如一刻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威胁。

表(18)

表(18)为中国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中国PMI数据,虽然该数据于2010年11月冲至55的高位,但随着中国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开始出现下滑,甚至于2011年11月跌至牛熊分界线50下方。目前来看,该数据有复苏迹象,然而笔者认为,较高的物价水平,仍将影响我国制造业景气程度。

总结

本文为通过解析全球各大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图标,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宏观经济现状及前景。在经历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之中,各大经济体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其中,美国经济前景光明,华尔街金融风暴并未将其击倒,美国或在未来几年重新崛起;欧元区方面,德国自身并无太大经济问题,然而与德国同为欧元区大国的法国却有萎缩风险,欧债危机将持续影响德法复苏;英国,作为欧盟的非欧元区国家,虽能控制其货币供给量,但高水平的CPI仍将影响其经济复苏;中国相对来说,是目前全球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为了稳定国内物价GDP增长速率开始回落,此外高房价也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严重威胁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全球未来宏观经济分析 —— 铜市深度分析

全球未来宏观经济分析——铜市深度分析 格林期货金融与金属事业部 郎孟囡 2011年8月

目录 一、美债危机——对于美国未来经济的担忧仍在 二、QE3——继续的宽松货币政策 三、峭壁边缘的欧债危机 四、中国宏观经济深层次分析 五、铜市深度分析

8月5日在美国股市收盘以后美国评级被下调,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应,道琼斯指数低开低走接连暴跌,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世界经济真的岌岌可危了吗?2008年危机的本质是由次级贷款的资金链断裂而引起的金融市场资金链断裂,之后深化到了欧美国家财务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危机。金融产品的危机可以由金融公司来调整稀释,金融机构的危机可以由国家来调整稀释,但如果危机是国家信誉、国家财政本身,那这个危机就无法稀释。 巨额债务必须有一个承担者。现实是美国是最大的负债者,美国人不愿意承担。这就是整个世界危机的根源,这一连锁反应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环,债务危机就演变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债务国通过贬值货币来稀释债务从而达到将危机转嫁的目的。美国现在每年一半财政支出要靠借债,这使得美国财政资金链已到了濒临断裂的境地。从这个层面上说,在矛盾不可调和危机无法转嫁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未来数个月至一两年内,出现硬着陆的概率加大。

前期有美国量化宽松,美国绝不会停止手中的量化宽松,量化宽松的进程以及速度是否如市场所想象的那么理想是值得商榷的,但继续宽松是无疑的。因此,虽然说如今全球市场近期快速回落,但直接就此进入危机的可能性仍然不是很大,更可能的方式是美国继续宽松,世界经济在无法支持的情况下矛盾在某个点上爆发,然后再次引起连锁反应。如今这个点还未出来,近期更多的是市场的恐慌而非危机本身的爆发。标普评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双簧,但是双簧的背后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G7声称准备采取措施救市,这个所谓救市无非还是印钞,所以收紧货币政策趋势可能暂时要终止了。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调研

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调研 建设目标 1.建立一个边界清晰、科学合理的能全面反映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2.建立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管理机制,收集、整合全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数据,有效保证宏观库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3.建立本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以宏观库为基础,以各类分析报告为支撑,以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服务手段,全面深入地展现和发挥宏观库的价值,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各个层面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方便社会各界获取、查询政府宏观数据信息; 4.规范信息资源目录标准、指标体系分类编码标准、共享数据集模型、数据元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建立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从业务和技术上确保数据来源的唯一、全面和权威性,把宏观数据信息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长期管理好。 系统组成 宏观库系统由支撑体系(标准规范支撑体系、管理运行维护支撑体系、安全支撑体系)、网络系统、信息共享平台软硬件系统环境、数据库体系(中心交换库、基础数据库、主题库、发布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处理系统、应用支撑

系统、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组成。 项目关键点 1.顶层设计 宏观库这样全市整体性的大型经济社会综合数据库项目的建设,必须仔细研究分析项目的建设目标,立足长远、立足整体,从建设实施的一开始就着手规划、建立稳定的、可扩展的、基础层面的各种架构,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2.统筹协调机制 宏观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很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需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参与研究解决每一阶段宏观库建设过程中需协调统一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宏观库建设的顺利实施。宏观库运维过程中,收集数据来自于各部门的行业统计,由各部门联合共建,需建立宏观库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奖惩考核体制,确保宏观库的顺利运维。 3.大数据开发应用 大数据不是单纯的海量数据存储,更多是一种计算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发现。大数据来源丰富,结构多样化,数据量大,数据的生成、变化和处理速度相当快,为了对大数据进行处理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不仅需要提升硬件设施性能,而且要研发出能够处理大数据的技术算法及应用软件。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

城市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方案

1.系统概述 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内部拥有着大量城市基础数据资源,但由于管理分散,制度规范不健全,造成重复采集、口径多乱、数出多门;各部门的指标数据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共享程度较差。随着政府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必须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化政府部门掌控决策信息资源的能力,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需求越来越紧密,但当前部门间信息共享多是点对点方式,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因此各部门对加快解决数据资源分散管理、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以解决以上问题。 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数据采集交换,为各部门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支持,一方面数据信息从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整合接入,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和这些接入部门提供全面的共享服务。同时,以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建立为基础,整合来自各委办局和各所辖地区的、经过审核转换处理的数据资源,可实现对经济社会信息的统一和集中存储,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为今后政府工作提供一致的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整合共享只是手段,数据分析服务才是目的。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可有效整合各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全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满足政府业务对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需要,进而提升形势分析预测水平,对政府在发展规划、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持,提高了政府部门掌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能力。 2.建设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2)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地对政府统计部门、政府各部门以及国民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统计的关系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数据查询

人民币汇率数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hq/rmb/list.php 存款利率数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ckll.php 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数 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month_idx.php?type=016 &symbol=01602 贷款利率数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dkll.php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 率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bank/ibor_list.php?market=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 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jmxf.php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 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gypcc.php 货币供应量数 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month_idx.php?type=01 5 国民生产总值数 据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data/mac/year_idx.php?type=001& symbol=00101 环球股指汇 总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money/globalindex/index.shtml 第二个是:https://www.doczj.com/doc/9e13062127.html,/

说明,这是一个动态的网页,里面涵盖了全球主要股市的行情,另外,还有“替代能源、水资源、波罗的海指数、不动产、债券指数、金属能源农产品、全球汇率报价、MSCI指数、全球期货指数等等,数据比较齐全。这个网页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制作的,即红色表示上涨,绿色表示下跌。(下图为局部截图) 这个网页可以通过刷新观看最新数据。 另外,点开后可以看趋势图,比如,点击上图箭头所指的“埃及股市”,会显出下图。

宏观经济学GDP数据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情况一览表: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世界排名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 7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 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7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 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 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 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 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 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 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 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 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 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0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 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 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 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 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7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 1997 78973.0亿元 603.9 9.3% 6420元 775 1998 84402.3亿元 651.2 7.8% 6796元 821 1999 89677.1亿元 700.9 7.6% 7159元 864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章2016-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第一节2010-2015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概况2010-2015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2015的五年期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对我国有利。 一、2010-2015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化。2009年全球经济回升,但从2010年开始,增速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到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从世界经济具体表现来说,本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社会问题这五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回暖 表1.2009-2015年(预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 如表1所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于2010年反弹至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以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均比2010年各自增速降低1.3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基本持平。 2012年-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由于自身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匮乏;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受到自身控制通胀政策的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拖累。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但增速相比2013年仍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家庭债务调整、缩小财政赤字工作取得进展,增长动力部分恢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则比2013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略好于2014年,IMF预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8%。 (二)全球就业情况略有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失业率大幅下降。2011年-2014年世界平均就业水平有所好转,但各主要经济体就业状况差异较大。此外,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还将长期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

工作报告-2019-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9019 精品 精品 精品

2019-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 篇一:2019-2022年中国商业综合体行业市场分析预测研究报告(目录)2019-2022年中国商业综合体行业市场分析预测研究报告(目录)公司介绍北京智研科研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从事市场调研、产业研究的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强大的调研团队和数据资源,主要产品有多用户报告、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咨询等,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 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 中国产业信息网()是由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开通运营的一家大型行业研究咨询网站,主要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 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服装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 我们的服务领域2019-2022年中国商业综合体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研究报告(目录)【出版日期】2019年【交付方式】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报告编号】478103【报告链接】201912478103报告目录:商业综合体的概念,源自“城市综合体”的概念,但是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城市综合体是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城市经济聚集体)。 而“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2年中国商业综合体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推进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达经济体基本与预期相符,其中欧元区强于预期的增长表现抵消了美国弱于预期的表现,但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依然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略好于预期,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也比预期略好,巴西的深度衰退已经初步呈现缓解迹象,俄罗斯经济在石油价格回升后也开始趋于稳定。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投资普遍疲软,因此全球工业活动和贸易低迷,但近几个月,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工业活动和贸易均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日趋加剧。首先,英国投票退出欧盟的影响仍有待充分显现,预计未来将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并对信心产生更大影响。其次,持续的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可能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尤其脆弱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压力加大。最后,新兴市场国家仍需实施大幅度的财政调整,尤其需要警惕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与之相伴的是国内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继续依赖信贷驱动经济增长导致最终发生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增大。 美联储何时加息是全球货币政策趋向的重要参考。在今年9月的议息会议上,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委员会(FOMC)会议决议以7:3票数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就未来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官员仍保留了2016年加息1次的余地,中长期利率预期也被下调。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2016三季度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中积极因素增多,经济增长略超市场预期,成绩来之不易。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服务业增幅略有回落,中上游企业利润增速回升。预计当季GDP增长6.7%左右,经济增速位于预定的目标区间。季度CPI温和上涨1.6%左右,PPI涨幅为负1%左右。 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幅度减缓,总体消费增速基本平稳 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3%,比去年同期下降0.2%;而去年同期消费品累计同比增速的降幅为1.6%。因此与去年相比,累计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的幅度已经缩小,显示平稳增长的特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数据看,8月份促进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徐高理事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数据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严格的经济理论和预测判断均需要以详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认识理解经济数据是进行经济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涉及多层面庞杂的数据,系统全面的掌握宏观数据体系,以及阅读、处理、分析、判断经济数据对宏观研究至关重要,卓越的经济理论以及准确的经济预测均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控上。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数据体系基本上依据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但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理解中国经济数据更具复杂性。本文简单介绍经济数据阅读处理基本方法,搭建经济数据体系,成系统的分类介绍各经济指标,力图使读者在形成数据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各经济指标,并准确运用。然而受篇幅限制,本文在尽量做到对指标全面覆盖的同时,对各指标介绍的深度难免有限。 本文首先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阅读以及处理方法。宏观指标以时间序列型居多,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往往反映经济走势,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统计技术与资料的限制使得累计值和当月值在月度与季度数据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两个概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意味着经济指标随季节出现涨落。同比变化率是最为简单的消除季节性的方法,然而存在滞后性。及时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需要借助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季节性因素,得到环比增速数据。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中国经济数据体系来系统介绍各经济指标。我们以市场经济循环作为分析的起点。从产出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循环表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需求。产出面以生产法 GDP 为总量指标,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是从生产面的不同侧面对经济情况进行描述。而需求面GDP以支出法GDP为代表,与其三大子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应的有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等更为高频的指标。收入法GDP是从收入面描述经济的总量指标,包括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项,企业利润、就业、财政数据等从收入面对经济走势进行了描述。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宏观名义量与实际量区别产生出一般物价指标——通胀指标。而通胀水平变化在价格粘性背景下可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其中CPI是最为常用的通胀指标,通胀变化一方面显示实体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具有指示意义。因而预测通胀变化对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第四部分介绍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循环指标。现代市场经济下货币与金融是市场循环的润滑剂。而央行是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或回收货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信贷并形成货币再生创造。这样形成央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资金市场。相应的货币总量、资金价格、流动性供应等均存在两个层面的度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供求变化会影响实体经济变化。但在金融体系传导不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宏观经济分析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天津商业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图书馆219 开课时间 2011年 9 月 1日实验报告 2011年 12月 17日 学院名称年级、专 业、班 学 号 姓 名 同组 姓名 课程名称实验项 目名称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指导教师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成绩 教 师 评 语教师签名:年月日 实验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目的要求 2、仪器用具及材料(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用具名称) 3、实验内容及原理(简单但要抓住要点,写出依据原理)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5、数据图表格(照片) 6、实验过程原始记录 7数据处理及结果(按实验要求处理数据、结论) 8、作业题 9、讨论(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想法等进行讨论)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一)国际背景 1.欧债危机的开端、发展。蔓延和升级: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 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2010年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度过危机。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10日凌晨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避免危机蔓延。2011年7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评级至“CC”,展望为负面。标普认为欧盟的希腊债务重组计划是“廉价交换”,看似希腊债务交换和展期选项“对投资者不利”,希腊债务重组相当于“选择性违约”。欧债危机正在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这次轮到法国。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已经发出警告:将在未来3个月内考虑是否将法国国债AAA评级置于“负面观察”。负面观察往往是降级的前奏。 2.欧债危机原因分析: a)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b)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2011年7 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09 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