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五四)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对废名短篇小说《桃园》的符号学解读作者:李楠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5期摘要:废名的小说,因大量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西方现代派的象征主义,常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开小说表层的“涩”,就一定会被他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艺术眼光所折服。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批评理论,对废名的短篇小说《桃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以期揭开小说诗意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废名;《桃园》;符号象征废名一生创作数量不多,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和《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以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然而在“五四”时期众多的新文学作家中,废名却是一个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存在。
他的小说极具探索性、实验性,富有前卫意识和个人化色彩。
废名的小说不但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了充足的养分,还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的小说在明显呈现出诗化倾向(诗意浓郁的语言、美妙意境的营造、散淡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充斥着富于跳跃性与暗示意味的联想。
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废名小说的内容晦涩、不易懂,但是他的老师周作人却认为他的小说是“很有意味的”,只不过是一般人不理解其“简洁而有力的写法”。
其实,废名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他通过对一系列符号象征的巧妙运用而构筑起来的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
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语言凭借其与客观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事物,但在人类纷繁复杂的情感面前,它却无能为力。
因此,人类才创造出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在费尽心机的创造一种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这种形式被克莱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为了构筑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即使最伟大的作家也不得不借助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符号象征。
这样一来,符号象征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文化活动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就成为人们情感的符号象征。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8课《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疙瘩耙地(pā)B.舒服荞麦(qiáo)C.叫唤蹚坏(tāng)D.翻身闺女(guī)2.下面对诗歌及作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华丽和深刻。
B.《三黑和土地》的写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4.“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递进C.表示语意的转折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不爱护环境的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
C.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D.经过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6.辨字组词。
恨(______)旱(______)溜(______)逮(______)狠(______)早(______)榴(______)建(______)7.仿写词语。
尝一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白霎霎: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浇得肥肥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一、填空题二、选择题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7、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代表作:《红烛》、《死水》。
2021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信息匹配1. 我会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琴弦⋅(xián xuán )戛⋅然而止(jiá gǎ)远眺⋅(tiào zhào ) 擂⋅鼓(lèi léi )雨⋅雪霏霏(yǔ yù)踌躇⋅(zhù chú) 二、书写我会读拼音,并能工整地写出下面的词语。
yǎo tiǎo xián jiē zhān mào páo xiàobēn fù duàn liàn shěn shì hóu lóng三、填空题我会辨字组词。
姆(________) 锤(________) 航(________) 垫(________) 拇(________) 捶(________) 艄(________) 势(________)四、语言表达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特点,照样子对给出的情景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例:游子回到家乡,就像漂泊在外的鸟儿终于归巢。
雨点落在窗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冬眠是动物为适应冬季的寒冷和食物不足而出现的休眠现象。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妈妈:“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花真香。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放弃。
(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填空题知识积累。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
2.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被称为________。
双重视野下的《桃园》之美牟玉珍;张挺玺【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4【摘要】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
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
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Fei Ming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er of short stor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and his novels have unique aesthetic pursu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Peach Garden" assumes poly-connotations of Fei Ming's novel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languish life and long for better life, we can perceive the modern meanings and unique aesthetics in the novel.【总页数】3页(P34-35,55)【作者】牟玉珍;张挺玺【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视野下“同一犯罪”之判断与启示——以美国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 [J], 娄超2.史料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新文学广告——以《文艺复兴》杂志为中心 [J], 吕彦霖3.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曾敏之评传》——概览陆士清的写作 [J], 钟晓毅4.双年展价值体系中的“泛亚视野”——谈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双重背景下“昆明美术双年展”的学术定位 [J], 汤海涛5.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 [J], 陈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学重点一填空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2、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肇始: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集中代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点。
1、德先生(民主Democracy)赛先生(科学Science)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中“八事”(文章八事)是:①须言之有物②不模仿古人③须讲求文法④不作无病之呻吟⑤务去滥调套语⑥不用典⑦不讲对仗⑧不避俗字俗语。
5、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中的“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6、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晚清已出现):文学革命者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新鲜空气。
大量的翻译的刊物《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
7、中国戏剧的萌芽: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易卜生(北欧挪威戏剧家“戏剧之父”)专号》《娜拉》(玩偶之家)《国民公敌》《培尔·金特》8、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标志:《雷雨》9、我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堪称现代小说基石。
第一部中国小说史教案:《中国小说史略》第一个白话诗人:胡适第一本白话集:尝试集。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兰花草——改编自胡适的希望刘半农的《瓦釜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的民歌体新诗集,代表作《叫我如何不想她》冰心的《繁星》《春水》野草包括《秋夜》《雪》《腊叶》《乞求者》《复仇》《题辞》《影的告别》《我的失恋》《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显得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觉》《淡淡的血痕中》《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朝花夕拾包括《狗。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句名篇默写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石壕吏(节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
【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欧阳修传(节选)范仲淹以言事①贬,在廷多论救②,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③,小人翕翁不便④。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言事:直陈时弊。
①在廷多论救:朝官们大多写文章上奏,请求豁免他。
①保弛:改革。
①翕翁不便:势焰昌燃,大肆攻击。
2.【甲】诗作者是,【丙】文所提及的范仲淹,初中阶段学过他写的文章《》。
3.解释加点的词语,(1)至于负.者歌于途( )(2)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4.下列对【丙】文第二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认为范仲淹正直却看着他被放逐。
⼆、反映知识分⼦⽣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1.《沉沦》:短篇⼩说《沉沦》是创造社会成员郁达夫发表于⼆⼗年代的作品,当时⽂坛上有⼀批创造社成员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发展了⼀种“⽩叙⼩说”(也叫“⾝边⼩说”)。
其中⼀种是主要抒写作家⾃⼰的⽣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有虚构的情节,代表作就是《沉沦》。
这些作品把“表现⾃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展现⾝边的⽣活,袒露⾃⼰的灵魂,抒发内⼼的感情,通过“表现⾃我”来透视整个⼈⽣、社会或⼀个时代。
《沉沦》以⾚**的真率描写,刻画了⼆个留⽇学⽣在⾃⼰的⽣活环境⾥寻求纯真友谊和爱情⽽不可得,以及⾝处异域⽽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产⽣的孤独、寂寞、忧郁、**的⼼理状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公——⼀个“弱国⼦民”的⾃卑感,屈辱感和由此⽽来的希望祖国快快富强起来的迫切愿望。
作品中主要⼈物是“他”(⼀个留⽇学⽣)该⼩说是⼀篇⾃传体⼩说,同时也是⼀篇⼼理⼩说。
2.《伤逝》:作者鲁迅,短篇⼩说,⼆⼗年代“五四”时期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民主、⾃由”思想的冲击下,青年⼈开始冲破旧的婚恋观念,追求恋爱⾃由、婚姻⾃主。
鲁迅通过此⽂意在告诉青年⼈婚姻⾃主、恋爱⾃由并不是⼀个单纯的问题,如果社会环境不发⽣变化,个性解放只能是⼀句空话⽽已。
⽂中主要⼈物:⼦君、涓⽣。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创造社主要成员之⼀。
代表作有⼩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说发表于⼆⼗年代“五四”时期,属短篇⼩说。
创造背景:“五四”⾼潮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找不到救国救民的光明⼤道,便患上了⼀种“时代”病:迷悯、彷徨,同时他们在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情况下,就会遭受社会的挤压和迫害⽽⽆⼒反抗。
作品主要⼈物:“我”、⼥⼯陈⼆妹。
4.《潘先⽣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名叶绍钧,⽂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代表作有短篇⼩说《潘先⽣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长篇⼩说《倪焕之》等。
1.( )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独幕话剧是( ),作者( )。
3.刘半农被誉为( ),他的代表诗集是( )。
4.周作人的( )借助象征手法表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广受好评,在当日有“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之称。
5."五四"时期有两大文学现象与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关系密切,一是( ) 热,二是( )的崛起。
6."问题小说"热的出现,与( ) 在理论上的阐释分不开。
7."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 ) 的( ) 。
8.( ) 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9.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 ) ,是由文学研究会诗人( ) 、( ) 、( ) 主持的。
该会8位诗人的诗合集( ) 从内容到形式代表着一种平实的诗风。
10.瞿秋白20年代初写的( ) 和( ) ,向国人报告社会主义苏联建国初期的情况,被视为现代( ) 的滥觞。
瞿秋白在30年代还写有杂文集( ) ,见解深刻独特,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11.创造社作家张资平带有自传性的( )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12.女作家冯沅君的代表作( ) 与( ) 表现了毅然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历程。
13.( ) 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4.( ) 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杂文)刊物。
15.林语堂"五四"以后潜入鼓吹幽默、抒写性灵一路,由( ) 的偏锋成为( ) 的主帅。
16.新月派诗人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 ) ,主张( )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 ) 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7.丁西林的( ) 在初期的剧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 )、( ) 。
18.以( ) 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此外还有( ) 、( ) 、( ) 等诗人。
在设计的时候就以王老大对女儿的爱为切入点,然后通过结尾桃子破碎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审美追求来完成对本文的理解。
在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较好地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开掘文本所传递出来的优美而又忧伤、幻灭式的审美情调。
人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不仅仅在于他拥有更高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善良、宽容、坚韧、悲悯等优秀的精神品质。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小说可能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讲述的只是一对处在贫困中的父女的平凡的生活,但它依然在爱的氛围中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下面,我们就通过思考讨论的题目,去感受人性的光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着眼作品整体,用联系的观点解读和鉴赏作品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2、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人性的美好,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1、理解父女之间的浓浓亲情。
2、咀嚼细节和情节,解读人物心灵,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了解文体、作者,知人论世;疏通字词,完成基础积累。
2、疏通文本,把握主要信息。
(二)走近作者
冯文炳(1901-1967),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26年8月开始用笔名废名。
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
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体家,抒情小说奠基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课堂合作探讨:
1、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园。
小说题为“桃园”,找出文中描写桃园环境的语段,说说这座桃园有哪些特点?
桃园:孤单寂寞、萧条荒芜、荒僻、恐怖、大
2、在这片桃园生活的父女二人有着怎样的境遇?
境遇:生活窘迫、贫困、远离城镇
3、阿毛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试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阿毛:天真、善良、充满幻想,有爱心,关怀他人
4、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你认为王老大是一个好父亲吗?为什么?(找文章中的细节)
细节一:“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
细节二:“阿毛,今天一天没有看见你吃点什么,老是喝茶,茶饱得了肚子吗?我爸爸喝酒是喝得饱肚子的。
”
细节三:“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
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
上是屋顶。
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细节四:王老大喜欢极了:张四来了,帮同他骗一骗这个生人!——他的酒瓶哪里还有用处呢?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
细节五:王老大耳朵听,嘴里说,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找给你行吗?”“好好,我就给你换。
”
上述是表现王老大对女儿关爱的细节。
这些细节深刻表达了对女儿的脉脉的爱护。
学生所找的细节也与之比较接近。
5、看着秋天满园凋落的桃叶,阿毛想在桃园里种橘子,却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子;当父亲问阿毛想吃什么,阿毛说“桃子好吃”。
这里的“橘子”“桃子”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6、小说结尾玻璃桃子碎了,有怎样的预示意义?
文章的理解的难点是对主旨的理解。
对此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文章的结尾处玻璃桃子的破碎实际是作者有深意的一笔。
找到这一点就等于找到了理解主旨的突破口。
着眼点应在两处:“玻璃桃子”和“破碎”。
对于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而言,“桃子”意味着什么?而王老大在这个萧瑟的季节根本找不到桃子,只能用自己的酒瓶和钱去换一个玻璃桃子来安慰他的女儿。
而玻璃桃子是易碎的,果不其然,没走几步,王老大的玻璃桃子就被孩子撞破了。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得出答案:桃子是桃园的结晶,是阿毛的希望,是王老大的希望。
而玻璃桃子是如此地易碎,最终也很快就走向了破碎。
桃园的希望破灭了,阿毛的希望破灭了,王老大的希望也破灭了。
阿毛走向死亡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这是一个悲剧结局。
但我们,却从王老大这个甚至有些狼狈的小人物身上,读出了一份沉重的爱。
这样的结局固然苦涩,但却令作者在叹息之后更多一份感触。
在那样的年代,爱总是覆上一层冷色。
人们在挣扎中求生,酸楚和灾难洗去了爱最后的斑斓。
色彩剥落后是一片冷清,沉重的枷,锁住了喉,呐喊声在舌尖徘徊。
这样的爱无疑是沉郁的,但这份沉郁中暗涌的炽热,却是最真挚,最令人感叹的。
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花哨的爱,光与影繁杂交错,颠覆着我的世界。
浮华与喧嚣,终于将我倒出了这个万花筒。
我此刻静坐在这儿,试图看清每一场缤纷后的疮痍与否。
那些粉饰褪去后,“爱”字又有几分重?压不死一只蚂蚁。
大爱无言,更无须繁华点缀。
1.简析《桃园》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
废名的小说《桃园》,以桃园为衬托,着重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患病小姑娘阿毛的心理状态。
“桃园孤单得很,惟一的邻居是县衙门。
”而且衙门的“照墙”外,是杀场,和桃园接壤。
到了秋天,王老大的桃园,清冷萧飒;王老大的女儿阿毛,就处于这样的氛围中。
她,也像“桃园”那样,“孤单得很”。
可在内心深处,向往的是热闹、红火、祥和。
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顺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在城墙上栽了一些牵牛花,招惹许多女孩子跑来玩;阿毛喜欢看西天的落日和映在城墙上的红日头。
每当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兴,在她心中,
永远是桃树繁茂的春天。
可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在她看来却不是这样和美。
秋天,桃园落叶满地,阿毛觉得桃树是在害病。
阿毛的伤心事儿实在多。
爸爸和妈妈不能和睦相处。
爸爸常外出喝酒,妈妈老早就把门关起来,不让他进家,爸爸常同妈妈打架,妈妈的坟埋在城外的荒山上,埋在桃园不好吗?
在生活重压下借酒浇愁的王老大,也像给患病的女儿阿毛带来温暖和欢欣。
他用一只空酒瓶从货郎那里换回三个鲜红的玻璃桃子想让女儿高兴一下。
因为他记得阿毛在睡梦中说过一句话“桃子好吃”,王老大对女儿倾注着深厚的爱。
从以上可以看出,《桃园》是一篇以爱和美为主题的小说。
上述的小说内容,是对小说这一主题意蕴的阐释。
作者着力描写了病孩阿毛在孤独、寂寞、惊恐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对于生机、光明、祥和、慈爱的渴望与追求——对于爱与美的追求。
小说的这一主题,丝丝入扣地融化在作者对于人物种种心态的描述中。
病孩阿毛的心理活动,王老大对阿毛的行为举止,都是美与爱和“衙门”、“杀场”、“城墙”、“秋风”这一昏暗冷酷背景的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