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中国交通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5
高二地理交通运输线路及站点的区位因素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图,简述西伯利亚大铁路沿俄罗斯南部地区修建的原因(10分)【答案】铁路主要修建在南部的原因:南部气候温暖,地形平坦,资源、人口、城镇、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南部。
【解析】读图,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修建在南部的原因,因为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地形平坦,资源丰富、人口、城镇、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南部。
铁路修建在南部,便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考点】影响铁路修建的因素。
2.2012年7月1日,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沪汉蓉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宜(昌)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汉宜铁路没有选择沿江修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A.河道弯曲,线路太长B.地形复杂,路基不牢C.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D.多小城镇,对经济带动不明显【答案】A【解析】宜昌到武汉是长江中游的一部分,此段河道弯曲,线路太长,所以A正确。
【2】关于修建沪汉蓉铁路最主要的意义是()A.缓解我国东西方向的货运压力,完善交通运输网B.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增进民族团结D.促进沿线农矿产品的销售,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沪汉蓉铁路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加强东中西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以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铁路的区位因素及影响。
3.“货物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货物发送量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单位:吨/万元)。
一般而言,经济愈发达,以工业成品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愈少;经济愈落后,以原材料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愈大。
下图是我国某年货物生成密度类型区(a、b、c、d四类型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1】据图分析,“货物生成密度”低,经济发达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④地区货物生成密度低,人均GDP高,经济发达。
【2】以原材料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大,人均GDP较高的类型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据图分析可知,b区域人均GDP高,在黑龙江和新疆两省区货物运输中,原料运输量较大。
2020-2021学年高二同步备课系列(中国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练习)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2019·四川联考)火车综合服务力是从总时间、准时性、便捷性、便利性四个方面将火车与飞机比较得出的一个相对数。
指标大于0,说明火车的综合服务力强于飞机,小于0则说明弱于飞机。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城市之间火车综合服务力随路线距离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线路中,最需要提升火车综合服务力的是()A.北京—西安B.北京—武汉C.北京—上海D.北京—成都2.与北京—武汉相比,北京—上海火车综合服务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A.北京—上海火车速度更快B.北京—武汉沿线经济更发达C.北京—上海飞机航班更多D.北京—武汉沿线城市数目更多【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北京-成都火车综合服务力最低,最需对火车综合服务力进行提升。
第2题,本题中的火车综合服务力是与飞机相比得出的,火车本身比飞机速度慢,故火车综合服务力低,主要是火车少,导致的便捷性、便利性不足所致。
【答案】 1.D 2.C下图为我国石油资源流动轨迹,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石油资源的运输方式多样,东北区的石油输往华北区主要靠()A.管道运输、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内河航运C.管道运输、铁路运输D.公路运输、远洋航运4.将石油从乌鲁木齐运至上海,其运输方式和经过的路线是()①全程为管道运输②全程为铁路运输③铁路运输转内河航运④陇海线—兰新线—京九线—长江航道⑤兰新线—陇海线—京广线—长江航道⑥兰新线—包兰线—京包线—京沪线A.①⑥B.②⑥C.③④D.③⑤【解析】笫3题,东北区的石油输往华北区的运输方式结合图例即可判断。
第4题,明确乌鲁木齐、上海的位置,结合图例及两者间运输所经地区或城市即可判断运输方式及经过的路线。
【答案】 3.C 4.D读下图,完成5~6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考点大全笔记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湿度大,日照少,降雨多,有“雨城”之称。
雅安廊桥是雅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青衣江两岸,廊桥宽22米,全长240米,底层有步行交通功能、商业营业等功能,二、三层可提供餐厅、茶座、陈列、展示及露天观景等多功能营业用房,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的廊桥。
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
全长240千米,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C5)和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高速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
穿越深山峡谷,全线桥隧比高达55%,全线有桥梁270座,隧道25座,其中特长隧道2座,长隧道16座。
下图为四川省地形及城市分布图。
(1)描述四川省城市分布特点并简述原因。
(2)分析雅安廊挢的主要功能与当地环境的相关性。
(3)说明雅西高速公路通行限速仅为80千米/小时的主要原因。
(4)图中平行四边形框内是四川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特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城市多,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城市少;有明显的沿河设城特点。
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平坦的地区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2)雅安市有青衣江穿过,修建廊桥可作为交通设施方便联系;雅安降水多,有“雨城”之称,廊桥可避风雨,减少了多雨气候对人们出行的影响;雅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廊桥作为人文建筑景观,美学、文化价值高,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风格。
(3)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坡度大;海拔高,急弯多,危险系数大;经过深山峡谷,多雨雾天气;多隧道,且多长隧道。
(4)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近年多次发生地震,有大量疏松的岩石、土体;是由盆地向高原山地过渡区,坡度大,高差大;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较大;人类生产和工程活动加剧了滑坡发生。
高二地理交通运输线路及站点的区位因素试题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与PQ河段相比,MN河段A.流速较慢B.河道较宽C.流量较小D.河床较深【答案】D【解析】PQ河段流经的等高线少,且比较宽广;MN河段流经等高线少多,且比较窄,所以MN 河段河床较深。
【2】甲市7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出现逆温,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答案】C【解析】由左上图可以看出,甲市7月份降雨日变化大,且夜晚降水多。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市位于山谷,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晚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
【3】影响该区域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资源B.气候、地形C.交通、地形D.政策、宗教【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城市主要沿河流分布。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高。
【考点】该地区考查我国的青藏地区。
2.图中昆明以西地区的铁路密度很小,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 ( )A.保护旅游资源,防止生态破坏B.森林茂密,施工困难C.地形、地质复杂,多高山、峡谷D.资源贫乏,人口稀少【答案】C【解析】昆明以西为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形、地质复杂,修建铁路困难。
【考点】中国地形。
3.读图,AB、CD两线中的分水线和EGF、EHF两线路中,较合理的待选铁路线分别为()A.AB、EGFB.CD、EHFC.AB、EHFD.CD、EGF【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AB线“凸低为高”为山脊,为分水岭;CD线“凸高为低”为山谷,为集水线。
山区的交通线应尽量与等高线延伸,减缓线路的坡度,故EHF线为较合理的铁路线选址。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主要掌握山区局部山谷和山脊地形的判断,抓住等高线弯曲的基本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理的应用,并能掌握山区交通线选址的一般原则。
中国的交通一、单项选择题(2016·玉溪一中高三月考)现代高速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
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 005003061.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 )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②—缩短宁波到上海的行程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2.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A.①—干旱与洪涝B.②—海潮与海冰C.③—冻雨与风沙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答案:1.B 2.D解析:第1题,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减少铁路对地面交通的影响,以及少占耕地;杭州湾大桥则是为了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因而B项正确;贵州清水河大桥目的是减少复杂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青藏北部清水河大桥则是为了克服冻土危害、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留迁徙通道、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第2题,京沪高铁的不利因素是河湖众多;杭州湾大桥面临海潮和海水侵蚀;贵州清水河大桥是地质条件复杂和崎岖的地形;青藏地区则是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以及冻土广布。
故选D。
(2015·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2012年12月1日,哈大(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通车,它是我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铁路。
图为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图,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 005003073.下列关于“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了中国的三级阶梯B.经过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C.经过了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D.经过了中国的三大高原4.哈大高速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①输电线除冰②高寒缺氧③路轨除雪④多年冻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3.C 4.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交通、交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
第3题,并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A 错,并没有经过青藏高寒区,B错,并没有经过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D错。
第4题,哈大铁路经过地区并非高寒地区,其海拔较低,纬度适中,并无多年冻土分布。
4.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1、四大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四大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山环水绕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低山丘陵为主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类型多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中西部地区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社会经济的差异农业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西北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西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线路密度大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2、四大地区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地带优势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东北农林、能源、矿产丰富,重工业基地,基础好;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东部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西部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西南水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生态脆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位置和交通: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资源:丰沛的淡水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产业: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人力资源: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市场: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消费需求旺盛,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中国的交通(含详解)一、单选题1.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将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其大小主要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图3为我国15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交通运输耗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A. 南方小于北方B. 东部小于西部C. 沿海大于内陆D. 平原大于高原(2)与青海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原因是A. 地势起伏大B. 平均海拔高度大C. 水运比重小D. 综合运输网密度小(3)据影响因素分析,下列省(区)中交通运输耗能大小可能与湖南省相似的是A. 贵B. 晋C. 赣D. 宁2.郑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其具体体现主要是A.陇海线与京广线交会于此B.陇海线与京九线交会于此C.京广线与长江航线交会于此D.沪杭线与京广线交会于此3.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是目前我国最北端的一条高铁。
读右图,回答20-21题。
(4)下列关于哈大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经地形区均在东北平原上B.沿途所经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C.沿线资源丰富,城市以重工业为主D.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华北地区(5)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有①分流部分哈大铁路客源,有效缓解哈大铁路运输压力②拉大东北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③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④对巩固国防和稳定边疆地区起到决定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该铁路干线可能是()A. 陇海一兰新铁路B. 京包一包兰铁路C. 京哈一京广铁路D. 宝成一成昆铁路(7)图中①地区大量运出的农产品可能是()A. 玉米、水稻B. 小麦、棉花C. 棉花、大豆D. 水稻、柑橘(8)对图中③地区列车运行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 地震B. 洪涝C. 沙尘暴D. 台风5.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必练题总结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川藏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线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经雅安、康定,在岗托跨金沙江后进入西藏自治区,经昌都、林芝、山南至终点拉萨市,全线运营长度1838千米。
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区,线路走向为“八起八伏”,桥隧比高达81%,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川藏铁路辐射的人口众多,沿线有着丰富的水能、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铁路的修建能提升沿线的交通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能把西藏连入长江经济带,并形成我国通往南亚的便捷陆路通道。
材料二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示意图。
(1)简要说明川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川藏铁路线路走向为“八起八伏”,试分析其原因。
(3)目前青藏高原已有公路、铁路、航空线与全国各地相通,为什么还要建川藏铁路?答案:(1)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等。
(2)尽可能避开高山,避开地质状况不稳定的地区;尽可能多地联系城镇,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铁路运输量大,成本低,连续性好;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大;川藏铁路有利于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示意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资料,主要考查铁路修建的困难,影响铁路路线走向的因素及铁路修建的意义。
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修建川藏铁路的主要困难要从地形地质、高寒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一是地质条件复杂,川藏铁路途经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形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又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繁,施工难度大;二是高寒环境,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自然条件恶劣,气候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
(2)川藏铁路线路起伏较大,可能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避开不利条件,二是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