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议论文语言升格难点突破
- 格式:doc
- 大小:937.41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
2. 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结尾技巧,使结尾段落更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总结全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结论。
2. 结尾技巧:反问、排比、设问、引用、举例等。
三、教学过程1. 讲解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明确结尾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优秀范文,展示各种结尾技巧的应用。
4.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和完善结尾段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结构和结尾技巧。
2. 示例法:分析优秀范文,展示结尾技巧的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
2. 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结尾技巧,使结尾段落更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3. 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
2. 学会运用各种结尾技巧,提高结尾段落的效果。
教学难点:1. 如何恰当运用结尾技巧,使结尾段落自然、有逻辑性。
2. 如何在实战演练中,灵活运用所学技巧,写出高质量的结尾段落。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优秀范文,展示各种结尾技巧的应用。
2. 准备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3. 准备点评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
八、教学步骤1. 讲解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明确结尾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优秀范文,展示各种结尾技巧的应用。
4.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和完善结尾段落。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议论文结尾的基本结构和结尾技巧。
2. 选取一篇自己写作的议论文,按照所学技巧修改和完善结尾段落。
3. 提交作业,教师进行评价。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一)———教你展开分析论证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高考议论文病症:观点+材料=?模式: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结论: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以叙代议)病例诊治:病例一: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原稿:“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诊断: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缺点:“观点+论据”格局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经验: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改稿:“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作文的突破与升格方法写作教学0205 1334作文的突破与升格方法(一)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层进论证、类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文中有意识的交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会让你的文章摇曳多姿。
请同学们好好分析下文,掌握该考生写作此文的构思,为高考作文作好准备。
学会辨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这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确实可以给我们幸福的体验,但只有辨清了这纷呈的世界,方能感受美的流传,去除丑的障眼。
那么,借我一双慧眼,让我辨清这大千世界。
辨,需要明智的头脑。
明智,不仅是聪明才干,更是明理识体,懂得真价值的所在。
秦桧虽有聪明之才,但不辨是非,谗言蔽明,邪曲害公,卖国求荣,最终给历史留下的只有一个下跪的背影。
而那个莫须有的罪名却击倒了他自己,铸起了一个更为高大的抗金名将——岳飞。
“名臣不爱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何致南渡?”确实,岳飞死了,死在了小人的谗言中,死在皇上的不辨忠奸里,但他以明智的头脑辨清了人生的价值所在,选择了“将在外,军令所不受。
”一腔热血红尘洒,一个足以令秦桧敬畏的岳飞却屹立千古。
明智的头脑,给了岳飞明理的选择,而一时之贪,给了秦桧千古的骂名。
(例证:正反对比)辨,需要锐利的眼光。
审时度势,眼光若能如大头钉般尖锐,那自然能“众人皆醉我独醒”,辨清大千世界。
林则徐身处国难,爱国之心驱使他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他锐利的眼光让他找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中国人终于开始辨清这个因团关锁国而已迷云笼锁了太久的世界。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当之无愧!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他们的锐利眼光让他们辨清了这纷繁的世界,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是的,锐利的眼光穿透了世界的迷云,吹散了纷杂的层雾,自然就辨清了世界。
(事例论证,排比,显示事例的丰富和雄辩)辨,需要纤细的心灵。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第一篇: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高考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案例探究:比较鉴赏:1、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上,为了获得因别人承担责任而为你带来的利益,就必须在同时相应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工人的责任是建设祖国,农民的责任是生产粮食,士兵的责任是保家卫国……任何岗位的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3、责任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责任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浩然正气;责任就是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热血与豪情;责任就是郎平放弃国外高薪聘请,“为女排做点事”的忠诚与执着。
4、人生,好比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命运好比是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惊涛骇浪,暴风骤雨,都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但是,你却拥有驾驶小舟的船桨——责任。
5、人生,如同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
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把握住生命的双桨。
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用生命为代价,把握住了全船人命运的双桨,履行了作为船长的职责。
增加文采的方法:1、善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化抽象的议论为形象的阐释、形象的画面、形象的事例。
3、运用恰当的句式。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善于运用修辞“得到与失去”为题作文的语段节选,欣赏语言:1.繁华一世,想纸迷金醉,就必定迷失自我;红尘烟云,想纵情官场,就必须放弃清高.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2.如果没有忍受当年胯下之辱的韩信,会有后来奋勇杀敌的大将军吗?如果没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会有后来的勾践灭吴吗?如果没有敢于为科学献身,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的居里夫人,会有今天的放射性元素镭吗?太多的如果,太多的失去,换来了最后的“得”.对比下面一组句子,在阐述“时间是公正的”这一观点的同时比较表达效果:1.时间是公正的,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2.时间是公正的,如果你充分利用了时间,你就会有所收获;如果你浪费了时间,你就会两手空空,后悔一生。
高考语文作文技巧如何提高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作为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和语文作文的挑战,议论文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文体。
议论文是一种以客观、明确的态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的文章。
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高考议论文语言表达的技巧。
一、准确使用词汇和词组在写议论文时,准确地使用词汇和词组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背诵、复习词汇和词组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在文章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同时,对于一些关键词汇和词组,要确保使用得当,避免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用词。
二、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表达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议论文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表达,例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比喻可以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夸张可以通过夸大某些事物的形象或影响,突出文章的观点和论证。
对比可以通过对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强调观点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三、恰当运用连词词组连词词组在议论文中起到衔接和连接不同观点和段落的作用。
在写议论文时,要恰当地运用连词词组,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例如,使用“而且”、“同时”、“然而”等词语来连接并列和转折的观点,使用“因此”、“所以”、“因而”等词语来表示因果关系和推理推断。
四、适当使用引用和引证在议论文中,引用和引证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著名专家的观点或相关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在使用引用和引证时,要注意准确引用,避免错误和曲解。
同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和侵权。
五、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会对语言表达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做语法和拼写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法和拼写水平。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辅助工具,如拼写检查软件和语法检查工具,来帮助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
语文写作技巧点拨——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一、怎样议论深刻透彻深刻是考纲中“发展等级”对作文的要求,考纲原文对“深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作为议论文,怎样议论深刻透彻?其实,大而言之,考纲所说的三点要求就是议论深刻透彻的三种技巧,下面就这三种技巧分别进行阐释说明。
(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
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
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
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 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要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
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2. 掌握揭示本质的一些方法第一,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
第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
第三,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
第四,在探究事物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3. 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
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
考试与练习高考议论文升格三步走胡斌在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前提下,很多学生都果断地选择了议论文。
毫无疑问,议论文好下笔。
遗憾的是,在诸多的学生作文中,优秀的议论文少之又少。
当然,就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而言,立意不深刻或许无法避免,但在其他诸如结构、语言等方面是否能够略有改善?一、结构升格———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想要漂亮,结构必须出彩。
议论文也像记叙文一样不喜“平”。
好的议论文讲究张弛有度、纵横捭阖。
最好的结构莫过于六字联珠式,即“点”“正”“反”“深”“联”“总”。
所谓“点”就是点出中心论点。
这个中心论点要鲜明,要一针见血,不要云遮雾罩,不知所云。
特别是不要使用比喻之类的修辞。
“正”和“反”,就是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列举事例来论证观点。
这实际上就是用事实来告诉大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而“深”就是深化说理,即说清楚“为什么”。
这部分是展示学生能力最重要的地方,应集中全部心力加以锤炼锻造。
如果能力稍弱,不妨使用“打靶法”。
即先列举别人的错误观点,再展示自己的正确观点,再进一步揭示其中的原因所在。
“联”即联系现实来说说,在当代社会,新一代知识青年应该怎么做。
这个部分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对现实社会关注的力度,不可忽视。
最后,“总”则是总结、申述观点,画龙点睛。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结构中,一定要注意“反”这个环节。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在“正”中已经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了,“反”要不要无所谓。
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
比如,站在历史的正面角度阐述完毕,再换到现实生活的反面角度谈一谈,或者站在国内的反面角度论证完毕,再转到国外的正面角度加以对照,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
所以,在议论文写作时,结构首先应成为升格时的关注点、聚焦点,这样才能使整篇文章纲举目张、井然有序。
二、辨释升格———“阐已发,扩未发”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观点对事实性的材料加以分析。
高考作文训练:议论文语言提升语言凝练简洁,富含思想内涵,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杆之一。
考生应该也必须对生活进行思考,从而概括、抽象、提炼、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理性与感性并重,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一、语言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五个前提1.多培养。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自身的道德修为。
王国维说过:“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沈德潜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2.多阅读。
用别人的思想点燃自己的火把。
思维的交锋、碰撞、融会能让人对生活具有敏锐眼光。
3.多感悟。
对人生世相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对生活多反思,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说,思维的刀要经常磨,不然就会生锈。
4.不写“一头话”。
“一头话”是指只注意事物的一面而不注意事物的另一面,片面议论。
要注意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不写“到头话”。
就是不要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
同样是以苦难为题,我们不能说“只有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强调苦难是唯一标准,而忽视其他因素。
这样的语言就显得静止、孤立,且太偏狭。
二、语言提升要达到三种境界1.“有认知”。
即要能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感悟和认识,迅速得出思维结果。
这是基础。
2.“辩证性”。
在“有认知”的前提下,要保证思维结果不偏激、不片面,做到客观正确,防止绝对化。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适当地强调某一方面,抑制另一方面,常常会陷入错误的泥潭。
3.“新颖性”。
揭示宇宙间的大真理、大规律,并不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但只要比同龄人看得“深”一些、“宽”一些,也就是做到所谓的“新颖”了。
怎样才能到达“新颖”的最高境界呢?那就应该力求做到放眼未来,要善于把事物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去想,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命、人生、社会;要善于思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用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要善于冷静反思,打破常规格式,用个性的思考、别具一格的慧眼去感悟世界。
对于高考议论文,阅卷老师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百分之九十的议论文是空话加套话,混个及格分。
要想突破藩篱可以在二个点上动动脑筋:素材要新,语言要活。
这里重点谈一下语言的灵活。
一、比喻就是“哈里波特的魔法棒”比喻是作文的魔杖。
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什么道理不好讲解时,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须注意以下二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
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
荀子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比如,冰与水的关系,木与绳的关系,千里马与驽马,蚯蚓与螃蟹等等。
这些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喻体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
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如当代作家马德有一篇散文《不如优雅》中也有贴切的比喻: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上几个坏人。
就像在一条里巷中走着走着,突然窜出一条恶狗来。
来了就来了,不必怕!有时候,最多也不过是吓你一跳。
你尽可能且战且退,当它只剩下远远的狂吠,而你仅仅是跑丢了一只鞋子,记得要告诉自己,你已经是胜利者。
人这一辈子,也难免会遇上一些厄运。
就像隔墙一块砖头扔过来,“哎哟”一声,你蹲伏在那里,疼得半天缓不过劲来。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活着活着,会突然打击你一下子。
更难受的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四顾茫然,什么也看不到。
像这样的表达,读者见了,可能都是会心一笑,绝不会说出枯燥二个字。
究其原因,形象的比喻让人心领神会。
二、举例论证中写人多写细节议论文中写人与记叙文是不一样的。
记叙文追求形象丰满,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写人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理,所以应当简明。
短板快攻点议论语言要靓
丽
病文佳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8年,钱三强辞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职位,回国任教;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朱光亚拒绝美国邀请,坚持回国;1955年,钱学森携家眷踏上归国之路……1999年3月,国务院表彰授予钱三强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8年至198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留学潮”……
2009年,哈佛大学强磁场研究所的王俊峰、刘青松等八人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集体回到祖国,成为中科院“哈佛八剑客”,全国“海归潮”正式出现……
2017年全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者22.74万……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称:“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祖国。
”
面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与原文相比,升格后的文章在论证方
提升路径
形象说理法之一: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阅卷者的认同。
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个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中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这种运用形式对于高中生来说驾驭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平时的强化练习。
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
如2017年高考山东一考生《我们应该怎样革新——从某书店开启24小时的经营模式说开去》中的片段:
对一个人来说,革新如同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人才会容光焕发,焕然一新。
自然,只是外表的洁净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清除内心的污垢,净化心灵。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不正是强调检点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吗?所谓“澡身而浴德”,也是同样的道理。
清除积弊,人才能走得更远。
革新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将革新比喻成洗澡,然后展开去谈,说是为了洗去污垢,容光焕发,并且层次递进,说外表洁净还不够,还要清除内心的污垢。
这样,革新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种形式简便易行,可以多多使用。
比喻论证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虽然论证时需要借助比喻,但却不同于比喻。
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
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证”。
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
形象说理法之二:美化论据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肯定要叙述论据。
这个“叙述”,如果加以润色,加入些小技巧,就会增强论据的形象性。
如考生可以使用对偶、排比句式叙述,这样就有了整齐之美,形成了张力。
请看下例:
如2017年高考甘肃一考生《择一座城,圆家国梦》中的片段:
少年天子刘彻选择西域和匈奴作为他的城,派卫青奇袭龙城,遣霍去病狂飙突进,马踏匈奴之后求得江山永固,实现了他的大汉家国梦;科学家孙家栋选择浩渺太空和导弹卫星作为他的城,星斗焕文章,“嫦娥”舞长空,战略威慑敌人,换取国泰民安,成就了他的苍穹家国梦;大国工匠李万君选择轨道交通和中车高铁作为他的城,不断提升技能,实现技术突围,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圆了他的工匠家国梦。
该考生连举三个例子,以此来说明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应该在自己岗位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选择一座城,圆好家国梦。
在叙述孙家栋的例子时,其中有两句“星斗焕文章,‘嫦娥’舞长空”,格外亮眼,具有一种典雅的整齐美,如烟花一般出现在了散句的天空上。
个别论据还可以加以“诗化”,如下段:
他,一个安静的灵魂,于瓦尔登湖畔慢慢地惬意徜徉。
平静的湖面,有他慢慢泛舟而起的涟漪;湖畔的小屋,有他漫步而生的脚印。
那清澈的湖水,荡涤着他的心灵,他闭上眼,曲肱枕之,就那么静静地躺在还挂着露珠的草地上。
梭罗,也许他是别人眼中世俗的逃避者,但是,隐士的心境岂是尘世之凡人所能体会?梭罗明白,免去世俗纷争,用心慢慢体会,才是真正的“活着”。
这段文字“诗化”的技巧在于:①高度浓缩“他”的典型事迹。
②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你或他。
③加之以描写的笔调,运用妙词、美句及修辞。
形象说理法之三:议论语言形象化
议论语言多呈现思维的抽象性,如果在语言中加点“调味品”,将会使语言形象典雅,新奇生动。
1.以形象动词替换抽象概念
时评《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中,“一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挥棒子、扔石头、吐口水,这些都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句,将网友“妄加批评的现象”转化成了“挥棒子、扔石头、吐口水”等动词短语,其神态的恣意、态度的粗暴都跃然于字里行间,作者对这类网友的态度和情感也溢于笔端。
“罗尔感到‘爱如潮水’并被善款砸晕”“影评人‘亵渎电影’公开炮轰张艺谋”“该赔钱的时候又显得无比精细,处处拿出法律条文来抠”等句子中“砸晕”“炮轰”“抠”等字词将形象的动作携入时评,贴切而富有穿透力。
2.以跨领域词嫁接抽象概念
将不同领域的词语巧妙地接入所要阐释的抽象概念中,会收到新奇的效果。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词语,都可以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合理借用,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中国电影人借此向世界怪兽电影输血”用医学术语“输血”概述中国电影人的创新;“按照舆论的发酵惯性,它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大”用化学术语“发酵”来预见舆论的扩散趋势;“他们都有‘权欲’,内心也早就皈依了拜‘官’教”用佛教用语“皈依”来陈述贪
腐者的心理根源;“向中国传统文化的IP索取灵感和资源”用信息行业术语“IP”来代指传统文化的领域。
这种跨行业跨领域词语的超常搭配,显示了写作者调用语言的智慧,也丰厚了文章的意蕴。
3.以修辞手法转换抽象概念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也是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的重要方法。
“经由这些民族记忆,后人可以轻松进入幽深的历史隧道”“这种责任穿越几十年的风霜”“鲜血染红了温婉的秦淮河”“那么把他扔向汹涌澎湃的舆论口水中,已经对他造成了二次伤害”“应当注意调整话语体系,避免全知性地‘皮下注射’国外受众”……这些时评的语言中,就不乏修辞手法的身影,“幽深的历史隧道”的比喻,“穿越”“温婉”的拟人,“口水”的借代,“皮下注射”的移用,意蕴深厚,促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