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维新变法
- 格式:pptx
- 大小:985.82 KB
- 文档页数:17
维新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考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下面将对维新变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众所周知,维新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但是这次运动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导致中国迅速丧失了主权,签订的南京条约更是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强制开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从而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
2. 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朝封建统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头不断加剧,内地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形成。
3. 科技与思想启蒙的传入:西方科学技术革新的传入,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二、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一一梳理。
1. 改革政治制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教育机构。
清廷知道科举制度的失败,开始启用洋员外,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2. 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公立学校,启蒙思想的传播。
维新派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学习。
3. 经济改革:实行官办和民办并举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4. 军事改革:以西方军事科技为基础,进行废兵抚恤、新军编练等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维新变法的失败与启示虽然当时的维新变法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但其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 内外因素的困难:维新变法时期,清朝内部的保守势力各种阻挠和抵制,列强干涉的强大压力,以及局限于改革者本身的能力等因素,都成为维新变法的困难。
2. 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维新变法需要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和教育方式等,这与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冲突使得变法难以顺利进行。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代史戊戌维新运动的介绍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
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
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死死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
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
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内结成自己的党羽。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
维新变法又称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艳电子信息12-01 王鹏亮541207020142论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地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
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高考考点】【阶段特征】【考点详解】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器物阶段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1)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2)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1)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2)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以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3)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特点:(1)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
(2)没有付诸实践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1、产生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奕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3、含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4、实践活动----开展洋务运动(1)洋务派以“”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19C70S:打出“”的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3)其他: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5、结果:威海卫战役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6、失败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次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2归纳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