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3)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知识总结学校:班级:姓名:一种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三个社会阶段: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条基本线索:①、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鸦战、八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甲战:半殖民地化程度);②、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不屈不饶的抗争史;③、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公元纪年法:初、中、末划分·简记公元前(B.C.)时期划分公元(A.D.)9-7初期1-36-4中期4-63-1末期7-9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时间1840年1919年1949年事件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划分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1840——1949)教学目标:一、知识概念:(1)了解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事实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实和探索道路。
二、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历史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化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侵略与反侵略的史实、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
2、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三、教学过程: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陷入侵略与反抗 1林则徐虎门销烟2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抗 3邓世昌命捐黄海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840——1919)学技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救亡图存近代化的探索学制度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国民革命时期 1、黄埔军校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2、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土地革命时期 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937) 3、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分裂 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1919——1949) 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1945) 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1945-1949) 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三年内战) 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讲课小结:本课的内容比较多,课程较紧,在讲述的过程应该找到重点来讲,其他的内容点即止即可。
中国近代史四次探索的知识点表格1.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 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对矛盾:即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就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不但包含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除了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制度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含农民阶级,除了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大资产阶级。
4.协定关税表明关税不能由中国自己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仿。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5.片面最惠国待遇。
——贸易主权(最惠国通常就是相互的,即为两国给与对方同样的权利。
但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与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拥有,但英国却没给与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作片面最惠国待遇。
)6.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领事裁判权。
——司法主权(也叫做治外法权,直观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下了法,无法由中国政府去处置,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去处置,这样就使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躲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8.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导致的破坏性影响远远少于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细致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毁坏;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Ⅰ、冲击→反应模式(中国中国近代史观宏观)一、冲击: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列强的侵略)→半球化的冲击(冷战的影响)→全球化的冲击(合作发展)(一)、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经济上:商品输出;2、政治经济上:瓜分中国;(二)、半球化的冲击→促进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
(三)、全球化的冲击→促进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新发展。
二、反应: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Ⅱ、中国近现代各阶段时代特征:冲击→反映模式(微观)一、1840—1861:近代的孕育(一)、冲击(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并进一步加深;1、经济:商品输出;2、政治:瓜分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二)、反应:各阶级的探索:1、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受到冲击;地主阶级探索:军事上:领导两次反侵略战争失败。
农民阶级探索:三元里人民抗英和义和团。
3、思想上:地主阶级新思想的萌发。
二、1861—1894:近代化的开始(一)、冲击:阿古柏入侵新疆→这个半殖半封进一步加深;(二)、反应:各阶级的探索;1、经济近代化的开始: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含经济、外交、教育、军事)。
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2、政治上没有整体进入近代化的开始:地主阶级:左宗棠收复新疆。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失败。
3、思想上没有进入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和求富)。
三、1894—1919: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一)、冲击: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这个半封半殖大大加深,最终完全形成。
1、经济上:资本输出。
2、政治上:扶植代理人(清政府→北洋政府)(二)、反应:各阶级的探索:1、经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4—1911)。
(2)、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1911—1919)。
2、政治上近代的整体发展(1)、地主阶级的新政不属于政治近代化,但客观上推动政治近代化整体发展。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二、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⑤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1840——1949)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主要特征:屈辱与反抗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五四运动,结束于国民党退守台湾。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侵略与反抗 1林则徐虎门销烟2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抗 3邓世昌命捐黄海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840-—1919) 学技术: 洋务运动自强(军)求富(民)戊戌变法变法图存近代化的探索学制度思想启蒙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7月1日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国民革命时期 1、黄埔军校 (第一次合作)(1924-1927) 2、北伐战争1、南昌起义2、土地革命时期 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937) 3、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分裂 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1919——1949) 3、抗日战争时期的和平解决(1937—1945) 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3、揭开进攻序幕: 挺进大别山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1945—1949) 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四年内战) 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垮台。
..
'.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演变线索:
总因:
侵华战争: 中国边疆新危机 中法战争
主要侵华国家: 一国多国
侵华方式: 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以华治华
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 加深 加快(西南) 大大加深 完全形成 深化
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外商企业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进一步发展
(短暂春天)
阶级结构: 买办阶级
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领域: 地主阶级 (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思想中体西用)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四有二无的理想 (早期维新思想) 新三民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近代化: 《海国图志 》
《资政新篇》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