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G(5)《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附例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附例文)一、目标概说1、教学目的与要求训练同学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蔽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训练同学绽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缘由、猜测将来(猜测事情的进展趋势)等方法深化分析事例,G(5)《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附例文)。
2、教学重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猜测将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化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缘由、猜测将来等方法,同学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化探讨。
教给同学一种思索问题的套路,这种思索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纳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同学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一)故事导入导语:前不久发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高校校内里,一个高校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知他钥匙放在哪里。
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方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假如说某一个高校生消失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很多同学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非常严峻。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发现它背后隐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索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肯定的道理。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缘事析理的定义和意义2. 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与技巧3. 实例分析:欣赏优秀作品,学习缘事析理的写作技巧4. 练习写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缘事析理的写作练习5. 评价与反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融入作品中,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缘事析理的写作技巧。
2.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3. 实践操作法:小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缘事析理的定义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讲解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示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融入作品中。
4. 练习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缘事析理的写作练习。
5. 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在写作中的进步,特别是对缘事析理的运用和深刻分析的能力。
2.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后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写作过程中的得失,提高自我修正的能力。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缘事析理”的概念,掌握写作时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
2.如何指导学生将事例与观点紧密结合,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缘事析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缘事析理”?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二)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篇关于“缘事析理”的优秀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分析问题的。
(三)写作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素材,教师点评并指导如何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进行写作。
第二课时(一)课堂实践1.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二)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三)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缘事析理”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进行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更好地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写出有深度、有思考的文章。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2.学习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设想】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始终围绕一件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教学过程】一、深刻含义深刻,是指文章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二、文章深刻的表现1.揭示自然、社会现象存在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2.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
特殊现象一定有其存在的特殊道理,特殊性一定有着一般意义,文章可以揭示特殊现象与必然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要受其特定条件(原因)的支配。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
行文中以问引论,追根求源,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出来。
4.揭示观点的启发作用。
关注现实、关注热点,探讨问题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把话题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联系起来。
说别人未说之言,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三、温故知新,以读导写写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要学习写得深刻,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或许,我们课本上很多经典篇目能给我们以启示。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剃光头发微》等几篇课文,在写法技巧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1.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优秀的写作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缘事析理”的写作。
2. 教学案例: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缘事析理”写作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缘事析理”方法,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讲解,强调“缘事析理”写作的关键要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写作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讲授法: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写作的关键要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缘事析理”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写作作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课文和练习题。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典型的“缘事析理”写作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优秀的写作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缘事析理”的写作。
缘来客《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其他祝福语】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
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下面结合例文讲解这些方法。
)请阅读下文:范文例析: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事例。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理解“缘事析理”的含义,掌握写作技巧。
2.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理解“缘事析理”的含义及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习“缘事析理”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
3. 分析优秀范文,提炼写作方法。
4. 进行写作实践,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缘事析理”的写作技巧,培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将生活中的事物写得深刻。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
2. 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缘事析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缘事析理”的含义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3. 分析优秀范文,提炼写作方法。
4. 讲解“缘事析理”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缘事析理”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实践。
6.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1. 准备优秀范文,用于分析和讲解“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
2. 准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用于引导他们进行写作实践。
3. 准备写作技巧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讲述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缘事析理”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缘事析理”的含义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将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议论引向深刻
【学习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中对作文“深刻”的要求,并明晰议论文中思想不深刻的表现。
2、通过分析探究典型语段,深入学习领会议论性文章分析说理的方法。
3、通过作文片段训练,灵活运用所学方法,提升议论性文章分析说理的能力。
课前预习案
一、漫溯第一站:明确概念
“深刻”属高考作文中对“发展等级”的要求,要求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二、漫溯第二站:发现问题
1、比较印发的两篇学生习作,发现最大区别。
2、结合平时自身作文,找出议论文思想不深刻的常见表现。
课堂学习案
三、漫溯第三站:探寻方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
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
老人女儿挽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
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
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
”女生委屈的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感觉委屈的女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
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不少网友投票并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两万多个网友中,有不到500名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
更多的网友说座位主人没做错;动车不是公交,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坐票,让不让是自己的权利,不让无可指责;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
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维”分析法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议论片段分析
1、一维:高度
片段一
动车上应该让座吗?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
这些年,为了提倡“让座”,大家都是蛮拼的:上世纪的时候基本是道德说教,再不行就小喇叭广播;十多年前,发现了谴责的力量,鼓动着大爷大妈们“扇耳光”、“坐大腿”式强行索座;再然后,地方部门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姿态,罗列出“请”或“罚”的各种强制手段,于是让座这件事,似乎从“主动让”成了“必须让”。
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任何一种调查或逻辑能证明,这些年在“让座”上的努力,果真就多大程度推进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
2、二维:厚度
片段二
与“公交让座”的老话题略有不同的是,公交上的座位使用权没有专属性,奉行先占先得的原则,乘客对座位有公平占有使用的心态,“独占欲”弱一些。
而在动车上,持有有座车票的乘客享有对号入座的权利,在旅途中对座位享有专属使用权,持有站票的乘客在理论上则没有“坐着”的权利,也不能对有座乘客的权利进行挤占和妨碍,因此,动车上的有座乘客对座位的“独占欲”要更强一些。
有了这些不同,我们在讨论“动车让座”的话题时便有了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价值,这种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权利的边界,把握道德责任的尺度。
3、三维:宽度
片段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与人之间舒服关系的重要一点就是不用自己的道德绑架别人。
我们现在时常听到这样的指责:“他那么有钱,都不捐点出来给公益项目,就是个守财奴!”“还说是朋友,这点忙都不帮,你真不仗义!”等等。
但是这样对他人的指责客观地来说公平么?
4、四维:深度
片段四
动车让座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第一,女儿没买到坐票,也是挺无奈的一件事。
不过,动车不像城市的普通公交,有时坐着需要三五个小时还不止。
这个时候,如果“让座”成风,估计道德成本就会高到吓死人。
第二,坐动车不像坐公交,用网友的话说,既然没有座位,“那你能不能买一等座?能不能买商务座?实在不行,可以坐迟一点有位置的那趟撒”。
当然,再不济,有特殊情况,还有列车员可以寻求帮助,是不是非要挤乘客的“座位权”呢?
拒绝和老人挤着坐动车被指责,这是道德泛化之祸。
有人担心,拒绝让座,会让公德斯文扫地,会让社会风化粗鄙不堪。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动车拒让座事件后的网络调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绝行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
看起来,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实际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显:在价值认同层面,民意褒扬了让座的美德行为;但在权利尊重层面,拒绝让座同样不是丑事一桩。
合作探究案
四、漫溯第四站: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
运用“四维”分析法,试着从一个维度对下面的事件进行较深刻的分析,完成一篇15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
新闻是社会的瞭望者,是社会的喉舌。
但如今我们打开各大新闻网站,却惊讶地发现娱乐新闻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霸占了新闻主页,“盘点陷情感纠纷的女星”“盘点曾经整容的明星”“范冰冰出席饭局,与领导豪饮霸气外露”“林青霞穿休闲装参加聚会”“刘嘉玲认干儿子”,类似的娱乐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而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却寥寥无几。
五、漫溯终点站:等待灵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