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气与肺换气原理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15.82 MB
- 文档页数:57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或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等(仅在用力呼吸时起作用)(1)呼吸运动的过程:(2)呼吸运动的型式: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一般情况下:腹胸混合式呼吸特殊情况:①仅胸式呼吸:妊娠后期女性、腹腔巨大肿块、腹水、胃肠道胀气、腹膜炎等因膈肌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肋间外肌舒缩运动呼吸。
②仅腹式呼吸:胸腔积液、胸膜炎、婴幼儿等因胸廓运动受限,主要依靠膈肌舒缩运动进行呼吸。
2.肺内压❖吸气: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随之降低,低于大气压后,气体进入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增加,肺内压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与大气压相等,吸气停止;❖呼气:肺容积减小,肺内压随之升高,高于大气压后,气体流出肺,随着肺内气体的减少,肺内压逐渐降低,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与大气压相等,呼气停止。
❖总结:肺内压:吸气——先降低后升高;呼气——先升高后降低。
3.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性波动。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较大气压低3~5mmHg,平静吸气末,较大气压低5~10mmHg。
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计,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波动幅度增大。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由肺回缩压决定。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不仅扩张肺,而且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②作用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保持负压的前提:胸腔保持其密闭性。
(二)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顺应性顺应性: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简述肺换气与肺通气的过程肺换气与肺通气的过程是人体呼吸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它涉及到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交换和运输。
在这个过程中,肺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实现了人体对外界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调节。
下面将从肺换气和肺通气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个过程。
一、肺换气1. 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在呼吸系统中,空气进入身体后,其中含有大量的氮、氧、二氧化碳等成分。
当空气到达肺部时,它们会被吸收到血液中,并开始进行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进行分子扩散来完成。
2. 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薄膜结构。
而毛细血管壁则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外皮细胞组成。
当空气进入到肺泡时,其中的氧分子会通过肺泡壁进入到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则会从毛细血管中进入到肺泡中。
这个过程主要依靠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来完成。
3. 血红蛋白的作用肺换气过程中,血红蛋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结合氧分子,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并将其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氧分子不足时,血红蛋白也可以释放出已经结合的氧分子,以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
4. 呼吸运动的协调呼吸运动是肺换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提高空气进入和排出的速度。
相反地,在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减少。
二、肺通气1. 肺通气机制肺通气是指空气在呼吸道内流动的过程。
它主要依靠胸腔内外压力差来实现。
当胸腔内压力低于外部压力时,空气会进入肺部;当胸腔内压力高于外部压力时,空气会被排出。
2. 呼吸肌的作用肺通气过程中,呼吸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当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内的体积会增大,从而使胸腔内压力降低。
相反地,当呼吸肌松弛时,胸腔内的体积会减小,从而使胸腔内压力升高。
3.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调节在肺通气过程中,还需要对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调节。
这主要通过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来实现。
肺通气和肺换气巧解肺通气和肺换气巧解导言在我们的呼吸过程中,肺通气和肺换气起着关键作用。
肺通气是指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并与肺泡中的血液发生气体交换。
而肺换气是指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中,并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本文将深入探讨肺通气和肺换气的概念、机制以及其在维持人体气体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一、肺通气的概念和机制1. 肺通气的定义肺通气是指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的过程。
呼吸道由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它们被称为呼吸道的输送部分。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鼻孔进入鼻腔,并经过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的末梢部分,空气通过细小的气管和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肺通气的机制肺通气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吸气和呼气。
(1)吸气阶段:当我们吸气时,膈肌和肋骨肌肉收缩,胸腔容积增大,导致肺部扩张。
气道内的负压也增加,使空气自然地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这种负压的形成是由于气道和纵隔周围的压力降低,从而使外部气压推动空气进入肺部。
(2)呼气阶段:当我们呼气时,膈肌和肋骨肌肉松弛,胸腔容积减小,肺部收缩。
这种收缩会导致肺内压力增加,使空气被迫从肺部排出。
呼气过程中的流量和速度通常较吸气时快,这是由于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和呼气肌肉的收缩所致。
二、肺换气的概念和机制1. 肺换气的定义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部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在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并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肺换气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保持了人体正常的气体代谢。
2. 肺换气的机制肺换气的机制涉及气体分压、扩散和灌流等因素。
(1)气体分压平衡: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进行交换,主要是通过气体分压梯度驱动的。
在肺泡中,氧气分压较高,而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氧气分压较低。
这种气体分压梯度使氧气能够从肺泡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相反,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中。
肺呼吸的模型演示
13级生物科学姓名:廖招胜学号:************
模型介绍
原理: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呼吸过程是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的,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
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
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是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肺换气是指在肺部进行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过程。
它是人体维持氧气供应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过程之一。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实现氧气从空气中吸入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到空气中。
肺换气的过程可以分为呼吸道通气、肺泡通气和气体交换三个步骤。
首先,呼吸道通气是指气体从外部环境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经过喉部、气管、支气管等通道进入肺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呼吸道。
接下来,肺泡通气是气体通过支气管进入终末细支气管,最后到达肺的最小结构单位——肺泡的过程。
肺泡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
在肺泡中,氧气经过薄而湿润的肺泡壁(由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进入毛细血管。
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经肺泡壁排出到肺泡中。
最后,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扩散过程。
氧气从高浓度区域(肺泡)通过肺泡壁进入低浓度区域(毛细血管),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同时,二氧化碳从高浓度区域(毛细血管)通过肺泡壁进入低浓度区域(肺泡),之后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肺换气的速度和效率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呼吸肌肉的活动、肺泡表面积及其湿润程度、气道通畅度、气体浓度梯度等。
例如,深呼吸和快速呼吸会增加肺泡通气速率,并提高氧气吸收和二氧化碳排出的效率。
湿润的肺泡壁有助于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促进气体交换。
总结起来,肺换气是通过呼吸道通气、肺泡通气和气体交换三个步骤完成的。
它是人体维持氧气供应和排除代谢废物的重要过程。
肺换气的原理是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扩散,实现氧气从空气中吸入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到空气中。
肺换气的速度和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呼吸肌肉的活动、肺泡表面积、气道通畅度和气体浓度梯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