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虫病的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93.49 KB
- 文档页数:1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30 ·2021.230 引言猪带绦虫(又称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是引起猪囊虫病的病原,属于带科、带属[1],猪囊尾蚴病便是由该病原寄生于猪的肌肉、心、脑、眼等器官中引起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猪囊尾蚴外观是近似椭圆形的乳白的半透明囊泡,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头节,其构造与成虫头节相似,头节上带有两圈小钩的顶突和4个圆形吸盘。
猪囊尾成虫阶段为有钩绦虫,有钩绦虫为大型绦虫,虫体扁长如带,半透明乳白色,由成百上千个节片组成。
头节小呈球形,其上有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呈两行排列。
顶突后有4个圆形吸盘[2]。
1 猪囊尾蚴感染危害及症状猪囊尾蚴在临床上对生猪的影响不明显,病猪感染后,体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为慢性消耗病,病情严重的病猪会发生营养不良,肌肉颜色变淡,呈贫血症状,轻度水肿,常显两肩显著外张,臀部不正常肥胖,呈哑铃形体型或狮体状(病猪表现明显的前后不对称,呈葫芦状),发出嘶哑声音,呈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
该寄生虫寄生于生猪大脑时可导致很严重的神经症状,甚至突然死亡。
寄生于眼内时,引起视力减退、眼神痴呆、眼球外凸,眼结膜充血,深处可发现粒大小的结节。
安静状态下咬肌、肩胛肌颤动。
2 猪囊尾蚴生活史患病猪排出的粪便可能带有猪带绦虫的虫卵、孕节片,虫卵、孕节片被生猪直接或间接吞食,进入肠内后逸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再随血流散到全身各处,寄生于某些组织,70 d 左右发育为囊尾蚴。
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称为“米猪肉”,囊尾蚴在生猪股内侧肌最多,其次为深腹肌、肩胛肌、咬肌,也见于心、脑、肝、胃、肺等器官。
囊尾蚴在生猪体内生活可长达3~5年,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用途的猪都被囊尾蚴侵害感染,其中仔猪被感染后发病率相对较高,影响仔猪生长发育,并且容易变成僵猪,降低饲料报酬,失去饲养价值,给养猪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猪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以发展中国家多个省(市、区)存在囊虫病感染病例,以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猪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内脏、脑、眼等不同部位,其中脑囊虫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
我国屠宰场检出囊虫病猪多时可达10%,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该病的流行呈现城市患者增多和儿童患者比例增高的新特点。
该病防治存在化学药物的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虫和虫卵被猪和牛吞食后,卵壳在其二脂肠内消化,六钩虫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运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
绦虫病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
猪肉绦虫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虫的猪肉而患病,人为终宿主,并且还可由于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而患米虫病。
“米猪肉”又叫“豆猪肉”是一种称为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内造成的,在有囊尾蚴寄生的猪瘦肉上,可见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液体,并有米粒大小的头节,其上有小钩和吸盘,囊尾蚴在猪体的寄生部位以腿、腰、肩、心、舌、颈处的肌肉为多见,人吃了生的或未熟的米猪肉后,囊尾蚴的头节受消化道内胆汁的刺激而翻出,借助头节的小钩固着于小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称猪带绦虫,由其引起的疾病称猪绦虫病。
猪肉绦虫又称猪带绦虫,或钩绦虫,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带形科动物。
虫体白色带状,全2—4m,宽7—8mm。
虫体分头节、颈部和节片三部分。
(厌氧生物.但是其幼虫和虫蚴都是在有氧环境下长大)头节圆球形、直径1mm。
头节前中央为顶突,其上有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小钩,顶突下面有四个吸盘,靠小钩和吸盘钩挂和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通过体表吸收人体小肠内已消化的养料。
猪囊尾蚴病的预防作者:吴立章张松岩郭兆宇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第04期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由带科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和猪体各部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本病危害十分严重,不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一、病原体猪带绦虫的幼虫和成虫都是病原体,均可以引起动物的发病。
1、幼虫:猪囊尾蚴一般又称为猪囊虫,多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横纹肌,有时也寄生于心脏、脑、眼和其他的组织和器官。
成熟后外形为椭圆形,约黄豆粒大小,半透明,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为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圆形粟粒大小的乳白色小结节,内部为内陷的头节,整个外形很像一个石榴子。
2、成虫:称为猪带绦虫或链状带绦虫或有钩绦虫。
分为头节、颈节和链体3部分,头节上有4个吸盘,最前端的顶突上带有25~50个小钩,分2圈排列。
顶突外有4个碗状的吸盘。
颈节细小。
链体又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未成熟节片较小,宽度大于长度。
成熟节片距头节约1毫米左右,长度约等于宽度而呈正方形,其中含有1组生殖器官,睾丸很多,卵巢分为2叶。
孕卵节片长度大于宽度,内部几乎完全被子宫占据,子宫内含大量虫卵。
二、流行病学猪囊尾蚴病全球性分布,但多见于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各地散在发生,绝大多数省份的屠宰场都曾经发现猪囊尾蚴。
发病与否主要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即在生吃猪肉的地区比较严重,如云南的西部和南部曾经流行该病,东北各省感染率较高。
人患猪带绦虫主要决定于饮食卫生和烹调方法以及食肉方法。
猪只患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关系很大,北方有些地区厕所和猪圈相连,粪便直接落入猪圈,带有虫卵和孕卵节片的粪便很容易被猪食入,引起猪发病。
三、临床症状一般患病猪不显症状,在极强的感染或重要器官受害时才表现症状,主要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贫血、水肿,若侵害肺和喉头,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与吞咽困难,若寄生于眼内可导致视觉障碍至失明,严重寄生于腿部肌肉,可引起肌肉疼痛,造成行走不稳。
猪蠕虫病是由多种蠕虫侵染猪的脏器组织所引发的一种营养消耗性体内寄生虫病,蠕虫在脏器组织长时间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与猪群争夺营养物质,并且寄生虫自身繁殖生长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的毒素,影响到猪群的生长发育,危及到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很容易引发各类病原体入侵,严重的会引发大量仔猪死亡,威胁到生猪养殖产业的安全。
猪常见蠕虫病的针对性防控会涉及到诸多环节,防治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到猪群的健康生长,会危及到猪群的健康发育。
一、猪常见如虫病的防治措施1、猪蛔虫病猪蛔虫病是一种大型的线虫寄生虫病,雌虫长度通常在20cm~40cm,雄虫长度在15cm~25cm。
蛔虫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侵染途径多种多样。
生猪养殖管理不当,卫生环境较差,污染严重会给蛔虫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生猪感染蛔虫之后,往往会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被毛杂乱,体表皮肤苍白无光泽。
不同年龄的猪感染蛔虫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年龄越小的猪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越严重,造成的死亡率越高。
猪受到蛔虫侵染之后,常见的症状是肝脏炎症和肺脏炎症,随着寄生虫进一步长大,会在小肠组织当中定植,并引发消化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溃疡病变。
病情加重之后还很容易造成肝脏和胆管破裂,造成死亡率进一步升高。
防范猪蛔虫病的发生流行,需要管理人员做好针对性的养殖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有效清理,强化卫生消毒,为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另外还应该结合蛔虫的发病季节特点,在进入夏秋季节之后,注重做好各个环境的有效清理。
收集回来的粪便应该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能杀灭粪便当中的病原微生物,定期做好有效的驱虫管理工作。
另外还应该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供给充足,养殖场有充足的光照通风条件,减少养殖场当中寄生虫虫卵的繁殖传播。
2、猪囊虫病猪囊虫病是由成虫、幼虫寄生在猪体内所引发的一种体内寄生虫,该种疾病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威胁较大,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如果人吃了带有这种疾病的猪肉,很容易引发人体出现的病变。
猪带绦虫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猪带绦虫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猪带绦虫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猪带绦虫病应该吃什么药。
*猪带绦虫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猪带绦虫病有并发囊尾蚴病(囊虫病)的危险,故患者需注意隔离并及早彻底治疗。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便后饭前洗手,以防止自体感染。
l.吡喹酮(Praziquantel)广谱抗寄生虫药。
主要作用于虫体表皮,使营养吸收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代谢紊乱,引起虫体强烈挛缩与麻痹导致死亡。
用法与用量:10-20mg/kg,晨空腹一次顿服。
2小时后服50%硫酸镁60ml。
本药作用快,杀虫力强,驱出的绦虫多不完整,难以找到头节。
使用吡喹酮驱绦虫同时可引起脑内囊尾蚴蜕变死亡破裂,刺激脑组织水肿与炎性反应,导致危险的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
故在以吡喹酮治疗个别确无囊尾蚴病并发的猪带绦虫患者时可采用5~10mg/kg体重疗法,但在神经系统猪囊尾蚴病高度流行区,特别在现场大规模治疗时,以采用2.5mg/kg体重小剂量疗法为宜,既可保持驱绦虫的高效,又可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
2.甲苯咪唑 (Mebendazole)本药阻断虫体摄取葡萄糖,导致糖原耗竭,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虫体能量来源缺乏,以致不能生存和生殖。
用法用量:对绦虫病每次用300mg,每日3次,连用3天。
大多于用药48小时内排出已死的完整绦虫节片,但并不都能找到头节。
3.阿苯达唑 (Albendazole)也称丙硫咪唑它的驱虫作用基本同甲苯咪唑,但由于本品口服吸收迅速,血药浓度比甲苯咪唑高100倍,肝和肺等组织中均能达到相当高的浓度。
用法用量:(1) 绦虫病每日800mg,连用3天。
(2) 囊虫病每日18mg/kg,10天为一疗程,间隔15-21天。
4.氯硝柳胺(灭绦灵)2g,嚼碎后1次吞服,3~4小时后服泻药1 次,加速绦虫节片排出。
5.脑囊尾蚴病的治疗首选吡喹酮(每日50mg/kg口服,共服15日).阿苯达唑(每日15mg/kg口服,共服28日)同样有效并且价格便宜,但美国尚无此药可用.吡喹酮并非对所有病人都有效,并且也不是所有病人都必须治疗(如囊肿可能已死,或对治疗的炎症反应可能比疾病本身更严重).为减轻囊肿变性所致的症状,可能需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4~16mg/d)和抗痉剂.阻塞性脑积水,第4脑室感染和脊髓及眼囊尾蚴病,可能需外科手术治疗.驱治猪带绦虫病应防止恶心呕吐,以免妊娠节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造成虫卵自体感染导致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病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猪带绦虫病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猪带绦虫病应该如何护理,猪带绦虫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猪带绦虫病:*一、预防猪带绦虫病发病率高的乡村猪囊尾蚴和人囊尾蚴感染率也高。
人为猪带绦虫惟一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终宿主,故彻底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使患者得以治愈,而且可减少猪囊虫病发病率。
近年国内东北地区推行的“驱绦灭囊”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2.尽量不要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牛、鸡、鸭、羊、兔等肉类食品。
严格执行生熟炊具分开,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饮食摊点的卫生检疫,患猪带绦虫病者不得从事饮食行业工作。
3.严格肉类检疫屠杀生猪必须经国家指定卫生部门检疫后方可进入市场,严禁“米猪肉”上市买卖。
猪毛经氢氧化钠或氯化铁显色液处理后,其毛根部毛鞘的颜色可由健康猪的白色变为病猪的褐色或棕色,准确率可达81.2%~100%,可推广应用。
屠宰后如将猪肉在-12~-13℃下冷藏12h,其中囊尾蚴可完全杀死。
根据感染程度,采取高温处理或做工业用油。
4. 加强粪管和对猪的饲养管理,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
改变养猪方,提倡圈养,不让有接触人粪而感染的机会。
国内曾试用猪全囊虫匀浆(Q83抗原)配以弗氏佐剂给猪进行免疫接种,3年总保护率为91.39%;用Q83抗原弗氏佐剂一次接种3ml 可达到100%保护率,安全保护期可达7~8个月。
对人粪也要加强管理,可因时因地采用堆肥法、粪尿混合法、沼气池法等各种对粪便卫生处理的方法,杀灭粪中虫卵,而所有这些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猪带绦虫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猪带绦虫病的护理方法,猪带绦虫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猪带绦虫病常见护理方法:*一、护理一、加强卫生宣教:教育群众改变不良的生食、半生食猪肉的饮食习惯,严格执行生熟炊具分开,注意个人卫生。
健康域公卫猪带绦虫病在全世界分布很广。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
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也可以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眼、脑等各器官组织,引起猪囊尾蚴病。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致病原是猪带绦虫成虫及幼虫(猪囊尾蚴),成虫雌雄同体,体分节,由头节、颈部和链体三部分组成。
链体由700~1000节片组成,由前向后分别为幼节(未成熟节片)、成节(成熟节片)和孕节(妊娠节片)。
幼节内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成节具有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每个孕节内含虫卵3~5万个。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
孕节发育成熟后常单节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或因挤压破裂,孕节中的虫卵散出来一起随粪便散出。
当虫卵或孕节被猪吞食后,虫卵在小肠消化液作用下,24~72小时后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到达身体各处,主要到达运动较多的肌肉组织,如肩、股、心、舌、颈等,也可寄生于皮下、脑、眼等处。
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米猪肉”。
当人食用生的或未经高温煮熟的猪肉后,就会患猪带绦虫病。
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猪带绦虫病主要经口传播,主要是由于人食入未煮熟的猪肉而引起,这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云南的“过桥米线”,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食用。
此外,生熟砧板不分、养猪方法不当、肉类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造成“米猪肉”流入市场等,都会使人感染猪带绦虫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吸附于肠壁,会导致肠黏膜机械性损伤,患者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虫体以肠腔内消化或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导致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
猪囊尾蚴因寄生部位和数量不同,其危害和症状也不同,当寄生于皮下和肌肉时,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等症状;当寄生于脑部时,会引起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精神症状,也可出现偏瘫、半身不遂、失语等,严重者可引发猝死;当寄生于眼部时,症状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严重者导致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等,甚至眼球萎缩而失明。
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肝脏和肺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
1.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包虫病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人们对包虫病预防的重视。
可以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海报、电视广告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相关知识。
2. 畜牧管理:对于可能感染包虫病的家畜,如猪、狗等,需要进行定期的驱虫和检测。
同时,要加强畜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减少包虫病传播的机会。
3.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物的安全。
生食或未煮熟的肉类、蔬菜、水果等可能存在包虫病危险,因此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避免生食。
4. 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
避免与病媒虫接触,如蝇、蚊子等,可以采取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措施。
5.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土壤、动物或其他可能携带包虫病的物品后。
6. 医疗保健:及时就诊,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感染包虫病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
7. 疫苗研发:加强包虫病疫苗的研发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8. 疫情监测:建立包虫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对疫情流行的地区,要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总之,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宣传、畜牧管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医疗保健、疫苗研发和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染风险。
猪绦虫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是由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寄生人体引起。
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
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成为中间宿,分别可引起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病。
【病原形态】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薄而透明,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
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两圈小钩共22~36个。
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节之半。
链体上的节片数约700~1000片,近颈部的幼节,节片短而宽,中部的成节近方形,末端的孕节则为长方形。
每一节片的侧面有一生殖孔,略突出,不规则地分布于链体两侧。
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约150~200个。
卵巢在节片后1/3的中央,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大叶外,另有一中央小叶。
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
孕节中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分支,每侧约7~13支,每一支又继续分支,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
每一孕节中约含4万个虫卵。
【流行病学】该病流行因素主要由于猪饲养方法不当、猪感染囊尾蚴和人食肉的习惯和方法不当。
有的地方不用猪圈,或是厕所直接建造于猪圈之上(连茅圈),猪可吞食粪便,造成了猪受染的机会。
各地猪的囊尾蚴感染率高低不一。
在猪带绦虫病严重的流行区,当地居民有爱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的习惯,对本病的传播起着决定的作用。
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日菜肴: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均系用生猪肉制作。
还有熏食或腌肉不再经火蒸煮。
另外,如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面条食用。
有时因食含囊尾蚴猪肉包子或饺子,如蒸煮时间过短,未将囊尾蚴杀死。
有的生熟砧板不分,均易造成交叉污染,而致人感染。
【病理变化】肠绦虫病(猪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轻微。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患者求医最常见的原因。
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cysticercosis),系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或称囊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
其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异。
【病原学】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又称猪囊虫(bladderworm),囊泡状,乳白色,半透明,约10mm×5mm,囊壁薄,囊内充满囊液,内有一米粒大小的白点,为翻卷在内的头节。
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偶可见畸形头节,吸盘2~7个,可具双顶突,小钩数也有很大变异。
囊尾蚴大小、形态可因寄生部位、营养条件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
在疏松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约5mm×8mm;在肌肉中则略长;在脑底部可达2~5m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状,称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电镜下,囊壁由皮层和实质组成。
皮层表面密布微毛,皮层内有囊泡、短管样内质网及线粒体等,实质内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成肌细胞、实质肌束、排泄系统及神经。
中间宿主猪(包括人)感染囊尾蚴是因其误食猪肉绦虫卵或孕节所致。
当中间宿主食入虫卵后,胚膜层在十二指肠内因胃蛋白酶和胰酶作用而解聚,再经胆盐作用,于24~72小时后六钩蚴破胚膜而出。
激活的六钩蚴借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1~2日内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血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即进入六钩蚴后的发育。
虫体迅速进行结构改变,六钩蚴中央形成空腔,然后变成一充满液体的囊泡,20日后囊壁上出现凹陷,2~3个月该处形成头节。
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时间约60~270日。
囊尾蚴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10年,少数长达20年以上。
虫体死亡后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流行病学】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许多国家均有本病流行。
我国凡有猪肉绦虫流行的地区均有囊虫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河南及内蒙古较多。
人群囊虫病感染率资料尚不全面。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年29卷第7期 临床兽医
猪囊虫病的防治措施
陈靖孙世颖王伟李正波
(天津市东丽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天津300300)
猪囊虫病又叫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猪
常见寄生虫病,其发生与传播和生猪的饲养方式有关。该病影响
养猪业发展,也威胁人体健康。
1 病原体与流行特点
猪囊虫是寄生在人或畜体的有钩绦虫的幼虫,患猪是人绦虫 的中间宿主。猪囊虫为白色半透明、黄豆大小的包囊,囊内充满 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个绿豆大的白色头节,猪囊虫寄生在肌肉 内,以舌肌、肩腰部肌肉、股内侧肌及心肌较为常见,严重时,全 身肌肉以及脑、肝、眼,甚至脂肪内也能发现。猪囊虫也能在犬、 猫、兔、牛、骆驼等动物和人体内寄生。人吃了未煮熟的囊虫病 猪肉或误食了沾有囊虫头节的生冷食品,囊虫就随食物进入人的 小肠,在肠液作用卞,伸出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经2个月左右就发 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有钩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链状 带绦虫,人是有钩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有钩绦虫寄生在人的小 肠内,呈白色带状,长2—4 m,虫体由7 000—10 ooo+节片组成, 头节很小,仅粟粒大小,节片由前向后逐渐变大,后端的节片长3 cm、宽1 cm,里面含有很多的虫卵(3 5万个)叫孕卵节片,该节 片随着虫体的生长而不断的从后面脱落,随粪便排出人体,猪吃了 带孕卵节片或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在肠内虫卵里的幼虫逸出, 经血液或淋巴液到达全身各部,约经1O周发育为囊虫。 2临床症状 猪感染囊虫一般无明显症状,极严重感染的猪,可能有营养 不良、生长迟缓、贫血及水肿等症状,某些器官严重感染时可能 出现相应的症状,侵害与呼吸有关的肌群、肺和喉头时,出现呼 吸困难、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症状,甚奎死亡。在收购时,检 疫员以检查眼部 舌肌以验明是否有囊虫寄生。 3舫治措施 3;l做好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猪囊虫病的危害。对患有绦虫病的人采取及时治 疗。加强饮食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平甘养成讲究饮食卫生习 惯,人不吃囊虫肉,防止有钩绦虫卵随饮食进入体内e宣传猪囊 虫病的防治知识。积极开展驱绦灭囊工作,定期驱虫,及时治疗 患病者教育广大群众以不买不食未经检疫猪肉,不吃未煮熟的猪 肉制品,人畜粪便要无害化处理,防止虫卵直接传播。
3.2科学喂养
改变落后的生猪饲养方式,加强生猪饲养管理,科学喂养,
改变过去农户散放、散养猪的习惯,实行科学养猪圈养圈喂,做
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圈 厕要分开,防止生猪吃到人的粪便,
彻底切断囊虫感染途径。
3.3加强肉品卫生监督管理
加强市场肉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出售猪囊虫肉的不法商贩
坚决打击并严肃处理。消费者在购买肉时,选择有检疫部门加盖
印章的猪肉。
3.4加强生猪橙痰
加强生猪屠宰检疫 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在屠宰检疫
中按规定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发现囊虫病肉,坚决进行无害化
处理,杜绝猪囊肉上市。宰后检验是关键,猪囊尾蚴的主要寄生
部位如舌肌、咬肌、心肌、股部内侧肌、肩胛外侧肌等必须剖检
劐位。检疫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定的程序认真负责地进行检
疫,确保肉食安全,确保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3。5治疗
用丙硫苯咪唑,6 mg/kg ̄,用植物油配制成5%混悬剂,
1次多点深层肌肉注射,或按§0蜘g/kg体重,口服,每隔48 h再
服1次,共服3次,即可治愈。绦虫治疗选用南瓜籽、槟榔合剂
或灭绦灵给病人驱虫;另外,用吡喹酮治疗人囊虫病也有较好
的疗效。
5.4猪支原体弱毒苗免疫接种
保证饲料品质,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从而提高抵抗力,降低
发病率;在注射前将临床症状严重的猪予以淘汰。健康的种母猪
和后备种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每头猪免疫剂量按疫苗使用
说明进行注射,如在右侧胸腔注射(注射部位在右侧胸腔倒数第6
肋间至肩胛后缘水平线交叉部位进针)。仔猪可在较早期免疫;
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成、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而且
仔猪注射疫苗方便易行。
5.5隔离
采用仔猪按窝隔离,防止相互窜圈;断奶仔猪、架子猪、育肥
猪和母猪按:k/J,品种分舍饲养,这样来建立健康猪群,做好各项消
毒工作,各个圈舍门口设有消毒池,人在进出圈舍时必须消毒。
5.6培养健康猪群
认真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防止从外单位购进病
猪和带有病原体的猪只。如从外单位购回的猪只,进场时要进行
喷雾消毒,要严格隔离饲养和坚持执行防疫卫生制度;母猪购回
后,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单圈饲养,观察后代有无喘气病,如能做
到“母猪不见面,小猪不窜圈”,续观察2—3窝后代,到断奶时
证明没有发生喘气病者,可认为该母猪是健康的。一般应从仔猪
中进行选育,逐渐扩大健康猪群。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