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态⾜迹⽣态⾜迹及其优缺点⼀.⽣态⾜迹的定义所谓⽣态⾜迹即为:任何已知⼈⼝(某个个⼈、⼀个城市或⼀个国家)的⽣态⾜迹是⽣产这些⼈⼝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所产⽣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物⽣产⼟地的总⾯积和⽔资源量。
将⼀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所拥有的⽣态能⼒进⾏⽐较,能判断⼀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态承载⼒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态⾜迹模型主要⽤来计算⼀定的⼈⼝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物⽣产⼟地⾯积。
⽣态⾜迹测量了⼈类的⽣存所必需的真实⼟地⾯积。
该概念是由加拿⼤⽣态经济学家Rees于1992年提出,由其博⼠⽣Wackermagel于1996年完善的⼀种衡量⼈类对⾃然资源利⽤程度以及⾃然界为⼈类提供服务的⽅法。
Rees曾将其形象地⽐喻为“⼀只负载着⼈类与⼈类所创造的城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这⼀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机制。
⼆.⽣态⾜迹5⼤基本指标(⼀)⽣态⽣产性⼟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态⽣产性⼟地是指具有⽣态⽣产能⼒的⼟地和⽔体。
⽽⽣态⽣产是指⽣态系统中的⽣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然后转化为新的物质,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和转化。
⽣态⽣产是⾃然资本产⽣⾃然收⼊的原因,⽽⾃然资本总是与⼀定的地球表⾯相联系。
因此,⽣态⾜迹分析法⽤⽣态⽣产性⼟地的概念来代表⾃然资本。
“⽣态⽣产性⼟地”是⽣态⾜迹分析法为各类⾃然资本提供的统⼀度量基础。
不同的能源和资源来⾃不同的⼟地类型,在⽣产⾜迹账户核算中,⽣态⽣产性⼟地分为六种类型:化⽯燃料⽤地,指⽤于消纳化⽯燃料燃烧⽣产的废物的⼟地;耕地,主要提供粮⾷、油料等作物的⼟地;林地,包括⼈⼯林、天然林;牧草地,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地;⽔域,提供⽔产品;建筑⽤地,包括⼈类修建的住宅、道路等占⽤的⼟地。
(⼆)⽣态承载⼒传统的环境承载⼒是指在不损害区域⽣产⼒的前提下,⼀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数。
全球生态足迹的趋势全球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指标。
它用于衡量人类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球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生态足迹的增长。
根据数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增速更快,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其次,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区域性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存在明显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往往比发展中国家要高。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和更高的人均资源消耗量。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正在迅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导致的资源消耗增加。
再次,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资源不平衡的趋势。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分配却是不均衡的。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其可持续生态能力,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出现。
这些国家和地区依赖于进口资源,从其他地区获取所需的资源,加剧了全球资源压力。
最后,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生态足迹也受到了其影响。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以应对气候变化。
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和推广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减少生态足迹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全球生态足迹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加、区域差异、资源不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生态足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推动生态平衡的达成。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国内生态足迹研究与实践“生态足迹”的概念1999年被引入国内,早期被译作“生态基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
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对于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范围,所以应用较广。
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并且较多地集中在对我国西部、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
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但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生态足迹的研究与应用大概滞后4~5年。
1 已开展的研究与实践1.1不同空间范围的研究与实践(1)国家尺度包括静态研究和动态测度两个方面。
静态研究如徐中民等(2003)年对我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其主要结论为:就全球的平均生产能力来看,1999年,中国生态足迹为1.326人均全球公顷,而生物承载力为0.681人均全球公顷,生态赤字为0.645人均全球公顷,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94%。
动态测度如刘宇辉(2005)对我国1961~2001年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1961~1977年,生物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1978~2001年,生物承载力少于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2)地方尺度前几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级行政区和城市,如江苏、陕西、辽宁、湖北、广西、广东、澳门、甘肃、云南、青海、海南、安徽、河北等许多省份各自进行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和比较,计算结果显示除云南、西藏外的其余省(区、市)在省(区)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近年来逐步发展到从省级行政区、城市、县域,甚至到镇的各级行政区。
(3)生态脆弱区研究区域类型包括城市、城郊区、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山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区,研究结论表明,这些生态脆弱区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寻求更加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
生态足迹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对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足迹评估,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一、生态足迹评估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评估主要包括对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产生等方面的量化分析。
它以全球平均生产力为基准,将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二、环境设计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环境设计旨在创造舒适、美观且功能合理的人类生活和工作空间。
然而,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生态因素,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朝向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用于采光和取暖;过度的硬化地面会减少雨水的渗透,增加地表径流,对水资源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大量使用非环保材料会增加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难度。
相反,将生态足迹评估纳入环境设计中,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能源和资源配置,环境设计可以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足迹。
三、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和生态承载力,规划者可以制定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面积等,以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
2、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用于优化建筑的能源效率和材料选择。
例如,通过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选择环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在建设和拆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评述生态足迹概念(ecological footprint)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式由Wackernagel于1996年创建。
与以往的方式相较,生态足迹概念和分析方式为定量测度可持续进展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一种直观、简练的工具。
正是因为如此,生态足迹理论被普遍引入各个领域的可持续进展研究,旅游研究也不例外。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运用该方式对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进展作了深切研究。
一、生态足迹理论及研究进展概述该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在生态足迹理论中,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化石能源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海洋。
由于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还要结合基于全球平均产量的土地类型相应的均衡因子,以转化为全球的统一标准(全球公顷,ghm[2]),便于总体比较。
生态足迹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
简单讲,利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差值就可以判断和衡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当地的生态足迹为正值,生态盈余,说明该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如果出现生态赤字,则说明该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生态足迹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提出是对可持续思想具体化的一种探索,是对资源资本的一种新的度量方式,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直观工具。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空间上涵盖了全球、国家层次、地区、城市、社区、校园、企业甚至家庭等;时间上既有某一时刻的静态研究,也有大跨度时间段动态分析;研究对象涉及区域可持续、产业发展、交通、能源、贸易、旅游、生态安全以及个人生活等诸多方面。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生态足迹的研究呈现了以下趋势[1]:研究的空间尺度越来越小,时间跨度越来越长、从整体评价转向特定研究、从单一指标评价转向与其他评价指标相结合。
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指出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的年代。
全球生态足迹是衡量全球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
以下是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和超出地球承载力的年代情况:1.增长趋势:全球生态足迹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导致生态足迹的扩大。
2.资源消耗超过再生能力: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意味着全球资源消耗的速度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
这意味着当今人类社会消耗的资源远远超过地球能够再生的速度,导致破坏性的环境影响。
3.中国和美国是最大的生态足迹国家: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数据,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生态足迹国家。
他们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和高消费水平导致生态足迹巨大,对全球资源消耗的贡献很大。
4.资源类型和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足迹变化特点存在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增长迅速,主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
同时,高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通常较高,由于高消费水平和资源密集型经济模式。
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数据和模型预测,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的具体年代不断变化。
根据不同的估计方法和预测模型,不同研究认为在21世纪70年代、80年代或9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足迹就已经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
然而,确切的年代超出地球承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超出地球承载力意味着我们对地球资源的使用超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这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需要采取行动减少生态足迹,并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工具,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应用1.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工具,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就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2.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原理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马修·斯蒂尔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影响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包括人类活动足迹和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足迹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人类对生物能源和材料的需求,后者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个足迹进行比较,可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在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不同产业和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在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更加广泛。
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发现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这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瑞士学者雷弗·瑞恩斯及他的研究团队提出。
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而生态足迹理论可以用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并进一步促进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更加健康地生活,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后来的生态足迹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的定义是指衡量个体或群体对生态系统的资源需求和废物排放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对人类废物的吸收能力。
通过对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包括考虑个体或群体消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转化为等效面积单位来表示其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的定义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起了人们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思和警觉。
1.3 研究意义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评估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
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足迹的研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符合环境可持续性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的挑战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
面对这些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并介绍一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生态科学、生态经济学、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并且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与之相关。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环境保护与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全球最普遍的环境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环保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大气治理方面,日本推出了“顶层设计+基层管理”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水环境治理方面,丹麦的全民防洪措施和亚太区域的污水处理技术也是很典型的例子。
2. 生态建设与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和恢复都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举个例子,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和恢复被誉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3.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人类社会避免自我毁灭的关键。
从全球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信仰和理念。
欧洲、北美等地区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城市建设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但同时会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1.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在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之前,先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全面、严谨、科学的评估是关键。
根据对污染类型、来源、路径等综合分析,确定污染物在水、土和空气中的迁移路径,并预测其对健康、生态和社会的影响。
这一方面的研究会提供启示性信息与科学依据,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新能源与低碳发展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扶持绿色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无可避免的趋势,比如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冰盖消退等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已经成为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突出因素。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该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威廉·里夫金在1990年提出,指的是人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是指一定区域内人类生活方式所需的可用土地面积。
它包括针对食物、水、能源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以全球各种资源的利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来衡量,用于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们通过计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从而为国家之间的资源合作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生态足迹理论也被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上,通过衡量城市的生态足迹,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研究者们还对生态足迹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如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能源政策等。
在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计算生态足迹需要大量数据和模型,数据的可靠性和模型的准确性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过于依赖生态资源,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如化学物质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生态足迹理论在环境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评估指标和决策支持工具。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和模型的可靠性,综合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以提高生态足迹理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的常用指标之一。
国内外针对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展望。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他们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生态系统耗竭情况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地区和人群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模式的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模式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再次是生态足迹模型在评估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负载的影响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城市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负载程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是模型的改进和完善问题。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对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不够重视。
模型需要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和调节能力,以更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其次是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问题。
生态足迹模型需要大量的生态和经济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难以获取和处理。
需要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再次是应用场景的拓展问题。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应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需要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企业的环境管理、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继续完善生态足迹模型。
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指标和因素,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其次是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研究。
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旨在创造美好、舒适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足迹评估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生态足迹评估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生态足迹,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
它通过计算人类活动所消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来反映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在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足迹评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定量的数据支持。
传统的环境设计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和直觉,但生态足迹评估能够以具体的数字和指标,展示出设计方案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这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规划和决策,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其次,有助于推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产生。
当设计师了解到某个设计方案的生态足迹过大时,会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如采用可再生材料、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来降低生态足迹,实现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设计。
再者,生态足迹评估能够增强公众对环境设计的认知和参与度。
通过向公众展示设计方案的生态影响,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环境设计与自身生活以及地球生态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那么,在环境设计中如何进行生态足迹评估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
不同的材料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足迹差异巨大。
例如,使用本地生产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通常比使用远距离运输的合成材料具有更低的生态足迹。
因为本地材料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天然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生态足迹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指标。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类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转化为一个以单位面积计算的生态足迹数值,用来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足迹测算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生态足迹测算方法涉及到对人类活动相关数据的统计和计算,以及对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的估算。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模型,用以提高生态足迹的测算精度和可靠性。
其次是生态足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拓展。
生态足迹理论最初是用于评估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足迹也被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
生态足迹理论也被用于制定和评估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目标。
再次是生态足迹的地理分析。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分布和地理过程的学科,对于生态足迹的地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理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态足迹差异、演变趋势以及其背后的地理驱动力。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理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为制定地理空间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是生态足迹理论的争议与挑战。
尽管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生态足迹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估算不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指标,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实践的应用与拓展、地理分析与争议与挑战等方面。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生态足迹理论有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持。
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压力愈发显著。
因此,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分析以及评估其生态足迹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水资源利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农业、工业、饮用水等多个领域。
然而,目前水资源利用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浪费现象突出。
尽管水是生命之源,但在许多地区,人们随意浪费水资源。
不注意节约,不合理灌溉以及过度消耗,导致许多水资源流失。
其次是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城市垃圾等污染源不断增加,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另外,不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也是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一个方面。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导致水资源浪费更加严重。
农田的农药滥用、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等,都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二、生态足迹分析的意义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它以定量的方式衡量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并对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做出调整。
生态足迹分析的意义在于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以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水资源节约与再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生态足迹分析的核心是以单位面积的水流出、蒸发和蓄存作为指标,来评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1. 水足迹分析:以从生产到消费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为核心,计算出单位区域和时间段内的消耗水量。
2. 水生物多样性足迹分析:以保护水生物多样性为目标,评估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3. 水资源可持续性分析:结合水量、水质和水效率等指标,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四、生态足迹分析的优势与挑战生态足迹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综合评估的能力: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评估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生态足迹模型研究持续升温。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前者包括概念及内涵探讨、方法改进,内容涵盖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后者涵盖了国家层面、大区域、省、地级市和县。主要问题有假设条件单薄,存在结论偏差;评价模型静态,参数弹性不足;研究领域较窄,研究尺度偏大;东中部研究多,西部研究欠缺。未来研究方向为细化指标体系,区分消费生态足迹和生产生态足迹;加强学科合作,根据区域特点进行主要参数调整;拓展应用领域,加强微观尺度研究;强化模型预测性,重视西部生态足迹研究。
关键词:生态足迹 研究综述 空间布局 展望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方法是一种对一个区域、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衡量的新方法,它以资源消耗和供给为出发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描述人类所面临的世界现状与未来,并告诉人们“是否接近或者远离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足迹最早由Rees于1992年提出,并由Wackernagel实现了方法上的完善。我国接受生态足迹始于1990年代末,但发展速度极快,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1 生态足迹基础理论探讨 1.1 概念及内涵研究 Rees和Wackernagel认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3]。概念的提出基于2个基本事实和2个假设。基本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基本假设:①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②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生产生态足迹永远能自求平衡。我国学者对生态足迹内涵进行了深化,体现在补充社会经济反馈力指标,并引入复合生态系统;补充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替代性,并引入生物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掠夺”和“科技进步提高人口承载力”;补充人类生存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生态循环的系统性变化规律才以及农作物复种的年度及区域变动;补充污染吸纳地,深化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摘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按照wackernagel等提出的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及bicknell等提出的投入产出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传统模型在数据、消费项目、模型的修正与耦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单区域投入产出与多区域投入产出生态足迹的研究前沿,以及国际上关于核足迹计算方法的争论,最后本文对现状进行评述。
关键词:生态足迹;投入产出;多区域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引言据统计,仅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会刊ecological economics自1996年第11期发表生态足迹研究的文章以来,至2010年第1期,共发表有关生态足迹理论评述、区域实证、方法改善、行业应用的论文达56篇。
ecological economics在2000年第3期还以专刊形式集中讨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问题。
2000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国际智库环球足迹网络gfn(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都更新模型法和应用的进展,并且每年公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足迹账户nfa(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及生态足迹报告。
2008年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环gfn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一、生态足迹简介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ecological appropriation),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消纳他们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ef的计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事实: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将这6类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加权求和。
ef核算公式:,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为均衡因子;为i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为i类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
二、研究进展1.传统模型完善(1)数据的完善目前国际一致的商品描述及代码体系hs 2002版已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它作为关税表和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收集的基础,超过98%国际商品贸易已被反映在hs中,鉴于此daniel d.moran等构建产品土地利用矩阵plum(product land use matrix),粗略计算贸易中含有的生态足迹,为2008年版的nfa提供铺垫。
nfa2008年版采用hs02 (harmonized system 2002),这些数据计算150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国家在1961-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
nfa2009年版计算240个国家或地区在1961-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
(2)消费项目的完善有学者认为生物生产性与非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划分并不明确且主观臆断,鉴于此,出现了完善国家足迹账户增加新的土地类型文献,例如增加湿地土地类型,tiezzi 等对浅水湖和湿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湖的生态承载力某种程度上大于海洋,但是二者的生态系统复杂很难相关数据。
2008年版nfa的其他改动:纪录的农地产品种类增加;从动物饲料总需求中减去市场提供的饲料和残渣后,估计对整体放牧地生物承载力需求将会增加;增加渔场足印所计及的渔类品种数目;亦加入更多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包括燃气排放、制造水泥、热带森林火灾、以及若干生化燃料。
(3)模型的修正与耦合nguyen h x等把不可再生能源和非生物资源(如矿产资源等)的消耗换算成热力学放射本能(exergy)的消耗,并把它和地球每年从太阳辐射获得的放射本能相比较,从而把不可再生资源纳入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计算;曹宝等针对reesw 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参数选取偏差,生态功能差异表现不充分,模型不具动态性等)提出了改进。
利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天津市1995—2005年的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
刘淼等选用传统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改进方法——实际土地需求法,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1982—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
卢远等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
wei jin等针对ef模型的静态以及政策含义不足的问题,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动态的ef模型,将system drivers与ef的消费项目结合,用组合法计算ef。
2.投入产出生态足迹(1)单区域投入产出bicknell等在研究新西兰生态足迹时,第一个将投入产出表引入生态足迹的计算。
将国内土地类型按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用地、林地和退化土地3类,直接利用土地乘数,计算出的部门用地并非仅是本身的产业用地而己,还包括了与该部门产品生产有关的产业部门的用地面积。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结果体现了国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特定人口的持续消费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贸易。
ferng用土地组成乘数改进了bicknell等提出的土地乘数,从而用矩阵表示农业、制造业和商业三部门经济模型中的用于满足特定人群最终消费的生产性土地足迹的组成,用其分析了台湾的生产性用地;并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能源足迹的计算框架,用于台湾的能源用地分析与政策辅助分析。
hubacek等是第一个用实物投入产出表估算了国际贸易中的土地占用(生态足迹)。
hubacek等认为运用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来计算生态足迹更合适,实物型投入产出分析表明从环境压力的角度将土地占用与部门间的物质流动联系起来比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中将土地占用与货币流动联系起来更为客观真实。
wiedmann等最近提出了货币投入产出分析和现有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相结合可以将足迹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部门、最终需求类型、国家以下区域和社会经济群体。
该方法改进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分析法,解决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方法无法反映的经济活动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产业间依存关系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
曹淑艳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
kratena[沿用wiedmann的生态足迹分配方法,以德国的投入产出模型与生态足迹账户相结合为例,将每个部门的总产出按照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超载分为相应的份额,进而生态足迹扩展引入额外的生物生产性土abpl(additional biophysically productive land)地提供生态超载部分的产出,假设每个部门为abpl租入相应的土地面积以及技术等要素,导致成本和价格的上涨,用李嘉图租解释相应的收入差异。
(2)多区域投入产出turner等介绍了多区域投入产出和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具体分析区域间贸易的生态足迹流动。
wiedmann等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与产品投入土地矩阵方法nfa-plum进行对比,计算了英国2002年的贸易能源足迹。
三、研究评价1.现有研究注重于资源消耗,而对废弃物的污染关注不够。
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资源消耗的生态影响关注较多,而对生产系统的产出物(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足迹的计量与测定明显不足;只对co2的吸收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计算和分析,而对其他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吸收没有考虑。
2.完善生态足迹模型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模型未能完整描述自然系统提供的生态功能,忽略了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作用。
同时未完全考虑污染的生态影响。
因此,针对研究对象特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生态足迹的指标体系是今后应用研究中重点强调的方面。
3.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反馈环路和因果关系如果有合理的经济和生态理论作支撑,会使模型更稳健、可信度更高,而不是建立在的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系统动力学的延迟与控制变量的耦合会增加政策分析,深化分析生态足迹方法在辅助决策者进行可持续决策、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可以完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模型运用到辅助划分中,为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规划、发展战略等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1]ree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02).[2]成升魁,justin kitzes.中国生态足迹报告[r].北京: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环球足迹网络,2008.[3]wackernagel m, 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hlishers.1996.[4]daniel d.moran, mathis c.wackernagel. trading spaces: calculating embodied ecological footpri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sing a product land use matrix (plum)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1938-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