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9
脑出血危急值标准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因此,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非常谨慎和及时。
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脑出血的危急程度,医学界制定了一套脑出血危急值标准,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脑出血危急值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评估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标准。
1. 神经系统症状:脑出血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说明脑出血已经达到了危急程度。
2. 血压水平: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水平也是评估危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应该控制在140-180mmHg之间,而舒张压应该控制在90-105mmHg之间。
如果患者的血压超出了这个范围,说明脑出血已经达到了危急程度。
3. 瞳孔反应:脑出血患者的瞳孔反应也是评估危急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的瞳孔应该对光有良好的反应。
如果脑出血患者的瞳孔出现不对称、散大或者对光反应迟钝等异常情况,说明脑出血已经达到了危急程度。
4. CT影像学表现: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也是评估危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如果CT显示脑出血范围较大、出血量较多,或者有明显的脑水肿,说明脑出血已经达到了危急程度。
根据以上标准,医生可以将脑出血分为三个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脑出血:患者有轻度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损害。
此时,医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密切观察来控制患者的病情。
中度脑出血:患者有明显的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生命危险征象。
此时,医生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降低血压、减少脑水肿等。
重度脑出血:患者有严重的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并且有明显的生命危险征象。
此时,医生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总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脑出血危急值标准的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目的探讨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例脑出血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
结论MRI是较为敏感的和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方法,特别是脑出血表现为额顶叶单纯小血肿。
标签:脑出血核磁共振成像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
急性期CT检查迅速,诊断准确性高,吸收期需与胶质瘤、脑脓肿、脑梗死鉴别;MRI上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具有特征性信号改变,易于鉴别。
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较之CT有独到之处[1]。
如果说血肿从出现到吸收在CT上是从高密度到等密度到低密度的转变过程的话,则MRI基本是从低信号到高信号再到低信号,恰可与CT形成互补。
现对临床收治的30例脑出血的患者的MRI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
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4.1岁。
入院时有明确高血压史者25例,入院血压18~30/11~18Kpa,平均血压26/14.7Kpa,就诊时间发病后1h~3d。
1.2 MRI检查方法采用磁共振仪。
进行颅脑矢状、冠状、轴位扫描。
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
增强扫描的对比剂采用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溶液(GdDTPA)0.2mL/kg。
2 MRI表现MRI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
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明确出血原因。
MRI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
血肿及周围脑组织MRI表现较复杂,主要受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影响。
(1)超急性期(3周):长T1、长T2信号。
3 讨论脑出血或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约占脑卒中病人的20%,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炎症、肿瘤等引起。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陈付树【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通过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预后效果关系.结果在8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7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丘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不同治疗时期的影像学特征也不同,患者脑出血在脑干区的死亡率比较高,并且死亡率与脑出血量正相关.结论 CT检测对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CT 检测能够确定患者脑出血的部位,以及脑出血的时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脑出血;CT检查;影像学;临床价值【作者】陈付树【作者单位】广西蒙山县人民医院,广西蒙山546700【正文语种】中文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中,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脑部并发症,俗称脑溢血。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脑出血主要是患者因为非外伤的作用,脑实质内出现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的现象,通常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者用力活动中诱发[1]。
脑出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脑出血的发病迅速,病情十分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和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的损害问题[2]。
据统计,部分脑出血存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时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通过医学技术的影像资料,为脑出血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为研究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价值,选取8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
脑干、小脑、基底节......不同部位脑出血如何定位?表现有何区别?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
1基底节出血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1)壳核出血图源:作者提供影像学表现分为三型:•I 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附近,未侵犯内囊;•II 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III 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
•责任血管:豆纹动脉,尤其是豆纹动脉外侧支。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
症状体征:2)尾状核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Heubner 返动脉。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症状体征:2脑叶出血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青年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烟雾病;脑肿瘤等。
1)颞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颞极动脉,大脑后动脉颞下前、颞下中、颞下后动脉。
症状体征:2)额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额顶升动脉、前中央沟动脉。
症状体征:3)枕叶出血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颞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顶枕动脉、距状沟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症状体征:4)顶叶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旁中央动脉。
症状体征:3丘脑出血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壁薄弱的终末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仅次于壳核。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
症状体征:4小脑出血小脑半球出血(左图),小脑蚓部出血(右图):图源:作者提供责任血管:多为齿状核动脉破裂。
脑皮层层状坏死病例分享、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误诊为脑出血CT高密度征象病例分享患者男,43 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1 天入院。
既往吸烟史。
入院急查头CT 示左侧额顶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图1),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外院MRA 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完全性失语,查体不配合。
右侧肢体肌力0 级。
感觉及共济查体不合作。
右侧巴氏征阳性。
NIHSS 15分(意识水平2 +意识提问2 +右上肢4 +右下肢4 +构音2 +失语3),mRS 4 分。
图1. 头CT入院后予阿司匹林100 mg qd 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20 mg qn 降脂稳定斑块等治疗。
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发病10 天复查头CT 示左侧丘脑、基底节区及额颞顶岛叶脑梗死,范围较前缩小(图2)。
图2. 头CT入院查心脏超声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左房扩大,左房内附壁血栓,二尖瓣狭窄(重度)。
针对二尖瓣狭窄,左房附壁血栓,心血管外科会诊示有手术指征。
遂于2023-3-21 心血管外科就诊,拟行手术治疗。
转科时,患者神清,可部分遵嘱活动,勉强可以「啊,啊」等示意,右侧肢体肌力0 级,右侧巴氏征阳性。
NIHSS 14 分,mRS 4 分。
转入心血管外科后,完善相关术前准备,2023-3-23 停用阿司匹林,改为低分子肝素抗凝,拟2023-3-29 行手术治疗。
2023-3-28 患者完善术前头胸CT 检查。
头CT 如图3 所示。
立即停止手术安排。
图3. 头CT以上显示疾病为脑皮层层状坏死脑皮层层状坏死脑皮层层状坏死是一种永久性的脑损伤,在放射学上定义为「在T1 加权MRI 图像上呈回状分布的高信号皮质病变」。
从组织病理学上讲,CLN 的特征是累及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的皮质泛坏死。
CLN 见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氧和(或)糖的摄取障碍以及脑能量代谢的遗传或后天性缺陷。
层状坏死在脑卒中患者影像中相对少见,常见于脑梗死稳定期,是脑皮质呈层状分布的缺血性坏死,以皮层3~5 层受累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