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用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语用学研究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不仅表现在语用一语言研究和社交一语用研究的日渐深入,而且表现在它与相邻学利的不断交融。如今,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发展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交义学利领域已为人们所熟知。语用学的发展还尤其表现在它与语言学核心分支学利一语法学/句法学、语义学、词态学等之间的联姻。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正是这种联姻的一个产物。2000年7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7届国际语用学人会卜有一个专题讨论组,共有8位学者参与了一场有关词汇语用学的研讨,与会论文后来由匈牙利学者夫妇L. Nemeth和K. Bihok汇编出版,在导言中他们明确称词汇语用学为“一门新的语言学科" , 2003年岁末在我国广东外语外贸人学召开的第8届语用学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关联理论创始人之一的Deldre Wilson教授做了题为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的发言,指出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2004年1月8日至11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厅了的美国第78届语言学年会上,著名语用学家、耶鲁人学教授Lawrence Horn做的题为Lexical pragmatics: Grice and beyond的演训被视为“语言学的前沿动态”。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词汇语用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迄今还没有涉及此课题的专门研究或介绍。为此,本文旨在向国内同行介绍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的总体状况(第2 .3部分),并通过反思现有研究成果,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本领域的研究提出儿点建议(第4部分)。

2词汇语用学的由来与界定

词汇语用学研究最初可以追溯到McCaw ley( 1978).但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说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据查.文献中最先使用“词汇语用学”( lexical pragmatic)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洪堡特大学Blutner教授。他先后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一批文章.对词汇语用学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Blutner 1998a, 1998b, 2002, 2004; Blutner et al 1996; Blutner & Solstad 2001; Solstad & Blutner 2001)。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如Lascarides & Copestakc (1998).Mercer(2000).Packard(2003)。

词汇语用学研究一开始隶属于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跨面研究范畴.目前开展得可谓如火如茶.代表性成果如Elsevier出版推出的由Jaszezolt与Turner共同主编的Current Research in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系列.迄今已经出版了14本专著或论文集。其中.与词汇语用学直接有关的著作包括Nemcth & Bibok(200l)和Leezenberg 2001年著的Contexts of Metaphor。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词汇语用学试图解决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词汇语义学从真值条件角度对词汇的语义问题做静态的研究。词汇语用学试图对与词汇的语义不明确( semantic underspecification)问题密切联系的语用现象做出系统的、解释性的说明(Blutner 1998b)。

从理论背景角度看,词汇语用学研究得益于多种语用理论。一个主要途径似乎是依据Grice 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或者借用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的概念(认为词汇的完全理解就是在原来的语义分析基础上通过引入规约含意来扩大原有词汇信息),或者借用会话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的概念(认为话语理解中会话含意的构建可以克服字面意义和话语理解之间的的差距)。基于会话含意机制的词汇语用学认为:词项的表征具有语义上的不明确性,理解语义不明确的词汇需要结合语境和百科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语用充实(pragmatic strengthening)。这此观点表明,语法与语用在词汇理解方面的分上可以避免把词汇的不同解读归于歧义现象,也可避免求助于强制性解释机制(coercion mechanisms)。鉴于现代语义学理论倾向于动态的、认识论的、非中调性的做法,第一条途径(即基于规约含意的做法)就显得多余。相反合理利用会话含意机制却可以解决词汇语义分析所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

Blutner最近在运用会话含意机制的基础上又引入优选论加以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研究词汇语用学的另一条理论途径是借鉴Spens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根据Wilson (2003)的定义.词汇语用学研究词汇的字面意思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过程,涉及收窄、近似、喻化等。参照关联理论,我们可以不再将诸如收窄、近似、喻化等词汇理解看作是不同的认知过程,相反可以认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特性,即基于最佳关联假定,通过调整语境提取相关百科信息从而获得预期的理解。

关于词汇语用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Blutner( 1998a)提出了四个论断:

论断一:词汇语用学采用非组合性原则(Lexical Pragmatic is nor compositional) 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组合性原则,即整体的意义是由其组成部分的意义组合而来。词汇语用学认为组合原则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将一个合成表达分解成一些概念成分,并通过这此成分共同决定整个表达的解释。词汇语用学的要义在于将组合语义学(compositional semantics)和会话含意一般推理机制结合起来,后者决定了词汇语用学的非组合性质(所有关于会话含意的论述都具有非组合性特点)。量原则(Q-Principle 和信息原则(I-principle) (Atlas & Levinson 1981: Horn 1984) 在解释话语时都是采用“整体的”( holistic)的观点。信息量、复杂性、概率等概念都是非组合性的,不是与词汇或短语的组成部分一一对应的。基于信息充实的引证推理(abductive Inference)机制也是非组合性的。

论断二:词汇语用学的一个关键在于采用非表征手段(Lexical pragmatics crucially involves non-representational means)

Blutner (1998a)指出,尽管难以判断词汇语用学的解释是基于组合机制(combinatorial system),对组成部分按先后顺序进行处理)还是连通机制connectionist mechanism)对寸组成部分采取平行处理), 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需要使用诸如显著性、信息量、关联性、使用频率等概念解释话语中的词汇意义,就表明词汇语用分析有必要使用非表征手段.

论断三:词汇语用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在解释中运用经济原则(Lexical pragmatics crucially involves economy principles).

经济原则的关键作用在于决定非表征性参数如何控制表征性因素的选择和抑制。根据Zipf ( 1949) ,言语交际中有两股对立的力量一种是合一的力量(force of unification).或称为“说话人经济原则”( Speaker’s economy)当于Horn后来提出的R-principle).另一种是分化的力量(force of diversification).或“听者经济原则,'(Auditor’ s economy)(相当于Q-principle)。两种对立的经济追求始终处于冲突状态,这一特性使我们可以确定关于特定词汇或短语的解释假定。

论断四:词汇语用学必须解释会话含意什么时候可以取消.什么时候不可以取消( Lexical pragmatics has to explain whe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e cancelable and when not).

可取消性是不是会话含意的一个必要条件?Grice 指出可取消性并不适合所有种类的会话含意,基于质准则获得的含意就是一个例外。Blutner (1998a)认为,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限不可以通过可取消性条件来划分.

对于词汇语用学在语言学框架内的位置及其与相关学利之间的关系.Horn ( 2002)用下图进行了合理清晰的梳理并通过对uir的研究给予了佐证:

3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形容词的语用属性(Lahav 1989, 1993; Blutner 1998a, 1998b, 2002; Blutner et al 1996; Solstad & Blutner zooy;语用畸形(Blutnur 1998a, 2002, 2004);词汇阻遏现象(McCawlcv1978; Blutner 1998b);词义调整Lascarides & Copestake 1998; Wilson 2003);词缀的语用特性(Horn 2002);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Fischer 2000) ;语用与词汇内部意义之间的关系(Packard 2003),等等。限于篇幅,我们下面就其中一此专题的研究作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