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8.65 KB
- 文档页数:4
氯氰菊酯在甘蓝上的残留动态及室内清洗效果的研究付建涛;黄日林;王世英;李梓豪;张志祥【摘要】研究了3.2%甲维盐·氯氰菊酯微乳剂中氯氰菊酯在甘蓝上的消解动态、残留以及室内清洗的去除效果,为甘蓝的安全食用提供理论依据.检测得到2013年氯氰菊酯在广东、广西、湖北三地甘蓝上的残留动态以及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清洗对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影响.氯氰菊酯在甘蓝中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2.14 ~2.56 d,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残留量与氯氰菊酯施药量、施药次数有关,氯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略有增高,施药次数越多残留量也越高.最终残留量的检测表明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内即其在施药后的第3天采收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5 mg/kg).另外,在室内清洗过程中水温越高、洗涤浸泡时间越长,供试农药的去除率越高,基本可以保证甘蓝的放心安全使用.实验证明在安全间隔期内采收甘蓝经过室内常规清洗程序处理后食用是相对安全的.【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9)010【总页数】4页(P2388-2391)【关键词】氯氰菊酯;甘蓝;残留;清洗【作者】付建涛;黄日林;王世英;李梓豪;张志祥【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2甘蓝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具有易贮耐运、产量高和品质好等特点[1]。
·检验检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简介及其在农作物中含量的检测方法张涛(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农业农村局,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农药的不恰当使用导致有些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目前我国对各种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各级农业检测部门在当地农副产品上市前均检测其农药残留量,以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因杀虫谱广、防效好、低残留、无蓄积,在防治蔬菜、果树害虫上应用较广,该文介绍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农作物;农产品质量安全;拟除虫菊酯;检测长期以来,农户通过喷施农药来保障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但农药的大量使用,或农户对各种农药安全间隔期不了解,导致有些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目前我国对各种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各级农业检测部门在当地农副产品上市前均检测其农药残留量,以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
1我国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根据用途,农药可分为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种类。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常用的一类广谱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其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因其杀虫谱广、防效好、低残留、无蓄积,在防治蔬菜、果树害虫等方面应用较广,近30年来被大量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中。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人体有伤害,若皮肤触碰到须尽快用肥皂水清洗,误服者可用2%~4%碳酸氢钠或清水洗胃。
我国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甲醚菊酯等,绝大多数为黄色或黄褐色黏稠油状液体,有少数为白色结晶(如溴氰菊酯),大多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易挥发,对光热和酸稳定,遇碱(pH>8)则易分解失效,多属中低毒性农药。
2农作物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注意事项(1)长期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最好和其他种类的杀虫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接下来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一:1、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探析2、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3、测定大米粉中镉的质量控制与不确定度评价4、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研究进展5、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6、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7、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8、食品流通环节安全保障策略研究9、转基因食品舆情现状分析及新型科普模式的探究10、基于背景值研究的湖北省香菇重金属风险评估1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12、北京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研究13、食用农产品包装接触用粘合剂安全管理探讨14、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5、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升策略16、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风险与管理17、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8、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服务与信息保障对策研究119、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20、一种基于555集成电路的粮食水分检测技术的分析21、谷朊粉的添加量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22、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基于对胶水牛排事件的法律思考23、我国与国际组织航空食品法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24、基于用户需求的食品包装扁平化设计25、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26、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在生鲜食品品质鉴定中的应用27、食品快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探讨28、大理州市售食品细菌性污染情况分析29、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30、荞麦酸奶的制备及工艺研究与分析31、对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思考32、技术创新背景下食品工程的发展与演变33、绍兴地区粮谷类食品中铅镉和总汞含量的监测及暴露水平评估34、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35、我国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启示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二:36、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有机食品消费行为分析37、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与竞争优势保持研究38、林下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进展39、畜禽养殖中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探讨40、浅析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41、对农资经营和监管问题的思考242、浅谈饲料生产监管43、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立法完善44、电子鼻在食品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45、利用语义网技术实现的分布式异构食品微生物数据整合46、食品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47、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研究48、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的机理研究49、中国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的底层食物自保运动50、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界定研究51、中国食品安全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52、食品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进展53、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研究54、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分析食品中的生物胺55、媒体传播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的定量研究56、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评价及预测57、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态度行为调查58、对转基因食品产业的认知与科普对策研究59、食品中的食用盐含量分级方法60、食品中罗丹明B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61、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62、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63、微生物防腐剂在食品保鲜上应用64、源于食品加工副产物纳米纤维素晶体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65、中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66、HPLC测定食品包装用胶黏剂中5种树脂酸含量67、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规律研究368、英美加三国食品监管法规及监督检查现状69、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影响分析70、“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7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原因72、杭州市余杭区高中生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三:73、中国食品召回制度若干法律问题探析74、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建议75、中国佐餐开胃蔬菜即食食品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76、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概况77、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政府监管评估指标构建78、浅析网络食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79、基于熵权理论的食品安全预警分析80、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光引发剂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81、关于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82、我国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83、食品行业品牌丑闻后CSR行为特征研究84、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及建议85、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策略及市场监管86、食品安全“监管困局”、信号扭曲与制度安排87、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中的作用88、食品添加剂系列国家标准的内容变化89、食品委托加工合同中质量协议的编写要点解析490、红外热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在轻工行业的应用91、食品安全、政策工具和政策缝隙92、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多中心治理研究93、中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的执行困境及完善建议94、探究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的重要性95、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食品安全96、浅谈对食品安全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认识97、现阶段我国食品出口贸易问题的思考9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新常态”的挑战99、现阶段我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100、2015年西安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101、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102、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分析10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104、基于健康食品原料视角的新型茶食品加工105、中国海洋食品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06、食品企业安全生产中财务制度的功能与创新107、中国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108、消费替代、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四:109、生鲜食品中诺如病毒污染与作用受体的研究进展110、我国肉制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社会共治的研究111、食品供应链管理机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处理对策112、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及趋势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运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分析摘要:近年来,为有效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需积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优化升级,通过从根源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可靠性,防止食品中毒事件的出现。
鉴于此,文章从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应用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引言:在当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当中,对农药残留情况进行严谨高效且快速的检测对于维持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因此,在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全面提高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检测可靠性和灵活度,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更加简单便捷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定性筛查,从而进一步保障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
一、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实际运用问题(一)检测范围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基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往往采用酶抑制法展开工作,从该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酶抑制法在用于检测农产品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等相关农药残留情况时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但是相对的,在对农产品中的有机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相关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所表现出的检测效果相对较差[1]。
由此可见,当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中存在着检验范围相对较小的问题,同时在检测方法本身的限制作用下比较容易出现误检状况。
(二)试剂质量由于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试剂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在当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过程中,需要充分保障试剂质量,借此有效提高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应用效率。
然而,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当下市场中流转的农药残留检测试剂种类较多,各类试剂的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过程当中比较容易有实际质量不达标而引发检测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在质量较差的检测试剂影响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整体的检测真实性有待考证,很容易导致部分不合格的农产品未能被及时销毁,从而引发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们的饮食安全造成威胁。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基质效应邓一蕾,谢圆丰,曹倩玉,武寒梅,何焕肖,郭海谦(石家庄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 要:本文采用NY/T 761—2008中蔬菜和水果中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部分中的处理方法将7种蔬菜经过提取、净化得到相应的基质溶液,用其配制浓度为0.1 µg·mL-1的基质标,分析不同农药在不同蔬菜基质中的基质效应。
结果表明,15种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7种蔬菜基质中的基质效应强弱程度不同。
对大量蔬菜进行例行监测过程中,有基质增强效应的农药可以用溶剂标进行初筛,有基质减弱效应的则需要配制基质标进行初筛,确保不会发生漏检。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基质效应;农药残留;例行监测Determination of Matrix Effects of Organochlorine and Pyrethroid Pesticides in Vegetab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 DENG Yilei, XIE Yuanfeng, CAO Qianyu, WU Hanmei, HE Huanxiao, GUO Haiqian(Shijiazhu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Testing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7 kinds of vegetables were extracted and purified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solutions by using the processing method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chlorine and pyrethroid pesticide residues in vegetables and fruits in NY/T 761—2008. Matrix markers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0.1 µg ·mL-1 were prepared to analyze the matrix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in different vegetable matri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rix effects of 15 organochlorine and pyrethroid pesticides were different in 7 vegetable substrates. In the process of routine monitor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vegetables, the pesticide with matrix enhancement effect can be used for initial screening with solvent label, and the pesticide with matrix weakening effect needs to be prepared for initial screening with matrix standard solution to ensure that there will be no missed detection.Keywords: gas chromatography; matrix effect; pesticide residue; routine monitoring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效率和增加产量。
联苯菊酯在干茶中的残留和降解行为研究张海伟;冯慧;文一;何萍;郑文佳【摘要】为了研究联苯菊酯在干茶中的残留量和降解行为,分析加工工艺及茶叶品种对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动态的影响,田间试验中选用福鼎和黔湄6012个品种,用25%联苯菊酯乳油40mL对水15L进行喷施,分别于施药后0(2h)、1、3、8、11d人工采摘茶青,并按照烘青工艺和炒青工艺制成干茶,采用GCECD方法检测干茶中联苯菊酯的含量。
结果表明,茶叶加工工艺及茶叶品种在施药8d内对茶叶中联苯菊酯残留量有极显著影响,8d后联苯菊酯平均降解率达到91.8%。
干茶中联苯菊酯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1~3.47d。
若以5mg/kg作为残留量参考指标,建议施药3d后再采摘茶青样品。
%A supervised trial was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final residue and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bifenthrin in dry tea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style and tea variety on the residue dissi-pation of bifenthrin in tea were analyzed .Fuding and Qianmei 601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varieties .Spraying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40 mL of 25% bifenthrin EC diluted in 15 L water .Tea leaves were picked artificially and processed into dry tea using Chinese roasted technics and refined baked technics separately at 2 h ,1 d ,3 d ,8 d and 11 d after spraying .The bifenthrin content in dry tea was measured using GC-ECD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style and tea variety were significant on the residue of bifenthrin in tea and the average degradation rate were 91 .8% in 8 days after spraying .The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bifenthrin can be described by first-degree dynamic pattern in dry tea andthe half-lives of bifenthrin were 2 .31-3 .47 d .If taking the bifenthrin residue in tea of 5 mg/kg as the reference index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tea leaves should be picked after 3 days of spraying under the dose condition of bifenthrin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联苯菊酯;茶叶;品种;加工工艺;农药残留【作者】张海伟;冯慧;文一;何萍;郑文佳【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9;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S481+.8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作为直接冲泡饮用的食品,农药残留已成为当前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敏感、最大的卫生质量问题。
气质联用测定杭白菊等3种中药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刘洪波【摘要】采用浊点萃取反萃取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气质联用测定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和山茱萸Comus offici,alis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选用聚乙二醇6000作为浊点萃取的提取剂,异辛烷为反萃取剂,HP-5MS色谱柱为分析柱,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检测,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表明: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15.00~2 000.00 μg·kg-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55~0.999,检出限为0.63~3.10 μg· kg-1,定量限为2.10~10.31 μg· kg-1.3种中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1.22%~9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0%~8.20%.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应用于杭白菊、白术、山茱萸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2)001【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杭白菊;白术;山茱萸;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残留检测【作者】刘洪波【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TS207.5+3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是一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用于防治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等多种农林业害虫和卫生害虫[1-2]。
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ECD,FID),有时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较少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3-5]。
现阶段中药中农药最大残留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先参照GB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的有关数据。
农药残留混合污染联合效应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一、国内外食品(农产品)安全农药残留混合污染现状近年来,我国农药的品种、产量及使用量剧增,特别是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混合施用多种农药的现象增多,造成农产品中出现多种农药残留。
我国现有的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仅规定单一农药残留的限量,而食品和农产品中常常存在多种农药残留共存于单一产品的混合污染,如蔬菜上可能残存多种农药形成“农药鸡尾酒”现象,导致无法对产品中混合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作出科学研判,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物消费带来了风险隐患。
食品中农药残留联合效应风险评估成为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根据近年欧盟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监测结果,有超过26%的食品中含有多种农药残留,其中1/3的样品含有4种以上的农药残留,单个产品中最多含有8种农药残留。
因此,消费者在食品消费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暴露的风险。
美国是最早通过立法关注多种农药残留累积性风险评估的国家,1996年颁布的《食品质量保护法》要求对食品、水及环境等途径中的多种农药残留开展风险评估。
美国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三嗪类和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农药进行了多残留风险研究,制定了多残留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和框架,并用于指导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修订。
2000年以来,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发布了食品、饮用水等途径的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累积性风险评估报告,指出了多种农药之间存在浓度相加的联合风险效应。
欧盟法规(EC)396/2005规定在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时应考虑多种农药残留的协同效应,并采用累积性风险评估方法开展多种农药的安全性评价。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08年发布了开展食品中多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的科学意见,并用于指导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值的制定。
近年来EFSA发布了食品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等农药残留累积性风险评估报告。
二、动物体内试验在农药残留混合污染联合效应评估中的应用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分析检测GC-ECD法测定小麦粉中3种拟除虫菊酯残留量李青云(浮山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西临汾 042600)摘 要: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测定小麦粉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与溴氰菊酯等3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
试样采用石油醚提取,菊酯类固相萃取柱净化,丙酮-石油醚(1+9)洗脱,旋转蒸发浓缩,经TG-5MS毛细管柱分离后,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
结果表明,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与溴氰菊酯3种农药组分的色谱分离效果较好,在0.01~1.00 μg/mL线性良好,r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01 1~0.002 0 mg/kg,定量限为0.003 5~0.006 7 mg/kg,加标测试的平均回收率在85.56%~104.34%,精密度为0.88%~3.94%。
关键词:小麦粉;拟除虫菊酯农药;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Determination of 3 Pyrethroid Residues in Wheat Flour byGC-ECDLI Qingyun(Fushan County General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Linfen 042600,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ypermethrin, fenvalerate and deltamethrin residues in wheat flour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was established.The sample was extracted with petroleum ether, purified by pyrethroi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eluted with acetone petroleum ether (1+9), concentrated by rotary evaporation, separated by TG-5MS capillary column, determined by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and quantified by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effect of cypermethrin, fenvalerate and deltamethrin was good, the linearity is good in the range from 0.01 to 1.00 μg/m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0.999,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method is 0.001 1 mg/kg~0.002 0 mg/kg, the quantitative limit is 0.003 5~0.006 7 mg/kg,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spiked test is in the range of 85.56%~104.34%, and the RSD of precision is 0.88%~3.94%.Keywords: wheatmeal; pyrethroid pesticide; gas chromatography 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广谱、低毒且能被生物降解的合成杀虫剂,与天然除虫菊酯相比,拟除虫菊酯使用量较少、短时间内可发挥药效,而且毒性较低,所以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逐渐被禁用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1-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注意:这些题目仅供参考,可从中选择也可自定。
另:请从中选出10-15个列在选题表中,不必全列出。
1.协同第三只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究一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2.保定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3.消费者食品安全安心度指数的编制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5.物联网融合环境食品安全云平台用户模型6.论警察权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运用7.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现状及建议9.食品安全犯罪新特征的中观分析10.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对策1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分析12.浅析食品安全监管1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4.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探讨15.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16.论中国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之保健品的监督与管理17.动物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18.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9.论《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适用20.海外代购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问题探讨21.消费者对生鲜蔬菜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和搜寻行为研究22.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23.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我国乳品进出口的影响研究24.我国食品安全法问题研究25.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26.吴江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控制策略研究27.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认知和信息搜寻行为研究28.食品安全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29.中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分析框架及其治理体系30.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探析31.动物源性食品中唾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测定大米粉中镉的质量控制与不确定度评价32.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研究进展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33.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3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35.食品流通环节安全保障策略研究36.转基因食品舆情现状分析及新型科普模式的探究37.基于背景值研究的湖北省香菇重金属风险评估3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39.北京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研究40.食用农产品包装接触用粘合剂安全管理探讨41.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新形势和新任务42.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升策略43.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风险与管理44.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45.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服务与信息保障对策研究46.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47.一种基于555集成电路的粮食水分检测技术的分析48.谷肮粉的添加量对青裸面条品质的影响49.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一基于对胶水牛排事件的法律思考50.我国与国际组织航空食品法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51.基于用户需求的食品包装扁平化设计52.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53.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在生鲜食品品质鉴定中的应用食品快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探讨54.大理州市售食品细菌性污染情况分析55.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56.养麦酸奶的制备及工艺研究与分析57.对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思考58.技术创新背景下食品工程的发展与演变59.绍兴地区粮谷类食品中铅镉和总汞含量的监测及暴露水平评估60.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61.我国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启示62.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63.食品中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64.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65.浅谈辐射食品的安全性问题66.动物源性食品中“瘦肉精”残留对人体的危害67.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68.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防范对策69.浅谈饲料中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70.浅谈有机食品的发展趋势71.浅谈绿色食品的发展趋势72.浅谈有机氯农药对食品污染的危害及预防73.动物性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74.苏丹红与食品安全75.非食品添加剂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76.浅谈三聚氟胺对食品的危害及预防77.沙门氏菌对对食品的危害及预防78.猪沙门氏菌病与猪肉食品安全79.浅谈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80.浅谈重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预防81.浅谈重金属对水产食品的危害及预防82.浅谈人畜共患病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可以围绕一种人畜共患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83.食品企业HACCP体系建立的必要性84.食品添加剂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
展
摘要:在当前的食品检测过程中,对于农药的残留检测技术是整个食品检测
得以向前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这种检测的结果是整个食品安全性得以保障的
关键,因此,相关的技术工人用必须要重视对于当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合理有
效应用,通过对多种检测技术的有效实施操作,进而在极大程度上保障其农药残
留所检测的实际结果和数据的准确性,只有充分保障其结果的精确性以后,才能
够为整个食品的安全带来良好的保障。本文主要是根据当前在其农药残留检测技
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之上介绍几种常见的农
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其使用期间的优势和缺陷,进而为后期的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测;农药残留;技术;
引言
在当前的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对于农药的残留检查工作是整个食品是否安
全的重点环节。由于当前人类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期间,为了防治虫害等,通常来
说会使用大批量的农药,以此防止农产品受到虫害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周围
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对于人们自身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这就要求在
进行食品检测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大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分析和
研究力度,进而保证整个食品的安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面积。与此同
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药对于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一、当前进行农药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探究
在近几年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农药在整个农作物的使用过程中范围
进一步扩大,而且农民在种植期间所使用的药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
度上对于食品的本身的品质和口味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人们使用了大量的
农药残留的食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1]。与此同时,如果有部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过多,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危及
人们的生命,对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在当前的市场的发展过程
中,所涵盖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等成分,这些都是当前食品农药残留所关注的重
点,农作物生长中对其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等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对于化学农
药的使用较为不合理,这也是导致整个农药残留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合理利用
农药检测技术,只有通过这种实际的数据检测,才能够进一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二、当前在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所用到的几种技术分析
(一)气相色谱法
在当前的食品检测过程中,通常所运用的是气相色谱法,这种技术主要是利
用一定的载体,然后通过样品利用色谱柱,再加上由于农药本身的成分与其固定
性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其检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色谱柱内,
由于其时间上的不同,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样品中的农药成分进行分离,
通过向已传处理器传递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而形成一定的毒药色谱峰,通过对这
种色谱峰的波动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对其所保留的时间以及整个农药成分
的顺序进行合理有效的检测。与此同时,对农药的物质进行一个仔细的分析,然
后结合具体的封面,保证其农药所残留的具体成分和实际用量。对于气相色谱法
的应用,一般来说,主要是对于可以挥发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实际的应用,一
方面能够极大的提高其检测的速度,与此同时,对于其最终的结果也会更加的精
确。除此之外,在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气相色谱法的
检测方式,对于其实际的样品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小,因此,在其运用的过程中相
对比较广泛,而且,最终所获得的数据也会更加的全面、具体,但是这种检测技
术在其运用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只局限于对于可挥发性农药的
检测,而且对于一些高温条件下的农药成分并不能进行仔细的分解,因此,对于
一些农药本身沸点较高的农药,一般则不考虑这种方法的检测。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于液相色谱法在整个农药产品检测过程中范围较广,其检测的原理主要是
通过将液体作为其流动的相,然后固定相为色谱柱,借助一定的高压输液泵在其
色谱柱的内部进行样品的分离之后,在相应的检测器内进行完成,然后对其数据
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当前的农药检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将高效液相色谱技
术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其检测的实际效率,而且这
种技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高压、速度高、效率高,在一
般情况之下,流动性通过一定的色谱柱所存在的阻力比较大,高压会导致流动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色谱柱的变化,进而保证了其检测的实际效率,这
种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分离的效能,而且在进行样品的用量中需求较小。
(三)免疫分析法
对于这种免疫分析法,在当前的检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极大的
提高其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保证其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针对其农药的类
型以及最终的残留量进行精确的检测。除此之外,对于多种农药之间的混合也能
够进行有效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降低了检测成本,而且节省了检测的
时间。此外,这种分析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抗原以及抗体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
对其酶、有机化合物等进行有效的分析
。一方面极大的节约了整个检测的实际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对于其结果的获
得也会更加的全面化、系统化。随着当前免疫分析法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检测
技术在其农药残留的检测中,对于前两种检测技术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方便,而
且对于其仪器设备的成本投入相对比较低,对于其周围的检测场所的限制较少,
在其应用的过程中被得以广泛应用。但是这种免疫分析法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也存
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所消耗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一存在的
问题,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善。
(四)电化学分析法
这种检测技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一定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进
电化学池中进行一定的转化,然后通过这种转化进而检测出相应的农药残留的浓
度,进而对其食品农药所含量进行精确的判断和分析。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
向前发展,对于这种检测技术的使用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且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使用价值相对比较高,其方式主要包括一些电化学传感器
法,再比如说电位分析法等,这些检测技术可以针对其食品内部所残留的农药以
及农药的含量等进行精确、快速的检测[4]。就以电位分析法举例来说,主要是
通过电极电位,然后对其农药样品的实际浓度进行及时的检测,从而得到农药残
留的含量数据,这种数据的得出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为后期的样品检测奠定扎实的
基础。此外,电化学传感器法可以极大地保障其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还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对数据产生误差,对于整个农药残
留检测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国家以及社会民众对于当前的食品安
全关注度逐渐提高,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对当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一
步优化和更新,亟需针对其当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和拓展,
一方面能够为人们自身的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检测技术
的不断优化和问题的解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在后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松瑶.药用植物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电子版),2017,4(79):15616-15616.
[2]李晓婷.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J].种子科
技,2018,36(7):79-79.
[3]蒋雪松,王维琴,许林云,卢利群,周宏平,陈卉卉.农产品/食品中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0):267-274.
[4]张苗苗,王素雅.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及消解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
工业,2016,0(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