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34.40 KB
- 文档页数:2
三叶木通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苏慧慧;韩兴杰;李同建;徐玲玲;徐小青;胡兰英;廖亮【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43)7【摘要】以三叶木通试管苗下胚轴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三叶木通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比较光照及不同抗褐化剂对防止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2,4-D 浓度为2.0 mg/L、NAA 0.2 mg/L 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6.5%;黑暗处理比光照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0.6 g/L PVP对预防愈伤组织褐化具有较好的效果;TDZ 的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合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TDZ 1.0 mg/L +NAA 0.2 mg/L +PVP 0.6 g/L。
【总页数】3页(P50-52)【作者】苏慧慧;韩兴杰;李同建;徐玲玲;徐小青;胡兰英;廖亮【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九江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九江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湖口县三里林场,江西湖口 332500;江西省湖口县三里林场,江西湖口 332500;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904.3【相关文献】1.桑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研究2.枥木三樱椒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3.枥木三樱椒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根的分化4.苎麻品种“赣苎3号”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5.苎麻品种“赣苎3号”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进展郭晓丽【摘要】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has attached much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were paying attention to callus induction from mature embryos of whe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duction of callus were discussed.%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一直倍受重视,利用小麦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影响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50)005【总页数】3页(P884-885,890)【关键词】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作者】郭晓丽【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Q813.1+2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因而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一直倍受重视[1]。
小麦成熟胚因其取材方便等优点而被人们用做外植体进行培养,以便在小麦品种改良和转基因研究中得到应用。
目前,国际上仅有少数实验室的小麦遗传转化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小麦离体再生比较困难,严重阻碍了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工作的进程。
本文就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归纳,包括小麦生理状态、种子预处理、培养条件、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消毒剂种类等,以探索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有效方法。
1 小麦生理状态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1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在李新玲等[2]对东农 7742、龙麦 9814和龙麦26这3个不同栽培品种小麦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中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别不大,出愈率均可达100%。
农杆菌介导的桑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何骥;梁思思;韦炳佩;莫愁;何清;虞崇江;黄梅梅;白雪;邱长玉;黄胜;王平阳;刘丹;莫荣利
【期刊名称】《中国蚕业》
【年(卷),期】2024(45)2
【摘要】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是目前植物应用最为广泛的转基因技术。
介绍了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机理,分别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桑树遗传转化发展状况、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桑树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桑树后基因组时代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何骥;梁思思;韦炳佩;莫愁;何清;虞崇江;黄梅梅;白雪;邱长玉;黄胜;王平阳;刘丹;莫荣利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蚕桑遗传改良与高效种养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8.2
【相关文献】
1.农杆菌T-DNA介导的桑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2.以农杆菌为介导花生的遗传转化研究I.质粒载体的分子鉴定及农杆菌菌株的转换
3.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4.农杆菌介导的丹参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5.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杂交构树体细胞胚诱导及人工种子的制备
构树是桑科构树属落叶乔木,它是优质的造纸原料和降糖的药用植物,还可
以用于饲料以及园艺绿化等方面。
目前,构树的主要繁殖方式是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由于构树种子的种壳较坚硬吸水困难,不易萌发;扦插方式占用土地、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受季节限制等。
因此,通过植物器官组织诱导愈伤中获得的体细胞胚规模化培养,然后获得人工种子,对于规模化繁育构树种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材料是通过航天育种途径获得的优质杂交构树树种,通过愈伤组织、胚性细胞、体细胞胚诱导及悬浮培养等,获得高活性的体细胞胚,并制作构树人工种子。
主要研究了激素等因素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构树幼嫩叶片在只含2,4-D 0.5mg/L的MS培养基中7d左右出现愈伤且诱导率最高,诱导率可达93%。
构树幼嫩叶片在同时含有2,4-D和6-BA两种激素的MS培养基中很难出现愈伤,只有叶片面积的增大,而且8d左右时褐化作用明显;2.愈伤组织继代时使用2,4-D 0.2mg/L的MS培养基,愈伤生长旺盛,松散,淡黄色。
在光照下培养12h/d,可以有效避免愈伤木质化的产生。
低于这个浓度很容易出现根的分化,伴有褐化现象;3.建立悬浮细胞培养体系,测定出在使用6-BA 1.5mg/L,N AA 0.5mg/L的MS液体培养基时,诱导率最高,生长势最好;4.杂交构树愈伤组织在激素为6-BA 2.0mg/L,NAA 1.0mg/L的MS培养基中,体细胞胚的胚胎发生效率最高,可达到17.9%;5.在海藻酸钠中加入MS培养基和2.0mg/L 6-BA和20g/L蔗糖制备成的人工种子萌发率最高,可达33.3%。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20期林业科学野生乌饭树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刘雅兰张婷渟杨倩倩杨芩蒋瑶邵显会*(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为建立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叶片组织培养体系,以野生乌饭树(L-3D-6)的嫩叶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消毒方式、不同浓度激素对乌饭树叶片组织培养增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75%乙醇消毒30s+0.1%HgCl2+吐温20溶液消毒3min,外植体消毒效果最好,污染率低至3.33%,褐化率为0;乌饭树嫩叶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2.50mg/L ZT+0.75mg/L NAA,此培养基培养下,愈伤组织形成时间最早,最终诱导率高达98.15%;乌饭树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WPM+0.30mg/L ZT+0.50mg/L NAA,增殖效果最佳,增殖系数达7.93,愈伤组织质地疏松无褐化。
关键词乌饭树;叶片;激素;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S6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0-0083-05Callus in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wild Vaccinium bracteatum leavesLIU Yalan ZHANG Tingting YANG Qianqian YANG Qin JIANG Yao SHAO Xianhui*(College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Kaili University,Kali556011,China)Abstract The young leaves of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were used as explant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isinfection methods and different concentr ations of hormon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leaf fragments in tissue cul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explants were disinfected with75%alcohol for30s+0.1%HgCl2+Tween20 solution for3min,the disinfection effect was the best,the contamination rate was only3.33%,and the browning rate was 0.The optimal medium for callus induction was WPM+2.50mg/L ZT+0.75mg/L NAA.Under this medium,the callus formation time was the earliest and the final induction rate reached98.15%.The medium of WPM+0.30mg/L ZT+ 0.50mg/L NAA was the best medium for callus proliferation,and the propag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7.93.The texture of callus was loose and no browning was found.Keywords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leaves;concentrations of hormones;tissue culture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1],该植物不仅观赏价值高[2],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3]和药用价值[4]。
玉米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探究进展摘要:在玉米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基因型、外植体种类、培养基种类、生长调节物质、温度及光照等因素对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旨为玉米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愈伤组织;外植体;基因型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18近年来,遗传转化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为玉米育种工作创造了新途径,而进行玉米遗传转化的基础工作是建立高效的遗传再生体系。
自1975年,研究者首次以玉米幼胚为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获得再生植株以来[1],玉米组织培养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在玉米遗传再生体系建立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生长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 基因型对玉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基因型是影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主要因素。
胡建广等[2]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发育情况均不同,同时认为自交系的诱导性是可以遗传的。
Hodges等[3]研究发现玉米自交系A188的再生能力最高,并且它的杂交后代也具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母贵琴等[4]研究发现,7个玉米78599选系均具有胚性愈伤组织发生能力,但由于基因型不同,其幼胚培养能力也不同。
目前仅有少数玉米基因型能够诱导产生质量、状态较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而很多基因型产生的愈伤组织质地柔软、水浸化,继代后逐渐褐化死亡。
玉米基因型不同,分化长成植株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即胚性愈伤诱导率高的基因型其愈伤组织克隆能力和分化能力较强2 外植体对玉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1 幼胚玉米幼胚的取材虽受季节和发育阶段的限制,但其具有接种方便、诱导率高,愈伤组织质量好,易分化成苗等优点,因此是遗传转化的首选材料[5]。
黄璐等[6]试验发现玉米幼胚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能力明显高于幼穗。
无患子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培养技术研究
陈剑勇
【期刊名称】《西部林业科学》
【年(卷),期】2023(52)1
【摘要】为解决无患子组织培养中的难题,对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与基本培养基类型先进行筛选,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愈伤组织诱导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及分化培养最佳抗褐化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水平。
结果显示:(1)1 a生嫩茎段是无患子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2)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抗坏血酸和10.0 mg/L半胱氨酸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现象的发生;(3)以改良MS作为基本培养基,外加6-苄基腺嘌呤(6-BA)0.6 mg/L+糠基腺嘌呤(KT)0.15 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3.0 mg/L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结构致密;(4)愈伤组织团在改良MS外加6-BA 3.0 mg/L+萘乙酸(NAA)0.4 mg/L+吲哚丁酸(IBA)0.25 mg/L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下,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芽苗健壮。
【总页数】6页(P64-68)
【作者】陈剑勇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99
【相关文献】
1.无患子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2.无患子组培过程中愈伤组织诱导和芽苗增殖的培养基配方研究
3.绿化树种无患子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试验
4.无患子幼龄林个体分化与生物量特征——无患子优良单株选择技术初探
5.无患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组织培养桑树的繁殖技术
及川直人;谢特新
【期刊名称】《广东蚕业》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在各种植物上应用这种革新技术生产种苗正在实用化。
在桑树方面,随着密植桑园的普及、扩大,需要优良桑苗的量增加,更期望能利用这种新方法,在短期内生产大量优良桑苗。
桑树方面的组织培养的研究,是从60年代末开始的。
在70年代,是进行分离的器官、愈伤组织的培养。
弄清了器官发育、生长的主要因素,能使一个器官变成个体。
进入80年代,这种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能进行花药、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
可是,至今达到实用阶段的是分离芽的培养及用叶片形成不定芽的大量繁殖技术。
组织培养的程序作为桑的组织培养的繁殖技术,达到实用阶段的是冬芽、顶芽(茎尖)、腋芽的离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及川直人;谢特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
【相关文献】
1.华南地区桑树扦插繁殖技术措施 [J], 陈春秀
2.桑树的播种与繁殖技术 [J], 黄云
3.桑树茎尖组织培养列性繁殖技术 [J], 陈爱玉
4.浅谈桑树扦插繁殖技术 [J], 叶利民
5.利用正交法研究桑树叶片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J], 张和禹;李东生;赵正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桑树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进展
桑树,学名Morus alba L.,是桑科桑属植物,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最高高可
达15米。桑树树体富含乳浆,树皮呈黄褐色。
桑树是雌雄异株植物,一般多在五月开花,是葇荑花序。到六七月的时候,结桑
葚。桑树聚花果多呈卵圆形或圆柱形,一般为黑紫色或白色。
桑树多喜光,幼时稍耐阴。适宜在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但也能够耐寒。
桑树对水环境要求不高,既能耐干旱,也能耐水湿。
桑叶叶形较统一,呈卵形,有的叶片扩长成广卵形。桑叶的叶端较尖,叶基是圆
形的,有时也为浅心脏形。桑叶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也会有不规则的分裂。桑叶
叶面没有绒毛,叶表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
桑树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后来中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也都逐
渐有栽培。同时,桑树还栽培于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
地以及印度、越南。
桑树价值极高。桑叶首先是桑蚕极佳的饲料,除此之外,桑叶桑叶还具备有疏散
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桑树还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桑树木材可制器
具。桑树的枝条除了可编箩筐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桑枝苦、平,有祛风清
热、通络的功用,主治风湿关节炎、风热胃痛。桑树的皮和根可作造纸原料,同
时它们也同枝条一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中药中的一剂良方,桑树根皮甘、寒,
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用。桑树的果实,也就是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同
时,桑树的叶、果和根皮均可入药。
桑树有三种繁殖方式,一种是种子繁殖,另外一种是嫁接繁殖,最后一种即是植
物组织培养。
种子繁殖首先采收紫色成熟桑椹,然后搓去果肉,洗净种子,接下来就随即播种,
同时也可以湿砂贮藏。
桑树在春天、夏天、秋天都可以进行播种,但少有在冬季进行。夏天和秋天进行
播种时,一般采用当年的新种子,春天播种须使用头年湿砂贮藏的旧种。
桑树播种前需要用50℃温水浸种,待种子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
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厘米
开沟,沟深1厘米,每1小时米2用种量7.5-15千克。覆土。约经10天出苗。
苗高3-4厘米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厘米定苗。
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
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
或管状芽接(套接)。
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
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米×0.4米开穴,穴径0.5-0.7
米,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
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简称植物组织培养、组培技术、组培,是一个应用非常广
泛的植物技术,它不仅是植物生理、生化、细胞学、遗传学等基础研究的一种有
效手段,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通过植物的
组织培养技术可得到无病毒的植株;通过花粉、花药的组织培养,可得到单倍体
的植株,育养成纯系植物,缩短育种年限;通过对胚胎的组织培养,能克服远缘杂交
时的杂交不亲和性现象,进而为种间甚至是属间的杂交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中去除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由愈伤组织分离获得,在适宜的培养
条件下,原生质体能够生长发育为完整植株;如果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还可以
诱导原生质体发生突变;此外,植物组织培养中去除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还可吸
收外源遗传物质,也可以与异种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现象,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
的不亲和性,从而获得体细胞杂种,进而创造出新的品种或者育成更优良的品种。
影响植物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外植体的来源,基本培养基组分和浓
度,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材料的预处理,培养的光照、温度及pH值等。
在桑树方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多年来也有较大的研究进展。桑树有多种可获取
的离体材料,如桑芽、未成熟叶、雌幼穗、花药和胚珠,这些材料的培养都已经
成功地再生出了独立的完整植株,并且研究方向也开始转向更深层次。利用原生
质体进行遗传、变异、细胞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求一套更
可行、易操作、易培养出愈伤组织的技术方案,为桑树原生质体的获得与培养奠
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