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嵩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4.00 KB
- 文档页数:4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掌握和理解小说的内容。
2、能力目标: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教学难点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用平时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悟中学懂,上升为一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
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
二、作家作品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抽生朗读,概括情节。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四、具体分析情节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性(故事性)很强。
而故事情节都按一定的模式运行: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请大家按照这个模式,把文章的情节主线理清。
1:发生——展示矛盾(在文章的发生部分,作者往往要展示矛盾。
文章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提问1:清兵卫对葫芦的态度如何?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和客人喜欢什么样葫芦?明确1:清兵卫痴迷葫芦,但是父亲和老师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一、总体构想本文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家志贺直哉的一篇小说。
志贺直哉是日本重要的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习新课前,有必要先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增加对白桦派及其代表作家的了解,这样既有助于开阔语文视野,又有益于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因此,小说的主题、简练传神的描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师还应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个性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本课学习应继续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课文的阅读和生字词应当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阅读、表演为主,强化主观感受。
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演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中,理清思路,体会文中的心理、语言等描写,感知课文的情感倾向,理解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与提示。
力求达到“课标”中规定的“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的要求。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自学要求:课堂学习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白桦派”写作风格;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第一遍朗读,边读边记下生字词,然后查字典自己解决文字障碍;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句段,可以在文字旁或者在预习本上加以评注、写下自己的心得。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茶卤.( ) 葫芦籽.( ) 呵斥..( )( ) 战战兢.兢( ) 薪.水( ) 隐瞒.( ) 嘀.咕( ) 檐.廊( ) 【答案】 lǔ zǐ hē chì jīnɡ xīn mán dí yán2.多音字塞⎩⎨⎧()塞子()堵塞( )边塞 巷⎩⎨⎧( )巷子( )巷道 切⎩⎨⎧( )切开( )急切 系⎩⎨⎧( )系绳( )联系【答案】 sāi sè sài xiàn ɡ hàn ɡ qiē qièj ì xì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烂tān ( )子沙tān ( ) ⎩⎨⎧唠dāo ( )旱lào ( )⎩⎨⎧zānɡ( )话zānɡ( )款 ⎩⎨⎧chuǎn ( )气chuǎi ( )测 ⎩⎨⎧xié( )持xiá( )小 ⎩⎨⎧lín ɡ( )人līnɡ( )东西 【答案】 摊 滩 叨 涝 脏 赃 喘 揣 挟 狭 伶 拎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往往·常常①清兵卫________(往往/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②信息化管理软件由于其特殊性,在维护时________(往往/常常)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答案】 ①常常 ②往往2.庄重·郑重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________(庄重/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②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________(庄重/郑重),在背后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更显得美丽。
【答案】①郑重②庄重3.隐瞒·隐藏美国科学家称,他们通过一种最新的理论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之间其实________(隐瞒/隐藏)着大量神秘的暗物质。
【答案】隐藏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运用:品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兴趣、爱好,关注青少年个性成长,反
对粗暴干涉孩子兴趣的思想倾向。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主题。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国家,其文化受中国影响较深。与中国一样,封建家长专
制思想根深蒂固。有一位日本作家,青年时代一直与父亲不和,父亲对他选择走
文学创作的道路持反对态度。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他以此为主题写下了不少作
品。这位日本作家就是志贺直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此类作品中最著名
的一篇——《清兵卫与葫芦》。
二、走近作家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
办《白桦》杂志,成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志贺直哉是二战中少数有良知,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
郁达夫曾对他的作品和人格作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
迅”。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挑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
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2、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合作讨论、概括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结局:清兵卫放弃葫芦 。 (弃葫芦)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爱葫芦 )
发展:清兵卫发现并买到独特葫芦。 (买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砸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卖葫芦 )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新寄托)
师问: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倒叙手法。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
“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的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师再问:同学们再回头看一下,这些情节运行的模式,都是围绕着哪一个关键词
来展开的?
明确:葫芦。葫芦就是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
四、把握情节中的细节
1、细节与情节:
师:找出小说中你觉得最好笑的细节。
明确: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当作葫芦。
活动:请同学们带着表情、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问:这个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问:还有哪些细节也表现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明确: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
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
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
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
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请学生朗读这一段)
师小结:这些细节展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而后面的故事,也是围绕着清兵
卫对葫芦的痴迷展开的。痴迷葫芦的清兵卫又买了一个葫芦,作者还特别给了这
个葫芦一个特写:约五寸高,看那模样却是很普通的。当我们读到这里时,就会
想:这个葫芦会给清兵卫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这就是细节对情节的贡献。
总结:细节与情节——使情节丰满充实
2、细节与人物
过渡:在高明的作家手中,细节不仅仅可以充实情节,还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从
文中找出可以体现清兵卫性格的那些细节描写。
细节一: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
看葫芦。——内向、孤独。
细节二:“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不擅表达 固执(执
着)
细节三: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倔强。
总结:精妙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主题分析
1、教员、客人、父亲的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是相同
的,都是反对。面对这样的反对,清兵卫是什么样的反应?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沉默 哭也没哭 脸无人色 发呆 脸色发青 不敢做声
这说明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抑,这种压抑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是一种欲哭
无泪、痛苦无奈的表现。
2、《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么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清
兵卫在沉默中“灭亡”了,但他花一毛钱买来的葫芦却卖出了600元的高价。这
样的奇迹有何意义?
明确:肯定清兵卫独特的眼光、天赋,讽刺父亲、教员的无知与粗暴。
3、总结主题
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
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六、拓展延伸:
七、结语
读完这个故事,也许我们会觉得,西方的教育真好,西方的父母真开明。但
是,我们常说,“临渊羡渔,不如退而结网;坐以待毙,莫若奋起抗争”。与其羡
慕别人的环境,不如改造自己的环境。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
梦想,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成为天才!
八、作业
思考清兵卫的新爱好能否持续下去,设若父母、老师知道他的葫芦这么值钱,
又会怎样?续写故事,精心设计一两处细节描写。
附件2: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