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探索生物界奥秘的历程中,逐步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生物学。
什么是生物学呢?让我们从它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中了解生物学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一)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师】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短文《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并思考以下问题: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学生】首先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拿着笔勾划重点句、关键词。
掌握阅读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再进行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参与讨论。
【教师】提示:(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
(3)在重要的文字下面做上记号。
【学生】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袁隆平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种优势的水稻。
提出假设:利用杂交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
探究、验证:田间试验得出结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教师】提问:从这篇短文中你能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吗?【学生】小组同学热烈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一位学生做好记录,选派一位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小结: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
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和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说出生物、生物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图文分析,能通过观察图片信息分析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和生物学在人类生活、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关注周围的生物,关注生活、生产、社会中生物学的良好习惯,初步形成图文分析、举例说明、发现问题等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难点: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四、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生物是指的物体,如到处可见的和,还有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等微小生物。
2、生物都能表现出一些。
而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环节一:什么叫生物?什么叫生物学?师生互动,举例判断生物与非生物。
环节二: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师:展示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生: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环节三:讨论交流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如仿生学等。
环节四:关注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如克隆、转基因技术,生态农业等。
六、新课小结:七、当堂检测: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生物和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B.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D.生物对环境的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没有3、下列哪些不是生物()A.微生物B.土壤C.植物D.动物4、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多种多样,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漫天飞舞的雪花B.逐年增粗、长高的小树C.恐龙化石D.溶洞中长高的石笋5、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B.生物都能进行呼吸C.生物都能生长繁殖D.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八、教学后记:。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以“生物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生物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种子的结构重点: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思想: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七年级初中上册的生物教案苏教版初中生物是中国初中学科。
国家规定的初中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及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神秘和本质。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班级初中上册的生物教案苏教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班级初中上册的生物教案苏教版1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沟通,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进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根靠根尖向前生长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方案一:各小组汇报沟通测量的结果。
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沟通,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沟通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
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育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致同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学,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生物学发展前景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图文分析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平时通过杂志、电视等途径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总结生命科学及其在人类生活、生产、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关注生产、生活、社会中生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各领域中的生命科学教学难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课时:一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欢迎你跨进生物学知识的宝库。
对于生物,大家并不陌生。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看见过一些花草树木,鱼虫鸟畜,这些都是生物;另外,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等,它们也是生物。
师:下面我们看课本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这一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什么是生物。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板书课题“走进生命科学”。
师:学生回答后,板书“什么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
师:(提问)一只小狗是生物,但是在它死了以后,它还是生物吗?生: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回答,并总结。
它不再是生物。
因为没有新陈代谢.师:(提问)我们学习的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呢?看书后回答。
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板书)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师: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本上提供了8幅图片,我们能否把他们联系起来,看看哪两个是有关系的?生:学生认真看书后,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师:蝉的保护色与迷彩服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车站与信天翁的外形相似;直升机的原理与蜻蜓是一样的;潜水艇的外壳的材料是和海豚的皮肤类似,对水的阻力都很小。
师:这些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大家知道这是生物学中的什么知识吗?生:讨论。
师:这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仿生学(板书),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作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科学。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生物的主要类群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3、生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被子子无脊椎动物鱼类动物两栖类脊椎爬行类动物鸟类[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
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FLASH]“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表扬]: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总结]:生物的主要类群。
[提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那怎么才能叫有生命呢?生命有什么现象?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初步了解。
带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并选定组员进行发言。
哺乳类其他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活动。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课题探索生命的器具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使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临时玻片标本。
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的真实性。
教学重点尝试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
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一些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讨论回答:放大镜、显微镜。
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
同学们,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常用的有哪些器具呢?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认识显微镜教师拿一台显微镜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镜筒长短成反比;(2)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镜筒长短成正比;(3)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4)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大;(5)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6)转换器:调换物镜;(7)镜臂:连接作用;(8)载物台:放玻片;(9)压片夹:固定玻片;(10)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11)通光孔:光线通过;(12)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13)镜柱:支持镜身;(14)镜座:稳定镜身。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学生两人一组,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教材边操作显微镜,然后观察。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激发学生对显微镜使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正确的取镜和安放。
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探究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
2.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光线明亮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光线暗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l、理解生物学的概念。
2、概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生物学发展中的新进展,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1、概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解生物学发展中的新进展,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事实导入2001年2月,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师:请思考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是生物吗?你能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是生物?2,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3,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学生交流,讨论(略)教师引入(一)生物学的概念生: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二)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提示从衣、食、住、行、医方面)学生活动(略)师总结: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不仅如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它还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比如:在工业、国防、医学、建筑、运输等行业中,许多技术产品模仿了动物或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一组图示,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学生活动,并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略)师: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发言,举例;教师评价,总结。
师:因此,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
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也离不开生物学,如:人口剧增、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粮食紧缺、环境污染等。
因此,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
(三)生物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师生共同讨论:转基因问题、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问题)、果园养鸡(生态农业)、试管婴儿问题师:这些都是当今世界生物科学中的前沿问题,因此,生物学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我们的未来,人类还有哪些问题还没解决呢?师问:如果你真的成了一名生物学家的话,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全班同学交流,讨论总结: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科学作业: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
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1 8 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 (3)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4) 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多方面事例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资源,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模拟实验,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关注我国生态现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分析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资料模拟实验,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2 8
教学难点:生物圈及其惟一性.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演示法,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月球,地球的环境资料,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资料,各种反映生物圈被破坏的图文资料,我国及世界组织保护生物圈的图文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教师:演示"神六",太空看月球,地球图片.可上九天揽月,到太空旅游,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今,中华民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到月球去之前,应该先了解月球上的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 演示图表. 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到太空去,在月球上人类能够安居乐业吗 学生:地球是目前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 2.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并板书课题:第2节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一、生物圈 教师:演示地球上生物生存的范围,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描述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 教师:演示图片,提出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 8
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基本运用. 教师:演示生态瓶,导入,板书: 二、生物圈Ⅱ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5页"生物圈Ⅱ号"资料,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 出示问题: (1)为什么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3)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问题解决.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三、生物圈现状 教师:创设情景——播放视听材料:生物圈被破坏的现状. 提出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这么重要的条件,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破坏作用 如果被破坏了后果如何 . 学生:观看,思考,表达. 教师:创设情景——演示图片资料: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沙尘暴,黑臭的河水,对"SARS"的恐怖,禽流感等图片,了解更多生物圈被破坏的知识.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本地的环境状况,收集全国,世界上的环境污染资料,说一说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学生:交流与表达. 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生物圈的呐喊". 教师:演示生态瓶,启发学生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环境保护的重要 4 8
性. 四、保护生物圈 教师:你知道我国与世界组织采取了哪些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吗 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想为保护家乡做点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表达 3.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读报等,了解更多保护生物圈知识. 学生:观察,识记. 5.综合运用与评价 教师:演示课件. 学生:练习. 4.小结归纳 破坏环境,最终要受到惩罚,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国家和地球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9 1、9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一、生物圈 二、生物圈Ⅱ号 三、生物圈现状 四、保护生物圈 教学反思: 5 8
1.一节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探讨.生态瓶的放置场所,影响生态瓶中生物生存的因素,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应进一步加强分析.特别是对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分析不够到位. 2.教师朗诵生物圈的呐喊时,不应背对学生,应面向学生,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的内容,在教案中设计较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不足. 3.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进一步增强,如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社会中不同人员,如政府官员,农民,工厂厂长,环保工作者等的角度,思考与探讨怎样谋求与生物圈的和谐共处等.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使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得到发展。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观。 家质是人的品格特征的深层内蕴,它的基本特征是人的内在的主体性。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生素质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经过个性的内化才能实现。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区别,正是素质教育的水分岭。 坚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往的生命体。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充分 6 8
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能力的教练者。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从而确立生物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二、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中师生发育特征—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发现引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引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认真读书、积极思维、深入探索,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发展。 在课堂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布置几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一来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难度的学习,二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如:A类作业—不限方式、内容的作业,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找出间题,按自己理fff做答。B类作业—选做类作业,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业。C类作业—有指定性的常规书面作业,但要"少而精"。 如:在学完"根的吸收作用"一节后,我布置以下几类作业:A类作业:阅读学校阅览室现有的《花卉栽培》、《会跳舞的草》等等,找出问题自己 7 8
作答。B类作业:动手栽培萝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观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运输水份的"以及"二者吸收无机盐的成份有何不同?"。一C类作业:根吸收水份和无机盐的原理、过程分别是什么?有何联系?。这样一来,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更大地调动其积极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发展。 三、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信心。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点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的潜能、他们解决间题的能力充满信心,于是学生就会去掉畏怯之心,作出积极的反应,尽力不辜负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会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树立了信心,创造了条件。 四、运用期望和激励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主动寻求发展。 一个学生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学生的现实,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课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业时,对一些智力一般的学生时常给予表扬、鼓励,结果,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突飞猛进,作业日益千净整齐且力求完美,很快成为班上的先进,并且经常抢答间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属于"冥顽"的学生,时常给予关怀,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结果,在生物学这门课上不再出现逃课、不交作业的不良习惯。这些体验让我深深感动"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要想让学生自主寻求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8 8
力、才能、灵气,就应该让学生经常得到激励,树立其自信心,才能扬起其好胜心和求知欲的风帆,踏上自主学习的探索之路。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自觉地运用学生主体观念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开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