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光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光源可以分为 (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大类。
太阳:(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具体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穿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生活实例:(日食)、(月食)的形成。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实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5.认识棱镜定义:(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作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解光:(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6.光的反射现象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际应用: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后视镜等。
7.制作一个潜望镜构造: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原理:光通过两块镜子的(反射),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
应用:(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作者寄语1、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2、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3、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4、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5、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6、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学校姓名座号成绩一、填空题(20分,每个空格2分)。
1.实验时,挑选没有破损,种子完好的过程,叫作。
2.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4.设计对比实验时,需要分为和组,以示区别。
5.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土壤和。
6.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7.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片森林可以看着是一个。
8.植物的根会朝向水分充足的一侧生长,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叫做根的。
9.大多数绿色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二、选择题(30分,每小题2分)。
[]1.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氧气的是()。
A.微生物B.土壤C. 植物D.非生物[]2.蚯蚓又叫“地龙”,它喜欢生活在()的土壤里。
A.黑暗、干燥B.黑暗、潮湿C.明亮、干燥D.明亮、潮湿[]3.生态瓶中的鱼常常浮到水面,产生这种现象不可能的原因是()。
A.动物太少B.植物太多C.水太多D.生态瓶小[]4.生活在池塘里的植物是()。
A.松树B.月季C.莲D.仙人掌[]5.生物界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相互利用、依存的关系B.吃与被吃的关系C.相互竞争的关系D.相互破坏的关系[]6.每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动物B.植物C.动物和植物D.微生物[]7.下列生物中,是消费者的是()。
A.玉米B.水稻C.柳树D.田鼠[]8.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天气D.地震[]9.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中国D.印度[]10.鱼、虾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破坏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D.生物维护环境[]11.小明进行种子发芽实验三天了,发现两组种子都干枯了……面对这种情况,你建议小明()。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单选题】1.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 。
A.光的直射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2.夜晚的灯光下,站姿不同,形成的影子( )。
A.相同B.不同3.玩手影游戏时,手动,手的影子就( )。
A.不变B.发生变化4.下面的例子中,没有利用镜子反射光性质的是( )。
A.潜望镜B.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C.皮影戏5.早操排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
A.光速度极快B.光沿直线传播C.光的反射6.阳光是( )。
A.三色光B.五色光C.七色光7.在阳光下,用( )色的袋子包裹住的温度计吸热最慢。
A.黑色纸袋B.白色纸袋C.粉红色纸袋D.铝箔纸8.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太阳光居然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这位科学家是().A.牛顿B.爱因斯坦C.阿基米德9.光年是()单位。
A.长度B.时间C. 速度10.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B.月亮C.星星【判断题】11.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无关。
()12.太阳越高,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13.我们所见物体的颜色与它的反射光是有关系的。
()14.光源是没有颜色之分的。
()15.我们制作潜望镜要利用到凸透镜。
( )16.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不大。
()17.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18.物体离光源越近,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19.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影子叫做投影。
()20.光在空气中是沿曲线传播的。
【填空题】21.光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约30万千米。
22.随着太阳在天空的移动,物体影子的( )和( )也会发生变化。
23.在玩手影游戏过程中,想使自己手影变得小一些,我的做法是增加手到( )的距离,这时影子的清晰度会变( )(填“清晰”或“模糊”)。
24.当( )照射到镜子的表面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动物的生存环境•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生物的生存关系•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6.食物需求•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7.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8.生态系统•像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与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9.食物链示例•草→兔→鹰•草→蝗虫→鹰•草→鸟→蛇•草→鸟→蛇→鹰10.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自然光源不受人类控制,人造光源是人类制造的。
2.可见发光体•光源和反光物体是可见发光体。
•非光源如玻璃幕墙、月亮、水面等,它们发光是反射其他光源。
3.光的传播•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沿直线传播。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像•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在墙上形成倒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米- 定义:分别表示长度的不同单位,1毫米=0.1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1.2 千米- 定义:表示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 换算: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测量长度2.1 直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垂直,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2 卷尺的使用- 方法:学会使用卷尺进行测量,保持卷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 注意事项:注意起始端、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单元质量单位3.1 克、千克、吨- 定义:分别表示质量的不同单位,1克=0.001千克,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换算:熟悉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
3.2 质量的测量- 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 方法: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5.1 杠杆- 分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为费力杠杆;两端都活动的杠杆为等臂杠杆;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两个力的杠杆为轮轴。
-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5.2 滑轮- 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第六单元地球与宇宙6.1 地球-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特点: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6.2 宇宙- 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 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航天器、望远镜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我们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看到的像是()A. 正立的B. 倒立的C. 水平的2.选择题。
(1)用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分别垂直照射距离墙面远近相同、大小不同的圆盘,所产生的影子( )。
A.大小相同B.大小不同C.方向不同(2)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电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
A.变小B.变大C.不变(3)物体影子的方向与( )有关。
A.光源照射的方向B.光源和物体的距离C.物体的大小(4)物体的影子总在( )的一面。
A.向光B.背光C.无法判定(5)用手电筒分别从上面和侧面照射同一个文具盒,产生的影子( )。
A.形状完全相同B.形状可能不同C.方向相同(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光源和屏就可以得到影子B.手术室里使用的无影灯也会产生影子C.有光就能产生影子3.制作潜望镜需要()。
A. 平面镜B. 凸透镜C. 凹透镜4.在北半球,黄昏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在()。
A. 东B. 南C. 西D. 北5.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
这主要是因为( )。
A. 光速极快B. 光沿直线传播C. 光的反射6.相同情况下,能起到聚光作用的是( )。
A. 平面镜B. 凸透镜C. 凸面镜7.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 3B. 2C. 48.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 月亮B. 萤火虫C. 镜子9.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制成的。
A. 折射B. 反射C. 色散10.下列几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形成的B. 在测量某段时间的温度时应该将温度计放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C. 一天中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总是越来越短11.夜晚,我们在灯光下读书、写字,主要是利用了( )A. 光的反射B. 光的折射C. 光的直线传播12.奇奇体验和参观完室内区,于是跟家人一起来到室外区。
经典做法,教师交流整理的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1.《微小的生物》这一单元是以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为学习内容的一单元,其中第一课《病毒》、《细菌》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研究。
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才有效果,因此,这两课可以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或者是自己经历过的由病毒、细菌引起的疾病如:流感、狂犬病、水痘、细菌性痢疾、细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等入手,让学生了解其症状表现,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共享。
第三课《真菌》课前需要布置学生采集蘑菇,一定要提示注意事项:采集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后要及时洗手。
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
对于资料搜集课,我总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共享,课下把资料设计制作成剪贴报,挂在后面的黑板上,以便课间时间翻阅学习。
2.在讲这一单元时,要力求消除学生对病毒、细菌的恐惧感,平时一提到病毒,都认为是很可怕的事情,比如2003年的SARS病毒、去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今年的EV71病毒,让学生明确病毒并不可怕,只要科学合理的认识,这些疾病都是可防可治的。
3.要让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
即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
比如,病毒虽然可以让人患病,但是可以利用它来制取疫苗,预防疾病;细菌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生产沼气,食品发酵,增加土壤肥力,生物
制药,处理垃圾等,但也有个别细菌使人患病。
4.对于这三课的研究工具上,也要让学生明白《病毒》是用电子显微镜,《细菌》用显微镜,《真菌》用放大镜。
5.病毒容易变异,细菌引起的疾病容易治疗,真菌引起的疾病难以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