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32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工程探索和实践研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兰敬高作者简介:兰敬高(1987-),男,河南巩义人,郑州商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政方面研究。
(郑州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为进一步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郑州商学院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积极围绕习近平的劳动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努力构建服务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关键词:劳动观念;实践载体;考核机制一、前言(一)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民教育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劳动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更是关系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新时代劳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任务和目标新时代新形式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包括思想品德、知识学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人文气质、劳动技能。
[3]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企业劳动人民教育的新要求、全面发展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学习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理论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构建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的教育体系。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探索研究摘要:三全育人中的三全分别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其中,全员育人是指不仅仅是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还包括了间接对学生产生帮助的清洁工、送货员等所有在校的教职工人员。
全过程育人是指培养品学兼优的这一方针完全融入、贯彻学校的教学模式,从开学那天到毕业的最后一天。
基于此,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探索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育人机制;探索引言“三全育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元素,充分利用一切育人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育人时空,使大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统一。
一、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一)高职院校教育监管不足高职院校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完善,没有建立健全整合、监控,考评、激励等制度。
一方面,专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自己无权管辖并没有精力管辖,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于辅导员来说,繁杂琐事比较多,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德育工作的开展,错误地认为自己实际上自己只是负责生活的素质教师。
同时对有个性的学生,老师基本放弃进行德育教育,并没有进行或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力不明显,在学生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自我管理机制,学生会、学生干部形同虚设。
(二)“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校内各方应当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人才培养工作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校内各部门在学校组织中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在学校生态组织中,各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与其他部门共同组成学校生态系统重要部分。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摘要:新环境、新形势下,高校、企业、政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协同模式认识不足、保障不到位以及合作模式不畅通等问题。
文章针对存在的症结提出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思路,为高校深入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作者简介:王丹(1991-),女,黑龙江肇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协同教育。
基金项目: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2019B0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高校需要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其所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是共享优势资源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尤其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校企协同育人同样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开展高校社会实践育人,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去做好协同工作,坚持因新时代而“变”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创新,赋予协同育人新的内涵和形式,推动社会实践育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形成强大合力,从而达到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成效最大化。
一、协同育人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分析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从外部动力和内部激励两个方面激发协同教育的升级和优化。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外部动力校企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的外部因素表现为高校和企业的外部压力和刺激力,通过施压、刺激等方式对双方协同主体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协同主体的外部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推动以及市场的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在转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只有不断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如何创新技术、提高服务以及员工技能成为其重要选择。
政府作为协同育人模式的外部推动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推动力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以及激励政策上,助推协同主体发生合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薛沁田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新变化,构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的关键在于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高校发挥育人环境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的重要表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各院系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工作队伍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新育人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运行。
同时,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环境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的实现路径(一)尊重育人规律,实现全程育人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尊重育人规律,实现全程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实现“三全育人”理念关键在于教书育人的环节,这要求高校必须坚持教书育人,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教书过程中不仅要承担德育的作用,而且要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其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创新通识教育的理论内容,将德育知识内容融入到专业课讲课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陈楚瑞,廖金宝(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高职院校是新时期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在育人环节,高职院校各部门通过职责的履行,从不同层面实现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目标。
从深耕理论、投身实践、知行合一和深度融合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111-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2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青少年作为我国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希望,其育人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2020年6月12日,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要健全大学生团员的实践教育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衔接的实践育人构建模式,以促进大学生团员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彰显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先进性。
中共中央对青少年实践育人的论述,成为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建设的根本遵循。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5795.1万名①,高职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青团员的重要组成群体,加强实践育人的体系构建对于提升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本质(一)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育上,而共青团作为高职院校相对特殊的部门主体,承担的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作者:王燕袁华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实践育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
但是目前,实践育人依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鉴于此,本文以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为研究对象,概述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概念;重点分析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实践育人主体相对有限,运行保障机制不稳健,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等;最后提出实施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3University Practice Education MechanismsWANG Yan, YUAN Hua(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Abstract Practice educating people is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arxism ;practical philosophy, is a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law. But for now, the practice of educating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is still the weak link in the current proces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practice college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study,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ractice mechanisms; focuse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mechanisms exist in practice, includ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ng people subject is relatively limited, run security mechanism is not robust, performance appraisal imperfect mechanism;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of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 college; mechanism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强化实践育人制度。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成为各高校的重点工作。
1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概念实践育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以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为原则,以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相关的实践活动为途径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实践育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以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为基础,尊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为途径,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①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够促进实践育人健康高校的运行,并对高校实践育人产生重要的作用。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是指高校实践育人中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密切联系,从而形成功能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顺畅的状态。
②2 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机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只是将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工具,并未将高校实践育人上升到理念的高度,缺乏对高校实践育人本质性的认识。
因此,高校实践育人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实践育人主体相对有限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实践育人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还没有对实践育人活动进行全面、整体性的规划,实践育人参与主体还十分有限,大多仅限于学生会干部、特长生、党员等少数人。
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资金等物质保障的匮乏,实践育人活动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实践很难实现全员参与,众多学生对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只能望而生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得不到很好的实践与强化。
2.2 运行保障机制不稳健在强化实践育人制度号召下,各高校纷纷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实践育人的内容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大多数实践育人活动只是轰轰烈烈的开场式代替。
同时,高校实践育人还处于初期,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高校实践育人专业队伍,主要是学生会、社会组织等组织展开,也没有专项的实践育人经费,无法保障基本的实践育人活动的必要开支。
社会实践基地较少,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③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无法保持常态化运行,无法确保大学生实践育人活动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3 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就业形势和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价值取向和利益观也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一些不计报酬的劳动服务兴趣减弱,更看重有偿劳动和有偿服务。
社会各界在接受大学生实践时也不再把大学生实践当作一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任务,更看重于大学生给企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
④学生、教师、接受单位等各方面的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实施受阻。
3 实施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策略实践育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
根据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概念、内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实施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策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3.1 强调定位,学生才是主角高校实践育人具有不确定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主体,因此在开展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
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与理论授课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根本差别。
通过实践育人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道德品质,完善行为方式,强化文化素养。
在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注重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的辅导和引导作用。
通过注重“教”与“导”的平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意识,实现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特有效果。
总之,要在实践育人的整体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本”,教师注重“教”与“导”的平衡,实现高校与学生、教师、社会的高度融合。
3.2 强调全面,整体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方式。
根据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可以将高校实践育人类型分为人文教育型、专业学习型、组织培养型和社会教育型。
人文教育型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活动。
主要包括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加强大学生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认识,极大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专业学习型是结合学生专业展开的带有教学性质的环节,教育内容包括课内安排的实验教学、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开展的开放型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学术科技竞赛等,涵盖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培养型的实践教育是校内具体组织机构开展的教育工作或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生会与社团工作、勤工俭学、党团主题教育活动等,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实践环节。
社会教育型的实践教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社会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创业实践、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涵盖了大学生社会教育的校外实践环节。
实施高校实践育人机制要求将人文教育型、专业学习型、组织培养型和社会教育型等结合起来,整体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3.3 强调协调,全方位开展实践育人过程强调协调,全方位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一方面是实现实践育人体系自身的协调,实现人文教育型、专业学习型、组织培养型和社会教育型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并通过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实践育人要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使人文教育、专业学习、组织培养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人文教育、专业学习、组织培养和社会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文化素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应该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三方协调。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学校为指导,梳理学校服务意识,发挥指导作用;以社会为平台,展示社会新气象、新面貌、新成果,提升实践育人的隐性功能。
3.4 强调可持续,实现实践育人的常态与长效强调可持续,实现实践育人的常态与长效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加强人、财、物、制等各类保障。
加强人员保障,聘请资深企业家、道德模范、技术骨干组建高校实践育人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将实践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学校、学生会、社团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实践育人经费保障,确保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育人制度保障,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实践育人机制的政策,明确企事业单位在实践育人中的责任与义务。
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内外实践基地,有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同时,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手段,开拓国际化视野,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针对实践育人的特殊性开展有效管理,提升实践育人综合效果。
4 结论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遵循实践育人规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实践育人主体相对有限,运行保障机制不稳健,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