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的内容根据不同学校和教材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的一个可能安排:
课题:《荷塘月色》赏析
时间:45分钟
一、导入(5分钟)
1. 铺设课堂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和荷塘的形象。
2. 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10分钟)
1. 介绍课文《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以及主题。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要人物的心情变化。
三、阅读(15分钟)
1. 学生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发音、韵律等问题。
2. 学生注重理解课文的意思,注意语言的描写细节。
四、理解(10分钟)
1. 提问学生课文的大意、相关细节和情感色彩。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分析人物心情和情感变化。
五、拓展(10分钟)
1.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一篇以荷塘
月色为主题的短文。
2. 鼓励学生用想象力创作,让他们用词语和句子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月亮和荷塘。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文言文填空、背诵课文等等。
3.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以上只是一个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的一个可能安排,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的教材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1一、指导目的1、让学生们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们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们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三、课前准备: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五、指导过程: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们总结读书方法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
[随机板贴]6、小结。
[板贴:课外活用]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1、学生们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二、学习“交流平台”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
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
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
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六班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消失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行。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1.介绍课文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困难,但仍旧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化课文,读中悟情〔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1.同学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2.师巡察,并于个别同学沟通。
[预设]感受:A、贫困B、勤劳C、辛苦〔危急〕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出示课件〕同学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莫非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商量、沟通。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5.同学沟通四、总结升华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其次课时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化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索。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同学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困难。
六年级上册语文适合上公开课的课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适合上公开课的课文有很多,以下是一篇适合公开课的课文《草房子》。
华夏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公开课教案课题:《草房子》——情感体验与写作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课文《草房子》中的情感体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草房子》的情感体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难点:通过情感体验写作,培养学生情感经验和创造力课堂准备:课件、黑板、笔、草和花等小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播放美丽的乡村风光和大自然画面,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课文《草房子》的标题和封面图片,强调课文的主题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发放课文,让学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的情感体验。
三、讲解(15分钟)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相关生词和词语的意义,以及情感体验和想象等。
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体验课文。
四、体验与交流(20分钟)1.观察花草:教师带来一些花朵和草叶,让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课文中,孩子是如何和红草房子相处的?-你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哪些美好的情感?-你最喜欢自然中的哪些事物?为什么?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写作(3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的作文(不少于1000字)。
鼓励学生写自己亲身感受或生活中的一幕。
可以使用画笔或铅笔在草纸上写,以增强写作的情感表达。
2.课堂展示: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文,并相互欣赏和评论。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课,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作品的背景,并能正确朗读诗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和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 难点:正确朗读古代文言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请学生说一段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引入《登鹳雀楼》的学习。
2. 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内容,并在课本上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五分钟,然后由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主题、作者意图等。
4. 解读诗歌(20分钟)由教师带领,共同解读《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逐句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5. 朗读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练习,鼓励学生发扬合作学习精神,在小组内相互帮助和纠正发音。
6. 拓展活动(20分钟)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歌,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在自习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作品的背景,正确朗读诗句。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介绍。
六年级语文阅读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古人智慧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论语》中的经典故事;3.理解和分析古人的智慧思想;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及辅助教材:《论语》选段;2.教具: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古人的智慧产生兴趣。
步骤二:讲解经典故事1.教师讲解《论语》中的经典故事,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分析。
2.每个故事讲解完毕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步骤三:激发学生思考1.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选段,并要求学生尝试理解古人的智慧思想。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分析。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互动。
步骤四: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语》中的智慧思想,写在黑板上。
2.学生共同检查总结结果,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提供与《论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进行检查、讨论和答案解析。
四、课堂延伸:1.通过讲解《论语》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古人智慧思想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2.学生可以选择一则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3.学生可以与家长或朋友分享《论语》中蕴含的智慧思想,促进思想交流和沟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通过讲解经典故事,学生也对古人的智慧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延伸活动,学生得到了更好地拓展和扩展。
整体上,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1、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一读,辨字音。
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二读,知大意。
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三读,理内容。
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朗读方法可多样化。
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
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说课设计一、教材说明本课是“ 义教” 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
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1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新词。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 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2 、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1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 、通过学习“ 开凿隧道” 和设计“ 人” 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大纲》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 、处理“ 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 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 勘探线路” 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 设计‘ 人 ' 字形线路” 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1 、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 、采取多种多样的“ 读” ,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 、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 、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 、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 、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出示幻灯:“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 1 )这句话和“ 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比较有什么不同?( 2 )从“ 第一条” 、“ 完全” 、“ 我国” 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 当时” 的情况部分。
1 、默读2 、3 自然段,思考:( 1 )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 2 )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2 、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 、出示幻灯:“ 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
( 1 )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 2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 )读一读。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 。
”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4 、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习“ 勘测线路” 这部分内容。
1 、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 、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 、检查。
( 1 )交流。
( 2 )投影: a.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的工作…… 出身工程人员之口。
”b.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 失掉信心。
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 、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 、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 3 、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
4 、检查。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思考: 1 、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 2 、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 3 、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 、詹天佑阻挠杰出勘测线路要挟开凿隧道嘲笑爱国设计人字形线路困难回击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引入,揭示课题①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
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②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些任务?(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③揭示课题:詹天佑简介詹天佑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b.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需提醒大家。
c.交流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需提醒大家注意。
②再读课文。
a.用“读了课文____________,我知道詹天佑_________。
”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b.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③图文结合,简介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
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人自己建造京张铁路。
)了解背景,研读体会①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交流时可参考以下句式:“当我读到__________时,我感到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
”②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1)指名几位学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从“刚……就……”,“阻挠”等词体会帝国主义的霸道、张狂)(2)师补充: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
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
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家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
他们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3)感情朗读。
b.“他们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1)指名交流感受。
(帝国主义狂妄自大。
)(2)“要挟”是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帝国主义者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我国答应他们的要求?(帝国主义这利用我国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技术薄弱的弱点,强迫我国答应由他们修筑京张铁路。
c.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1)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帝国主义者看不起中国工程师,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2)引导学生扣住“笑话”“轻蔑”“还没有出世”等词理解。
d.“原来,从南口以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1)指名交流感受。
(由于环境太恶劣,修筑铁路非常困难。
)(2)出示地形地貌图,指导感情朗读。
③刚才交流的内容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都是詹天佑修筑铁路以前的事。
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课文,激趣存疑①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②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谈话引入,理清层次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要挟,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
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詹天佑──(“詹天佑不怕……线路”)②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③交流: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
深入研读,感悟爱国①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a.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4自然段,找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②交流品读以下几句:a.“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1)指名几位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扣住“亲自、始终、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等词句来谈体会。
)(2)听老师读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3)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多危险呀!他为什么不去安全的地方呢?b.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2)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也是詹天佑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c.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指名交流。
(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
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
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笑话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2)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3)比赛读。
(要读出詹天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②研究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进一步体会“杰出”的智慧和爱国精神。
a.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b.默读5-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课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