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2
坏疽性脓皮病怎么治疗
人体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人体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会出先各种疾病交叉发作的现象,虽然现代的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还是有许多疾病是医学不能解决的。
坏疽性脓皮病这种疾病是非常严重的,对人体的皮肤和循环系统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坏疽性脓皮病怎么治疗呢?下面来看看介绍吧。
西医治疗
治疗脓皮病,可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红霉素、氟哌酸等。
一般用药持续两周。
中医治疗
中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局部治疗
可选用50%的硫酸镁溶液热敷。
如有疱,应挤出疱液,然后用0.02%呋喃西林液湿敷。
也可选氯霉素酒精、百多邦软膏等外涂。
另外,对于反复发作的丹毒、毛囊炎、疖与疖病,采用紫外线照射,也很有效。
预防
1、皮肤的任何小割伤、擦伤均应迅速清洗及处理。
保持患处的清洁,避免接触及抓搔。
2、照料患者时,应经常用肥皂洗手,以防传播自己及他人。
3、不与脓皮病患者共用毛巾、浴巾、衣物,除非事先处理
过。
4、发现类似的患者应及时上报,采取隔离治疗
5、在此病治愈后,由于病人的特殊体质,应该保护后自己的机体再次受伤。
坏疽性脓皮病这种疾病现在的发病率比较低,所以,我们的重点在于预防,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千万不要去一些不正规的医疗场所,以免上当受骗。
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男,69岁,右腕部及右拇指无明显诱因溃烂十天,于2018.10.23入院,大概是这样子。
对于见到太多伤口的我来说,这点真的是小意思,收入院,谈话,目测换药能搞定,但还是交代有可能需要手术,完善相关常规检查,白蛋白34.8g/l,白细胞13.25,分泌物提示金葡菌感染,多数敏感,其他基本都正常,予伤口清创换药,监控血压,情况好转,一周长好出院。
(最后好的照片我没留到)但是这个病人很奇怪就是,他的精神状态很差,整天就是睡觉,浑身乏力,腰背痛,翻身困难,食欲差,几乎不怎么吃东西,脸色看起来也不好,但是各项检查都没什么特别的,考虑患者既往胃出血行胃大切手术,我以为这个原因引起的胃口差,没有过多关注,完善了腰椎CT,提示胸腰椎骨质增生,腰3/4_腰5骶1椎间盘向四周彭出。
骨科说无特殊处理。
这个病人脚上长这种东西,很久了,皮肤科考虑湿疹,也对症处理。
患者右膝关节外下方无明显诱因肿痛,皮肤红,皮温高,有点像痛风那种改变,没留到照片。
风湿科建议完善一堆检查,家属拒绝了,毕竟人家只是处理手上伤口来的。
一周伤口完全长好出院了。
你以为故事只有这么简单如果是这样就好了。
这个病人给我的感觉十分奇怪,因为症状和检查不相符,感觉就是病入膏肓的,各项检查都没有太大问题,我曾怀疑有艾滋,但结果并没有。
患者手又为什么无缘无故溃烂?虽然病人出院了,但是我还是留了电话和微信给病人,方便回访。
万万想不到的事情来了,出院不多久,这个病人完全起不来床了,就只能瘫在床上,翻身都无法翻动,患者家属很着急,因为在佛山打工,于是就近去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医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医院了,可是患者在急诊待了十几二十天,情况越来越差,手上的溃烂逐渐增大,各种检查几乎都做了,各个科室会诊了N多轮,都觉得不是自己科室的问题,都拒绝收这个病人入院。
急诊都不报销,家属撑不住,走投无路,联系我(家属这么相信我这个年轻医生我真的很感动),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只能一边安慰患者家属,一边帮着他们问问专科,提一些浅显的意见(我建议完善肿瘤指标及免疫系统相关的检查)。
坏疽性脓皮病1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提高对坏疽性脓皮(pyoderma gangrenosum,PG)的认识,探讨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 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15例患者中男女比为2:1,14例(93%)合并有并发症或基础病;10例(67%)皮损位于小腿;1例皮疹泛发。
4例轻度患者未使用激素,痊愈;4例中度患者使用激素,痊愈。
2例中度患者未使用激素,溃疡愈合延长。
3例严重病例在激素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皮损愈合。
1例皮疹广泛的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
1例伴有结核的病人转至结核医院就诊,电话随访痊愈。
结论:PG是一种少见的,易误诊的严重的皮肤病。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的一线药物。
早期积极治疗,伴发疾病治疗和预防感染同等重要。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066-02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疼痛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不清。
临床少见,但病情严重,多与一些系统性疾病有关。
我科把1995年-2005年病房收治的17例P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
10年过去了,现把我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 例病人,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1 15例病例均符合Su[2]等提出的PG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10例,女5例,男:女为2:1;平均发病年龄44岁(28 -69岁),其中20-50岁 12 例(80%);>50岁3例(20%);平均病程37.6个月(2月-10年);平均住院天数 50.4天( 5 - 56天)。
1.1.2 诱因及伴随症状有明确诱因4例;其中外伤史3例;搔抓史1例。
伴有发热3例。
全部病人均伴有疼痛,3例剧烈疼痛,需口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报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以骨髓干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异常为基础的疾病。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它通常与结缔组织病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联。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该病例报道的患者是一位58岁的男性,主要就诊原因为进行性贫血和皮肤疾病。
患者自3个月前开始出现进行性贫血,伴有乏力和食欲不振。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筛查后,患者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随访期间,患者出现了皮肤溃疡和坏疽的症状,皮肤病理学检查确认了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断。
患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为高危险度的MDS。
骨髓象学检查显示有明显的骨髓增生异常,核浆不均一,原始细胞明显增殖。
患者的外周血象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减少。
患者的免疫学检查还显示出自身免疫异常的表现,这可能与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有关。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临床症状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疾病。
目前认为,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是坏疽性脓皮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这与本病例中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学异常相吻合。
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异常介导的疾病,因此两种疾病的联合发生可能并非偶然。
在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疗。
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接受了免疫抑制剂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坏疽性脓皮病,患者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和皮肤局部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贫血和皮肤溃疡得到了明显改善,症状得到了控制。
通过本病例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并可以提醒临床医生在诊断MDS患者时应该主要关注患者的免疫学异常表现,并及时进行相关的病理学检查。
对于治疗MDS患者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免疫学异常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例,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坏疽性脓皮病1例作者:高鹏高浩燕飞来源:《医学信息》2019年第01期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753.6;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B;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1.063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1-0191-02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是一种慢性、坏死性、溃疡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肤病,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的部位。
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
临床上易被误诊,单纯应用抗生素效果差。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二院皮肤科采用抗生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坏疽性脓皮病取得较好效果,对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有一定参考意义,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皮肤结节2月,加重20天”入院。
于2个月前患者后腰部出现红枣大小的红色结节,略有疼痛。
此后发现右侧腋下、左侧上肢,发现相似的皮损,无发热。
20 d 前患者发现后腰部皮损破溃,形成溃疡,表面有臭味,周围有红晕,感局部瘙痒,其余皮疹也较前增大,口服“甲硝唑片”、外用“红霉素乳膏”治疗,未见好转。
查体:T 36.2 ℃,R 20次/min,P 76次/min,BP 126/80 mmHg。
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专科情况:左侧腋下、右上臂可见大枣大小的红色结节,皮损红肿明显,表面破溃似火山口样。
后背正中可见一大小约2 cm×3 cm的形状不规则深部破溃。
粘膜未见异常。
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化验结果示:血常规:白细胞↓2.91×109/L,中性细胞比率↑88.00%,淋巴细胞比率↓7.20%,血小板↓104×109/L。
免疫球蛋白M↓0.334 g/L,血沉↑21 mm/h。
坏疽性脓皮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坏疽性脓皮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坏疽性脓皮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坏疽性脓皮病如何诊断鉴别,坏疽性脓皮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坏疽性脓皮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免疫病理检查、皮损、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真菌组织病理学、涂片*一、检查组织病理:无特异性改变。
表现为无菌性脓肿,其中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出血、坏死和肥大细胞浸润。
凝结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在活动边缘表现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提示血管内皮是一个早期的靶器官。
早期皮损与Behcet病、中性粒细胞性皮炎相仿。
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也有部分相似。
浸润细胞中有较多的多形核白细胞,也有上皮细胞和巨细胞,特别是在慢性病例中,单核细胞显著,甚至有上皮瘤样增生。
病理检查可排除阿米巴病和深部真菌感染。
*以上是对于坏疽性脓皮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坏疽性脓皮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易混淆疾病。
*坏疽性脓皮病如何鉴别?:*一、鉴别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Behcet病起病突然,脓疱成分为淋巴细胞,无溃疡,皮损愈后无瘢痕。
2、术后进行性坏疽多见胸部或腹部,常是单个损害,可从皮损中分离出微需氧的链球菌,对抗生素敏感。
3、Meleney坏疽潜行性溃疡与本病相似,但现今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感染不常见。
4、Wegener肉芽肿有多脏器损害,皮损多形性,呼吸道为好发部位,C-ANCA阳性。
5、暴发性紫癜皮损分布较广泛,进展较快。
6、阿米巴病、隐球菌病和芽生菌病可通过微生物学和病理学检查明确。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坏疽性脓皮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坏疽性脓皮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坏疽性脓皮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坏疽性脓皮病治疗进展
焦雨竹;杨青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3
【摘要】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以皮肤出现复发性、疼痛性及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嗜中性皮病。
目前尚无PG治疗的共识,且治疗困难。
既往糖皮质激素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其他传统药物可单独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但部分患者仍难以取得满意疗效。
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治疗PG的生物制剂、JA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216-220)
【作者】焦雨竹;杨青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坏疽性脓皮病治疗进展
2.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进展
3.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进展
4.坏疽性脓皮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5.生物制剂在坏疽性脓皮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坏疽性脓皮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坏疽性脓皮症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外科病症体征:红细胞增多,肢端缺血,静脉血栓疾病介绍:什么是坏疽性脓皮症?坏疽性脓皮症是怎么回事?本病表现为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临床还出现疖样结节,脓疱或出血性大疱,就早期结节红斑或脓疱,本病可归属于血管炎1.触痛性的结节红斑,初为红色,以后中央变蓝色,最终形成溃疡2.一个或多个水疱,脓疱,类似痤疮,毛囊炎,一过性棘层松解性皮病或疱疹样皮炎等,两种皮损可同时出现,也可互相转变,皮损可发生于正常皮肤或原有皮肤病的部位原发皮损逐渐水肿,并迅速形成溃疡,境界清楚,边缘淡蓝色,常增厚隆起,有时呈高低不平和潜行破坏,中央溃疡基底呈红色,深浅不一,像火山口,表面附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液,溃疡周围早期绕有红晕,因皮肤和皮下组织毛细血管-静脉血栓形成,皮损不断向四周呈离心性扩大,溃疡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者直径可至10CM或更大,数目较多,最多可达百余个,皮损多疼痛,也有长期不痛,部分病例可自愈,愈后留下萎缩性筛状瘢痕,常不伴淋巴结或淋巴管病变真皮深部型或水疱大疱型也不少见,此型皮损多为单个,并伴有其他症状,出血性大疱型通常为大疱,较表浅,有疼痛,疱液可达0.5 L以上,此型常与急性白血病和其他髓性增生性疾病有关,但也有15%的病例无此相关疾病,个别病例有BEHCET综合征的表现如口腔-生殖器溃疡或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非典型病例与爆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性皮病,结节性红斑或结节性血管炎相似皮损可累积全身,主要累积小腿,大腿,臀部和面部,唇和口腔黏膜,甚至眼睑和结膜可出现脓疱和侵蚀性水疱,20%病例有同形反应疾病活动期可出现毒血症状和长期发热,这些全身症状的迅速消退依赖于皮质激素的应用,体温可在24H内降至正常坏疽性脓皮病溃疡常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但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本病中有半数病例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或与皮损同时出现或在其后出现,另外,本病还与许多有关节炎表现的疾病有关,如BEHCET综合征等,最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是本病与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其中以先天性和获得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单克隆丙球病比较常见,包括IGA,IGG或IGM病,已有报道与骨髓瘤有关,出血性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与髓性增生性疾病有关,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髓性纤维化等,本病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疾病有重叠,如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等症状体征:坏疽性脓皮症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坏疽性脓皮症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触痛性的结节红斑,初为红色,以后中央变蓝色,最终形成溃疡。
坏疽性脓皮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坏疽性脓皮病的症状*二、坏疽性脓皮病的并发症*三、坏疽性脓皮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坏疽性脓皮病吃什么好2. 坏疽性脓皮病不能吃什么坏疽性脓皮病的症状好发于30~40岁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部位。
初起的皮损是丘疹、水疱、血疱、脓疱及结节、相互融合形成浸润性的紫红色硬块,短期内出现坏死、溃疡,边缘仍然为紫红色,溃疡的形状不规则,其上方附有恶臭的黄绿色的浓液和结痂,溃疡中心结成瘢痕愈合的同时,边缘紫红色的斑块仍然不断地扩大,可以发展成面部的一侧或背部的一侧。
皮损的数量可以多片,常以一片为重,出新皮损的同时有高热。
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
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
组织病理对本病无诊断意义。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性疾病如皮肤结核、深部真菌病、晚期梅毒、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感染、增殖性脓皮病等鉴别。
同时应进行全身性检查,以明确是否伴有潜在性内在疾病。
坏疽性脓皮病的并发症常伴发系统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rohn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因此对本病应仔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全身的潜在性疾病。
坏疽性脓皮病中有半数病例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或与皮损同时出现或在其后出现。
另外,坏疽性脓皮病还与许多有关节炎表现的疾病有关,如Behcet综合征等。
最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是坏疽性脓皮病与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其中以先天性和获得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单克隆丙球病比较常见,包括IgA、IgG或IgM 病。
坏疽性脓皮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坏疽性脓皮病吃什么好 1.1、胡萝卜最近,日本专家发现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能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
据有关报道,日本专家通过实验鼠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能调节细胞内的平衡,使实验鼠较难出现过敏反应。
1.2、大枣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大量抗过敏物质---环磷酸腺苷,可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坏死性脓皮病的介绍
导语:
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逐渐出现了很多并不为
人熟知的疾病。大家也许对坏死性脓皮病这个名词很陌生,但是相信
大家都受到过皮肤
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逐渐出现了很多并不为人熟
知的疾病。大家也许对坏死性脓皮病这个名词很陌生,但是相信大家
都受到过皮肤病的困扰。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坏死性
脓皮病的一些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吧。
坏疽性脓皮病是慢性、溃疡性、瘢痕性、化脓性、疼痛性的皮肤病。
1病因
此病原因不明,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细菌感染,但这不是原发
菌。目前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坏死性的血管炎,其理由是激素
及免疫制剂治疗有效。
2临床表现
好发于30~40岁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部位。初起的
皮损是丘疹、水疱、血疱、脓疱及结节、相互融合形成浸润性的紫红
色硬块,短期内出现坏死、溃疡,边缘仍然为紫红色,溃疡的形状不
规则,其上方附有恶臭的黄绿色的浓液和结痂,溃疡中心结成瘢痕愈
合的同时,边缘紫红色的斑块仍然不断地扩大,可以发展成面部的一
侧或背部的一侧。皮损的数量可以多片,常以一片为重,出新皮损的
同时有高热。
3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
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组织病理对本病无诊断意义。需与
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性疾病如皮肤结核、深部真菌病、晚期梅毒、非
坏疽性脓皮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慢性、坏死性、溃疡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肤病。
好发于30~40岁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部位。
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
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
二病因本病原因不明,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细菌感染,但这不是原发菌。
目前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坏死性血管炎,其依据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有效。
三临床表现好发于30~40岁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部位。
初起的皮损是丘疹、水疱、血疱、脓疱及结节、相互融合形成浸润性的紫红色硬块,短期内出现坏死、溃疡,边缘仍然为紫红色,溃疡的形状不规则,其上方附有恶臭的黄绿色的浓液和结痂,溃疡中心结成瘢痕愈合的同时,边缘紫红色的斑块仍然不断地扩大,可以发展成面部的一侧或背部的一侧。
皮损的数量可以多片,常以一片为重,出新皮损的同时有高热。
四检查坏疽性脓皮病无具有诊断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但患者一般均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和血沉增快。
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可呈阳性。
除此之外,还应作血生化、蛋白电泳、胸部X线透视、结肠镜、血抗磷脂抗体、血冷球蛋白、动脉和静脉功能检查以及溃疡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等,以确定有无坏疽性脓皮病合并的疾病及排除与坏疽性脓皮病相似的疾病。
五诊断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
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
组织病理对本病无诊断意义。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性疾病如皮肤结核、深部真菌病、晚期梅毒、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感染、增殖性脓皮病等鉴别。
同时应进行全身性检查,以明确是否伴有潜在性内在疾病。
六并发症常伴发系统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rohn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因此对本病应仔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全身的潜在性疾病。
七治疗1.支持、对症治疗
增强营养,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积极治疗原发性内在疾病;避免皮肤损伤及创伤性操作;切忌摄入碘化钾以防病情加重。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
泼尼松口服,多数患者有显著疗效。
当常规剂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待病情控制后,改为泼尼松维持治疗。
(2)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能耐受者。
(3)柳氮磺胺吡啶适用于伴活动性肠病的患者。
(4)氨苯砜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例。
(5)沙利度胺晚间一次顿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剂量。
(6)抗生素伴细菌感染者,可试用抗生素,如二甲胺四环素,具有抗炎及抗感染作用。
3.其他
雷公藤制剂、利福平、赛庚啶、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均有报道用于治疗本病。
4.特殊治疗
包括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高压氧疗法等。
适用于其他方法无效的患者。
5.局部治疗
目的在于清洁创面、预防继发感染、促进溃疡愈合。
6.手术治疗
由于手术可诱发本病,原则上不适用于本病的治疗。
但如溃疡底部有较多坏死组织,可行手术清除病灶坏死组织,以保持局部的清洁。
当皮损被有效控制后,可立即进行植皮手术,修复创面。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