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84.24 KB
- 文档页数:3
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的诗词不管是在艺术上或者是表达手法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一般而言古典的诗词必定离不开抒情寓意,纯文学的诗词几乎是不存在的,总之诗人或者词人总是借着诗或词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总能某个时候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许也是诗词的特殊魅力之一。
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也无非是抒情的文化和叙事的文化,然而很多时候甚至是经常性地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群体都倾向于抒情的诗词而忽略了叙事的诗词。
如前所述,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这一点无可厚非,而读者却是在寻找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在浩瀚的历史岁月中严重的偏向于抒情文化。
可是,这对于诗词本身来说并不公平,叙事角度的诗词在这漫长的文化时光下更是显得形单影孤了。
作为研究者来说我们并不能忽略叙事视角下的诗词在整个古典诗词文化中的地位,甚至我们还要努力地去提升叙事诗词在整个诗词文化中的地位,以便校正叙事诗词的位置,给它应有的待遇,从而不至于使我们弥足珍贵的诗词文化成了历史文化的长短脚!对于诗词文化来说它必然是离不开情的,离开了情的抒发诗词便成为了淡而无味的流水账了,不过情总是寓于事的,毕竟情由心生,而心为事所使,所以情的抒发不是没有来由的,必然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这便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了,总之,情的抒发总是离不开事的,故而因事发情,因情成诗成词。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相信都是从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去开始理解,有时候作者会在诗词当中给出明确的答案,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作者又不得不很隐晦的去表达,有时候作者甚至是无意识的隐瞒了些什么,这只能靠研究人员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去发现了。
下面首先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乌夜啼》,整首词的感情非常凄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风貌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本文将探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和类别。
据统计,《诗经》中共有65篇诗歌与战争有关,这其中包括“国风”、“小雅”和“大雅”三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篇涉及到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普遍程度和对战争的关注程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主要题材和意象。
在《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主要表现为战争的残酷、国家的危亡、军队的壮丽、将士的忠勇等主题。
这些诗篇往往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强调忠勇赴战的将士、抒发痛心疾首的情感等方式,来展现战争的惨烈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箭矢、盔甲、战车、战鼓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它们为诗篇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氛围。
在分析了《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类别、主题和意象之后,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些诗篇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普遍和惨烈的。
诗篇中经常描述了战场上的残酷和惨状,从而表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和人间惨剧。
诗篇中还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有的诗篇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心和悲愤,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应该加以避免;有的诗篇则抒发了对战争的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应该毅然奋起。
这种表现了对战争两种相反情感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复杂认识和态度。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争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也成为一种思想品格和身份象征。
《诗经》战争诗艺术手法探析作者:肖向峰宋金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6期《诗经》收录的诗歌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周人的思想情感,是一部周族从后稷到春秋中叶的发展史,其中周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同时周人常常受到四夷外族的侵略,抵御外侮的战争也经常发生。
连年征战给周代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无论是在外出征的将士,还是在家等待将士平安归来的亲人,他们的生活都受到巨大影响。
“为了争夺资源和谋求族群的壮大,周人联合姜姓族群共同东征,举兵剪商。
周公、成王、康王继续东征和北征,奠定周人八百年稳固基业。
平乱是周人稳定社会秩序和保护征伐胜利果实的战争。
御侮则是对其他族群的侵扰的还击,也是对斗争成果的保护。
为了占据优良的耕种资源,周人不断抵御西北族群,尤其是玁狁的侵扰。
为了掠夺财富,周人与南方族群连年征战。
”[1]因此战争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诗经》中正面描写战争生活的战争诗一共有十五首,零星分布在“国风”、“小雅”和“大雅”中,分别为六篇、七篇和两篇。
其表达的主题主要有“爱国”与“怀乡”两类。
这些诗歌直接反映了战争对周人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展现了战争阴霾笼罩下的人们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主要探析、归纳《诗经》中十五首正面描述战争生活的战争诗的艺术手法。
一、第一人称视角的顺叙与倒叙《诗经》中的战争诗多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按时间顺序叙述士卒的征战生活,直接抒发情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直接抒发了将士慷慨互助、共同抗敌的爱国豪情。
《豳风·破斧》中每章末句“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亦孔之休”都直接表达了士卒对自身悲苦命运的哀叹。
摘要摘要从诗歌方面来看,历来就是诗人抒发志向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作者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者通过诗歌可以体会当时作者的情绪同时享受优美的辞藻,领会中国的文化。
分析唐朝诗歌的情形可以发现以战争题材的诗与唐朝整个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唐朝时我国历史上的繁胜时期,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因此对于唐代战争诗的研究意义非常,不只是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更加了解当时唐朝人们的具体社会情况。
于是可以通过分析唐代后期白居易战争题材诗进而反映唐代人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总之,对白居易的战争题材诗的研究会有很多角度。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关于战争方面的诗歌为素材,选取了《长恨歌》《新丰折臂翁》《西凉伎》以及《望月有感》、《乱后过流沟寺》诗,然后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体现的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战争诗;艺术特色;现实意义ABSTRACTABSTRCTWith regard to poetry, ancient China has long had the words "poetic expression"and "poetic sentiment", and human emotion can be expressed and vented through poetry, which can infect those who read poetry, and those who read poetry can obtain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poets by reading poetry.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poetry, we will find that the content and thought of war poems have been changing with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ang Dynasty. The social life of Tang Dynasty is extremely rich, whether it i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or architecture, religion and so on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the Tang Dynasty. Examining the war literature of Tang Dynasty itself for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of course, but the significance of examining the war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s not only thes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war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survival mentality, values, social ideals and so on of the people in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war literature. Then it can be analyzed by analyzing Bai Juyi's war poem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reflect the people's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war. In short, the study of Bai Juyi's war poems will have many angles.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Bai Juyi's poems about the war as the material, selects "The Long Hate Song" "The Xinfeng Fold arm" "The West Cool Kabuki" and "the Moon Feeling", "the chaos after the Trench temple" poem, then from the poem thought content and the embodim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sp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ts war poetry analysisfrom its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reality.Key words: Bai Juyi ,War Poetry, art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significance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CT (II)目录 (III)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白居易战争题材诗分析 (3)2.1时代背景 (3)2.2思想内容 (3)2.2.1表达对战争的反对态度 (3)2.2.2补察时政 (4)2.2.3 鞭挞和讽刺 (4)2.3艺术特色 (5)2.3.1表现手法 (5)2.3.2 诗歌特征 (6)第三章白居易战争题材诗的现实意义 (8)3.1体现传统思想 (8)3.2引发统治者思考 (8)3.3史料价值 (9)3.4创作材料 (9)3.5启示当代军校学员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白居易,生于772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的时候先到下邽居住,在河南新郑出生。
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一、本文概述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从《诗经》的质朴清新,到唐诗宋词的瑰丽多彩,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然而,古典诗词的研究并非易事,其深度与广度需要我们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去挖掘和探索。
本文旨在从叙事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叙事视角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叙事视角在古典诗词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从作者、读者、时代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古典诗词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叙事视角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古典诗词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叙事视角在古典诗词研究中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古典诗词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叙事视角,推动古典诗词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更加深入、全面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二、古典诗词与叙事视角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使得其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显得尤为独特和丰富。
叙事视角,简言之,即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在古典诗词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主题的表达。
古典诗词中的叙事视角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诗人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体验直接展现给读者。
这种叙事视角使得诗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化色彩,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另一方面,古典诗词也常常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使得诗词具有更为客观和全面的叙述效果。
诗人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可以更加灵活地观察和描述人物、事件和场景,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艺术效果。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战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经常以战争为题材,通过吟唱和抒发情感来反映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知。
面对战争题材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析其中的意蕴和价值。
首先,诗词中的战争题材常常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木兰辞》中描绘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但同时也描写了战争的残忍和残酷,以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而《敕勒歌》中的“边风动,flags声咽,起萧萧”,则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痛。
通过这种描绘,诗词传递出对战争带来损失和伤害的深深关切,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战争题材的诗词也透露出矛盾的内在动力。
在古代诗歌中,战争被赋予了正义和荣耀的象征,歌颂了将士的英勇和忠诚。
而同时,战争又带来了死亡和毁灭,让人们陷入痛苦与悲痛之中。
这种矛盾体现在《岳阳楼记》中:“兵者,诡道也。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制度的疑问和思考。
诗词通过对于战争的复杂性的揭示,引发人们对战争价值的反思和思考。
除此之外,战争题材的诗词还常常以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送别》中,作者李白以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好友从军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以及对战争带来伤害的愤怒。
而《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心如铁,石亦转,茅茨寒中破竹笼”,则表现了作者白居易面对战争中的困境和无奈时的坚定和勇敢。
这些诗词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多种手法和角度,以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痛苦和矛盾,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和价值引发了读者对战争伦理和人性的思考,警示人们要珍爱和平,追求和谐与共存。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思考战争问题、塑造和传递价值观的重要文化遗产。
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如何反映人类的残酷和痛苦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和痛苦的一种形式,它带给人们的是死亡、伤痛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古诗词中,战争场景被描绘得生动而无情。
通过古诗词中的战争场景,可以体验到人类的残酷和痛苦,以及诗人们对战争的深切思考和忧虑。
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痛苦在古诗词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诗人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下的兵戈四起,村庄烽火连天,人们失去了宁静与安宁。
在这个插图中,一排排烛光下,散发着寒冷而悲伤的光芒。
同时,古诗词中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人类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北宋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诗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夜晚恐怖的生活场景,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刻痛苦。
战争中的残酷和痛苦在古诗词中的反映不仅仅是对具体战争场景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诗人们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痛心。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更加痛恨战争的发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尽悲伤。
诗人将战争比喻为无情的野火,揭示了战争犹如野火一样烧不尽,给人们带来痛苦。
诗词中对战争的残酷和痛苦的描绘,也是对人性的反思。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让诗人们深感痛心,他们对战争持有非常批判的态度。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诗人呼吁人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摘要:历来文学研究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叙事,从而错失了古典诗词的精彩。
叙事以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段来概括社会问题,反应现实生活,进而抒发感情,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若将叙事引入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将会使古典诗词研究更丰富。
关键词:叙事;情不离事;缘事而发;人道,触景生情,古代的骚人墨客也不乏喜欢寄情于景者,一朵花能勾出一缕相思,一片湖能引出一种情怀,这一草一石一桥一楼的景所催生的或欢喜,或悲伤,或抿唇,或垂泪的氛围,谓之“情”。
历来文学研究者也好分析作者的感情,仕途不顺者的无可奈何,手握长戟者的国仇家恨.......百千年前,诗人和词曲者心中怀着一种感情,入眼之物便也被设想成含有这种感情,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司空见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说若要人知我除非两个我?这东去的流水深知我心啊!不得不说,古诗词曲中不得离情,它既是作者的个性彰显、情绪喷发,也是吸引读者转而让你感同身受的一个妙招,所以不怪乎大家都喜钻研文人骚客的大志情仇,因为诗者,以情养之。
以情养诗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但在这个“主流”的形象下淡漠了光辉的另一种诗词表现方式,是不是真的在中国诗词曲中历来不受宠呢?这个似“非亲生子”般被冷落的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叙事。
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叙事在人们心中地位失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抒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已经代表古诗词的特色,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与抒情相对的另一古诗词表现手法,叙事在诗词中的运用没有抒情来的浓烈,通常是短小精悍,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仓促,因此在叙事抒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去渲染诗词所含的颜色和情感而忽略了叙事在其中的应用。
诗不离情,情不离事,每一首诗词的诞生是作者性格心境的缩影,更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夸时空再现,既有故事,那古诗词的研究能否从叙事的视角入手?所谓叙事,即客观的描述故事。
李白詩中的戰爭與歷史事件描繪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其中战争和历史事件描绘是他作品中一大特点。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李白的诗作时,深入探索了他对战争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首先,李白在他的诗作中经常以战争为背景,描绘出了当时的战争景象和战争带来的人间悲剧。
在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中,如《将进酒》和《行路难》,他以壮士断腕、血染沙场的形象来表达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壮烈牺牲的赞美。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激情澎湃的语言,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了激烈的情感和强烈的冲突,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其次,李白的诗作中也融入了历史事件的描绘,他以诗人独特的视角,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艺术的表达。
他在《将进酒》中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通过对楚汉之战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还在《秋风词》中描绘了历史上的长平之战,通过对长平之战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描绘,李白不仅展现了历史的辉煌和人类的智慧,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反思了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脆弱。
此外,李白的诗作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丰富了他的作品内涵。
在《玉阶怨》中,他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白头吟”故事,通过对白头吟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将进酒》中,他提到了历史上的骚人屈原,通过对屈原的赞美,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壮烈牺牲的思考。
这些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李白的诗作,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作中战争和历史事件的描绘是他作品中一大亮点。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激情澎湃的语言,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15卷第3期(2010) 寸青高.午 才巨 Vo1.15 No.3(2010)
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探讨 王亚林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 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 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关键词:战争诗;叙事;朝廷视角;民间视角;士人视角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0)03—031—03
战争、行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在《诗经》中, 与战争、行戍密切相关的诗篇有40余首,其中全诗叙写军事 活动的主要在二《雅》中,有写周宣王平定淮徐的《江汉》、《常 武》,有写奉宣王之命北伐猃狁胜利而归的《六月》等。在《国 风》中,也有一些反映征戍题材的作品,如《邶风・击鼓》、《秦 风・小戎》、《秦风・无衣》等。屈原笔下的《九歌・国殇》也是一 首风格独特的战争诗。之后,歌咏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常见, 其中既有汉乐府诗中的无名氏作品,也有文人们的抒情之 作。到了唐代,以“诗史”著称的杜甫更是创作出了“三吏”、 “三别”等反映安史之战乱的诗篇,将战争题材的诗作推向了 一个顶峰。研究这些诗作的不同的叙事角度,则有助于我们 更深刻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诗经・大雅・常武》是歌颂周宣王亲征淮徐的诗作。宣王 初即位,淮夷反,宣王领兵亲征。“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 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诗篇开首即从歌颂 “赫赫明明”的宣王着笔。我们知道,既是淮夷反叛,如果从淮 夷、徐国诸侯的野心不轨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写起,一定 会激起读者的义愤,然后宣王的征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 事。但在这首诗中,对淮夷一方的叙写,几乎全处在被动地 位。作者开篇即让宣王登场,已经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中的 政治秩序。自从殷纣王失德、武王克商后,“天命”就从商转移 到了周,周王在“天”、“帝”的护佑之下,已经奄有四方,“溥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宣王“赫赫明明”, 威武英明地发布王命,相形之下,则淮夷的不臣、反叛,无论 从政治秩序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为人不齿的,都是应该被朝 廷大军讨伐的。在这种文化心理背景下,作者还用得着去渲 染淮夷的种种“恶行”么?只一句征讨其将“惠此南国”就行 了。诗篇接着写出征准备,周严而又井井有条。宣王亲征,徐 国闻风骚动。王军进攻淮夷,获得大胜。接着王军再征徐国。 “王旅哗哗,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 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这种对王军声势之壮的描写,使 得下文的徐国降顺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诗篇最后以“徐方不 回,王日还归”作结,照应了开首。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经》中战争诗的代表。从其叙述角度 看,作者当是代表朝廷一方的人士,或许是朝廷乐官。诗篇完 全从正面歌颂的角度描写天子征讨不庭的武功,集中表现的 是天子的正义和威严,更多地渲染朝廷大军的威武声势,而 对战争的具体场景、残酷的厮杀情景则一笔带过。在“渺小” 的敌人面前,诗篇主要突出的是代表天子、诸侯的“正义之 师”的一种政治和道德的优势,在道德感化的同时,又对其有 着军事力量相比悬殊而带来的震慑。这种视角的选取,也体 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注重君臣名分的 政治文化内涵,以及在军事威l聂下使敌人不战而降的政治理想。 《诗经》中其他有关战争的诗篇中,也都贯穿着这种文化 心理,即使是表达厌倦战争、征戍的诗篇,也很少见到从反面 或失败的角度写战争的。而《楚辞》就不同,其《九歌・国殇》就 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战争诗。 《国殇》是一首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悲歌。说它是悲 歌,因为它是从战败的角度上写的。诗篇首先呈现给我们的, 是一场“车错毂兮短兵接”的残酷的厮杀场面。这是一场古代 的车战,只见旌旗蔽日,敌军如云,箭矢交坠,我方战马死伤, 战车陷阵。士卒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昏地暗,鬼神震怒。为国 捐躯的将士们永远地倒在这片洒满热血的战场上了。遥想当 年出征时,告别家乡辞别亲人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但既 然“带长剑兮挟秦弓”,成了一名军人,就要“诚既勇兮又以 武”。他们虽然战死疆场,但他们不屈的精神,不仅获得了国 人的尊敬,也获得了自身生命的升华,“身既死兮神以灵,子 魂魄兮为鬼雄。” 《九歌》应该是屈原年轻时期的作品,“当为受命于怀王 而作,即为楚国王室举行隆重的祀典而作。这是模仿楚之巫 音的作品,这是巫舞歌曲。”I1也就是说,这首诗的写作有着南 楚的巫文化背景,有着巫文化的视角,虽然屈原并不是一个
收稿日期:2010—04—23 作者简介:王亚林(197 ),女,甘肃静宁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
31 第l5卷第3期(2010) 王亚林: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探讨 Vo1.15 No.3(2010) 巫。我们知道,巫是沟通人神之间的媒介,他们的视野是笼有 着神、人、鬼“三界”的。在人的眼里,死在遥远的战场上,曝骨 野外,是一场难堪的悲剧。但在巫的眼中,为国捐躯,激于义 而死。其人尸骨虽无法归葬,其人魂魄却因之而“神以灵”,成 了“鬼雄”,也就是其真正的生命因之而提升了一个层次。人 们纪念他,祭祀他,不仅因为他的壮举,更是因为他因此而成 为神灵,值得人们崇拜。这种叙事视角,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 打通了神、人、鬼世界的视野,虽不乏悲壮,却也通达,并替神 表彰了死难者,使他们的精神不死,使他们的死难有了更深 刻的意义。也只有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中,死亡才可以被正视, 被化解,也才能化悲痛为力量,去激励后人为正义而战。 《诗经》、《楚辞》之后的诗歌形式主要是汉乐府,汉乐府 除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外,还有一部分文人作品。汉武帝 虽然有着雄才大略,并且取得了远击匈奴的胜利,他也喜欢 文学,文人们也爱制作“润色鸿业”的作品,但奇怪的是汉代 文学中却缺乏为此歌功颂德的诗赋。流传至今的汉乐府诗歌 中也没有《诗经 B种从正面角度叙写的战争诗,仅有的几首, 还是从民间的视角来写的,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战城南》开篇呈现给我们的,既不是某支军队的威武雄 壮风貌,也不是残酷的厮杀场面,而是厮杀后的一片尸身狼 藉的战场。战斗双方是谁,胜负如何,死得正义光荣与否,都 似乎不在民间底层百姓的叙事意义内。“战城南,死郭北,野 死不葬乌可食。”在这死寂、阴森的地方,一位已经战死的士 卒居然对啄食自己的乌鸦发出了这样的请求:“为我谓乌,且 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当然这是萧涤非先 生论述过的汉乐府诗歌特有的“诙谐性” ,但是这种苦中作 乐的诙谐背后又有着多么沉重的悲哀呢?从农夫成为了士 兵,现在又置身于战场,死了,“悠闲”了,想起了自己那无人 耕种的土地,“禾黍不获君何食?”看看身边,和士卒一起冲锋 陷阵的长官也倒在这儿了,“愿为忠臣安可得?”在民间叙事 意义中,“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死亡的忠臣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需要的“忠臣”是能安定社会秩序的、保佑一方安居乐业 的人,而不是朝廷视角叙事意义中的为保君保朝廷而不惜一 死的忠臣,也不是有着巫文化色彩的被人们崇拜的“鬼雄”英 雄。这不能怪民间叙事的视角狭窄,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只 知道种地纳粮,成了士兵也只明白如果有战争,他们的前途 多是战死疆场。对他们来说,正义战争又如何,非正义战争又 如何?死后的哀荣又如何呢?他们无法逃避的死亡才是最真 实的,最切近的。这里虽以“鬼语”道来,反映的却是彻底的民 间叙事意义。 《汉书・苏武传》中记录了汉代悲剧军人李陵在送别老友 苏武归汉时唱过的一首歌,这是一首失意军人的哀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 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陨。老母既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当年远征匈奴,因孤军深人而遭敌重创。在战斗中, 李陵身边士卒伤亡殆尽,而匈奴大军继续涌来。作为一名将 军,或战死疆场,或自杀殉国,都可成就其一世英名,但李陵 却在这关键时刻,太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念之差,选择了暂时 投降匈奴这条路。而武帝寡恩,又不合听信误传杀了李陵一 32 家,遂使李陵抱憾异域,至死未归。这首诗虽然抒发了李陵的 郁闷和悲慨,却也让我们从其一己之叙事视角中看到了他性 格中软弱的一面,他的人生悲剧的原因:骨子里怕死,又爱惜 名声,祖国和君王在他心中,似远不敌他的老母和面子。和苏 武相比,苏武虽然不是军人,但苏武心中却只有祖国大汉的 尊严,自己的外交使命和作为一个人的节操。为此,他宁可自 杀也不投降,宁可忍受长期的冰天雪地的牧羊之苦也绝不放 弃汉节。听到武帝驾崩,他南向而哭泣;而家人被武帝寡恩致 死,他却比较平静。在他心目中,祖国、君父的地位远过于一 己之家的恩怨。李陵的悲剧虽值得同情,这首诗却也从这个 失意将军的独特视角暗示我们:别家远征,为国御侮,奋勇杀 敌,当以死报国,不能有降敌求生的任何有悖于军人道德的 行为,人生的关键处就那几步,千万不能走错。 后代关于战争类诗歌的写作,建安时期有饱经战乱的建 安七子和三曹父子的作品,这些诗歌慷慨悲凉,动人心弦,但 具体直接叙写战争的典型之作并不多见。到了唐代,伟大诗 人杜甫饱经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大唐的由盛转衰,以自己如 椽般的巨笔,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同时也将战争诗的写 作推向了顶峰。 杜甫早年是反对不义之战的,《兵车行》就反映了这种思 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年,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 万,大败,死者六万人,又从民间强行征兵。诗篇就是以一个 “道旁过者”的视角,描绘了乡亲送征夫上路的生离死别的场 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连年的征战,使得 国内“千村万落生荆棘”。征夫对“道旁过者”的诉苦,深刻传 达了作者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儒家情怀。在《前出 塞》这组诗中,诗人以一介征夫的身份,诉说了自己被迫从军 出征,途中受老兵欺侮,又不时思念亲人,还要强打精神,准 备许身报国。军中苦乐不同,自己不辞辛苦地筑城,不计生死 地战斗,行功论赏却羞与人争。这显然是一个淳厚、勇敢和谦 逊的士兵形象。诗篇虽以这位士兵视角叙写,抒发的却是诗 人同情下层人民的士人的仁者情怀。 《后出塞》五首诗中,诗人亦以一普通士卒的视角,叙写 了自己主动从军,“召募赴蓟门”,也就是到安禄山军中,期望 建功立业。君上好大喜功,边将贪功多事,虚报邀赏的奏捷不 断,主上的优容恩宠,遂导致蓟门主将骄横而终于反叛。“跃 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诗中主人公也放弃了得之不易的 “身贵”之位,不肯随之反叛,脱身逃回。这组诗里夹叙夹议, 深刻地指出养成安禄山反叛的原因。杜甫不仅忧国忧民,而 且见识亦深,他写这首诗的目的,也是希望唐明皇能早日警 醒过来。 但是安史之乱还是爆发了,朝廷军队猝不及防,初战节 节败退。《悲陈陶》和《悲青坂》即叙写了朝廷房瑁大军失利, 叛军气炎日高,“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对百姓 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的肯定,也是作者爱国情怀的体现。 安史之乱既已爆发,叛军一路向京城攻来,烧杀抢掠,给 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杜甫在这时创作的“三吏”、“三别”组 诗,就反映了作者十分矛盾的心情。杜甫早年是反战的,他反 对的是统治者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不义之战,可安禄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