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金属性强弱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一、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九条依据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①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如F>O>N>C>B;Cl>S>P>S i等。
②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如F>Cl>Br>I;O>S>Se;N>P>As等。
2.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如F2、Cl2、Br2、I2与H2化合由易到难,所以非金属性F>Cl>Br>I3.气态氢化物的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如稳定性:HF>H2O>HCl>NH3>HBr>HI>H2S>PH3,所以非金属性:F>O>Cl>N>Br>I>S>P。
如酸性: HClO4>H2SO4>H3PO4>H2CO3>H4SiO4,。
则非金属性:Cl>S>P>C>Si如2F2+2H2O=4HF+O2↑;O2+4HCl=2H2O+2Cl2(地康法制Cl2);Cl2+2NaBr =2NaCl+Br2;3Cl2+2NH3=N2+6HCl;Cl2+H2S=S+2HCl。
6.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2->I->Br->Cl->F-,则非金属性S<I<Br<Cl<F。
7.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如Cu+Cl2 →CuCl2;2Cu+S→ Cu2S,说明非金属性Cl>S。
8.几种非金属同处于一种物质中,可用其化合价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如HClO、HClO3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说明氧的非金属性强于氯。
9、能量: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放热,放热越多离子越稳定,非金属越强。
的为活泼金属)2.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①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条件简单、现象明显),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相互间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
④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⑤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单质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阴离子还原性强的为非金属性弱,还原性弱的为非金属性强)注意:学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只是要抓牢两条知识链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 >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2。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原子的半径越小,其核外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越强,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根据周期表的趋势,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内逐渐减小,而在同一族中,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因此,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从左上方向右下方逐渐减弱。
2. 电离能:电离能是指将一个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从原子中移除所需要的能量。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较强,因此不容易被移除。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的电离能较低,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较弱。
因此,电离能较高的元素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3. 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衡量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指标,也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电负性较高的元素趋向于吸引电子,因此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根据极限电负性值的尺度,可将元素的非金属性分为四类: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如氟、氯等;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如硫、氧等;非金属性较弱的元素,如锌、铝等;非金属性弱的元素,如钾、钠等。
4. 化合价:化合价指的是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所具有的价键数。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多种化合价,且形成的价键较为稳定。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通常只具有较少的化合价。
因此,一个原子具有多种化合价的能力也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5. 化合物的性质:非金属性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后,产生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硬度等性质。
与之相反,金属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往往具有较低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初步判断一个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综上所述,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可以考虑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和化合物的性质等因素。
不同的判断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相对的,不同元素在不同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非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口诀规律有哪些
非金属性是元素化学术语的一种,非金属性常表示获得电子的倾向。
那幺,非金属性强弱怎幺判断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怎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氮原子氧化性弱于氯原子)
2、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甲烷比氨稳定)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硝酸的酸性弱于硫酸和高氯酸,硒酸的酸性强于硫酸)
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氧目前无最高正价,硝酸则因分子内氢键导致酸性较弱,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氮氧氟。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反例:硫离子还原性强于砹离子,氢氧根还原性强于氯离子)
7、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
(反例:氯气可以从水中置换出氧气(本反应热力学可行,动力学上则因为中间产物次氯酸分解较慢导致反应速率较慢,光照则可以加速该反应),从氨气中置换出氮气,但氯的非金属性弱于氧氮)此外,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
(除氟元素之外,详见下面)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
〔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故没有氟的含氧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氟元素!故规律5只适用于氟元素之外的非金属元素。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转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判断,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最高价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4、由单质的还原性判断。
或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5、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6、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
7、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金属电极做负极。
8、由电解池的放电顺序判断。
电解池的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较强。
9、由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集锦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反应越容易发生,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性逐渐减弱(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6)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两金属同时作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的金属性较强。
(7)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如Mg(3s2为全充满状态,稳定 )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 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电负性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 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例如,Cl 2+ 2KI===2KCl + I2,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大于I。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5)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如I1(P)>I 1(S),但非金属性: P<S。
(6)元素电负性越大,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典例 4】具有下列特征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的是()A.对应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B.具有负化合价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D.具有可变化合价解析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只能显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过渡+ 2 +3元素 (金属 )也具有可变化合价(如 Fe、 Fe); KMnO 4 对应的含氧酸中Mn 显+ 7 价,为金属元素。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专题十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考点知识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的知识年年必考,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同周期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二是同主族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三是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比较,四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比较。
五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置换反应。
六是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
主要题型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等。
以现代科技有关的问题,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为背景,考查Fe3+、Fe2+的氧化性、还原性。
饮用水的净化、FeCl3溶液腐蚀电路板等,也是热点之一。
重点、难点探源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实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除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易,稳定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难,稳定性逐渐减弱追踪高考1.【2022江苏卷】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 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W) > r(Z) > r(Y)B.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C.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D.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D【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 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
A项,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r(W),A项错误;B项,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 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C项,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D项,非金属性:O(X )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项正确;答案选D。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比较、简单微粒的半径比较及等电子体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根据周期律进行比较;2、依据相同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行比较。
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金属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比较。
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进行比较。
较活泼金属置换出较不活泼金属。
注意: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生成的强碱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进行比较。
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根据周期律进行比较;2、依据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和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比较。
与氢气反应越容易、越剧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
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4、依据非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简单阴离子或非金属氢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进行比较。
非金属性较强的置换出非金属性较弱的。
5、根据非金属元素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放电(失电子,还原性)顺序进行比较。
还原能力强的阴离子,其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例1、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素代号L M Q R T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89 0.074主要化合价+2 +3 +6、-2 +2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Q的氢化物强 B.L、M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M > LC.T、Q的氢化物常态下均为无色气体 D.L、Q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例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C.六种元素中,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D.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二、简单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1.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包括同周期原子的半径比较规律、同主族原子及离子的半径比较规律);2.若几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电子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写出2e-电子组、10电子组、18电子组简单微粒并比较半径大小:3.质子数相同时(即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4.不满足上述三种情况时,依据“微粒的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进行比较。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由原子中质子排列形成分子和团簇,具有一定的光泽、坚韧、导电性和热导性。
这些元素属于碳、氢及其他非金属元素,也属于氢氧化合物的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化学吸引力。
由于金属元素原子中的电子数相等,因此形成的金属键很有特点,很有牢固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电导性。
一般来说,金属元素有铁、铝、锌、钠、钾、铜、锡、钙、铬、银、钒等。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由原子中质子排列形成分子和团簇,具有不完全化学特性而且没有完全光泽,不坚韧,不导电性和热导性。
非金属元素的电子数比金属元素的电子数多,因此形成的非金属键有质子和共价键,具有很弱的化学吸引力,不具备电导性。
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有氮、氧、硫、磷、氟、氩、氖等等。
元素金属性强弱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我总结了一下(高三一轮复习的总结)
金属性比较规律:
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 前大于后.
2、由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周期金属性依次减弱,同主族金属性依次增强.
3、由金属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
的金属性越强,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
4、由置换反应可判断强弱.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5、由对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6、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的做负极.
7、由电解池的放电顺序判断 .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单质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来看,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比如
F2 Cl2 Br2 和H2O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非金属依次减弱)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
6、由对应最低价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非金属强的强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