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口知多少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不讲侗语的侗族人知多少
恩施州:全部6.74万人
黔东南州:三穗县10万人、剑河县7万人、岑巩县6万人、镇远县3万人
铜仁市:全部36.1万人
怀化市:芷江县19万人、会同县8万人、靖州县6万人
会讲:188.6 -90=98.6 不会讲:101+90=191 6.4?
新中国成立后五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的发展
侗族人口的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侗族人口共有2960293人,其中贵州省有1628568人,占42.9%,湖南省有842123人,占28.4%,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03139人,占10.2%,湖北省有69947人,占2.4%。
在贵州省1628568人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207197人,铜仁地区376862人,贵阳市20892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337人,遵义市4303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482人,六盘水市2544人。
其余散居在全国所有省份。
广东省55870人,浙江省17906人,江苏省9528人,福建省5768人,云南省3498人,重庆市2585人,河北省2317人,上海市1970人,四川省1940
人,安徽省1917人,北京市1616人,江西省1564人,海南省1350人,河南省1314人,山东省1245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46人,黑龙江省940人,辽宁省799人,山西省632人,内蒙古自治区540人,天津市521人,吉林省519人,陕西省509人,甘肃省380人,青海省148人,宁夏回族自治区128人,西藏自治区66人。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民族人口分布壮族154896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满族9821180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
回族8602978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份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苗族7398035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区。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维吾尔族72144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
彝族6572173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土家族5704223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锋、长阳等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蒙古族4806849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藏族4593330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
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水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布依族2545059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
侗族2514014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运。
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瑶族2134013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朝鲜族1920597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白族1594827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哈尼族1253952云南省西南部礼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
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
哈萨克族11117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黎族1110900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56个民族——侗族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香禾糯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音乐欣赏地址:/v_show/id_XNzg5NDkwOTI=.html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鼓楼打油茶行歌坐月(也叫行歌坐夜)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了。
“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一般都是农闲季节盛行。
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歌交游。
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窥视,见是自己喜欢的人来了,就打手势,示意他可进楼。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的人来邀约,她们就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塔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
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便出来干涉,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
侗族研究报告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侗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侗族概述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支,人口约为300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百越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语群。
侗傣语包括侗语和傣语两个大的分支。
侗语是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侗族人都能说侗语。
傣语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3.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侗族男女的服装各有特点。
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长衫,衣襟上有刺绣和银饰,下身配以黑色裤子和高筒皮靴。
女性则着装更为华丽,穿着绣花的上衣、色彩鲜艳的长裙和腰带,戴着银饰和花朵装饰的发饰。
4. 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侗族人民以歌唱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祈祷。
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伴随着吹奏竹笛、弹奏板胡等传统乐器。
侗族的舞蹈也是音乐的重要配套,以舞龙、舞狮等舞蹈形式为主。
5. 侗族节日侗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侗族过大年。
侗族过大年的习俗非常独特,包括贴窗花、燃放鞭炮、舞狮等活动。
此外,侗族还有祭山节、祭祖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6. 侗族建筑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侗族建筑常见的有“侗寨”和“侗楼”,是侗族人民居住和集会的场所。
侗寨通常建在山坡或河边,是由多个木质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
侗楼则是侗族人民集体居住的建筑群,多层楼,风格独特。
7. 侗族工艺品侗族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银饰、刺绣、木雕等。
侗族的银饰非常精美,包括戒指、耳环、项链等,常常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彩色水晶。
侗族的刺绣技艺也非常高超,刺绣作品通常配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色彩鲜艳。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公元6至9世纪,侗族居住地设“峒”或“溪洞”行政单位。
现今,部分村寨仍沿用此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至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地区。
侗族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原居广西梧州一带,后部分向东移至贵州、湖南,部分在广西定居。
部分汉族人因战乱和移民政策迁入侗族地区,后来大部分融入侗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
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
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未推行,现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是女性祖先“萨母”,各寨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包括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等。
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习俗,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传统。
男女青年交往自由,以唱对歌表达爱情。
侗族服饰特色鲜明,男子穿对襟或右衽衣,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饮酒,嗜好酸辣味。
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
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为主,也从事林业,所产杉木知名。
民间工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特色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等民族联合建立自治州和自治县。
侗族导游词大家好,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少数民族叫做侗族(侗语作Gaeml),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衣食住行一、衣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侗族男子上衣有对襟、左祍和右祍三种,下有长裤,裹绑腿。
缠头布为3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
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他银质饰物。
女子穿裙子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子时,以右祍短衣相配。
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祍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
侗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二、食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稻田养鱼。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
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还吸叶子烟及饮酒。
三、住美丽的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房屋大多为吊脚楼,多为二至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不用一个铁钉。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因为侗寨多在山区,气候多雨潮湿,而且多蛇和虫兽,所以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而楼上则是起居室。
侗族的另一特色建筑是著名的鼓楼。
一般为多层宝塔型,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可容纳数百人。
上面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面上,高达四、五丈,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
侗乡寨寨皆有鼓楼,大的村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到五座。
四、行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
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
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
侗族人口知多少?你知道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已经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进行过6次人口普查。
其中全国侗族人口总数分别是:1953年71.28万多人;1964年83.61万多人;1982年142.64万多人;1990年250.86万多人;2000年296.03万多人;2010年287.99多万人。
1982年以后的普查数据包括新识别的侗族人口数。
在2010年全国287.99万多人侗族总人口中,贵州省有143.19万多人;湖南省有85.49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0.55万多人。
此外,拥有侗族人口万人以上的省市还有浙江8.81万多人;广东8.35万多人;湖北5.21万多人;福建1.56万多人;江苏1.22万多人。
拥有侗族人口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省市有上海7787人;云南4389人;北京3774人;重庆3271人;四川2376人;江西2189人;安徽2147人;海南1819人;河北14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