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汉之争看企业领导人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汉高祖刘邦:HR管理的大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刘邦想夺取天下,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对手项羽,但他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人力资源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白骨精”投奔其麾下。
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大胆起用敌方的失意者,从敌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人他敢用,韩信在项羽手下无所知名,投奔刘邦后,经萧何推荐,被委以重任;陈平在项羽手下为都尉,因事惧诛而投奔刘邦,刘邦拜他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而得罪过他的人,和他有矛盾的人,他不但不怀恨在心,而且因才适用。
周勃、灌婴曾谗毁过他,刘邦不但不贬,反而更拜他为护军中尉,使其尽护诸将。
高明的领导者在用人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准则:对所用的人,要给予充分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
它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使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用人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用人多疑,则”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提出来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回答各有不同。
刘邦听后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由此及彼,企业的领导人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
优秀企业“新中层”的角色定位高效经理人必须解决角色定位问题。
角色定位包括:自我认知、对岗位的认知等。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新中层”,其决策定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三承三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起面很多主管都做不到承上启下,所做的仅仅是上传下达,有些甚至连上传下达都无法做到,变成欺上瞒下,信息在此级别出现断层,更可怕的是信息被扭曲。
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即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信息不失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个组织的健康程度主要取决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失真度,这决定了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此外,中层管理者还要做到承前启后,承点起面,从逐步到全局,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
业务或专业带头人与业务辅导者胜任主管的人不一定是业务或专业的顶尖者,但必须是业务或专业的带头人。
此外,主管还必须承担起下属员工的业务辅导者的职责。
主管并不是员工惟一的老师,主管应该引导下属相互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工作中自然学习各种改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使下属从其他管理人员、团队领导和组织外的咨询人员那里吸取有益的知识。
同时,这并不意味着主管只需要教会下属基本技巧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主管还需要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员工互相学习。
一个卓有成效的播撒知识种子的方法是指派某些员工在特定的领域内培训其他员工,这样就能在团队内逐步建立起教育体系。
下属心态建设者与行为监控者主管还必须是下属心态的建设者和下属行为的监控者。
很多主管对下属听之任之,这是错误的心理。
既然当上主管,就要对下属的行为负责,而下属的行为必须为推动部门业绩、整个公司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1.做好下属的心态建设者很多销售主管都面临一个很可怕的问题:上级分配任务,主管将任务分解到下属,然后让下属去完成,而没有培训、指导的过程。
这些销售人员拎着皮包到处转商场、网吧、电影院,最后一事无成,躲在角落里一筹莫展。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员工的心理状态不正确。
主管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下属的信心,让下属勇敢地去寻找客户。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我看楚汉之争
《我看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
本文就由我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并阐述我对其中的几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楚汉之争背景与原因。
楚汉之争的起因诱因多方面,总结起来就是军事、政治及地缘因素。
主要原因是两个国家根本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在战略地位上的竞争。
矛盾渐激化,在前期楚汉关系上汉王对楚的贸易禁令、一系列的边境冲突等不断激化,到最后硝烟四起,两国开战。
这正是因为两国领导人执政能力不强,并且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都非常复杂,以至于导致了这场令人惋惜的战争。
其次,楚汉之争的影响。
楚汉之争不仅对当时的两个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
楚汉之争的结果,汉朝获得了胜利,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统一更加完善。
此外,由于时间较长,战争对当时国家的经济财政和战略实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楚汉之争所传递的历史教训。
楚汉之争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所传递的历史教训是需要注意和吸取的。
首先,一国的发展和企图扩张本身就会受到周边国家的阻拦和反抗,而且国家领导人的态度和胸怀,也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也是影响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同时,国家决策的正确性也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正确的战争决策有利于一场战争的胜利。
总之,楚汉之争虽然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但其历史价值和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吸取历史教训,逐步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
企业的领导学领导学⽤⼈之道:⽤对的⼈才能做好事情,请适合的⼈上车,不合适的⼈就得下车;⼀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竞争能⼒,团队整体的职业素质是企业竞争能⼒强弱的体现;在企业中领导要掌握⽅与圆的智慧,“⽅”指⽤⼈的原则,包括⽤⼈的规范和范围,是⽤⼈的内在要求;“圆”是指⽤⼈的灵活性,包括⽤⼈的策略,⽤⼈是艺术形式,那怎么做到⽅圆的统⼀呢?管理过程中要⽅中有圆,圆中有⽅,⽅圆相济,⽅圆才能适应,下⾯就来讲个经典的历史⼈物的⽤⼈之道。
刘邦的六⼤⽤⼈之道刘邦的⽤⼈之道⼀:知⼈善任知⼈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个词;什么叫知⼈善任?知⼈善任,⾸在于知⼈,其次是善任;知⼈当中⾸在于知⼰,其次在知彼,⼈贵有⾃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点,⽽且他也⾮常清楚地知道,⼀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也是⼀个领导最⼤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亲⾃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好领导,作为⼀个领导,要做好掌握⼀批⼈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限度地、充分地发挥⾃⼰的积极性和作⽤,你的事业成功就指⽇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后勤,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个核⼼。
刘邦的⽤⼈之道⼆:不拘⼀格刘邦有⼀个很⼤的优点,就是他不拘⼀格的使⽤⼈才,所以刘邦的队伍⾥⾯什么⼈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家说他是⼀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才都能够最⼤限度地发挥作⽤。
历史证明,刘邦的⽤⼈策略是对的。
刘邦的⽤⼈之道三:不计前嫌刘邦的队伍⾥⾯,有很多⼈原来曾经是在项⽻⼿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的部队⾥⾯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门,不计前嫌,⼀视同仁表⽰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下的⼈,因为在项⽻⼿下不能发挥作⽤,来投奔刘邦。
企业用人: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选人、用人,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能从一介平民“晋级”为一个朝代的皇帝,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懂得选人用人。
相比他知人善任的品质,他的对手项羽就毫不占优势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想把人才优势运用好,必须做到这三点:第一是基层看才能,第二是中层看德行,第三是高层看胸怀!一、基层看才能公司内部的员工以基层为主。
基层员工充当的角色就相当于运动场上的运动员。
作为运动员的身份,不管是平常训练,还是大型比赛,都是以获得金牌为最终目标。
类似的道理,在职场考核中,业绩就是目标,没有资格指手画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达到预设的目标,就是关键性的标准。
何为优秀的基层?就是一切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把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把不好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职场上经常会听到员工吐槽:工作量大,做事没业绩,浪费时间和精力……抱怨的根源都是来自工作者个人的不自信。
当你的能力突出,有实力做大事的时候,你就没有闲暇的心思和心情去抱怨外在因素了。
基层员工,能不能披荆斩棘,能否升职加薪,最终还是决定于个人实力。
走的最远,留在最后的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人!二、中层看德行类比基层是运动员的身份,企业内的中层就好比运动场上的教练员。
基层的重要职责是做事,而中层的职责除了做事还要做人。
出色的教练员肯定是拿过金牌的前运动员,他们身上背负着某种传承和责任,比如企业文化和制度;除此之外,还有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做出的创新,例如他有独特的带人方法和技巧。
相似的道理,企业内部的中层人员,必须是个人实力、业绩和对下属的管理两手抓。
既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带好自己的团队。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层,必须是做人做事相结合,做事要踏实,做人要无私无畏。
有的领导只顾个人利益,一心想着往上爬,只想着对上搞好关系,却对待下属从不关心。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层和员工的利益本质上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在乎员工死活的人,迟早会断送自己的前程。
2016年25期总第832期综观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为万能型领导,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具体事务上,领导者角色定位于监督者,而非引领者,这其实是领导角色定位的误区,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大多数人眼里,企业领导者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处理不完的事,他们掌握着企业生死存亡的绝对权力,也承受着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所有风险和压力。
而结果是事与愿违,高度集权式的领导管理模式适用于企业创办初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进入企业成熟期,必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骨干员工离职潮。
那么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究竟应该定位于什么样的角色呢?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解释为最好的领导员工只知道他的存在,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是引导精神文化的领导;其次的领导是受员工尊重和爱戴的领导,是具备个人魅力的领导;再次的领导是让员工害怕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憎恨的领导。
那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将领导权威转化为领导魅力,这就需要领导角色的准确定位,这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西方管理经济学理论中提到:优秀的领导者需要给员工自我发挥的空间,只在员工需要的时候负责帮助和引领。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这样描述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者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
”解释为管理强调的是监管和控制,关注的是现状,依赖的是制度,要求的是按章办事,其重心在于事务的管理。
而领导注重引领实现共同目标,依赖的是信任,要求的是发挥潜能,其重心在于以人为本和责任担当。
一、传统企业领导者的角色错位1.工作计划的监督者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习惯于日志式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作任务每周报送计划,要求所有的工作细化、量化。
作为领导者工作很勤奋敬业,作为员工下属很辛苦疲惫,整天疲于应付报送各种计划、报表、总结、分析,处于被动控制状态,无自主安排工作的权利,导致工作质态低下。
“企业家”宋江给众好汉排座次,其实是深谙现代企业管理真谛在企业之中,每个人的定位不尽相同。
有些员工,可以提升经济效益;而有些员工,则可以提高社会效益。
领导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利用员工的优势。
在《水浒传》中,宋江便深谙人才定位之法,根据众多好汉的特点进行调配。
这样的用人之道在现在看来是深谙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梁山排座次有三个基本规律,第一个规律叫作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大家经常说要重用人才,“重”是地位高,“用”是权力大,这是两回事。
有些人地位很高权力不大,有些人权力很大地位不高,所以重和用应该分开来理解。
那这个重而不用的典型代表是谁呢?就是大刀关胜。
大家算一算,梁山的领导班子由五个人构成。
第一名山东及时雨宋江,第二名河北玉麒麟卢俊义,第三名智多星吴用,第四名入云龙公孙胜,第五名大刀关胜。
关胜不是晁盖的人,也不是宋江的人,没有参与梁山创业,没有核心贡献,朝廷降将半路上山,文化不一致动机不相同。
为什么要把关胜排到领导班子里边,把林冲、武松、鲁智深这样的顶梁柱却排斥在领导班子之外?这里边是有原因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关胜姓关,卧蚕眉丹凤眼几绺长髯,青龙偃月刀,关老爷是忠义的代表,关胜一旦进了领导班子,咱就是忠义之士,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了。
你要让时迁进领导班子,那咱就是贼窝。
所以关胜进领导班子,对于我们增加无形资产,增加品牌影响力它是有帮助的。
他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形象代言人,但问题出来了。
他进领导班子,你让他管事吗?不能让他管事。
他也不是自己人,他也不认同咱们这一套。
既不熟悉业务,也不认同文化。
你要让他管事就出大事了,所以关胜虽然是领导班子成员,但日常工作就是带着一个警卫团在山前练兵,重大决策根本不用他参与。
开完会以后,会议记录抄报关胜,往他那儿一发齐了。
关胜这个安排叫地位很高没有权力,简称“重而不用”。
那第二个规律叫任用能人的同时降低管理风险。
这个策略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在梁山团队当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
2017年1月19日品牌攽事楚汉争霸上善若水(1)读完(史记)本纪部分,回头说说楚汉争霸,做个读后感。
上次读关于楚汉争霸的文章,应该是在2015年年末的时候,我是想把“史记”再看一遍,然后再去读“春秋左传”和“东周列国传”的,因为“史记”就好比一个大纲目彔,应该先读吧。
楚汉争霸,这是中国历史中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个中精彩自不必多说,我把这段历史简单归纳成三个时间节点来做总结,当然楚汉争霸里面太多的英雄人物,不能一一评论,就说说“刘季”和“项籍”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吧,以后有时间再说说其他人。
第一个时间节点:“鸿门宴”,这个攽事小学课本里就有,为什么我把这作为第一个时间节点呢?因为在此乊前,刘季和项籍是在一个集团军里面,大家都是为了灭秦这一个大目标而努力的,但是刘邦先攺破咸阳以后,大秦已灭,整个战争栺局已经发生了变化,项羽和刘邦已经不再是战略合作关系了。
这个节点里面我只提两件事,两个人,来说明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人:范增,70多岁一个老头,是项羽的谋士,他在看待项羽在鸿门杀刘邦这件事上给出的意见是“沛公贪财色,今入皇宫而不动分毫,可见其志甚进,吾命人观其相,头顶五色云光,恐有天子乊兆!此人当诛乊!”,这话说的本意上是没毛病得,但是要看谁说,如果是项羽坐前第一大谋士这么说,我认为范增这人没有大才华,至少比张良和陈平差的多了。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说,:老板(项羽),现在天下形式变了,以前咱们和刘邦是战友关系,咱们是一起灭秦的小伙伴,好朋友。
现在不一样了,秦已经灭了,而现在天下所剩的这十八路诸侯里面,就属刘邦威胁最大,触犯到我们自身利益的人,必须干掉他!另外,刘邦在鸿门驻守士兵什么意思?明显是要占领咸阳啊,相当皇帝啊!皇帝还有两个人一起做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再一个,刘邦攺入咸阳干什么了?刘邦要让秦朝的皇帝当丞相,不杀百姓,不抢财物,连皇宫的金钱美女,他都一点没动,“还军霸上”,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啊!(这话说的没错,刘邦就是个没文化,没素质的人,司马迁说刘邦,说话时从来都是“骂曰”,开头先是“乃翁(就是老子我怎么怎么样)”,他都能控制住心态不贪恋美色钱财,他的野心还不够大吗?最后,刘邦难道不知道你和秦的深仇大恨吗?(项羽的爸爸是楚国最后战死的一个将军,项羽家族几代抗秦,楚国人曰“秦亡乊日,楚留三户,必亡乊!”,那意思是说,就算整个楚国就剩三户人了,也得把你秦国灭了,这话用在朝鲜和韩国我感觉更合适。
从楚汉相争结局谈领导人定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0 10:29:22
查看( 1014 ) / 评论( 3 ) / 评分( 0 / 0 )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
宴,高帝说到“:各位列候、各位将军,不要对朕隐瞒,都
来说说这个道理: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
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呀”?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攻占了城邑、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
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恨,对贤能的人猜
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
知其二啊.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
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可,我不如韩信.这三
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
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使用他,这便是
项羽所以被我捕捉打败的原因了.”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
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以实力而
论,项羽比刘邦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
其间各有胜负.但是最终还是刘邦弱小的一方夺了天下.但
是遗憾的是,项羽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把失败
的原因归结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可笑.
现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许多行业还处于诸侯纷争的局
面,有的企业暂时处于优势,有的企业处于劣势,但是究竟谁
将得天下,并不一定是处于优势的企业,但是一个企业的领
导者如何定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将来的命运.
现在的许多处于优势的企业是由于企业的领导人在开
始带着自己的一帮子弟兵,通过对市场机会的捕捉,通过艰
苦奋斗打下了一定江山.这时企业领导人几乎是通才,什么
都知道一些,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却往往非常吃力,甚
至出现业绩大幅滑坡现象.这与企业领导人能否及时调整定
位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做一个像刘邦一样的使用像张良、萧
何、韩信这样的在各个领域拥有专长的人才的领导人,还是
做一个像项羽一样不会使用人才但在陷入重围时能单*匹马
就可斩杀几个敌将和几百敌兵的领导人呢?
我这样一问,大家选择的答案肯定是学刘邦,但是道理
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它需要这些领导人去抛弃旧观念
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树立“我用天下人才”的胸襟和
气魄,就像刘邦重用张良等人就不管你是那里人等;
2.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克服技痒难忍,树立超脱事外的
观念,克服凡事都要亲历亲为的行为习惯;
3.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将人才”,而
不去追求所谓“完美人才”,要能够做到用人所长.就像刘邦
并没有因为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曾因犯法差点被杀而不予重
用.
4.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敢于大胆对人才进行充分信任和
授权.而不是整天对人才疑神疑鬼,处处予以设置障碍.
5.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能够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能够发挥
才能的环境和机制.
6. 它需要企业领导人树立长久合作、共谋发展的心态,
而不是引进人才只是为了利用,给人才造成没有安全感的错
觉,以至于发生在工作中出现牺牲企业长久利益而追求短期
效益的行为。现在许多企业埋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不稳定,
对企业不负责任,其实企业领导人需要反思,问题难道都在
职业经理人身上吗?难道自己引进人才的考核机制和用人
心态没有问题吗?
当然了,有人会讲如果企业领导人都能向刘邦一样定
位,那么中国的企业诸侯争雄的局面将永远会无休止的持续
下去。如果是这样,恐怕中国的企业整体素质将会实现质的
飞跃,更何况要让企业领导人像刘邦一样定位,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另外对中国企业来讲,更大的舞台在国际市场,
中国需要更多的称雄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式的企业。
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巨头的进入,对中
国的许多企业领导人来讲,是到了该考虑调整定位的时候
了,而不是在企业破产时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
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