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先舒《诗辩坻》诗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29 KB
- 文档页数:2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译文】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出典】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注:1、《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2、注释:和: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可和韵,可不和韵。
舍人:即中书舍人,时贾至任此职。
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绛帻(jiànɡzé):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翠云裘(qiú):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
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
此处借指帝宫。
阊阖(chāng 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衣冠:指文武百官。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
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
这里指皇帝。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裁:拟写。
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凤池:指凤凰池。
3、译文1: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译文2: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
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当朝丞相张九龄引荐入仕的愿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仅以其壮丽的洞庭湖景色描写而著称更通过巧妙的比兴和典故运用,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当朝丞相张九龄引荐入仕的愿望。
一、作品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2、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三、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的意思“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出自于诗经作品《常棣》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注释】(1)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萼”的借字,花萼。
不:“丕”的借字。
韡(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3)威:畏惧,可怕。
(4)孔怀: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5)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裒(póu):聚集。
(6)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7)每:连词,虽然。
(8)况:更加。
永:长。
(9)阋:争吵。
(10)御:抵抗。
务:通“侮”。
(11)烝:长久。
戎:帮助。
(12)友生: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13)傧:陈列。
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4)之:犹是。
饫:宴饮同姓的私宴。
(15)具:俱全,完备,聚集。
(16)孺:相亲。
(17)好合:相亲相爱。
(18)翕:聚合,和好。
(19)湛:“女单”的借字,喜乐。
(20)宜:和顺。
(21)帑:通“孥”,儿女。
(22)究:深思。
图:思虑。
(23)亶:信、确实。
然:如此。
【翻译】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
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
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
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
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
《棠棣》赏析《棠棣》赏析古诗《棠棣》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棠棣》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赏析全诗八章,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
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
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
……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
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毛先舒说:“《棠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
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赏析翻译【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本为古代低洼积水的两处地方,在今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为陆地。
岳阳城:即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用法例释】用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江湖水雾水气,浪涛滚滚的雄浑气势。
[基准]可是直至今年,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在岳阳举办时,我才老朋友在岳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中一先生的护送下,荣登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烟波浩渺,顶戴远山,撕长江,“气蒸云梦泽,波畏岳阳城”的壮丽景色。
(龙光沛《今上岳阳楼》)【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系列品酒诗】这就是诗人游等洞庭湖观景有感于之作,也就是一首投赠之作。
题中张丞相,一说道为张九龄,一说道为张说道。
就关系而言,志强于九龄较深;从事迹而言,则此诗投献张说的可能性为大。
因为张说曾辞灵府相州刺吏,开元四年()因事被贬岳州刺史,岳州即为在洞庭湖东畔,九龄并未Sartilly这一带地方官,志强之南洞庭而写诗投赠张说道,似较合理。
洞庭本就是长江中游巨浸,所谓“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不含远山,撕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诗人去在八月,正值秋水盛涨,只一个“平”字,便形容出来湖水的更加茫茫。
湖水给人的猛烈体会,除了甚广、除了浅,“不含虚搭太明”一句就专写下洞庭的孕大涵浅,所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这两句就是大处落墨,静态的`描绘。
接下来就挑动态,写下洞庭的气势和声威。
据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岳阳)城据湖东北,(不仅如此,古代的云梦大泽也在洞庭的东北,具体内容而言,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相等于今湖北东南与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方圆八九百里。
)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
夏秋水跌,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诗经小雅常棣赏析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诗经小雅常棣赏析,了解一下吧!诗经小雅常棣赏析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況有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肥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瑟。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常棣:也叫郁李,花或红或白。
每二三朵成一缀,果实似梨。
华:即华。
鄂:通作萼,花萼。
不:语词,无实义。
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通作“畏”。
孔怀:很关心、挂念。
原:高而平的地方。
隰:低湿的地方。
裒:聚集。
方玉润解释:“裒为损少,即变迁之意”。
(《诗经原始》)求:寻求。
脊令:也写作鹡鸰,有成群而飞的习性。
急难:为有难着急,表现休戚相关。
況:现在写作“况”,增加。
永叹:长叹。
阋:争斗。
务:通作“侮”。
烝:久。
戎:帮助。
友生:朋友,生,语助词。
(《毛诗传笺通释》)傧:陈列。
笾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上装置水果或肉的器具。
饫:满足。
具:通作“俱”聚齐。
孺:通作“愉”(参《群经平议》卷七)。
妻子:此指妻子与丈夫。
翕:合,和睦。
湛:通作“媅”,欢乐深长。
宜:和善。
室家:家中亲人。
帑:通作“孥”,儿女。
究:深思。
图:考虑。
亶:确实。
诗经小雅常棣赏析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
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
诗经棠棣解析诗经棠棣解析诗经是我国的一块瑰宝,我们都应该要好好掌握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诗经棠棣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诗经.棠棣》注释译文棠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解题:这是一首贵族宴请兄弟、赞美兄弟和睦骨肉情深的诗歌。
诗中以棠棣比喻兄弟,成为常用典故。
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鴒,孔怀比兄弟之情,都是从此诗中取意。
注释:棠棣: 棠棣又称郁李或者六月樱,开白色或粉红色花,果实比李小,可食用,蔷薇科李属。
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
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想。
华:花。
鄂不:花蒂。
“鄂”字《说文》引作“萼”。
“不”字在甲骨文是花蒂的象形。
韡韡(音伟):鲜明貌,一作盛貌。
不:语助词。
威:畏。
孔怀:孔,最、很。
最为思念关怀。
原隰(音习)原,原野。
隰,洼地。
裒(音抔)聚:聚集。
聚于原野似指战争一类的事。
《集传》:“裒,聚也……至于积尸裒聚于原野之间,亦惟兄弟为相求也。
”一说“裒”读为“踣”(薄bó),毙。
襃令(音剖令):襃:聚土成堆。
脊令(音急领):水鸟名,通常叫“鹡鸰”。
头黑额白,背黑腹白,尾长。
每:虽。
犹言时常。
况:就是“贶”,赐给。
以上两句是说当危难的时候往往有些良朋只能为之长叹,而不能像兄弟奔赴援助。
永:长久。
兄弟阋(音戏)于墙:阋(细xì):相争,兄弟在家里争吵。
御:抵抗。
务:侮。
烝:终久。
戎:帮助。
虽:发语词,通“惟”。
友:朋友、友人。
生:发语词。
犹如反问。
傧尔笾豆:傧:陈列。
笾(音边)豆:祭祀或宴享时用来盛物的器具。
《诗经》第一百六十四篇《常棣》【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作品介绍]《小雅·常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此诗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笔意曲折,音调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是《诗经》中的名篇。
[注释]常棣(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华:即花。
鄂:通“萼”,花萼。
不:“丕”的借字。
韡(w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畏惧,可怕。
孔怀: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裒(póu):聚集。
脊令(j ílíng):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每:连词,虽然。
况:更加。
永:长。
阋(xì):争吵。
墙:墙内,家庭之内。
外:墙外。
御:抵抗。
务(wǔ):通“侮”。
烝(zhēng):长久。
一说为发语词。
戎:帮助。
友生: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傧(bīn):陈列。
笾(bi 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之:犹是。
饫(yù):宴饮同姓的私宴。
《田家(其二)》柳宗元唐诗鉴赏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
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公门少推恕,鞭扑恣狼藉。
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
”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柳宗元诗鉴赏此诗原题作《田家三首》。
从内容上看,可能作于永州。
因为诗人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永州后,才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下层,写出农民遭受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痛苦。
具体年月待考。
唐德宗以后实行“两税法”,按夏秋两次向百姓征收户税和地税,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从此,唐王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然而却逐渐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
加之唐王朝以税收完成好坏,作为进退地方官吏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刺史、县令为求取上考,不管农户家破人亡和田土是否受灾减产或业已丧失,照征不误,结果肥了专横的官吏、割据称雄的藩镇和兼并土地的贵族大地主们,却害苦了广大劳动人民。
柳宗元这首诗,正是通过具体事例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吏为催租逼税而威胁恫吓直至私刑毒打农民的种种恶行,从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封建暴政下的苦难生活。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
开头六句,写农民在完成夏税的征敛中被封建官府剥掠一空的情景。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烟火,炊烟,泛指大家。
农家左邻右舍聚居在一起,隔着稀疏的篱笆墙互相可以看见,傍晚时分彼此过往谈天。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疏麻,屈原《九歌·大司命》:“ 折疏麻兮瑶华。
”王逸注:“疏麻,神麻也。
”这里泛指普通的苎麻。
这两句写谈天时的农村夜景:附近苎麻地里静悄悄,庭院墙根边秋虫唧唧。
在这寂静的秋夜,农民们在“谈”什么呢?没有说。
但从下面的诗句可以悟出。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墙。
”蚕丝已全部交纳夏税了,织布机只好空闲下来靠在墙边。
一个“尽”字,道出了“赋税”之重;一个“空”字,写出了农民生活之苦。
这就点出“谈”的内容来,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赵钱孙李,这家那家都在谈;仅有的一点蚕丝都交了赋税(当时交纳户钱可以绫绢折算),靠什么生活;收获一点,拿走一点,弄得家徒四壁,机杼停织,日子怎么过;夏税刚过,秋税又至,又怎么应付..“四邻”所“谈”,充满着农民对被剥夺的残酷遭遇的愤恨不平,也表露出诗人的义愤。
《清诗话续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清诗话续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清诗话续编》是继《清诗话》之后的一部较有影响的诗话丛书。
七步诗两汉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
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
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译文注释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陋。
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
”(《诗法家数》)的确,四首诗都写得花团锦簇、词藻富丽、音节圆润,但又各有特色、不落窠臼,其艺术水准远超那些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宫廷颂诗。
但由于王维、岑参和杜甫三人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贾至在当时也是著名的大手笔,他们同时就同样的题目写诗,正是较量诗才的绝好机会,所以后人对四首诗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比较,非要让四人争胜于毫厘之间,以一决高低。
为了让读者便于对照原文,先将四首诗作引述如下:早朝大明宫 贾至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染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从安史叛军的手中收复长安。
十月,唐肃宗率朝廷百官从凤翔返回长安。
次年二月,改元乾元。
虽然安史叛军的残馀势力远未肃清,大唐帝国的元气也远未恢复,但表面上的中兴局面已经形成。
就在这年的一个春日,中书舍人贾至到大明宫去上朝,看到一派升平气象,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以呈同朝僚友。
王维、岑参、杜甫等人随即唱和,于是留下了四首《早朝大明宫》诗。
对于这四首诗粉饰升平的颂扬主题,宋末的方回有一针见血的批评:“四人早朝之作,俱伟丽可喜。
⋯⋯然京师喋血之后,疮痍未复,四人虽夸美朝仪,不已泰乎!”(《瀛奎律髓》卷2)但是后人关注此组诗作,大抵仅从艺术水准着眼,并对四首诗的优劣等第议论纷纷。
那么,抛开思想倾向不谈,它们的优劣究竟如何呢?首先要说明的是,从颂扬主题的角度来看,这四首诗都是相当出色的。
元人杨载说:“荣遇之诗,要富贵尊严,典雅温厚。
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如王维、贾至诸公《早朝》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
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撰文/莫砺锋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古诗常棣翻译赏析《常棣》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前言】《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1)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萼”的借字,花萼。
不:“丕”的借字。
韡(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3)威:畏惧,可怕。
(4)孔怀: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5)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裒(póu):聚集。
(6)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7)每:连词,虽然。
(8)况:更加。
永:长。
(9)阋:争吵。
(10)御:抵抗。
务:通“侮”。
(11)烝:长久。
戎:帮助。
(12)友生: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13)傧:陈列。
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4)之:犹是。
饫:宴饮同姓的私宴。
(15)具:俱全,完备,聚集。
(16)孺:相亲。
(17)好合:相亲相爱。
(18)翕:聚合,和好。
(19)湛:“女单”的借字,喜乐。
(20)宜:和顺。
(21)帑:通“孥”,儿女。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于易水送人一绝》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作品原文:于易水送人一绝[唐]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品注释:⑴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这里指荆轲。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⑷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 ò):即“殁”,死。
⑸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作品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则天,不久便被诬下狱。
调露元年(679)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骆宾王悲剧的一生大致可以用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所说的“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四句话来概括。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作品鉴赏:此诗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毛先舒《诗辩坻》诗论研究
毛先舒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诗辩坻》是其青年时期的文论著
作。《诗辩坻》诗歌理论远绍明代七子派,近承云间诗派,在清算明代诗学流弊的
基础上重新审视复古与格调,赋予其新的内涵,构建了毛先舒早期的诗学理论体
系。
明清之际的历史巨变和文化嬗变给文士造成了强烈的精神冲击,他们致力于
对明代诗学进行反思,并力图重振儒家诗学。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毛先舒所
在的西泠派受到七子派与云间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诗学主张,毛先舒
也有了其早期的诗学思考并呈现于《诗辩坻》中。
毛先舒《诗辩坻》诗歌理论涉及诗歌本质、诗歌源流、诗法、诗体和诗用五
个方面,在诗歌本质论上,他以“诗言志”为诗之本,提出“原志以吐辞”,同时重
志而不废情,主张“缘情而述文”。在诗歌源流论上,毛先舒提出“诗之三源”说,
将诗歌源流归于《诗》《骚》与乐府,并基于此提出“文缘世降”说,且有着明确
的尊唐贬宋倾向。
诗法论上,毛先舒对立意与“构局”、对仗和音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将“诗
无定法”看作是诗法的最高境界。诗体论主要探析的是诗歌体制与风格,体制论
上,毛先舒古体以五言为准,近体以七言为著,乐府则五、七杂言并举;风格论上,
他主风骨尚含蓄,还特别强调诗人品性、才学与诗歌风格的关系。
在诗用论上,毛先舒有着浓厚的儒家诗教思想,力图重振儒家诗教,推崇温柔
敦厚的诗教观,他认为诗歌是施行礼教之“善物”,立志以诗歌“治于天下”,并
强调“事父”与“事君”的忠孝思想。《诗辩坻》所呈现的毛先舒早期诗歌理论
在其诗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铺垫作用,他后期的诗学理论大都由此发散。
《诗辩坻》的格调诗论上承明代格调说,下启清代格调论,在格调诗论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此外,《诗辩坻》中所体现的儒家诗学观更是清初儒家诗学重振的
重要成果之一。